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暗示教学法谁提出的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知识点|高频考点汇总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来的,是现代教学方法中最具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教学方法。洛扎诺夫经过9年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暗示超常记忆力”的存在。1966年他进行了一天教1000个英语单词的实验。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使外语学习的效果成倍提高。从此,暗示教学法在保加利亚得到全面推广,并很快在世界各国流行开来。
(一)暗示教学法及其基本原则(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1.愉快而不紧张与高度心理松弛的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学习过程保持愉快而自由, 精神松弛而不紧张,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教室里的气氛始终充满了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人的思维活动才可能最活跃,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才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统一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都是人在复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总是过分强调学生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忽视了其他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忽略了感情对理性、无意识对有意识的调节制约作用,把学生单纯看作理性动物,看作控制论的机械。洛扎诺夫认为,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们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组合之上。因此, 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无意识活动,这种“不顾”只能愈发造成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矛盾,加重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活动失调, 使二者失去平衡,不能和谐统一地起作用, 以至造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做是理性和感性同时在活动的个性整体, 绝不可只顾理性而不顾感性,只顾有意识而忽视无意识· 洛扎诺夫进一步指出, 只有当有意识和无意识达到和谐统一时,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暗示手段多种多样,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选择暗示手段, 利用其暗示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最起码关系。这种师生关系, 不但能控制学生的情感, 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活动两种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
(二)暗示教学法的途径(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1. 心理途径。要求教师特别重视无意识的知觉,尤其是外围知觉,创造愉快气氛,消除紧张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喜悦,把暗示引向激发人的潜力,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
2.教学的途径。暗示教学法要求教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对环境的布置和教材内容之间充分协调,用愉快的背景,首先排除学生对课文的困惑感,使其充满了信心要把对信息编码的概括向教学单元扩大,使学生从课文的单词、单个句子、单个概念的理解转向整个句子、整个单元的理解上,最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
3.艺术的途径。艺术本来就是付诸人的直觉和感情的,因而利用艺术手段进行教学, 感染能力强,效果好。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暗示学法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现代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即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人正是新课程的核心标准。暗示教学法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这点:它把教育对象真正置于教育主体地位,它对我们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公讲师解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招聘考试”
回复【时政】即可查看每日时政新闻+时政模拟
回复【资料】即可免费获取各省备考秘籍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谁提出的
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
源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通的现象。《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页
1925 年在南开大学讲演时提出,并在此后的《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教学做合一》、《艺友制的教育》等论着中多次阐发。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③ 愉快教学法提出者是谁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1918年发表的《设计教学法》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设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因而成为此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法两重性质。特点
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
这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一个特点,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旨在调动全体同学的内在学习动力。
②学生的注意必须指向同一方面
这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说的,在同一节课内(除复式班外)相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学习相同的内容。
③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
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就是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内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主导的意图为方向。也就是说,没有以主导意图为方向调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的都不是愉快教学法。
④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仍然不是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的正确运用,至少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学法。
技巧
愉快教学是个大概念。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属于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肯定,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愉快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做法,注意发挥情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负担。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科学,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创造的各种课堂快乐教学法,在英国教育界普遍得到师生的欢迎。
最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小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创造了不少式教学方法。这里粗做一些搜集和整理,以供学习借鉴。
愉快游戏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游戏中,儿童的情绪始终很高涨,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例如,根据初入学儿童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最感兴趣,而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不大注意的特点,适当采取一些具有游戏因素的练习,如:投篮比赛、小鸟回家、对号入座、数字排队等游戏,更能吸引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一位教师上思想品德课《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时,将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三岔路口进行现场教学。首先,他引导学生看清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位置;再指导学生观察来往车辆怎样在红绿灯的指挥下“前进”和“停车”;接着引导学生看清人行横道线,明确为什么要走人行横道线的道理;然后请交通民警叔叔现场讲述发生车祸时的惨状;最后按交通规则的要求,让学生练习排队横过马路。这种通过现场活动进行教学的方式,比坐在课堂上单纯讲交通规则要生动形象得多。
游戏,是最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在语文、数学课中常用的游戏,就有“套圈答题”、“抽签背诗”、“找朋友”等100多种,效果很佳。
④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谁提出的
是孔子提出的。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一文中,其意思主要是表达,对于任何人都应该对他进行教育,对待教育对象,不应该存在类别之差,更不应该存在阶级和贫富之差。
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并且孔子在教育思想上也有着相当高的成就,多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沿用至今,比较耳熟能详的有“经邦济世”、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等,除此之外,孔子还十分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⑤ 发现教学法是谁提出的
发现教学法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学思想,然而当代各国教师广泛采用此法乃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结果。
布鲁纳提出的上述着名论断构成了发现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并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发现教学法的特征
(1)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获得知识、技能,同时教师注意把学生的学、问、思、辩、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教学中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关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问题的方法,即“兴趣的培养”与“方法的教授”是发现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
(3)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学习的结果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找出的,从而使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更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甚至终身难忘。
但是这种教学法也有缺点,它的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延长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⑥ 最早提出常识教学法的人是谁
最早提出常识教学法的人是,孔子。
研究小学常识科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分科教学法之一。 \n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1936年公布的《修正小学课程标准》,把小学低、中年级(1~4年级)的社会和自然两科合并为常识;高年级(5~6年级)仍设社会和自然两科,统称常识。从此便有常识教学法。但其内容实际还是小学社会和自然两科教学法。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小学低、中年级设常识科,并决定常识科包括社会、自然和卫生的基本常识。高年级设包括公民、历史、地理等知识在内的社会科和自然科。在这一时期的常识教学法,也就是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等这几门学科的统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授国民党政府设的公民课。1950年教育部印发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低年级不设常识,1~2年级的社会、自然、卫生等常识,在各科中随机教学。中年级设常识,高年级设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和自然等科。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试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1~3年级不设常识,教师应将自然、社会常识在语文及其他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联系进行。4~5年级设自然、历史和地理3科。1955年教育部在正式公布《关于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命令》中,明确规定小学1~4年级不设常识,5~6年级设历史、地理和自然3科。自此,常识教学法已随小学教学计划的改变而消失。一般统称为常识的小学历史、地理、自然等科的教学法,已分别为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和自然教学法等所代替。
⑦ 美国近代教育改革中创立昆西教学法的教育家是谁
昆西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最早的提倡者帕克所提出的一个试验。
1、由来:
帕克在1875一1880年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督学期间,针对传统的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行教育革新试验。这些试验成果被称为“昆西教学法”。
2、主要内容:
帕克吸取了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教育家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他的具体改革措施有:教学过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学生安排各种活动;注重计算、测量、绘画、手工劳动等课程以及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用报纸、杂志和活页读物代替教科书;强调理解,反对机械背诵,重视户外观察和实验 室教学。这些改革措施对当时的教育很有帮助,“昆西教学法”因而名声大振,各地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掀起了所谓“昆西运动”,并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开端。单元教学法这是一种按照教材内容单元的划分来组织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的方法。教材单元是编者根据学科知识的科学结构,考虑到学生的智能水平,知识基础等因素而编制的。按照“单元”进行教学,在一定条件下,便于知识归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加速教学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时,教师也可以在钻研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划分教学单元。
3、教学过程:
单元教学的过程一般由自学探究、重点讲授、综合训练、总结巩固等四个步骤组成。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门学科的实习作业因学科性质不同而异,如数学课的测量实习,物理课和化学课的生产技术实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采集标本和动物饲养实习,地理课的地形测绘实习等。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4、基本要求:
使学生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独立进行实习作业,教师巡视指导,随着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某些实习作业,以充分发挥其创造精神;教师要争取生产部门协作,共同指导;还应注意加强遵守劳动纪律、爱护生产工具及公共财物的教育,实习结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活动进行总结评定。
⑧ 程序教学法是谁提出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博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运用逐步强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把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引入人的学习行为,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作出的反应之间的连接形成过程。
⑨ “发现教学法”是哪国是谁提出的
发现教学法:
完全由学生自己拟定过程,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活动基本由四个既连续又可反复的环节所组成。第一,明确所要发现的问题和过程:(1)确定目标;(2)确定路线、步骤和方法。第二,寻找、搜集和制备观察实验的生物材料,以便获得观察资料和数据;(3)获得观察实验用的材料;(4)观察和实验;(5)记录(包括绘图);(6)分析;(7)进一步实验;(8)记录。第三,资料和数据的处理:(9)数据的处理(数学统计、表格化、线图化);(10)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概括。第四,得出结论:(l1)发现规律性;(12)提出结论;(13)验证结论。上述13个项目是基本的项目,它们之间还有若干更小的细节。它们的顺序也是模式的,实际会有某些变动,例如某些项目可以删去,某几项有时又需要几经反复才能进入下一项等。总之,上述第一至第四是生物学科学研究在中学生可接受范围内的缩影。从内容上看,它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具体过程。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并能在实际中实行,那么,培养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算基本上达到了。
早在18、19世纪,法国教育家J.J.卢梭和美国教育家J.杜威等曾经提倡实践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提出了此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