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对脑瘫孩子进行语言训练
一、控制全身的异常动作
脑瘫儿童因肌张力异常,所以身体动作,姿势很难控制自如。强肌张力型脑瘫儿童常因一些小动作而引起全身的动作异常,很难恰当的分离动作,例如他们在一开始练习发音时,常常会引起面部表情异常甚至回全身抽动,导致呼吸,发音受到影响,使声音变的短促,模糊不清.低肌张力型脑瘫儿童往往低着头,弯着背,这样他们的口腔无法充分的打开,胸腔也处于受压迫的状态,这样就很难再谈发音技巧了.因此脑瘫儿童全身状态能得到有效控制是语言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有效地控制异常姿势,必须从头,颈,肩等大的运动肌体开始训练,逐渐向下颌,口唇,舌等精细运动过渡。在进行训练前,必须先消除脑瘫儿童的心理不安,尤其是强肌张力型脑瘫儿童,否则效果不明显。
二、构音器官训练
由于口腔肌张力异常和全身异常动作,使得脑瘫儿童不能灵活的控制构音器官、口唇,舌等,严重影响发声,因此应该特别加强构音器官的训练.口腔动作的训练,应从进食功能开始训练,利用吃东西的方式来训练脑瘫儿童正确的吸吮,咀嚼和吞咽技巧,由此来增加对下颌、口唇、舌的控制能力.具体的方法如下:
l、呼吸训练:吹羽毛,吹风车,吹玩具喇叭,吹哨子,吹气球等。练习的器具要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2、舌的训练:利用儿童喜欢吃的棒棒糖,冰淇淋等,让他们用舌头添着吃,这样可以训练舌头灵活伸缩,增加面部肌肉和舌的运动机能.同时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舌体操,以此来训练学生。
3、吸吮训练:先用粗短的管子吸盛在杯子里的并且是孩子爱喝的饮料,学生很容易吸到;然后再用细长的管子吸盛在瓶子里的饮料,使训练难度逐渐加大。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很快的使学生的呼吸能力加强。
4、咀嚼训练:咀嚼动作需要口腔内所有的构音器官参与,这是训练构音器官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给学生难嚼的食物练习,如红薯条等。
三、发音训练
进行发生训练时要摒弃先练声母、韵母再练词语、句子的传统方法,应先从拟声词和较常用的词语入手,如爸爸,妈妈等。
在训练时要有正确的姿势,提供正常的肌张力,同时要使呼吸深而缓慢。先利用游戏或歌唱方式练习,使脑瘫儿童能松弛神经,把肌张力调整的最佳状态。发声训练最好从拟声词开始,因为拟声词有趣并且容易发音,选择周围环境中最常听到的声音来练习,如汽车声,小狗叫声等,再逐渐练习词语,短语和句子.在练习句子时最好选择歌词较为简单的儿童歌曲,使他们边唱边练,在欢乐的氛围中愉快地练习。
四、语言沟通训练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沟通,提高脑瘫儿童运用语言沟通的能力是语言训练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儿童语言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家庭是脑瘫儿童生活的环境,是语言实践的最佳训练场所。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参与这一训练过程,不仅可以一对一的进行个别化教学,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学校要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2. 儿童脑瘫如何治疗,脑瘫的治疗方法
5邯郸华康脑瘫医院专家认为一岁前应保守干预,之后如果有畸形或明显姿势异常,则可以早期手术干预治疗
3. 脑性瘫痪患儿该怎样进行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自理,是作业疗法的最终目的上述促进运动发育和上肢功能感觉知觉和认知功能改善的训练,必须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结合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实际上从家长抚育小儿即已开始,如抱的方法,协助进食,衣服的穿脱等都可以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因此,指导家长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家庭教育,也是作业疗法的重要内容
1.正确的卧位姿势
(1)痉挛型:以侧卧位为主,侧卧位不仅有利于阻断原始反射,有利于痉挛状况的改善,还有利于患儿姿势和动作的对称侧卧位时,在针对存在非对称的痉挛型患儿,应使患儿双上肢在身体前方,双下肢屈曲,还可以在患儿背部加放枕头稳定姿势,也可考虑给患儿使用“耳枕”以稳定头部仰卧位的姿势使用较少,因为仰卧位时极易出现角弓反张现象仰卧时可以用毛巾被等物品垫在肩下面,以使患儿肩部前倾和内旋,这样可以使患儿四肢的肌紧张得到缓解;也可用一个大围巾或宽布条,将患儿双肩往前拉,扣在胸前;还可以用一个特制的布套将患儿双手固定在胸前对角弓反张表现异常强烈的患儿,上述仰卧位的措施效果不明显时,最好的办法是,让患儿睡在吊床上宽松的床面中间凹陷的形状,使患儿过度伸展的躯干变成屈曲;同时悬吊床也能控制患儿头部背屈或向侧面旋转的倾向,促使患儿将头部保持在中线位置如果在床的上方悬挂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将更有利于吸引患儿的头部保持在中线位置,并刺激他将手放到胸前中线位置
在俯卧位时,不要垫枕头,让患儿的脸直接贴在床上,头转向一侧,双上肢屈曲外展采取这个姿势时,要经常观察患儿的呼吸是否通畅此姿势有利于患儿抬头功能的发育,也有利于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对称(图6-5-21)
图6-5-21痉挛型患儿的正确卧姿及“耳枕”
(2)弛缓型:弛缓型患儿肌张力过于低下,缺乏抗重力和姿势维持能力因此,最好采用仰卧位睡姿,还可在患儿肩部髋部加放枕头给予支撑
(3)偏瘫型:偏瘫型患儿也可采取侧卧位,但是注意尽可能采用健侧卧位,避免长时间压迫患侧,在上方的患肢可自然屈曲,并在下面放一个枕头,有利于患肢血液循环和防止患儿肩关节过度内收
2.脑瘫患儿正确的抱法(1)抱起的方法:目的是容易抱起并预防异常体位方法为将他转向一侧并扶着他的头,弯腿,抱起他靠近你的身体,放下时要采用同样的方式(图6-5-22)
图6-5-22脑性瘫痪患儿正确的抱起方法
(2)抱着:用可以纠正异常体位的方式抱患儿方法为将患儿双上肢置于前方,尽量抱得直一些,头竖直以便眼看四周,所有类型都可以这样(如图6-5-23)抱着
图6-5-23脑性瘫痪患儿正确的抱法
(3)痉挛型患儿的抱法:躺着时经常呈现双臂屈曲两腿处于伸直状态的患儿,抱的方法应是:让患儿双臂伸直,髋部和膝盖弯曲,将他转向一侧并扶着他的头,抱起靠近家长的身体,使患儿的双臂围着家长的颈部或伸向背部,把孩子的双腿分开放在自己的腰部两侧(图6-5-24)
图6-5-24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正确的抱法
长期处于僵直状态的患儿,抱的方式应是:先把孩子蜷曲起来,也就是把患儿双腿先分开,再弯起来;双手分开,头略微下垂(也可以让孩子把头枕在家长肩上)这样的姿势还有利于家长与患儿的感情交流(图6-5-25)
图6-5-25长期僵直患儿正确的抱法
双下肢交叉的痉挛型儿童亦可用图6-5-26所示的方法抱着图6-5-26a的抱法,可使患儿背部肌肉得到充分伸展;图6-5-26c方法,可使痉挛型儿童身体得以伸展
图6-5-26双下肢交叉的痉挛型患儿正确的抱法
(4)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抱法:此类型患儿抱法与痉挛型脑瘫患儿有很大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将患儿抱起前,让患儿的双手不再是分开而是合在一起,双腿靠拢,关节屈曲,并尽量贴近胸部做好这一姿势后,家长才把患儿抱在胸前,也可以抱在身体的某一侧(图6-5-27)
图6-5-27手足徐动型患儿正确的抱法
(5)弛缓型患儿的抱法:此型患儿身体软弱无力,头颈部无自控能力,所以抱他时除了帮助他把双腿蜷起,头微微下垂外,最重要的是给他一个很好的依靠亦可先用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抱法,家长也可以把手从患儿腋下穿过,手掌托住他的臀部(图6-5-28)
图6-5-28弛缓型患儿正确的抱法
这种抱法不仅使患儿双手活动范围增大,同时还可以诱导患儿伸手取物的意识,达到便于患儿双手自主活动的目的,此外躯干的控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果将儿童背在家长背上,患儿头部需要更强有力的支撑;如果患儿的头部难以直立,可将患儿背在侧方(图6-5-29)
图6-5-29弛缓型患儿侧方抱法
按上述方法进行抱起和抱的动作,对患儿今后的发育和体位姿势纠正大有益处,应该教给家长并要求家长按照所教方法坚持做
3.摄食训练小儿的摄食训练应分阶段进行
(1)喂食训练
第一,应选择适当的姿势,喂食训练时控制患儿的姿势十分重要首先,让患儿坐稳,肩及手臂略向前,并控制其下颌和嘴唇关键点是:让患儿的头肩手臂略向前倾,髋膝关节屈曲临床上需要根据患儿的类型和具体情况选择姿势
1)痉挛型:痉挛型患儿姿势选择的要点是,让患儿的头肩略向前倾,双手放在身体前方,髋关节屈曲大于90°并外展骑跨在治疗师大腿上,膝关节屈曲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患儿头后仰,双上肢屈曲挛缩,双下肢伸展交叉的僵直状态(图6-5-30)
图6-5-30痉挛型患儿的喂食方法
2)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型患儿姿势选择的要点是,保持患儿头双肩躯干的稳定,双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并内收靠拢(图6-5-31)
图6-5-31手足徐动型患儿的喂食方法
3)弛缓型:弛缓型的患儿姿势选择的要点是,支撑患儿头部和躯干,使其保持直立状态,双下肢自然屈曲(图6-5-32)
图6-5-32弛缓型患儿的喂食方法
第二,是嘴部控制方法的训练,对患儿嘴及其附近区域加以适当控制,可以改善患儿的吸吮吞咽反射,有利于患儿顺利进食其方法是,利用大拇指压患儿耳前下颌关节,食指压在下嘴唇与下颏之间,中指放在下颏后面这样给予嘴部稳定持续的压力
第三,应进行喂食训练的实际操作,在选择好喂食姿势和掌握了嘴部控制法后,就可以喂食了喂食时要用平浅的勺子,这样可以用勺子底部压患儿舌尖,以便将食物放入嘴中取出勺子时,利用嘴部控制法,帮助患儿将嘴闭起,以促进吞咽
(2)独自进食训练
第一步,进行进食前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年龄身高选择大小适合的桌椅,使患儿坐上去之后,可伸直躯干,髋膝踝关节屈曲90°,双脚平放在地上根据不同患儿手的抓握情况,选择适当的勺子对于手粗大抓握能力较差的患儿,可选用较长较粗把柄的勺子;对于前臂主动运动受限的患儿,可选用旋转方向的勺或把柄弯曲的勺子;对于手抓握十分困难能力极低的患儿,可选用万能袖带根据不同患儿双手的配合能力及控制能力,选择适合的盘子和碗对于偏瘫型患儿,可选用带吸盘或防滑垫的盘子和碗,或将盘子和碗固定在桌子上,可协助患儿进食;对于手足徐动型患儿,可选用较大较深的碗及边缘有挡板的盘子,即有助于舀食物,也可防止食物的遗撒
第二步,应进行辅助进食的训练开始进食时患儿往往需要他人的部分辅助,治疗师可站在患儿身体一侧,用一只手帮助控制肩部,另一只手协助患儿前臂旋转,将食物送入口中
第三步,独自进食训练的实施开始用勺子独自进食时,最好选用糊状半流食状态的食物,以后再训练喝汤,最后是吃固体食物的训练患儿在刚刚学会独自进食时,很可能漏洒很多,随着进食能力的提高,漏洒渐渐减少此时,治疗师切不可心急,也不能让家长包办代替,否则患儿便失去了练习的机会
4.更衣训练脑性瘫痪患儿要学习更衣,必须配合坐立手部动作等训练的进步,才能逐渐进行,而且需要患儿的理解和配合更衣训练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认识阶段:更衣训练时要选择吸汗不易起皱且富有弹性的衣服颜色尽量单一,样式简单明了,这样衣服的领袖扣都十分清楚,便于患儿辨认上衣的领口要宽大,尽量用拉链或尼龙搭扣代替扣子;裤子也要宽大,并采用松紧带式治疗师要教会患儿区别衣服的上下前后里外领口袖子等各部位
(2)模仿穿衣阶段:这个阶段,治疗师可先让患儿用绳圈练习穿脱的动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图6-5-33)
图6-5-33模仿穿衣训练
(3)实际更衣练习阶段:患儿熟练掌握了穿脱动作后,可使用日常衣服进行实用性练习更衣训练的体位可选择仰卧位倚靠物体稳定坐位独立坐位立位等进行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儿的能力选择姿势和方法
1)仰卧位穿脱裤子:脱裤子时,治疗师指导患儿取仰卧位,双手抓住裤腰两端,再将双下肢屈曲,双足平放在床面上同时用力下蹬,将臀部抬起,此时双手将裤子脱至臀部以下,然后治疗师再指导患儿翻至侧卧位,下肢进一步屈曲,将其中一个裤管脱下,再翻至另一侧,脱下另一裤管穿裤子时,治疗师指导患儿先取侧卧位,双下肢充分屈曲,用一只手抓住裤子一端的裤腰,将同侧下肢伸进裤管,再指导患儿翻至另一侧,将另一下肢伸进裤管,然后翻成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双足用力下蹬将臀部抬起后,双手抓住裤腰两端同时向上拉至腰部穿好对于不能双足同时下蹬抬起臀部的患儿,治疗师可指导患儿用左右翻转身体方法,一步一步完成穿脱动作(图6-5-34)
图6-5-34仰卧位穿脱裤子的方法
2)倚靠物体稳定坐位穿脱套头衫:脱套头衫时,首先要让患儿依靠物体坐稳,治疗师指导患儿用双手抓住套头衫领子的两端,令患儿头部躯干尽可能前屈,同时双手先向上拉动衣衫,继而双手同时向下将衣衫拉过头部,然后将左右上肢脱出穿套头衫时,治疗师应指导患儿略微前倾头部和躯干,先将衣领套好,然后将左右上肢伸进左右袖子穿好
3)独自坐位穿脱开衫:脱开衫时,治疗师让患儿取椅坐位,并协助患儿将扣子解开,指导患儿双上肢交叉,用一只手抓住对侧上衣的衣袖,向下拉,同时对侧上肢向上向后从衣袖中抽出,再指导患儿用同样的方法脱去另一袖子穿开衫时,让患儿仍取椅坐位,治疗师指导患儿用双手抓住衣服领子的两端,双上肢肩关节前屈90°,肘关节伸展双手用力向后,将衣服披在身上,然后再指导患儿用左手拉住衣服右侧前襟,将右上肢穿进袖子,再用右手拉住衣服左侧前襟,将左上肢穿进袖子对于偏瘫型的患儿,治疗师应指导患儿脱衣服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方法是,治疗师协助患儿将扣子解开,用健手将健侧衣服拉至肩下,再将健侧上肢从袖子中抽出然后用健手将患侧衣袖脱下穿衣服时,治疗师应指导患儿先穿患侧,再穿健侧方法是,指导患儿先将衣袖套到患肢上,然后向上拉动衣袖至患肩以上,再用健手从颈后绕过抓住衣领,拉至对侧的健肩,最后将健肢穿好对于偏瘫型患儿或手部精细动作较差,协调性不佳的患儿,治疗师应考虑用按扣尼龙搭扣代替普通纽扣,也可考虑使用系扣自助具,以方便患儿穿脱,使他最大限度地达到生活自理
4)立位穿脱裤子:治疗师让患儿扶物站稳后,指导他用一只手抓住裤腰的一端,将这侧下肢伸进裤管,再用这只手扶物,用另一只手抓住裤腰另一端,将另一下肢伸进裤管,然后左右手交替将裤子拉至腰部穿好(图6-5-35)
图6-5-35立位穿脱裤子的方法
5.如厕动作训练
(1)小便的训练
1)环境的选择:环境布置要简单,尽量不使患儿分心,周围要安静,但可以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
2)便器的选择:最安全的便器是后面有靠背,前面有扶手,高度以患儿坐上去双足可平放在地板上为宜(图6-5-36)
图6-5-36各种形式的便器
3)小便训练的实施:训练的时间可根据患儿饮水量来进行调节,一般1~2小时让患儿解小便一次,尽量定时,同一患儿尽量使用同一个便器,排便时配合“嘘嘘”的声音,有利于促进排尿,有助于培养排尿习惯另外应指导患儿有便意时主动示意他人
(2)大便的训练
1)环境的选择:除与小便训练相同外,卫生纸应放在患儿伸手容易取到的地方
2)便器的选择:与小便训练相同
3)大便训练的实施:训练最好定时在进食后半小时进行,让患儿双下肢外展蹲坐在便器上,配合“嗯嗯”用力的声音促进排便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治疗师可指导母亲,由母亲抱着患儿采取蹲坐式以利于患儿解出大便(图6-5-37)
图6-5-37排便训练
6.沐浴训练患儿的年龄不同,障碍情况不同,洗澡时所采取的体位也不尽相同
必须选择一个舒适稳定安全的体位,才能顺利完成患儿的沐浴动作
(1)辅助患儿洗澡的训练:对于年龄较小不能维持坐位手功能极度低下的患儿,沐浴过程需要他人辅助
1)痉挛型:痉挛型患儿在洗澡时应采取俯卧位,这样可抑制伸肌高度紧张,易化屈肌,有效抑制异常反射的出现对于这类患儿最好选择盆浴,水温要适度,避免淋浴和水温不适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图6-5-38)
图6-5-38痉挛型患儿的沐浴方法
2)弛缓型:弛缓型患儿在洗澡时应采取半坐位,可选择使用“沐浴床”进行训练,这样可给予其头部颈部躯干足够的支撑,有助于沐浴动作的完成将“沐浴床”安装在配套使用的长圆形浴盆上,让患儿坐上后,以浴盆中的水浸泡到患儿胸部为宜(图6-5-39)
图6-5-39弛缓型患儿的沐浴方法
3)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型的患儿在洗澡时应尽可能采取坐位,并采取躯干加固定带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沐浴动作的顺利完成(图6-5-40)
图6-5-40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沐浴方法
(2)独自沐浴的训练:对于平衡能力和手功能尚可的患儿,可练习患儿自己洗浴从安全和提供方便的角度考虑,可在浴盆周围安装扶手等安全性特殊装置(图6-5-41)
图6-5-41患儿独自沐浴方法
7.书写动作脑性瘫痪患儿学习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辅助器具,或者对学习用具进行改制,便于患儿使用比如:为便于抓握,可选择笔杆相对粗大的铅笔,或者在笔杆上加套胶皮套;为避免移动可设法固定纸张或笔记本训练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改善患儿的认知识别功能书写练习可从画纵线横线方块四边形着手,然后再根据其具体情况,练习写大字,再写小字,并注意书写速度最好利用配合图片的实物教学对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上肢功能明显障碍的患儿,选用电脑作为交际手段时,需要进行电脑的使用和操作练习手指变形无力者,可以将棒固定在头上足趾间等利用代偿功能叩击键盘
各型脑性瘫痪患儿一些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方法归纳,如图6-5-426-5-436-5-446-5-45等
图6-5-42痉挛型四肢瘫患儿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
图6-5-43痉挛型偏瘫患儿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
图6-5-44痉挛型双肢瘫患儿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
图6-5-45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
4. 有轻微脑瘫该怎么康复训练
轻微的脑瘫多考虑为这种脑细胞和神经的一种损伤而引起的表现,这种情况要诊断明确,以后要进行这种康复理疗的治疗方式。建议到专业的医院来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 脑瘫有什么练习训练的好方法介绍一下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6. 小儿脑瘫怎么做康复
,父母不要因为与患儿说话得不到回应就丧失信心,应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做
7. 脑瘫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问题分析: 你好,儿童脑瘫的康复锻炼内容包括:1、站立训练:此训练可延长患儿站立时间,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时髋关节发育,为行走做好准备。2、爬行训练:通过训练患儿爬行可提高患儿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础。3、坐位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儿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儿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进行活动。4、头部控制训练:患儿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部,缓慢将患儿拉起数次。5、步行训练:步行对患儿建立自信心及参加各种活动十分重要。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在行走中控制躯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训练时应及时矫正患儿出现的异常步态并注意安全。6、上下台阶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儿行走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对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7、平衡和协调运动训练: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是运动稳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滚筒等器具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促使患儿及时调整姿态,提高反应能力和控制头、颈、躯干和平衡和协调运动的能力。
意见建议:建议到专业的康复中心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学会后在家要保持长期坚持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祝孩子健康成长!
8. 脑瘫怎么治疗呢
1、首先要记住给患儿进行训练,是为了使患儿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而不是一定要把患儿培养成正常儿童。
2、不管患儿的能力起点多么低,都应该尊重其现有水平,从现有水平开始训练。
3、使患儿感到学习有兴趣,想学,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4、在前一项目未学会之前,不进行同领域的下一项目的学习。
5、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以lO~20分钟为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甚至5~10分钟即可。
9.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有哪些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
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上肢负重,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时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
(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
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
多年来治疗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缺乏治疗的训练不是无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治疗既不能巩固其治疗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治疗加训练事半功倍!
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一抬头,二挺腰,三作四肢,四体操。
10. 怎么做脑瘫康复治疗
坐姿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姿势,对维持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非常重要。正常儿童的坐位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腹部和臀部肌肉完成的。但是脑瘫儿童
因为大脑功能严重受损的影响,就连这种简单的姿势都难以维持。所以,对于儿童脑瘫的康复训练就要对脑瘫儿的坐姿进行矫正。那么,儿童脑瘫康复训练如何矫正
坐姿呢?
1、头部控制训练:患者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者肘部,缓慢将患者拉起数次。
2、步行训练:步行对患者建立自信心及参加各种活动十分重要。此训练可提高患者在行走中控制躯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训练时应及时矫正患者出现的异常步态并注意安全。
3、上下台阶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者行走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对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4、站立训练:此训练可延长患者站立时间,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时髋关节发育,为行走做好准备。
5、爬行训练:通过训练患者爬行可提高患者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础。
6、坐位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者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者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者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进行活动。
7、平衡和协调运动训练: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是运动稳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滚筒等器具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促使患者及时调整姿态,提高反应能力和控制头、颈、躯干和平衡和协调运动的能力。
注意事项:
一、小儿脑瘫治疗科学性较强,要求严格。
二、进行小儿脑瘫治疗首先要明确脑瘫是一种可治性疾病,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家长及医护人员应改变传统错误观点,不应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丧失治疗的信心,应该驱散心灵中的黑云,调节心境,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早期干预措施,这是治疗脑瘫的注意事项。
三、小儿脑瘫治疗是长期细微的工作。脑功能的恢复,正常姿势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一部分患儿通过几周的综合治疗,临床获得明显的改善,但是一定要坚持,不然恢复的肌体功能会倒退到原来的状态,这也是治疗脑瘫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