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对鱼类分类
鱼的分类知识 鱼类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这一门包罗着从外形上、生活习性上及栖息条件上式样极其繁杂的许多动物。文昌鱼外形似鱼,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但按鱼的定义:真正的鱼类是指一群通常以鳍辅助身体平衡,并以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变温脊椎动物。从广义上分,通常把头索类鱼形动物文昌鱼也归入鱼类。《鱼类分类学》一书将文昌鱼列入文昌鱼纲(Amphioxi)。 全世界的鱼类总数几乎占整个脊椎动物数量一半左右,约有22396种和亚种,分隶于4纲(盲鳗纲Myxini、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属;我国有4纲45目299科1214属约3166种和亚种。(据《鱼类分类学》) 鱼类的科学性研究,一般认为从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开始,他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7世纪由于地理学的进步,大大扩充了鱼类学的领域,在分类上,从人为分类法进入了自然分类法。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Linnaeus.C.)着有《自然系统》一书,确定了双名法,记录了2600种鱼,奠定了鱼类分类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对鱼类形态学研究的进展、以及19世纪末叶由于渔业生产需要加深了对鱼类的洄游、生殖、发生和生长的研究,鱼类分类学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陆续形成了许多学派。对鱼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和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来分类,即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有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新的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较着名的鱼类分类学派有: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和林德贝格分类系统(《中国鱼类志》依据此系统)属于综合系统学派或进化系统学派;纳尔逊分类系统属于分支系统学派(《鱼类分类学》依据此系统),目前为大多数鱼类学者所接受;此外还有数值分类学派。
㈡ 鱼分为哪几个种类
鱼分为热带鱼、温带鱼、冷带鱼、淡水鱼和咸水鱼五大类。
世界上,对现存已发现的鱼类分类,约三万二千种,鱼生活在水里,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
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其中圆口纲约73种,软骨鱼纲约800种,硬骨鱼纲约2万种左右。 我国鱼的种类3000种左右。其中海水鱼类约2100余种,淡水鱼类1010种左右。
(2)鱼类的研究方法哪四类扩展阅读:
鱼肉的功效与作用:
1、吃鱼抗忧郁:研究发现,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与人体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它有缓解精神紧张、平衡情绪等作用。不吃鱼或少吃鱼的人,“开心激素”水平往往较低,美国人不常吃鱼,因而患忧郁症的人就多。
2、吃鱼防哮喘:新鲜鱼肉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阻止或减少人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哮喘病的发作正是与炎症介质释放密切相关的。此外,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一定的减轻气管炎症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预防哮喘病的发生、复发或减轻哮喘病的症状程度。
3、吃鱼少痴呆: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对患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和健康老人的研究发现,健康老人血液中DHA脂肪酸的成分远高于痴呆症的老人,表现有痴呆症状者的血液中DHA的含量平均比健康老人少30%~40%。
科学家认为,DHA是大脑细胞活动和保持活力必需的营养物质,它有助于改善神经的信息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因此,老年人多吃鱼,可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4、吃鱼防中风:多吃鱼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饮食中的蛋白质、含硫氨基酸的成分越高,则高血压的发病率越低。
鱼类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蛋氨基酸和牛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它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使尿钠排出量增加,从而抑制钠盐对血压的影响,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八味坊建议,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每天服三四克鱼油。
5、吃鱼防衰老:德国历史上有位很出名的宰相叫俾斯麦,他长年暴饮暴食,又过量吸烟,在他68岁时,身体已衰弱不堪,满脸的皱纹,眼珠混浊无光,好像死神在向他招手。
可是后来他听了医生的话,每天食用鲱鱼,不久,奇迹出现了:他皮肤红润、眼睛明亮、精神饱满,一直健康地活到83岁。
《食品控制》杂志(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营养杂志之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鱼蒸着吃最健康,蒸的时间超过2分钟可以减少26%以上的拟柱胞藻毒素(一种蓝藻毒素),但煮鱼时该毒素仅减少18%,并且会残留在汤水中。
㈢ 如何研究鱼的趋光性
鱼会趋光大致有如下四个原因:
一是鱼类在水体中看到光,会感到“好奇”,而产生探索性的条件反射而趋向光源。
二是为索饵摄食而趋向光源,如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桡足类、小型虾类、小型蟹类等幼体动物在外光源的照射下具有非常强的趋光性,并聚集在光源区,从而使索饵鱼类游向浮游动物的洄游区域去觅食最佳饵料。
三是鱼的本能趋向其适宜的光照。
四是光的照射使鱼类的光感受器获得光能,其视色素发生光化反应,而游向光源或离开光源。
鱼类对光刺激的反应有好奇性、适宜照度、索饵集群、条件反射、强制运动、迷惑和本能等种种假说。鱼类的趋光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鱼受光刺激后,游近光源周围;第二阶段是鱼滞留在光源下游动。但趋光的鱼类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因对光的适应、疲劳以及环境的变化等而离开光源游走。某些无趋光性成鱼,其幼鱼也有趋光反应,如香鱼、鳗鲡等的幼鱼。同一种鱼类,其趋光性随着发育阶段、雌雄性别、摄食量和鱼鳔结构而异,如幼鱼期比成鱼期趋光明显,摄食量少时容易被光诱集,有的鱼类如竹刀鱼在怀卵期的趋光性减弱。
做这个实验研究,要做对比,对不同的鱼种,不同光照,分组做重复实验。
㈣ 鱼类行为的控制方法有哪一些,各有什么优势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 现场观测法 ? 渔获试验法 ? 水槽实验法 ? 数学模拟法鱼类行为: 发光... 控制水流的进出鼻腔的速度鱼类嗅觉的生理机制: 纤毛摆动机制 嗅板表面纤毛摆动产生连续水流 泵
㈤ 鱼类主要分为哪3类
没有下颚骨的一类现在灭绝了,软骨鱼和硬骨鱼是现在仍然存在的两种。
㈥ 鱼类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1.鱼类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的关系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4.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
5.以鱼类为主要食物生产的水域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
㈦ 请告知2013年上海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是你电脑有问题,可以下载。
1、教材
陈新军主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出版社,2004年
2.考试内容比例
名词解释:30%;简答题:50%;论述题:20%
二、考试内容
(一)鱼类种群及研究方法
1. 种群概念、种群结构的概念;
2. 种群的研究方法
(二)鱼类年龄和生长
1. 鱼类年龄鉴别
2. 年龄和生长研究方法
(三)鱼类性成熟、繁殖力
1. 鱼类性成熟过程
2. 繁殖习性
3. 鱼类繁殖力和测算方法
(四)鱼类饵料、食性和研究方法
(五)鱼类洄游和分布
1. 洄游的概念
2. 洄游的分类
3. 洄游的研究方法
(六)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1. 研究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单位
2. 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及其一般规律
3. 论述捕捞对渔业资源和渔获量的影响
(七)鱼类的生长
1. 体长和体重关系
2. 生长方程
3. 生长参数的估计
4. 生长速度、加速度和生长拐点
5. 体长- 年龄换算
(八)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1. 基本概念
2.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概念及其标准化方法
3. 为什么要进行标准化研究?
(九)鱼类的死亡
1. 基本概念
2. 渔获量方程
3. 总死亡系数的估算
4. 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的估算
(十)渔业资源评估的数学模式
1. 动态综合模型
2. 剩余产量模型
3. 亲鱼量与补充量模式
(十一)世代分析
(十二)渔业资源管理
1. 渔业管理目标和任务
2. 管理措施
(十三)渔场学内容
1. 渔场和渔场学的基本概念
2. 鱼类行为与海洋环境关系
3. 优良渔场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4. 渔情预报的概念及其方法
5.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现状
6. 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现状
7. 远洋渔业的概念及其类型
8. 影响中心渔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十四)其它方面
1. 渔业资源和渔场学中有关基本概念
2. 各种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建立所需的条件
3. 渔业资源量估算和渔获量预报类型及其方法
4. 过度捕捞概念及其类型,过度捕捞与渔业资源等关系
5. 渔业管理目标及其数学推导
6.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海洋渔业特征与现状
7. 渔情预报概念、原理、指标及其方法
8. 优良渔场类型及其形成原理,流隔、温跃层等的判断依据和方法。
9. 世界海洋主要海流及其分布特征
10. 海洋环境与鱼类行为的关系
11. 自然渔业资源的特征
12.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13. 中国海洋渔场环境特点及其渔场概况
14. 了解和认识当前我国近海海洋渔业发展及其管理的措施
㈧ 进行鱼类性腺发育研究,除了性腺组织石蜡切片外,还有那些研究方法
除了性腺组织,石蜡切片外,还有百多种研究方法,这个方面本教授丶博士生导师直播间告诉你:
你拜日本专家海上开花为师,你将成为中国科学院终生大博士后的指导老师。
㈨ 鱼类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鱼类的研究领域:
1.鱼用疫苗研究和检验
鱼常用于鱼病及鱼用疫苗的研究。目前,已注册的鱼用疫苗有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牙鲆鱼溶藻弧菌、鳗弧菌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2.生物发育学研究
鱼类动物胚胎发育上的机制与哺乳动物非常相似,许多重要的调控蛋白的表达机制类似于哺乳动物。体型小、生长快、繁殖力强的鱼类备受青睐,斑马鱼、青_常用于发育学研究。斑马鱼3个月达到性成熟,条件合适隔几日就可产卵一次,胚胎体外发育,而且胚胎在体外1d的发育程度就相当于人类胚胎3个月的发育水平。胚体透明,可观察像原肠期的细胞运动、脑区形成和心跳等胚胎发育事件;结合嵌合克隆和颜料示踪等分析法,可跟踪细胞的发育命运,进行细胞的谱系分析,应用于组织器官的起源研究。
孔雀鱼胚体透明且发育速度快,其胚胎由于具备便于观察的特性,广泛用于脊椎动物造血系统的发生、血细胞生成及血循环系统分化时序、调控因子等研究。在对体外培养的鱼胚进行观察时,显示胚心管搏动和血管网中出现红色血流的时间要明显滞后于在胚鱼下腹部出现红色细胞团即脾的时间。证实了孔雀鱼胚胎心血管在发育中,脾和头肾的出现要早于心血管,而且它们有独立的造血功能。
3.免疫学研究
鱼类是开始出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其免疫是比较原始的。用鱼类进行免疫学研究,比较容易阐明某些免疫机制。研究免疫学的鱼类常有鳟鱼、鲑鱼、鲤鱼、鲫鱼、罗非鱼和草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