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确定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确定

发布时间:2022-08-08 02:21:26

1. 如何保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保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方法。
一、科学性:是指选题必须有理论根据、符合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即选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的界定,选题应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二有效性:( 一)是看对所选的课题有无能力及占必要的有资料、实验经费、实验设备等条件;(二)是看课题研究出的成果有无普遍推广价值。
如果既没有条件,又没有推广价值,就不应立题。注重研究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使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服务,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实践服务,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与先导作用。这种需求性是我们选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2. 怎么去评价一个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一,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要确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2, 要确定这个问题研究的困难程度,看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可不可以进行这个研究; 3, 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别的研究者没有发现过的,或是漏掉的问题. 4, 问题要明确化,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实验假设,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1. 现实的需要. 2. 理论来源(1)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选择课题(2)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质疑选择课题(3)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相应的课题 3. 研究文献——矛盾、忽视、过失、或原先解决不了,现在能解决了的问题. 4. 从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二,形成实验假设,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这一实验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科学假设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理论思维产物.它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是研究课题操作化的过程,假设形成之后,即可实施具体实验设计及实验. (一)假设的种类 1. 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2. 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3. 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标准(1)假设应有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2)假设应有预测性.假设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检验. (3)假设应有可行性.假设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该可以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加以操纵. (4)假设的语言应简单、明了,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直接陈述可能的研究结果. (5)假设能包括所要进行的研究的变量之间的潜在的关系,而且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且能对已有的假设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 三,确定实验中的各自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确定. 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自变量的确定:(1),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现象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自变量才是客观的,有利于别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参考和重复验证. (2),自变量能引起我们所要研究的因变量的变化. (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变化的. (4),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检查点,检查点之间的间隔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自变量变化时,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呈现自变量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变量刺激的大小,呈现方式,空间位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呈现时间的长短等问题. 2, 因变量的确定:因变量的选择必须具备一些固有的性质,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 (1) 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从样本所测得的因变量的结果能够代表这个样本所在的总体. (2) 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时因变量的变化的一致性. (3) 灵敏度,因变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自变量所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变化. (4) 数量化,能数量化的指标可以更细地反映出反应变量的变化,而且能够搜集到客观的数据,可以进行科学地比较. 3, 无关变量的控制: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混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我们在实验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作调查,或是根据自己或是前人的研究的经验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哪些影响因素,哪些是需要控制的,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确定研究的总体,抽取样本以及分配样本. 我们在实验之前, 1, 要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还是动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以此来确定实验的总体,也就是说确定我们实验的被试应该是属于一个具有哪种特征的总体? 2, 再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总体还是总体中的一部分(能代表总体的样本)? 3, 如果是研究一个样本的话,再确定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样本的大小?以及样本如何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抽取的样本能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样本的代表性. 五,进行实验设计及其对实验的控制. 实验设计有好多种,从广义上来就,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首先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的类型确定我们要采用哪一种实验设计?在选择进行哪一种实验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参考:样本的大小,被试的特征,自变量是否可以进行操纵,以及自变量的多少,自变量的性质. 另外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还需考虑对实验的控制,从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量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几方面入手. 六,实施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指导语的确定: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1) 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确保指导语能将实验的实验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被试的实验任务都体现出来. (2) 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告诉被他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3) 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最好在被试看完指导语之后,要他重复一下实验要求他做什么?怎么做? (4) 指导语要标准化.即前后应该一致,统一. 2,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进一步地从头至尾地考虑一下,实验是否地真的按照实验设想进行的,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试和被试的时间的安排是否已经妥当了?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实验程序是否正常运行?实验数据的搜集准备是否完备? 3,无关变量的控制.利用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手段,控制好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 4,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额外的刺激的干扰! 5,注意主试的态度,言行,语气和行为穿着等一些方面对被试的影响. 七,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我们搜集到的数据进得统计而且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评价.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时候要注意推论的范围,不能太大. 八,写出实验报告在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格式规范,这样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而且语言要准确,简洁.结果的报告要客观,分析要有根据,讨论部分根据我看的一本国外论文发表的书上面的要求就是“tell a good story”(讲一个好故事).

3. 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不是得有权重指标

权重指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需要权重指标
权重是指某一因素或指标相对于某一事物的重要程度,其不同于一般的比重,体现的不仅仅是某一因素或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强调的是因素或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倾向于贡献度或重要性。通常,权重可通过划分多个层次指标进行判断和计算,常用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1、主观经验法
考核者凭自己以往的经验直接给指标设定权重,一般适用于考核者对考核客体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情况下。
2、主次指标排队分类法
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也称A、B、C分类法。顾名思义,其具体操作分为排队和设置权重两步:排队是将考核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按照一定标准,如按照其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列;设置权重是在排队的基础上,按照A、B、C三类指标设置权重。
3、专家调查法
这种方法是聘请有关专家,对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由每位专家先独立地对考核指标设置权重,然后对每个考核指标的权重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权重。
同样的指标,对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说,各个指标的权重应不一样;不同来源的数据权重也是不一样的。考核实践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科学设置指标权重。通常的做法是主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设置,并可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4. 化探方法应用研究和有效性评价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是找矿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预普查找矿的前期阶段无一可替代方法,目前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被广泛使用,得到地质界普遍欢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应用,50多年来对秦岭造山带陕西段开展了较系统的化探工作,在应用于找矿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一)化探异常检查评价工作程序

在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扫面的基础上,工作程序如下:

1.异常筛选

对于目前所获的众多异常进行综合研究和筛选是重要的工作步骤之一。在筛选异常时,除依据异常的自身特征(如规模、浓度、元素组合)外,还要注意:①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地质条件与已知矿带、矿床的空间关系; ②异常所处地球化学背景及所在地球化学区划单元类型(如亲石、亲铁、亲铜等);③异常区是否伴有矿田级异常,是否为异常集中区; ④是否具有地球化学分带特征。异常筛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地球化学场分析

对所有水系沉积物测量原始数据进行建库,制作区域地球化学图,进行地球化学区划,划分出背景场、高背景场及高值区,并套合相同比例尺的地质矿产图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异常。

(2)经验初评

首先注意两类异常。其一为浓度高、规模大且成带分布的异常; 其二为产出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或较特殊的异常,如一些低缓异常等。对这两类异常应优先查证。

(3)异常评序

将各类异常的面积、浓度、变化系数、分带、异常元素组合、标准化面金属量(NAP值)及产出地质条件等参数量化后计分,按总分排序。序数在前的异常作为重点异常进行检查评价。

(4)结合区域重力、航磁异常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工作地区的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产一般分布于高磁、高重力异常带(或古隆起带)边部。由于古隆起带边部常常产生断裂破碎带,使得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与富集,对成矿非常有利。所以对其边部分布的化探异常应优先考虑。

(5)结合重砂、金属量异常进行分析

如果化探异常中也有重砂异常和金属量异常存在,应优先进行查证。

2.典型异常预查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和筛选,筛选出典型异常(或者说是找矿有望异常),进行野外调研,对异常区内不同的蚀变、矿化现象、断裂破碎带及典型岩石进行取样分析。通过野外调研、成矿地质环境分析来确定异常的找矿意义。对已确定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进行详细查证和评价。

3.异常查证

通常采用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或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或1:1万正规网次生晕)进行查证。一般来说,对有找矿前景、规模较大的面状异常多采用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 对带状异常多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法(或1:1万正规网次生晕)进行查证(剖面应垂直异常走向)。通过异常查证,缩小找矿靶区,提供找矿有望地段,为下一步异常评价提供依据。

4.异常评价

异常评价区必须是异常查证过程所获得的找矿有望地段,并有蚀变(矿化)体存在和有望找到矿体(床)的异常。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法或地物化综合剖面法,但剖面应垂直于地质体走向。若发现矿化蚀变体或较好的原生晕异常,可初步开展地表揭露,确定找矿靶区或靶位,为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地球化学资料。

多年来,笔者按照上述工作方法,在研究区内已发现多处找矿有望异常,并通过相关地质单位工作证实发现多处矿床。如宁陕县正河金矿床就是经过异常查证、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评价发现的,现在正在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有望获得一个大型金矿床。其他如葫芦沟金矿、夏家店金矿、八卦庙金矿等,均是通过此方法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二)煎茶岭金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

在煎茶岭金矿勘查过程中,对矿区地表进行了大量原生晕分析,本次对其开展了全面整理、补充,其原生晕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元素组合特征

煎茶岭金矿原生晕样品共分析了Au、Cu、Pb、Zn、Ag、As、Sb、Bi、W、Sn、Mo、Ni、Cr、Co、Mn、B等16种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了相关分析(表4-16)和聚类分析(图4-18),确定了成矿元素组合。

表4-16 煎茶岭金矿区矿化蚀变带中矿化元素相关系数

图4-18 煎茶岭金矿蚀变岩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相关性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由表4-16中可以看出,Au、As、Cu、Pb、Zn、Ni、Cr、Mn、Sn等元素的相关性很好,除Au成矿外,其他元素为良好的成矿指示元素,Co和B的相关性也较好,Ag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相对较差。

元素R型聚类分析表明以0.5为界可将元素分为3类(图4-18):第一类为Au、As、Cu、Pb、Zn、Ni、Cr、Mn、Sn; 第二类为Co、B; 第三类为Ag。.其中第一类Zn和Mn、Ni和Cr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与成矿有关的元素组合; 第二类和第三类可能对矿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元素的垂向分带特征

采用浓度指示法(解庆林,1992)计算得出蚀变岩中由上向下的元素垂直分带序列为:Mn-Ni-Cr-Co-As-Au-Cu-B-Sn-Ag-Pb-Zn。根据各元素在各中段的最大聚集位置,确定Mn为头晕成矿元素,Sn、Ag、Pb、Zn为尾晕成矿元素,Ni、Cr、Co、As、Cu、B等元素为中部晕成矿元素。

这一分带序列与国内所报道的金矿成矿元素的分带序列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与煎茶岭金矿的赋矿部位及成矿作用有关。矿体赋存于超基性岩与白云岩的接触断裂破碎带中,成矿主要是由富含金的超基性岩体经过后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及构造活动的强烈改造,金析出在有利的部位成矿,从而形成了金矿体中富含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成矿元素,指示了成矿热液主要来自于超基性岩一侧,同时在地表矿体的局部见有锰矿化。

3.地表原生晕异常特征

地表以Au 10×10-9、As 10×10-6、Ag0.2×10-6、Mn 1000×10-6、Pb 20×10-6、Zn 100×10-6 Ni 1000×10-6、Cr 1000×10-6、Co 50×10-6、Cu 10×10-6 B 50×10-6为边界,分别圈出了各元素的异常分布范围(图4-19至4-24)。由图可以看出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并沿断裂破碎带分布。以下为各元素异常特征:

Au异常主要分布在30~70线间,以52~70间异常最好,异常规模大,浓度高,形态规整,是矿体出露最好的部位。30~52线间异常规模较小,浓度低,形态多为小的透镜

图4-19 煎茶岭金矿床Au、As异常图

图4-20 煎茶岭金矿床Cu、Ag异常图

图4-21 煎茶岭金矿床B、Co异常图

图4-22 煎茶岭金矿床Pb、Zn异常图

图4-23 煎茶岭金矿床Ni、Cr异常图

图4-24 煎茶岭金矿床Mn异常图状,该段矿体断续出露。30线以西基本未见异常,也未见矿体。

As异常与Au异常基本吻合,以52~70间异常最好,异常规模大,浓度高,形态规整。30~52线异常较弱,且分布分散。30线以西异常加强,沿断裂呈线状分布。

Ag异常主要分布在52~70线间,与Au异常吻合。30~52线见零星分布,30线以西未见异常。

Ni、Cr、Co异常主要分布于断裂破碎带靠近超基性岩体一侧,异常强度两头强,中间稍弱。

Cu异常分布较为分散,沿断裂带整体分布,异常规模,强度较小。在66线附近异常强度较大,与Au异常相互套合好。

Pb、Zn异常主要分布于30线以东,两者相互套合并与Au异常套合较好。异常较为规整,异常浓度较高。但44线附近仅见Pb异常,而未见Zn异常。

B异常沿断裂分布,其中以48线以西异常最好,异常形态规模大,浓度高,呈线状分布,48线以东异常较弱。

Mn异常主要分布在50线以东,异常规模大,浓度高。50线以西零星分布,浓度低。

总的趋势是,煎茶岭金矿地表原生晕异常大致以30线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主要为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组合,其中在50线以东元素组合最好,异常规模大,强度高,该处也是矿体出露最好的部位; 西部主要为Mn、Ni、Cr、Co、Cu、B元素组合,可能反映了早期矿化的热液活动特点。

4.原生晕异常剖面特征

垂向上煎茶岭金矿原生晕异常分布特征见图4-25至4-30。由图中可看出异常在垂向上变化如下:

Au异常主要位于矿体的上部及中下部,浅部异常较弱。Au异常出现部位基本上是蚀变带变厚部位,也是矿体的厚大部位。蚀变带变薄处,异常也较弱。

As异常与Au异常紧密套合,高值点出现在矿体上部、Au异常的上部。下部出现的较高异常,可能表示了矿体向下部还有较大的延伸。

Cu、Ag异常紧密套合,并与Au异常套合。其高值点多出现在矿体的中下部、矿体较好部位,可能代表了主成矿期的晚期异常。

Ni、Cr、Co异常基本上位于金异常的外围靠近超基性岩体一侧,其高值点多位于Au异常的中上部,表示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体。

B异常与Au异常套合,其高值点基本上位于Au异常的中下部位,可能代表了中晚期的热液活动。

Pb、Zn异常基本上与Au异常套合,但其高值点多位于矿体的下部和外侧,为成矿晚期热液活动的产物。

Mn异常出露范围较宽,包含Au异常,处于Au异常的外层,其高值点位于矿体的上部。

总之,在上述异常组合中Mn、Au、As元素异常多位于矿体的上中部位,异常形态基本上呈上宽下窄的形态,Ni、Cr、Co异常多靠近超基性岩体,且高值点多位于矿体上部,说明矿液主要来源于岩体一侧。Ag、Cu、Pb、Zn、B元素异常呈上窄下宽的形态,且异常高值点多位于矿体的中下部,可能与中晚期成矿热液活动有关。

图4-25 煎茶岭金矿床64线Mn异常图

图4-26 煎茶岭金矿床64线Ni、Cr异常图

图4-27 煎茶岭金矿床64线Au、As异常图

图4—28 煎茶岭金矿床64线Cu、Ag异常图

图4-29 煎茶岭金矿床64线B、Co异常图

图4-30 煎茶岭金矿床64线Pb、Zn异常图

5.原生晕异常纵投影特征

沿蚀变带纵向原生晕异常分布形态见图4-31至4-35。由图上可以看出各元素异常沿纵向分布的特点。

图4-31 煎茶岭金矿床Mn异常纵投影图

图4-32 煎茶岭金矿床Au、As异常纵投影图

图4-33 煎茶岭金矿床B、Co异常纵投影图

Au异常主要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位于54~68线地表到深部,该段异常面积大,异常浓度高,具有多个异常中心,600m标高以下异常减弱,该段为矿体最好的部位; 第二部分位于32~44线地表到800m标高附近,异常相对较弱,该段矿体在900m标高附近矿体连续,厚度较大,品位较高,深部仅见少量的矿体,多为矿化体; 第三部分位于18~30线浅部,异常较为规整,为一单异常,浓集中心位于28线,该段仅见Au矿化。

As异常分布范围与Au异常一致,基本上与Au异常套合,异常多位于Au异常的上部。仅56~64线处异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位于地表Au异常头部,下部位于Au异常的中部,该处砷异常可能与深部Au矿化有关系。

图4-34 煎茶岭金矿床Cu、Ag异常纵投影图

图4-35 煎茶岭金矿床Pb、Zn异常纵投影图

Cu异常多位于Au异常的边部及中下部,单个异常规模较小,浓度较低,仅个别异常浓度值较高,位于36线以西及66线处,Cu异常出现部位矿化一般较弱。

Ag异常主要位于32线以东,异常中心分布较为凌乱,多位于浅部。异常规模较小,浓度值普遍较低,与Au异常套合较好。Ni、Cr、Co异常主要分布于14~70线间,多位于Au异常的上部。异常规模大,形态规整,异常浓度为两侧高、中间低。蚀变带中Ni、Cr、Co异常浓度较高,表明热液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体。

Zn异常主要位于Au异常的下部及旁侧,异常规模较小,浓度较低,为弱异常。异常出现部位多为矿体下部或无矿部位。

Pb异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14~42线间,该段出现多个浓集中心,异常位于地表; 另一部分位于54~66线间地表到浅部,异常规模较大,形态规整,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出现部位一般矿化较弱或无矿。

B异常分布于20~70线间地表及Au异常的中下部,其中地表20~30线间异常较好。

Mn异常形态和分布位置与Au异常相似,但其浓集中心多位于Au异常的上部,向下异常减弱。

总体上看,各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16线以东,16线以西未见异常。从异常形态看,东部向下延深较大,西部延深较小,这与矿体向东侧伏相吻合,暗示矿液可能由东向西运移。这也与超基性岩体的分布形态有关,48线以西为分支岩体与白云岩接触,48线以东为超基性主岩体,分支岩体插入到主岩体中,说明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主岩体。Ni、Cr、Co含量较高,也表明成矿热液来源于超基性岩体,其异常位于Au异常上部及西部,可能与早期成矿作用有关。Cu、Pb、Zn、B元素多位于Au异常的边部和下部,其出现部位一般矿化较弱或无矿,可能与成矿晚期的热液活动有关。

6.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指标

根据以上所述,结合该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条件,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标志归纳为以下4点:

1)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为蚀变带上主要的成矿指示元素,各元素异常呈带状相互套合,沿F451断裂带分布。

2)成矿元素Au与所伴生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异常形态规整,强度大,异常浓集中心明显。

3)矿体由上至下的元素分带序列为:Mn-Ni-Cr-Co-As→Au-Cu-B-Ag→Pb-Zn。Mn、Ni、Cr、Co、As为前缘指示元素; Au、Cu、B、Ag为矿体特征元素; Pb、Zn为矿体尾部特征元素。

4)由于煎茶岭金矿成矿作用与超基性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除Ni、Cr、Co 3个高含量元素外,找矿指示元素主要为Mn、As、Au,当出现Cu、B、Ag异常时表示矿体已接近下部; 若矿体中出现Pb、Zn异常,则表明已位于矿体的尾部; 若同时有Mn、As、Au异常的叠加,表明矿体向下具有较大的延深或深部有另外的矿体出现。

(三)化探方法的有效性评价

以上所阐述的化探方法是我们多年来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找矿效果甚好。地质体的发展、演化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每一种找矿方法都有着它的局限性,化探方法也一样。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仅适用于地形切割剧烈、水系发育的山区找矿,适用于大面积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和普查找矿工作,而在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地域,其应用效果受限。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则适用于土壤覆盖区,适用于对水系沉积物异常的查证、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在普查阶段用来评价被土壤覆盖的岩浆岩、地层和构造的含矿性,圈定成矿远景区。中小比例尺(1:10万及以上)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原生晕法)则适用于基岩出露良好的地区,可直接圈出找矿远景区,多用于评价不同地质体的含矿性。大比例尺(1:10000或1:5000)岩石或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确定矿(化)体的空间部位、形态和规模,追踪盲矿,并预测矿床(体)规模,研究成矿机理。总之,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化探方法并与地质结合进行合理解译,把化探异常转换为具有地质内涵的找矿标志,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5. 怎么做到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数据分析过程的主要活动由识别信息需求、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价并改进数据分析的有效性组成。
1、识别需求:
识别信息需求是确保数据分析过程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可以为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清晰的目标。识别信息需求是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应根据决策和过程控制的需求,提出对信息的需求。就过程控制而言,管理者应识别需求要利用那些信息支持评审过程输入、过程输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过程活动的优化方案和过程异常变异的发现。
2、收集数据:
有目的的收集数据,是确保数据分析过程有效的基础。组织需要对收集数
数据分析示意图
据的内容、渠道、方法进行策划。策划时应考虑:
①将识别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如评价供方时,需要收集的数据可能包括其过程能力、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等相关数据;
②明确由谁在何时何处,通过何种渠道和方法收集数据;
③记录表应便于使用; 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数据丢失和虚假数据对系统的干扰。
3、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是将收集的数据通过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转化为信息,通常用方法有:
老七种工具,即排列图、因果图、分层法、调查表、散步图、直方图、控制图;
新七种工具,即关联图、系统图、矩阵图、KJ法、计划评审技术、PDPC法、矩阵数据图;
4、过程改进:
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组织的管理者应在适当时,通过对以下问题的分析,评估其有效性:
①提供决策的信息是否充分、可信,是否存在因信息不足、失准、滞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问题;
②信息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品所发挥的作用是否与期望值一致,是否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有效运用数据分析;
③收集数据的目的是否明确,收集的数据是否真实和充分,信息渠道是否畅通;
④数据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⑤数据分析所需资源是否得到保障。

6. 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也就容易确定了。研究内容实际上就是将研究假设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使我们对假设有一个更可操作性和比较具体的研究问题方向。如“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根据它的假设,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为7个比较具体问题加以研究:①建立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结构;②探索分层递进教学和分层学习指导的模式,使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③探索将学生学习差异资源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④检验分层递进教学与学生能力形成的显着性;⑤分层递进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⑥分层递进教学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显着性检验;⑦构建分层评价体系,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又如,课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材料结构的研究”,它的研究假设是:“通过对授课时间系统和教学材料系统的整体性设计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假设下,可以进一步地把问题细化为:①根据阶段教学材料的内容特点和性质,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时间,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②根据阶段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性质,设计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对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细化。

研究的问题明确后,就可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了。如上面提到的课题:“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采用:①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的收集;②用实验研究法对投放的自变量所引起的效果进行研究;③用测验研究法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④用比较研究法对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

7. 研究问题、研究群体、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别是什么

研究问题、研究群体、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所指的内容分别如下:
研究问题就是为研究人员想知道的内容提供了清晰的说明的疑问句。
研究群体也可以理解为分析单位。
研究方法指如何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一般为数据从何而来,如何测评提出算法的效果。
研究结果指逻辑上,结果和方法是对应的,不要重复之前的方法描述,避免不加整理地列出所有原始数据,如果仅有1-2个变量,将变量结果在文中描述,如果变量较多,用图表展示数据信息。

8. 用时间序列的知识回答简述如何检验一个模型的有效性

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进行系统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时,必须保证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并能在计算机上正确运行.因此,必须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模型有效性评估主要包括模型确认和模型验证两部分内容:模型确认考察的是系统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与被仿真系统(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模型验证考察的则是系统模型与模型计算机实现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具体的建模项目来说,模型有效性评估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必须指出,模型实际上是所研究的系统的一种抽象表述形式,要验证一个模型是否百分之百有效是极其困难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模型是否有效是相对于研究目的以及用户需求而言的.在某些情况下,模型达到60%的可信度使可满足要求;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模型达到99%都可能是不满足的.
模型有效性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各个学科和工程领域的普遍应用,模型有效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967年,美国兰德公司的fishman和Kivtat明确指出,模型有效性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模型的确认(validation)和验证(verification).这一观点被国际仿真学界普遍采纳.模型确认指通过比较在相同输入条判和运行环境下模型与实际系统输出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模型的可信度或可用性.模型验证则是判断模型的计算机实现是否正确.
尽管确认和验证在各文献中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专家的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简单地说,模型确认强调理论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的一致性,模型验证则强调当前模型与计算机程序之间的一致性.在有些文献中也采用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接受的“校模”和“验模”两个术语来分别代替“确认”和“验证”.模型的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见图 8.5.
在图 8.5中,“问题实体”指被建模的对象,如系统、观念、政策、现象等.“理论模型”是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而对问题实体进行的数学/逻辑描述.“计算机模型”(computerized Model)是理论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通过“分析与建模”活动可以建立理论模型.计算机模型的建立需通过“编程及实现”这一步骤来完成.经过仿真“实验”即可得到关于问题实体的结果.
模型确认包括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和运行有效性确认三部分内容,其中运行有效性确认是模型确认的核心.
图 8.5 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
1)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
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是对理论模型中采用的理论依据和假设条件的正确性以及理论模型对问题实体描述的合理性加以证实的过程.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包括两项内容:
(1)检验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假设条件的正确性.它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检验理论依据的应用条件是否满足,如线性、正态性、独立性、静态性等;该检验过程可以利用统计方法进行.二是检验各种理论的应用是否正确.
(2)子模型的划分及其与总模型的关系是否合理,即分析模型的结构是否正确,子模型问的数学/逻辑关系是否与问题实体相符.理论模型经确认有效后,才能对其进行试运行.最后根据输出结果评估模型的精度.若理论模型无效,应重复分析、建模及确认的过程.
2)数据有效性确认
数据有效性确认用于保证模型建立、评估、检验和实验所用的数据是充分的和正确的.
在模型开发过程中,数据用于模型的建立、校验和运行.充分、正确、精确的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有效性确认包括对模型中关键变量、关键参数及随机变量的确认,以及对运行有效性确认时所使用的参数和初始值等数据的确认.
3)运行有效性确认
运行有效性确认指就模型开发目的或用途而言,模型在其预期应用范围内的输出行为是否有足够的精度.
运行有效性确认的目的是对模型输出结果的精度进行计算和评估.其前提是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的数据均可获取.通过比较模型和实际系统在相同初始条件下的输出数据,可对模型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与实际系统相类似的系统,确认为有效的解析模型、工程计算模型、以及经过确认的模型都可作为模型的可比系统.
理论模型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及模型验证是运行有效性确认的前提.经运行有效性确认被认为有效的模型即可作为正式模型投入运行,利用它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若模型在运行有效性确认时被确认为无效,其原因可能是理论模型不正确、或计算机模型不正确,也可能是数据无效.具体原因的查明需从分析与建模阶段开始,重复模型的构造过程.若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不存在或完全不可观测,则模型与系统的输出数据无法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通过模型验证和理论模型确认,定性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理论模型有效性包括:1)表观确认,分析对与模型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评估,确定需要附加分析的内容,以提高模型的可信度水平;2)历史分析,对与模型有关的历史信息的评估,以评价模型对预期应用的适宜性.3)预期应用和需求分析,对预期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那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关键作用的需求.4)模型概念和逼真度分析,对模型的算法和子模型进行评估,以辨识那些不适用的假设,并确定子模型的逼真度是否能保证模型的预期应用.5)逻辑追踪分析,通过模型逻辑评估模型中指定实体的行为,并确定这些行为是否都是所期望的.

9. 如何检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更多强调学习中人的本位,主张知识内化和自主构建,于是格外关注学习者个体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起点上起跑,最终并不是都到达一个集合点。建构主义认为没有这个学习的集合点,所以也就无法衡量最后是不是完全和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习的预期,即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很难测量的。

正是在与建构主义的论战中,反对者敏锐地省察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主动出击:我们重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讲授法,你认为是缺乏意义的,教学中多为无效行为;你以为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构建的能力,也只有依靠学习主体的自觉才能构建有效的教学。那么,经过实验你应用建构主义所发展的教学,是不是有效的呢?我要用测量的办法进行验证。

强调有效性,更多体现了一种科学价值导向的教学理论。我国引入科学价值的教学论,时间还很短。从孔子到陶行知,形成的一脉教学研究理论都是基于哲学和经验基础的。国外也情况类似,直到1969年才出现“教育心理学”这个专门名词,一种可测量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才应用于教育。此后斯金纳、布鲁纳、奥苏泊尔、加涅等都为构建科学价值的教学论做出了积极贡献。依靠哲学和经验构建教学理论的主导地位才有所摇撼。

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不可回避三个问题:要到哪里去?如何去那里?是否到了那里?

1.要到哪里去?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可以使我们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哪里,即找到学生学习发展(多指的是学科学习)的定位。布鲁姆把目标进行分类和细化,以为有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六级水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而加涅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因为缺乏研究还不清晰。因此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科学化的标准。况且,具体到学科教学和每一节课的教学,其完成目标又怎样确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也会注意到,在布鲁姆和加涅的目标分类中,不包括过程目标。即明确“到哪里去”和“怎样到哪里去”是两种不同的关注

10. 研究方向的有效性如何确定

验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就要进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也就是对于调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有内部一致性,信度效标效度,实证效度等等

阅读全文

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确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芦荟胶祛痘印最佳方法 浏览:927
立式缝焊机如何调整参数方法视频 浏览:994
眼袋物理方法怎么去除最有效果 浏览:221
健身训练有哪些方法 浏览:820
标题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方法 浏览:794
单侧推拉柜门下面轨道安装方法 浏览:166
女儿默契训练方法 浏览:83
mx3跳屏解决方法 浏览:732
高压锅使用方法和步骤英语说 浏览:609
水光面膜粉色使用方法 浏览:543
跨境电商物流滞后的解决方法 浏览:114
医院常用消毒方法及原理 浏览:29
高中阶段学习方法与技巧 浏览:701
小孩咳嗽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849
园林检测方法 浏览:22
怎么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浏览:563
戴尔平板字体大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82
卵磷脂的食用方法 浏览:340
18种科学锻炼方法 浏览:447
如何克服心理的方式方法 浏览: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