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未来是湿的研究方法

未来是湿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8 17:05:21

A.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的价值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是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摘要:根据我国《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在目前的大环境、大趋势下,对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还能够为我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培养 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家长们作为经济社会的主力军,则更加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充电。出于独生子女以及隔代亲等种种原因,家长们往往更重视的是对孩子们身体上的照顾和智力上的启发,而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不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我们曾用开家长会、家园之窗中的相互沟通、个别联系等各种方式向家长做了一定的宣传。同时这些也引出了家长的不少困惑:毕竟小班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没有那么重要?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能做到何种程度?有何办法进行培养?……基于此,应当分析有关的家教事例,在获得更多的家教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按照以上要求,我们请家长配合,养成孩子按时进餐和不多吃零食的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通过常识活动认识餐具,使幼儿认识了碗、勺、茶杯等;通过语言活动给幼儿讲故事,餐前教师朗诵诗歌“下巴上的洞洞”,让幼儿听、念一些有关蔬菜的简单儿歌;教师还经常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色、香、味,激起孩子的食欲。这样就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可以用游戏作为载体,寓教育于各项游戏活动中,注重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乐,同时在游戏中学习。
我们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了解到,小班的幼儿喜欢在游戏中学习,所以,我们就应当把这一特点抓住,创设各种游戏的环境背景,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以下列举的游戏:
可以让宝宝在洗手、玩水时学会使用肥皂。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常把衣服弄得湿湿的,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得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自编了洗手诗歌:“小小手儿伸出来,水宝宝和我做朋友。先搓手心一二三,再搓手背一二三,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宝宝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另外,宝宝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了使用肥皂.。
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从而达到培养小班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中既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了幼儿们的竞技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而且,经过游戏的练习,孩子们也完成了从游戏中的玩乐向生活中的能力迁徙,让其知道了实际的生活过程,让幼儿培养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树立榜样并加以鼓励来培养幼儿能力
孩子小时候的动作及能力通常是由对其他人或事的模仿后产生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为小班幼儿们展现出如何自理的一些方式方法。如在整理衣物时,让孩子在幼儿教师先示范方法后对自己的衣物和被子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在进行榜样的示范时,要让幼儿们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对示范人的动作进行简单的模仿后掌握技巧方法并且喜欢上自己动手去做。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榜样的模仿后,幼儿们不但学会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还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来让孩子们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孩子们进行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们都是喜欢被表扬的,尤其是小班孩子,他们能力较差,情感也相对较脆弱,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我们都不该忽视,更不要吝惜我们的表扬和鼓励。针对孩子们的这种心理,我们可以时常地对孩子们进行鼓励教育,鼓励他们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同时在孩子做完事情后一定要记着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说“你真棒”“你是好样的”,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孩子佩戴一朵大红花;对于没有把事情做好的幼儿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告诉他们不要灰心,要努力完成下一次的事情,这样的方式不但不会让失败的孩子感到沮丧和难过,还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通过对孩子自信心不断的提高后,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会一直陪着他们,所以在对小班幼儿们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时候,幼儿们父母的配合是必需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校通和家访的形式来加大幼儿园和家长们的沟通,从而提高家园对幼儿的管理能力。在这些形式下可以向家长宣传小班幼儿为什么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后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以及一些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式方法。在这些活动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近阶段我们对孩子在园的教育情况,并指出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使得对孩子自理能力的教育在家庭的配合下得以延伸,让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加强。
六、结束语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耐心地引导,努力坚持对孩子们进行指导和提醒,同时还要看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孩子多点关心,少点苛责;多点爱护,少点训斥;多点信心,少点灰心;多点耐心,少点灰心。这样才能够培养好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必定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很多的帮助。

B. 你能想到哪些给地球“降温”的方式呢

优质解答
现在提倡低碳生活,你是否做到了呢?今天我要为低碳出把力,做一名“低碳宣传员”.
如果你是乘车来上学的,那么就请那你每天骑自行或步行上学吧.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做到节能减排.少开一天车,就能减少4.5千克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天天这样做,人人这样做,空气就会清新许多.
光做到这点还不算低碳生活.我们还要节约用电.夏天,我们在家用空调时,温度设置不要过低,25度以上为好,这样就能省50%的电;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每天睡前将手机关了,就可以减少充电次数.还有要记着随手关灯,随手拔掉拔下电器插头…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
你若是一个浪费水的人,那我可要告诉你:水已是稀缺资源,节约用水才是低碳生活.你是否还在刷牙时让水龙头一直开着,你是否还为了洗一件小衣服而用去一大桶水,你是否还是见到开着的水龙头而无动于衷.如果是这样,请你立即停止吧!想想西南地区那干裂的土地,想想西南地区遭受旱灾的同胞,想想日后我们一旦没水的生活,我们不能再随意的浪费一滴水了!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节约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毫升汽油,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义务.如今低碳生活已是一种新潮流,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低碳一族.“低碳生活,给地球降温”,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美好、满是绿色的未来.

C. 什么是湿媒体,它对艺术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D. 了解天气的途径和方法有什么

1、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

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2、天气谚语

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

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收集任何有关天气的预测数据均是极为困难的。尽管有如天气棒般可提供湿度变化预测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仍是人类的经验。

(4)未来是湿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天气预报发展历史:

西方15世纪发明了压板风速仪,首次可以对大气运动的速度(能量)进行定量测量了。17-18世纪,科学家相继发明了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标志着气象科学研究的探测手段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英国物理学家虎克(1635-1703)发明了湿度计。1606年,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39年,伽利略的弟子Benedetto Castelli发明雨量器。1644年,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计。1774年,Cotte发明了湿度计。18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进行高空探测的尝试。

1748年,英国的A·威尔逊等人开始用风筝等携带温度表,观测低空温度。1752年,美国科学家B.富兰克林利用风筝等工具探测和研究雷暴云中的电荷性质。

1783年,法国的J.A.C.査理第一次用氢气球携带温度、气压等自记气象仪器测量各个高度的温度和气压等要素。这些较早进行的高空探测,为以后研究大气象仪器测量各个高度的温度和气压等要素。

E.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美国百年地下水开发利用史的启示

美国是开展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研究比较早的国家。早在1883年美国学者Chamber⁃lin即出版了《自流井》,首次论述了自流井的成井条件和开发理论。1897年Iowa州地质调查局Norton在《Iowa自流井》报告中首次使用“含水层”理念。Todd于1900年提出,过多的自流井将导致自流水量衰减。1923年Meinzer出版了《美国地下水形成与理论探讨》和《地下水文学概要》,系统地总结了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和理论进展,同时首次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估,阐述了美国地下水发生、补给、排泄、径流、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陈美贞,2006;陈仁升等,2003)。1935年Theis提出非稳定流理论,使许多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在地下水开发方面,人们开始意识到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20世纪30年代Tolman及同事发现了地下水开采所引发的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现象。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州为单位先后进行了各州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均衡法地下水资源评价。1963年McGuinness总结了各州及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成果。

1977年美国发生了特大干旱,197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启动了“区域水系统分析项目(RASA)”,历时近20年,调查和研究了全国28个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系统,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开发前后地下水动态变化,并于1990~2000年期间编制出版了各个水系统的地下水图集(比例尺为1:250万~1:10万)。

目前,美国的地下水开采量占总用水量的 20.7%。其中,98.3% 的家庭用水、57.4%的牲畜用水和41.5%的灌溉用水都依赖于开采地下水源供给,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为此,美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计划”(GWRP),研究重点已从过去的以州为单位转向整个水系统、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从过去偏重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转向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综合调查评价研究,强调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研究。

近百年来美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史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理念及其生态-地质环境功能研究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在19世纪以前,地下水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种补充性资源,在水资源中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研究占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60年代,地下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愈来愈依赖的基础资源,特别是在持续干旱年份,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得到空前的重视,同时含水层疏干、依赖地下水维持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地面沉降和海咸水入侵等环境问题日趋显现。据USGS统计,在美国公共供水中,地下水的比重从1950年的26%增到2000年的37%。80年代,地下水保护问题受到重视,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多项保护法规,到2000年亩均灌水量比1950年减少了30%。在《2000~201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部科学战略》和《1998~2008年水资源部发展战略》中,突出了地下水的可用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包括城市化和市郊化对地下水影响调查、海岸带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对地下水影响调查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研究。

(二)国内地下水评价研究动态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质矿产部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地下水及其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供水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经过50多年来的水文地质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分布规律,并且把西北和华北的地下水勘察研究作为一项主要战略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并开始把地下水作为水圈、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境因子,开展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相互关系及大陆水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把地下水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思考,利用大剖面、同位素等研究地下水循环方式,极大地改变着地下水评价的传统思维与方式,尤其是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对地下水评价的速度。

50多年的地下水评价工作,具有如下特点:①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国家目标,成为地下水评价的宗旨;②发挥水文地质工作优势,体现地下水区域性、基础性评价服务于国家建设;③取得的丰富资料和经验,奠定了地下水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应用数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的相互渗透,以及电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丰富并突破了传统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使地下水评价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从稳定流发展到非稳定流,从二维流发展到三维流,从一般均衡法和比拟法,发展到解析法和有限单元或有限差分数值法及相关分析法。地下水质量评价从单项评价发展到综合评价,从一般数理统计方法发展到聚类、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评价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开始把主要目标转向管理模型的研究,涉及与地下水开发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经济环境等各方面问题。

但是,面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地下水评价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新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基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过程,在评价指导思想、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诸方面,都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急需按新的要求进行完善和发展。例如由于受当时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对地下水系统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属性功能的基本认识和评价方式中,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水循环理念体现不足,静态思维比较突出。

1.地下水资源分类与概念演变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普遍采用前苏联的“四大储存量”的概念,即动储存量、静储存量、调节储存量和开采储存量。在欧美一些国家也都使用过这些概念(曲焕林等,1991)。经过水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实践,普遍感到应用“四大储存量”的概念评价地下水资源存在许多缺陷(陈雨荪,1982;刘光亚,1982;王强忠等,1982),现在已基本停止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三种水量”的概念,即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并于1989年纳入国家标准(GBJ27-88)。但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其局限性和理论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徐恒力等,2001)。方案中沿袭以含水层(或水源地)为评价单元的思维模式,没有体现地下水资源整体性和系统性;补给量和储存量的时空概念含糊,容易造成水量重复计算;允许开采量仅仅是一种笼统的提法,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等。

20世纪80年代“资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采用了地下水资源的概念,陆续出现了“潜在可更新资源”(Potential Renewable Resource)、“实际可更新资源”(Actual Renewable Resource)、“可用更新资源”(Available Renewable Resource)、“安全开采量”(Safe Yield)、“可持续开采量”(Sustainable Yield)和“实际可持续开采量”(Practical Sustained Yield)等。

我国学者王大纯教授(1995)等人,从地下水资源自然属性出发,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两类。“补给资源”被定义为“含水系统可以恢复再生的水量”。将含水系统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作为补给资源量,单位为m3/a。“储存资源”被定义为“含水系统在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保存下来的水量”。将含水系统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体积作为储存资源量,单位为m3

陈梦熊院士等1983年提出的、后经过不断调整和补充(2002)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也具有广泛代表性。在该分类中,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资源”和“可采资源”。“天然资源”被定义为“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系统)内,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入渗补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水化学特征、可资利用并按水文周期呈现规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一般可用区域内各项补给量的总和或排泄量的总和来表征。“可采资源”被定义为“在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开采过程中不发生水质恶化或其他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并对生态平衡不致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有保证的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达西(Darcy)定律和水量均衡是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理论基础,由此产生了两种评价方法,即“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和“地下水系统水动力学法”。

“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是直接利用质量均衡原理,通过建立地下水系统的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变量之间水量关系,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既可用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水量计算,又可用于局域地下水资源的水量计算;既可估算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和排泄的总量,又可计算地下水系统的各单项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地下水系统水动力学法”是根据达西定律和水量均衡原理,建立描述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微分方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实现对地下水系统水量状态评价。

按照微分方程的解法,划分为“解析法”和“数值法”。解析法是根据地下水井流理论进行地下水量评价,主要适用于均衡区范围较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均质含水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解析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仍然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方法。但是当把解析法应用于大范围水系统时,由于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远较解析法所假设的条件要复杂得多,其局限性就暴露了出来(薛禹群等,1986)。

为了解决随地下水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所出现的问题,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物理模拟(电模拟和砂槽模拟等)技术,但是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面临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推广,使一些复杂地下水流模拟成为可能,而且开始考虑含水介质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复杂的越流系统和具有不规则形状的各类边界条件,以及多相流和双重介质等问题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概念模型中更多地保留了实体系统的自然特性。由于数值法既可用于大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又可用于局部的水源地评价;既可处理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又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因此,逐渐成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方法,并因其更易实现系统分析的目标而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中。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常用的方法还有水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水文地质比拟法等。“水文分析法”是仿照陆地水文学的测流分析,计算地下水补给量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地下水补给量全部转化为地下水泄流的地区,如岩溶管道流区、全排型岩溶大泉的岩溶水系统或基岩山区裂隙水系统等其他方法难以应用的地区,主要有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基流分割法。“水文地质比拟法”,常用于实际资料缺乏的地区,主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相似性,用区域内局部地段或相似条件的其他地区的实际资料比拟到全区或研究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多数用于可采资源的估计。该方法是研究区缺乏资料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其评价结果的精确性较差。“相关分析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文地质勘探试验资料不足,但是地下水动态资料较多的地区,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外推时其可靠性很难保证。“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实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该方法主要用于水源地允许开采量的评价,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主要用该方法求取参数。

纵观国内外地下水评价成果,最常用的方法是“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和“数值法”。美国1977年开展的“区域水系统分析计划”(简称RASAP,1978~1995年期间)联合运用数值法和均衡法对全国25个主要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进行了评价(USGS,1998)。在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Ground-water Resources Program)中,仍然以数值法为主(USGS,2001)。欧盟各国联合开展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水量均衡法是主要方法(Fried,1982;Rees and Cole,1997)。此外,亚洲、非洲一些国家也大多采用水量均衡法和数值法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Leslie B.Smith and Kadri Külm,2002;Shahin,1989;Lloyd,1990;Ulf Thorweihe and Manfred Heinl,200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均衡法和数值法也是主要评价方法。

随着数学地质的发展,最近在国内外地下水评价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如随机理论和神经网络(Kitanidis,1985;Bates,1992;Gelhar,1993;Brannan,1993;杨金忠等,2000),但是这些方法还处于理论探索之中,目前还难以广泛实际应用。

3.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我国在早期的地下水质量评价中一般借用外国学者设计的评价模式,如内梅罗(Nemerow N.L.)指数法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些评价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不足,于是我国地下水质量评价工作者,根据自己实践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适合不同用途的水质量评价方法。如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定量地表示环境质量状况,发展至今已提出许多种计算综合指数的数学模式,这些模式对环境质量的划分一度起了积极的作用。

早期全国性地下水质量评价,尚无“国家地下水水质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建委和卫生部批准试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J20-76),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1958年公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个别评价参数考虑地方“饮用水水质标准”。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指数法、多项参数法和模糊数学法等。在现今的全国地下水质量评价中,虽然在评价项目选定、分类和污染等级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动,但是其思路和技术方法均沿袭了这一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模糊数学、灰色聚类和神经网络等方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广泛应用,且随着方法的改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因素较多,以至各评价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综合污染指标法的“硬性分级划分”,灰色和模糊系统需要设计若干不同的效用函数(灰色系统的白化函数、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等),以及人为地给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或权函数)等,这些效用函数和指标权重的给定难免不带主观性,造成评价方法难以通用,增加了应用的困难和人为臆断因素对结论的影响。在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中,普遍存在“参数权重”问题,例如指数法把各个水质参数等同,模型法在参数选取和参数权重设定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目前,迅速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拓宽了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的视野。

4.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自1968年Margat首次提出“地下水脆弱性”这一术语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至今国内外对“地下水脆弱性”概念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根据自己所考虑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给“地下水脆弱性”以不同的定义。

以1987年为限,“地下水脆弱性”概念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两个阶段。在1987年以前,有关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多是从水文地质本身的内部要素这一角度来定义的。1970年Margat与Albiet提出的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污染源从地表渗透与扩散到地下水面的可能性。Olmer与Rezac则认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这种危害程度由自然条件决定,而与现有污染源无关。Vrana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1983年Villumsen等定义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应用中或废弃于地表的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危害性。1987年“土壤与地下水脆弱性国际会议”揭开了“地下水脆弱性”研究新阶段的序幕。多数学者主张在定义地下水脆弱性时应考虑含水层本身的易污染性和人类活动与污染源的影响。有的学者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质量对现在或将来有害于其使用价值的敏感性。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已经被广泛认同的是指这个系统对来自外部(天然与人类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影响它的状态及性质的处理能力。1991年美国审计署应用“水文地质脆弱性”来表达含水层在自然条件下的易污染性,而用“总脆弱性”来表达含水层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易污染性。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于1993年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并将地下水脆弱性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质脆弱性,即不考虑人类活动和污染源而只考虑水文地质内部因素的脆弱性;另一类是特殊脆弱性,即地下水对某一特定污染源或污染群体或人类活动的脆弱性。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已经以污染治理为重点转变为以防止污染为重点,开展了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并编制了评价图册。

至今国内尚没有明确的“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定义多引用外文资料,多是从水文地质本身内部要素角度出发,针对局部城市或水源地,包括“环境生态脆弱区地下水开发模式及系列编图”工作,研究地下水本质脆弱性,常以“地下水的易污染性”、“污染潜力”、“防污性能”等来代替“地下水脆弱性”这一术语。

5.存在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下水评价工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从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地下水评价工作尚存在如下问题:

1)以往的工作,偏重地下水赋存条件的研究,对地下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研究程度有待深入。作为地下水赋存空间的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

2)地下水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往对地下水质量、环境和生态属性功能评价重视不够。

3)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及趋势预测研究缺乏深度,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对地下水前瞻性要求。

4)由于大量的水利工程修建,改变了地表水、地下水循环条件,出现了不少新的水环境问题,特别是地下水补给条件的改变,使得有些地区地下水补给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在新的地下水评价中急需考虑这些变化的影响。

(三)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研究现状

1998年许志荣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五期)上发表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初探”,提出了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必要性。1999年史瑞青等在《工程勘察》(第一期)上介绍了“灰色聚类分析在地下水区划中应用”的技巧。2001年费为进等在《地下水》(第四期)上发表了“快速灰色分级聚类法在地下水功能区划中应用”,提出灰色分级聚类法是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一种简明方法。这一时期的地下水功能研究都是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角度出发,基于传统地下水资源评价理念。

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角度,作为约束条件,提出开展“地下水功能评价专题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光辉研究员主持开展有关地下水功能理念、评价理论与方法探索性研究,于2003年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基本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6月该项目组完成了“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的科学体系”构建和论证,包括基本理念、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关键技术等,编制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编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三)中,并先后在兰州、武汉、石家庄、北京、沈阳和呼和浩特主办“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骨干培训班,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全面推广应用。2004年唐克旺等在《水资源保护》(第五期)上发表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浅谈”,介绍了水利部门进行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2005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工作的通知》。2006年张光辉等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期)上发表了“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一文,全面阐述了地下水功能评价理论和方法;黄鹏飞等在《中国环境管理》(2006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层次分析法在民勤绿洲地下水功能评价中应用”,介绍了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状况。2007年罗育池等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第九期)上发表了“基于MapGIS的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吕红等在《水文》(2007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山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初探”,指出地下水功能区划是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重要基础;闫成云等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第三、四期)上发表了“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引用大量实例阐述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的实际效用。2007年范伟完成了“吉林省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张光辉等在《地质通报》(2008年第六期)上论证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关系。

(四)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与趋势

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总的趋势是学科内涵不断拓展、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优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与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根本。

1)资源和环境、生态并重,已成为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的主题。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既要保障社会稳定的水供给,又不能牺牲生态-地质环境效益,同时不影响未来长远的水资源利用。恢复由于人类影响而退化的地下水功能、地下水疏干区定量跟踪和调控、增强地下水含水层获得补给途径和机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和协调开发、地下水利用和分配的社会-经济规律及管理模式等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2)地球表层系统的水文地质过程研究,已成为现代地下水科学演化的重要专题。土壤、包气带、浅层地下水、湿地与湖泊、绿洲、河流和农业用地等,与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研究密切相关。包气带是介于潜水面和地表之间的多孔介质,化学风化、有机质分解、氮素固定等其他化学物质循环过程均发生在包气带,也是地下水补给、污染物向地下水运移的必经之路。包气带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与水文地质学、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学关联性愈来愈紧密(甘肃地调院,2007)。

3)建立高效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状况调查和突发应急机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愈来愈迫切。1996年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强调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的完整性,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上,达成一个共识:流域统一管理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抉择。

4)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当今地下水开发利用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它指地下水时空上能够连续下去。Serageldin and Steer将“可持续性”概化为“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适度”、“可持续性强”和“可持续性过强”。“可持续性弱”不关心局部、只关心整体;“可持续性适度”主要以维持系统的整体性为目的,但也适当关照其组分;“可持续性强”要求保持系统组分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照到系统整体,各组分不可互相替换,而且根据某些理解,即使是在组分内部,可替换性也是受到限制的;“可持续性过强”就是保持系统的所有要素完好无损且无任何损耗。

F. 地理水循环问题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研究关注地球生物圈、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国际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及地理、生态等众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性问题。

中国地域广阔,七大江河及中国内陆地区的水文循环与陆地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机理比较复杂,对全球变化有重要的响应。讨论全球变化与中国水循环前沿科学问题对于促进地学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深化我国该领域的发展,解决与水密切相关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7月3~5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了以“全球变化与中国水循环前沿科学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87次学术讨论会。刘昌明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丑纪范院士(中国气象局)和夏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被聘请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

刘昌明院士在题为“陆地水文循环与全球变化”的总评述报告中,对水圈的历史、水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水循环过程、全球及中国水循环的特点进行了评述和讨论。他列举大量科学数据和图表,指出水圈在全球范围同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人类圈、智能圈等其他圈层发生着相互耦合作用,全球变化对水循环有重大影响。在讨论水循环的几个焦点和难点时,强调应特别关注水文循环速率与水资源可再生性调控;人类与自然二元驱动的水文循环;水文循环与生态水文等3个方面。而水循环研究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则是:1)水循环研究的理论深入需要网格化布局的水平衡要素的观测。通量(Flux)的测量精度是水循环理论研究的基石:2)在水循环理论研究的基础建立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最主要的手段;3)分布式水文循环模型;4)水文模型与GCMs的耦合;5)水文循环尺度转化。他认为,许多未知的问题不会在短期内解决,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强调重点要研究系统间的反馈机制;研究全球水循环在自然与人工合力作用下的变化并分辨两种作用及其比例,减少不利的作用,适应自然变化。为此,应当面向国家水问题重大需求,实现知识创新,推动跨学科研究。

丑纪范院士则从自己长期研究实践的经验出发,作了“对水循环研究的观念、方法、问题和可开展工作的思考”的综述报告。他首先从社会经济层面上和科学技术层面上深入分析了水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进而讨论了水文循环研究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法。他强调:1)水循环的实际状况是基础性的问题,水循环从气候系统的角度看存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解决方法:①及时充分利用新近出现的高新技术,取得观测资料;②气候的数值模拟;③四维同化方法进行诊断、反演。2)某区域和时段的降水的水汽来源?逐年的变动情况?水循环过程是否存在某些“遥相关”?解决方法:建立全球降水量的数值模拟模型,利用前后两次的大气流场、湿度场和地表蒸发量,可以推算出要得到的结果。3)当某年的降水和大气情况给定后,地表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如何?解决办法:建立流域地表的时空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模型,并不断与实际情况比较,改进模型参数,完善模拟结果,再进行模拟预测。4)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怎样的变化?解决办法:建立全球水循环模式,关键是蒸发问题的解决。可以用反问题方法求解。

会议针对全球变暖与水文循环问题;气-陆面-海洋水循环相互作用与耦合问题;陆地水循环与水文生态问题;适应全球变暖与水循环变化问题4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

中科院兰州寒旱区研究所施雅凤院士作了“全球变暖、水循环加快与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问题”的评述报告,提出了以1987年左右为界,西北地区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看法。他强调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过程和影响的观点是个覆盖面广、非常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的科学问题,是西北大开发长远规划、经济发展必须研究清楚、预筹对策的基础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作了“海洋在海-陆-气水循环中的作用”的评述报告。他指出海洋是全球水循环之源,约有3万立方千米的水降到陆面,是全球淡水的净化器,海洋在全球水循环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讨论近年来我国河流入海淡水锐减对中国近海环境、生态的影响时,认为这些影响包括动力学影响、海岸带侵蚀、海水入侵、盐度增加等。他还提出“海水西输”的大胆的设想,坦言这仅是“假想”,尚需进一步论证。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强研究员在“陆地水循环与缺水地区生态恢复机理问题”评述报告中侧重讨论了有关水汽通量与生理调节、水汽通量与大气湍流和土壤和植物的水力传导、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模拟以及参数化中的若干问题,讨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他认为,未来研究可能在冠层尺度上,水汽通量可以与光合作用以及若干气象要素的简洁关系,以及对水分传输中非稳态过程的模拟等方面有所突破。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吴国雄院士作了“全球变暖与海-陆-气相互作用”评述报告,对陆面过程对夏季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和季风爆发,以及我国开展相应研究的战略及相关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海-陆-气相互作用是诱发地球系统中气候变化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外部驱动力,强调我国应重视时空连续资料积累和场地试验相结合,开展气候卫星研制和发射,尽快发展国家气候系统模式。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刘春蓁教授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研究的问题”。她指出目前主流的水文-气候模型单向连接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孙菽芬教授介绍了“陆面过程和模式的研究”的现状,指出陆面过程机理及模式研究是整个全球气候系统研究一个重要分量。他讨论了现有模型存在的不足,指出现在已出现大尺度陆面过程水文模型的研究的良好契机。

北京林业大学王礼先教授探讨了“干旱地区森林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认为森林对流域年总径流量影响的结论都是对特定地区、特定流域而言的,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将导致流域产水量(年总径流量)的减少,相反,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则可以增加流域年总径流量。

河海大学任立良教授作了“分布式水循环模拟进展及问题讨论”的专题报告。指出当前分布式水循环模拟的关键问题是模型输入的时空分辨率问题和模型的产汇流机制及其参数的确定。通常会同时存在地表径流的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应该采用混合产流的水文模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研究员探讨了“西北地区空中水资源的开发”问题。认为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增加地面降水,有可能为西北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提供一个新途径。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季劲钧研究员讨论了“关于水碳循环模式化问题-气候与生物圈相互作用”问题。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林尔而达研究员讨论了“全球变化的水-碳循环问题与适应对策”问题,侧重就碳汇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我国科技界应高度重视碳循环的研究,特别是水循环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

夏军教授在题为“变化环境中的水循环问题研究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变化环境的水循环研究是21世纪水科学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他强调要加强变化环境中的水循环规律,区分变化环境中水循环过程的自然变化与人类作用的贡献,量化变化环境下陆地水循环规律等关键问题的研究。

适应国家需求,加强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研究

围绕会议的4个中心议题,与会专家学者除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学术报告交流之外,更用过半的时间进行即席发言和聚焦自由讨论。与会者对以下问题和方面表示了很大的关注:

1)深化全球变化研究

陆地水文循环演化是全球变化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变化下的陆地水文循环过程是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重视和加强陆面水文-大气过程耦合作用研究

从大气到陆面要统一考虑。尺度转化问题也要研究。陆面模式的研究应大力发展,同时要注意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是认识现状的基础手段,也是大气科学和水文科学结合点。应该用数学物理方法,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产汇流机制。

3)水文循环模拟和大气模拟的结合点上可能形成新的增长点

要在水文循环模拟和大气模拟的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增长点。气候模拟的陆面过程要考虑水循环。现在的模型研究过于求大求全,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利用遥感,DEM来描述参数关系,把相关参数从有资料地区推广到无资料地区。

4)开展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量化研究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如何量化是研究的关键问题。在全球尺度看人类活动对水的影响,水质方面会发生变化。

5)重视西北气候的转型问题以及气候模型和水文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过程和影响的观点是个覆盖面广、非常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的科学问题,是西北大开发长远规划、经济发展必须研究清楚、预筹对策的基础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西北气候转型问题应该放在全球系统上考虑,要分析清现在西北气候的变化是长时间变化的还是短期的波动的。

6)西部人工增雨的技术应予关注

目前西部人工增雨的技术可行性以及效益问题应予关注。

7)黄河断流问题在全球变化和水循环研究中有特殊意义

刘昌明指出,以前黄河有淡水入海时,黄河三角洲以每年24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张,现在入海流量减少,甚至断流,黄河三角洲在逐渐退缩,“失退”现象正在发生。

8)不能盲目发展灌溉林业

应该研究一个区域或流域的理想的优化的生态格局,不能盲目地发展灌溉林业。有的地区盲目发展,现在已经造成了“绿了一条线,荒了一大片”的恶果。

9)全球变化与碳循环

我国科技界应高度重视碳循环的研究,特别是水循环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

10)实实在在地加强基础研究

开发模型和研究理论的关系要处理好,模型只是工具,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加强。大气模型的研究重点要放在水循环是如何影响气候系统这个方面。当前基础研究薄弱,要加强以流域为单位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已有的数据要加强共享。基础观测十分重要,是一切研究的基础。

执行主席刘昌明院士、丑纪范院士和夏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小结,概括了会议取得的科学思想和共识,并提出了我国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研究应该加强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

夏军在小结中首先指出会议取得的基本共识是:水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的关键纽带,当前重要的科学前沿领域。我国目前遇到的问题是:水多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问题;水少了-严重的干旱问题;水脏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目前水循环的现实紧迫区包括:华北地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缺水及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西部地区(水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制约)、长江/黄河。现在聚焦的关键系统框架是:全球变化与高强度的人类影响下的陆地水循环机理

重要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陆水循环格局与海-陆-气的相互作用;

2)大陆水循环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演化趋势;

3)流域水循环系统与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利用;

4)人类活动(特别是跨流域调水、用耗水)对大陆水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关键的几个科学问题有:

1)海-陆-气相互作用问题;

2)陆地干湿的自然变化与气候影响;

3)区域水汽输送来源与其变化机理;

4)陆地水循环及水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影响因素的确定与量化方法;

5)大气-陆面-水文耦合及尺度问题;

6)水文-生态相互作用问题;

7)全球变化与水-碳循环问题。

目前尚存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海-陆-气/大陆水循环时空连续基础观测数据比较缺乏;

2)变化环境中的水循环基础理论(水量/能量平衡、西部冰冻圈作用等)方法需要创新;

3)缺乏中国大陆尺度水循环量化模式;

4)高新技术(3S/同位素方法/古气候-古水文方法等)需要大力普及和应用;

5)不同行业研究队伍需要合作/集成;

6)科学研究支持与管理需要改革,数据共享。

最后,三位执行主席依据会议讨论以及与会人员提出的看法和意见,提出了应该结合国家需求对敏感地区(华北、西部、长江)的水问题开展基础研究的建议,涉及以下重点研究内容:

1)华北地区缺水及生态环境变化的水循环基础与修复对策研究;

2)西部生态脆弱区水循环研究;

3)长江流域的环境变化、水资源演变与调控机理;

4)西北地区空中水资源转化机制及其控制原理。

G. 周易为什么能预知人的未来,是通过什么方法预知的,并且为什么被认为是科学而不是迷信

周易最吸引人,让人觉得神秘莫测的地方就是它的预测功能。几千年发展到现在,它的各种预测理论与方法主要建立在三种基本原理上:
1:天人合一
这种原理认为,天下间万事万物都处在同一个天地宇宙的统一系统中(既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太阳系及太阳系外的各种星体,构成的中国古天文体系)相互作用,日月星辰运转的不同相对位置变化形成了我们所居世界上的时间变化。那么不同的时间就包含了不同的空间结构与相互作用(现代绝大多数人跟时髦叫做“场”)。结合“全息理论”(一两句不能说清,你参考有关资料),认为在某一时间下,某一事物就必然会受到某些特定的影响而具有某些特性。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观察总结从而创造出天文学的公式与万事万物相互作用的模型(如天干地支,太极八卦图,河图洛书等),并根据这些“公式”(模型)的原理再来对天地万物运行进行模拟,构建出不同的“大模型”来计算推理具体的事物以预测未来或推导现在与过去。这方面主要有“上古三式”(太乙、奇门遁甲、大六壬)、占星术(用的具体“公式”很少)、风水、命理、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等~
2:天人感应(主要是人神感应)
这一原理主要(不细分了)认为世界上的确有鬼神,而这另外的生命是有神通的,可以知道过去未来。人类可以和他们相感应,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法让他们告诉我们过去未来的事情(现代的专家大师们骨子里崇信的明明是这个,却还要自欺欺人,扯虎皮拉大旗盗用科学名词也说“磁场”、“电感”、“潜能”什么的。被科学时代整得很可怜!)。这方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春秋古筮法(用蓍草演卦)、纳甲筮法(旧称“火珠林”,现称“六爻法”)、文王课、关帝神签(不同与周易)等等~

以上两种原理在有些地方有交叉的地方。

3:哲学原理
这个最主要的内涵是辩证法。(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件事物现在盛大,那它必然有衰败的一天;衰败的东西也一定有一天曾是或终是盛大的气象.盛衰都有一定的原因与先兆“物极必反”、“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 如果想深入,你可以结合共产党,黑格尔等人的东西学习研究。那就没有神秘性可言了。只是依据原理来推导。这在很大方面是对前面思维积淀的升华。代表性的开山人物是老子、孔子等人: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老子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颜悦色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和乐的样子。孔子欢喜。然后又说:“像子路这样,只怕会不得善终啊!” )------子路后来被乱刀砍死。
再比如马克思与恩格斯就预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人类最终的社会形态必然是共产主义;毛泽东也预测过很多事情。

简单地说大体就是这样了。周易的作用当然远不仅于此。
唉!为了中国文化,费了这么多的时间!

阅读全文

与未来是湿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中阶段学习方法与技巧 浏览:696
小孩咳嗽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846
园林检测方法 浏览:20
怎么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浏览:562
戴尔平板字体大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82
卵磷脂的食用方法 浏览:340
18种科学锻炼方法 浏览:447
如何克服心理的方式方法 浏览:816
物理研究方法一共有几种 浏览:391
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手机变成蓝牙 浏览:488
想把真皮斑淡化有什么土方法 浏览:518
恩苹果手机短信归类处理方法 浏览:946
工程图纸问题及解决方法 浏览:546
s6蓝牙耳机使用方法 浏览:974
训犬的方法如何训练马犬 浏览:101
一个人能快速学会下腰的方法 浏览:780
篮球比赛技巧与方法视频 浏览:860
循环水真空泵使用方法 浏览:570
vivo屏幕旋转按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50
结核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有 浏览: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