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训练马拉松
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
小时以上。
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
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
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 在
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云南为代表的速度型
运动员,两种训练都有很好成绩表现,从长远角度出发,后者有较广阔的发展前途.速度对马拉松成绩的
影响.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究竟如何起步呢?我们采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同时,重视无氧耐
力的速度训练的方法。
实践证明,对于具备一定速度基础的长跑运动员,应在不影响学习、工作、健康与训练质量的前提下
,进行不间断的有氧耐力训练,三个半月后,即可见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长(30,35km)和一次稍长(
20,25km)训练;每周另外几天为短距离训练(10,12km)。赛前两周可跑30km(比赛的平均速度);赛前一周可
跑20km,采用此计划的运动员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现在跑马拉松的人们有常年坚持公路耐力跑的习惯,一般耐力发展较好,自练能力较差,生活无规律
,但是,对全面身体训练不够:尤以速度、力量素质发展更差,训练缺乏科学性.
参加马拉松竞赛,就其性质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竞技性;一种是健身性.后者居多数.根据我国职工余
暇时间及结构特点,我认为对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就近期来说,其指导思想,应以健身作为其
出发点,在训练量的安排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训练条件、对象和该项运动特点,制定一套业余
马拉松运动负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我们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马拉松项目主要是以耐力为基础,同时相应发展速度、力
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在一定的有氧代谢训练基础上,加强专项耐力训练,逐步提高成绩。我们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 60'-120')小强度;②匀速跑(30' -"-
50')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
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
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 --8组,时间为50'
".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
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 1000。米
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考虑到队员的年龄较大和基础不牢,
我们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努力提高马拉松耐力跑的同时,使速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比
赛的需要(表21),我们采用如下训练方法:①快速长跑:15' -35'; ②无氧训练:间歇跑10一12X (400 m-1
-100 m):节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从长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间休息3到4分
,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复跑,组间休息6'^-8'.②专项力量训练: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
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
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继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缩短到60-80米,长坡放
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
后便可跑10次x2组,组间休息3'。赛前三周,每周这样训练一次,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达到良好的竞技状
态,投入比赛. (3)柔韧性练习:跑者平时训练,由于时间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视,经常不做准备活动和整
理活动性体操.多数人,柔韧性很差,体前屈只能手指触地.柔韧性对途中跑动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开
阔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备活动中做
一些正压腿、正踢腿、前后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韧性练习,时间约15'。.途中跑时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
步子拉不开的现象,也可避免肌肉拉伤.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耐力系数平均值高于我国,他们有继续
提高马拉松成绩的速度基础.市队马拉松运功员,衬力系数虽高,但也只能达到一般水平。国内外优秀马
拉松运动员,由于有良好的500。术和1000。米速度,当他们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就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场内与场外训练相结合:
场内便于进行有强度的场地训练和带器械的练习,克服以往队员单纯在公路上跑很长的距离而不要求
强度的做法。有的队员由于缺乏5000 m, 。比赛的基础,开始练习就跑很长的距离,因此,各项成
绩提高缓慢。因队员各自参加训练的动机不同,个别队员不愿改变他们习’质了的平日练习内容,怕强度
训练。为了防止训练过度,在采用间歇训练、反复训练、变速训练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强度;在持续时
间延长,强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应控制.同时应注意训练后的恢复,’将场地段落跑和场外的有氧耐力
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训练,可避免在场地练习时单调、呆饭
、易产生疲劳的缺点,提高了队员耐久跑的积极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实践证明:这种耐力训练对善内
脏器官机能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发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强腿部力量较为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种耐力训练,可以使心脏得到有效的扩张,增加心肌扩张潜在能力的储备和心
输出量,但是,过多的耐力训练也会使心肌“收缩储备力”下降,心肌出现动力不足,心输出量降低,不
仅影响速度;而且影响耐力。
同样,虽然场地段落跑速度训练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储备力”,增加心脏排空能力,增大心输出量;
适应比赛与提高马拉松速度的需要,但是数量过多,强度过大的速度训练,也会由于心肌“收缩储备力”
过份地增加,而使心脏扩张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影响运动员的耐力.
因此,通常在安排场外耐力训练与场内速度训练的比例时,以及在应用强度大小时都必须产格注意以
上两个方面的关系。
(三)展练与午练相结合:
根据余暇时间的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训练会不会有害于健康,能否有
助于成绩的提高?
科学试验证明,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内的能源对晨跑来说,是很充足的,清晨,人体内肾上腺皮质
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动员身体机能,促进体内糖元的代谢,使人体适应一于长跑时肌肉活动的需要。这
时练跑,人不易疲劳,并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一早晨空气新鲜,晨跑训练能使体内获得更多氧气,
促进新陈代谢,对增强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巴甫洛夫指出:由于每天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的影响,一定神经过程的定型就在大脑皮层中逐渐形成和
巩固起来.这就说切为什么习惯于早晨训练的运动员,能毫不困难地去进行早晨训练,而且还感到自己的
精神很愉快。
早晨训练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基本训练,但当晨练作为午练的补充训练时,晨练的负荷量就应该比
午练小些,同时要考虑到前一天的运动量和训练内容。对带有检查性的训练,应有较长时间的恢复,一天
训练两次时,一般应等恢复了再训练,有时恢复不到原来水平,也可以继续进行,但不能老是这样搞,否
则就会走下坡路.训练后恢复得快慢与刺激强度、量、密度以及待续时间有关,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有
关,一般来说,运动员训练水平越高,恢复得就越快。
运动员在早晨训练时,对于习惯了的运动量是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的。
(四)重点训练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
一定要在重点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的基础上安排训练.我们一般采取星期日重点训练日+星期一、二非
重点日十星期三重点日+星期四非重点日+星期五重点日+星期六非重点日的方法,连续交替进行.这种强度
训练日与松训练日相结合的方法,使运动训练有张有驰,提高了跑的质量.如果肩毛胡子一把抓放,没有
重点课做保证,跑得虽多,而质量却不高,跑得越多越难恢复,往往造成过度疲劳.
(五)运动量要大、中,小相结合:
我们采用周期节奏,每月四周一循环: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数量为主,第三周(中
)专项周,保持一定量(相当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强度,第四周(小)身体训练周,放松调整。
由于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对量的适应能力快,但对强度适应能力慢,易产生过度疲劳的弱点,这就要求
节奏明显,我们安排一周中身体素质训练不少于两次,要求练习动作快,幅度大,强度低,组间有间歇.
大训练量训练,一周安排2-3次,强度训练每周以两次为宜。周训练次数8-10次为宜。这样,由于平时练
习课次少,周期也不长,不会造成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周训练量冬训:男140-180k m,女120-
150k m:夏训:男120^-180km;女90-130k m为宜。马拉松比赛,全年不得超过两次。
(六)、分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业余马拉松队的训练是以分散训练为主,集中训练为辅的。集中训练日,队员可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
训练,而大部分时间,队员是在无教练亲自指导下,进行分散训练.由于队员A练刻苦,事业心强,加之三
三俩俩的结伴训练,也起到相互促进与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队员在训练计划的
执行上却有不小差别,分散训练时执行计划得好坏,直接影响集中训练时的效果,所以说分散训练是集中
训练的保证,而集中训练的结果,又在不断检验、指导、推动着队员分散训练时计划的执行,两者互相依
存,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② 业余马拉松, 如何训练
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马拉松项目主要是以耐力为基础,同时相应发展速度、力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在一定的有氧代谢训练基础上,加强专项耐力训练,逐步提高成绩。我们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 60'-120')小强度;②匀速跑(30' -"-50')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 --8组,时间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 1000。米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考虑到队员的年龄较大和基础不牢,我们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努力提高马拉松耐力跑的同时,使速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比赛的需要(表21),我们采用如下训练方法:①快速长跑:15' -35'; ②无氧训练:间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节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从长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间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复跑,组间休息6'^-8'.②专项力量训练: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继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缩短到60-80米,长坡放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便可跑10次x2组,组间休息3'。赛前三周,每周这样训练一次,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
希望采纳,谢谢!
③ 如何训练才能参加马拉松比赛呢
您好,我现在身边很多朋友都热衷跑步,而且越来越多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我想知道怎么训练才能参加马拉松呢?
首先你得考虑到自己是要成为一名职业马拉松选手还是业余马拉松选手,职业马拉松选手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考虑的不仅是个人的努力训练,而且与个人的先天赋予的素质具有较大的关系。
1. 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 60'-120')小强度;②匀速跑(30'-"-50')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 --8组,时间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 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米和1000米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我们采用如下训练方法:①快速长跑:15' -35'; ②无氧训练:间歇跑10-12X (400 m-1100 m):节奏跑(400-1200 m) X 6一8,也可以从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间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反复跑,组间休息6'-8'.
②专项力量训练: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继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缩短到60-80米,长坡放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便可跑10次x2组,组间休息3'。赛前三周,每周这样训练一次,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
3. 柔韧性练习:跑者平时训练,由于时间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视,经常不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性体操。多数人柔韧性很差,体前屈只能手指触地.柔韧性对途中跑动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开阔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备活动中做一些正压腿、正踢腿、前后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韧性练习,时间约15'。途中跑时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步子拉不开的现象,也可避免肌肉拉伤。
2场内与场外训练相结合
场内便于进行有强度的场地训练和带器械的练习,克服以往队员单纯在公路上跑很长的距离而不要求强度的做法。为了防止训练过度,在采用间歇训练、反复训练、变速训练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强度;在持续时间延长,强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应控制.同时应注意训练后的恢复,将场地段落跑和场外的有氧耐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训练,可避免在场地练习时单调、呆饭、易产生疲劳的缺点,提高了耐久跑的积极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实践证明:这种耐力训练对改善内脏器官机能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发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强腿部力量较为有效。
3晨练与午练相结合
根据余暇时间的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训练会不会有害于健康,能否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科学试验证明,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内的能源对晨跑来说,是很充足的,清晨,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动员身体机能,促进体内糖元的代谢,使人体适应一于长跑时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时练跑,人不易疲劳,并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一早晨空气新鲜,晨跑训练能使体内获得更多氧气,促进新陈代谢,对增强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4重点训练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
一定要在重点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的基础上安排训练。我们一般采取星期日重点训练日+星期一、二非重点日十星期三重点日+星期四非重点日+星期五重点日+星期六非重点日的方法,连续交替进行.这种强度训练日与放松训练日相结合的方法,使运动训练有张有驰,提高了跑的质量。没有
重点课做保证,跑得虽多,而质量却不高,跑得越多越难恢复,往往造成过度疲劳.
5运动量要大、中,小相结合
我们采用周期节奏,每月四周一循环: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数量为主,第三周(中)专项周,保持一定量(相当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强度,第四周(小)身体训练周,放松调整。
由于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对量的适应能力快,但对强度适应能力慢,易产生过度疲劳的弱点,这就要求节奏明显,我们安排一周中身体素质训练不少于两次,要求练习动作快,幅度大,强度低,组间有间歇.
大训练量训练,一周安排2-3次,强度训练每周以两次为宜。周训练次数8-10次为宜。这样,由于平时练习课次少,周期也不长,不会造成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周训练量冬训:男140-180k m,女120-150k m:夏训:男120-180km;女90-130km为宜。马拉松比赛,全年不得超过两次。
④ 马拉松跑步训练方法
关于马拉松,随着跑友们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很多人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和风格,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现如今推广在跑友和专业运动员当中的基本训练方法是相通的,今天,我们马拉松助手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各种训练方法该怎么练,有怎样的作用。
1、长距离跑
定义:长距离跑,一般指超过26公里的跑步训练。
目的:提升耐力,为42,195公里的距离的煎熬做准备。
不过,对于长距离,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凡跑长距离,则必是慢跑,这样收益不会太大。想要获得最大的效益,需要在正确的强度下进行长距离跑,要明确一个准则,长距离跑,不应该是慢跑,慢跑的目的只是为了缓解身体疲劳而用的。
长距离跑训练最有益的配速应当是比马拉松目标配速慢10%~20%。对于大多数跑者来说,这个配速应当是最大心率的74%~84%。在这个强度下,才能达到长距离训练应有的效果,那就是跑得足够努力,但强度又没有冲出限制,这样一来,第二天可以更快地恢复过来进行下一场训练。
长距离跑的方式,应该采取负分段跑法。
负分段跑法,简单说就是前慢后快,慢慢提速,从马拉松目标配速的20%开始,逐渐加速到马拉松目标配速的10%。
2、中长距离跑
定义:中长距离跑一般指18到26公里的训练。
目的:维持强度稍大的持久力。
如果说30公里以上是训练马拉松耐力的最好距离,那么18到26公里的中长距离训练就是半马耐力绝佳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要稍高于长距离训练的配速以达到更高一个层级的强度耐力提升效果。
但尽管如此,中长距离耐力训练也不要把速度提高的过快,因为相对与全马训练来说,它更像是缩减版的长距离跑,也就是说,在自己状态不好,不足以跑长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中长距离取代。
3、马拉松配速跑
定义:马拉松配速跑也属于中长距离练习范围,旨在用马拉松目标配速完成大部分里程。
目的:模拟比赛感,增强信心。
现在,很多跑着开始重视马拉松配速跑,承认它的价值以及提升成绩的作用。
与中长距离训练相同,马拉松配速跑也应该由相对舒适的状态开始训练,在训练的最后阶段提升到马拉松目标配速。
比如,我要跑30公里,其中前面5公里作为热身跑,在后面的25公里,全部按照目标配速进行。训练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身体提前适应比赛当中的强度。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在气候、温度、路线方面也要尽可能的模仿比赛线路。
对于多数人来说,马拉松目标配速的心率应该是最大心率的79%~88%。
4、有氧跑
有氧跑基本包含两个层级,一个是标准有氧强度,一个是更舒适的的有氧强度。
它比乳酸门槛跑的速度慢,比中长距离的训练短,比恢复跑的速度快。有氧跑的目的则很简单,就是为了通过训练量的增加来提升有氧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拉量。
有氧跑量的充分能有效的提高比赛状态,因为很多与耐力进步相关的适应性提升都与跑量有关。
对于普通跑者来说,有氧跑的最佳强度应该是比马拉松目标配速慢15%到25%。在这个配速下奔跑,跑者的心率一般是最大心率的70%到80%。
衡量是否为有氧跑的标准就是第二天是否能进行强度训练,如果不能,那证明有氧跑训练过度了。
5、乳酸门槛跑
定义:乳酸门槛跑是指在练习中有至少20分钟是以乳酸阈值配速进行训练的节奏跑。大约相当于15公里到半程马拉松的比赛配速。
对于普通跑者来说,这个配速对应的是最大心率的82%到91%。节奏跑为了提高选手的维持高速配速的能力,进而会提升马拉松成绩,训练一般需要3到5公里的热身,结束之后要安排10到15分钟的放松。
一般的节奏跑可以安排6到11公里的距离。总体相加约为16到20公里.
6、间歇跑
最大摄氧量间歇跑距离应该在400到1600米之间,通常情况下是以现在的5公里比赛配速训练,实际上,间歇的作用在5公里和10公里的比赛重要性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马拉松选手一周的间歇训练最多不超过2次的原因。
当然,间歇的好处非常多,想提高成绩这种训练方法必不可少。
间歇训练来自20世纪30年代,运动员使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体能。间歇训练对心脏的改善作用主要来源于每次训练当中的休息期。
最初的间歇训练,是在30到70秒的时间里让运动员心率保持在170到180之间,再休息阶段,再让队员的心率下降到120,在这样的基础上循环往复。
⑤ 马拉松 训练方法
1.跑够就行
“保持健康”是马拉松训练中最重要的建议,绝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条。这就是说你不要练得太狠然后受伤,最好是稍微训练少一些而让人感到强健和充满欲望,而不是训练过量。方法当然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界线。
2.慢慢加量
每周跑量只增加10%。在长距离跑达到10英里之前,每次只增加1英里,然后如果你还想增加距离,每次增加2英里。同时要加入恢复的周和恢复的日子。以下是个类似的8周马拉松训练每周跑量(英里):20-22-24-20-26-28-30-20。
3.恢复,恢复,还是恢复
不用一周七天都拼命训练,你只需要一周聪明地训练3-4天就可以了,这是北爱荷华州立大学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中证实的,表明一周4次训练的跑步者与那些一周训练六次跑量多20%的跑步者的水平差不多。现在一个类似的方法就是Furman的FIRST马拉松训练计划 ,其中70%的跑步老手将他们的训练时间修改为一周三次。
4.进行长距离跑
这是毋庸置疑的。你的马拉松经历越少,跑得越慢,长距离跑 对你越重要。你需要让自己适应用双脚跑过3小时、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绝大多数专家建议长距离跑的时间为2个半小时到3个小时;而Jeff Galloway建议跑更长的时间,不过中加包括一些走路休息。只要你能健康而强健的站在起跑线上,一切都ok。
5.练习马拉松配速
Ann Alyanak是代顿大学的一名教练,她在去年春天的波士顿马拉松中跑出了2:38,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10分钟。她相信她的关键就是在训练计划中增加了“递进的马拉松配速”长距离跑。Alyanak作两英里的热身跑,然后用比马拉松配速慢40秒的速度跑6英里,然后比马拉松配速慢20秒的速度再跑6英里,最后6英里用马拉松配速完成。“我在波士顿可以战胜消极的因素。”她说道。
6.增加你乳酸门槛跑的距离
乳酸门槛跑一开始是以4英里为准而由天才教练Jack Daniels博士提出的,然后另外一个天才教练Joe Vigil博士建议Deena Kastor将乳酸门槛跑进行得更长一些——甚至达到12英里。他使得Meb Keflezighi两次站上奥运会马拉松领奖台。逐渐延长你的乳酸门槛跑距离,速度比你4英里跑的时候的配速要慢一些。“你乳酸门槛跑能坚持的距离越长,你在公路比赛上的获利就越大。”Vigil说道。
7.补充碳水化合物
为了保持健康以及从你马拉松训练中恢复,你需要让你身体高效得充满能量。首先在长和艰苦的训练中补充碳水化合物——能量棒和运动饮料以及其他——以保持强健,然后训练后尽可能快的补充有益的碳水化合物,这能让你衰竭的腿部肌肉重新充满能量,同时为肌肉恢复要补充一些蛋白质。
8.注意铁
在Karp的被研究人群中没有人提到他们是素食者。跑步中的流汗和前进加速铁的消耗,为了跑马拉松不用成为肉食者,不过你最好补充足够的铁。用铁器来做饭有助于这点,同时可以吃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这可以增加身体对铁的吸收。
9.躲避伤痛
我最近询问运动Peter Pfitzinger如果他现在回到22岁,他会作什么不同的,他两次(1984和1988)作为美国奥运会马拉松选手出征奥运会,现在是运动生理学家和作家。他说他在出现问题的一开始就会每周花一些时间来休息以及作交叉训练,这样他就能训练计划中会包含一些核心的训练。“我意识到保持稳定可以帮助跑步者保持良好的跑步状态以及在比赛中可以配速到底。“Pfitzinger说道,他现在是新西兰北方运动学院的CEO。
10.最后2-3周减量
很多跑步者不喜欢减量,我们被一种崇高的执着所迷惑——付出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如果你退缩你就会无法取得胜利。鲍尔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2-3周的减量可以让II型肌肉力量得到显着的增强,II型肌肉就是我们说的快肌,或者有氧肌,这类肌肉可以提高我们的运动水平。当然正如Ryan Hall的经验表明的那样,你不必完全遵照这些原则来跑一个好的马拉松,不过你遵循这些原则越多,你取得马拉松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⑥ 马拉松怎么训练
1、让身体适应长时间大运动量运动,坚持每天3至5公里,周末加到10至15公里,比赛前至少跑过一次25至30公里,训练2至3个月。
2、调整配速,配速就是自己预定的比赛时间速度,速度匀速的跑,体力消耗最少。
3、改进跑步技术,加快些频率,步幅要控制好,要轻快,又快又轻,又省力。
4、跑步要专心,可以听音乐,不过专注去跑,随时调整,保持身体的协调,特别是减少腿部的压力。
5、选择合适的鞋子。
6、比赛前的饮食要仔细调整。
1、跑马拉松应该注意什么
马拉松训练在于平时量的积累,但赛前的积极调整、提升状态还是很重要的。比赛三天以前应该坚持每天训练40分钟左右,跑8—10公里。不过,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恢复不能偷懒,分别在30分钟为宜。临近比赛前两天就不能再跑了,但保持热身,以微微出汗、身体感觉轻便、愉悦为准。比赛前一天可以做一个全身的 保健按摩,或者游泳半小时,注意不要感冒了。赛前头天多喝水非常重要,建议3升以上。排尿和清水颜色一样才达标。饮食要多吃水果蔬菜,推荐每天西红柿炖牛腩,每天2个苹果、2支香蕉,都是促进消化、促进排泄,又补充维C的好东西。比赛当天的早餐可以吃面包、蛋糕、粥,以6分饱为宜。
2、哪些人不适合参加马拉松
心肺功能差,做轻微活动时感到胸部中等程度疼痛的人。心脏有隐疾的人,如患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等人群。冠状动脉病患者和严重心律不齐者。血糖过高或过少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患者。过于肥胖者,一般指BMI超过28的人。关节受过严重伤害者。年龄太大的人。
⑦ 跑马拉松应该如何训练
1、速度训练
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通常是指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是看运动员1500米、5000米、10000米的运动水平,并非大家认为的100米、400米等短距离水平。通常,世界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5000米、10000米水平也非常高。
(7)4个马拉松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持体温。
在跑马拉松之前,一定要注意保持体温,不要到了场地以后,过早的脱衣服,而是要保存身体热量,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身体没热起来而受伤。
2、赛前要注意预热。
当马拉松比赛开赛之前,一定要做适应性训练,比如,可以在比赛开始前30分前进行热身,从而能够提高身体温度,并且提高心脏的适合能力。
3、做好身体的保护。
比如一些比较肥胖的人,或者是腿部比较粗壮的人,一定要注意防止皮肤的磨损受伤,尽量在裆部涂抹一些凡士林膏,再有就是要将乳头用创可贴贴上。
4、早餐不要吃太多。
如果确定了要跑马拉松的话,一定要注意早餐的科学,我们在不吃多的情况下,要吃适当的食物,比如,白米粥一小碗、面包一个、鸡蛋二个,基本就可以了。
⑧ 马拉松训练方法和技巧是什么
确定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跑马:在确定参加马拉松这样的耐力赛之前,最好到医院进行体检,了解心脏以及心血管方面的健康状况,看是否适合跑马拉松,参加马拉松时应将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马拉松属于极限运动,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人群绝对不适合马拉松。
睡眠充足心理放松,保持良好心态,确定参加马拉松后,参赛者要在策略上重视,但心理上要放松,尊重平时的睡眠习惯、睡眠时间段,不要刻意提前,如果不能及时入睡,也不要焦虑,放松心情就好。
注意事项
对于马拉松这类的耐力项目而言,心理准备永远比身体准备要重要。大家都知道马拉松难,但是大部分参加过马拉松的人都表示真正的比赛情况会比预想的更难。在比赛前做好心理准备是顺利完成且享受比赛的前提。
碳水化合物提供跑者主要的能量来源。马拉松训练过程中,65%的卡路里来自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复杂碳水化合物,10%的卡路里来自蛋白质,20%--25%的卡路里来自不饱和脂肪酸。除了能量的摄入,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水盐平衡。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马拉松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马拉松训练有技巧 掌握正确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⑨ 马拉松运动员是怎样训练的
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小时以上。
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在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云南为代表的速度型运动员,两种训练都有很好成绩表现,从长远角度出发,后者有较广阔的发展前途.速度对马拉松成绩的影响.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究竟如何起步呢?我们采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同时,重视无氧耐力的速度训练的方法。
实践证明,对于具备一定速度基础的长跑运动员,应在不影响学习、工作、健康与训练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不间断的有氧耐力训练,三个半月后,即可见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长(30,35km)和一次稍长(20,25km)训练;每周另外几天为短距离训练(10,12km)。赛前两周可跑30km(比赛的平均速度);赛前一周可跑20km,采用此计划的运动员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现在跑马拉松的人们有常年坚持公路耐力跑的习惯,一般耐力发展较好,自练能力较差,生活无规律,但是,对全面身体训练不够:尤以速度、力量素质发展更差,训练缺乏科学性.
参加马拉松竞赛,就其性质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竞技性;一种是健身性.后者居多数.根据我国职工余暇时间及结构特点,我认为对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就近期来说,其指导思想,应以健身作为其出发点,在训练量的安排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训练条件、对象和该项运动特点,制定一套业余马拉松运动负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我们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马拉松项目主要是以耐力为基础,同时相应发展速度、力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在一定的有氧代谢训练基础上,加强专项耐力训练,逐步提高成绩。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 60'-120')小强度;②匀速跑(30'-"-50')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8组,时间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1000。米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考虑到队员的年龄较大和基础不牢,我们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努力提高马拉松耐力跑的同时,使速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比赛的需要(表21),我们采用如下训练方法:①快速长跑:15' -35';②无氧训练:间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节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从长2000 -1600-1400-1200-800 -400米中间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10")反复跑,组间休息6'^-8'.②专项力量训练: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200m以上),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继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缩短到60-80米,长坡放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便可跑10次x2组,组间休息3'。赛前三周,每周这样训练一次,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3)柔韧性练习:跑者平时训练,由于时间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视,经常不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性体操.多数人,柔韧性很差,体前屈只能手指触地.柔韧性对途中跑动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开阔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备活动中做一些正压腿、正踢腿、前后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韧性练习,时间约15'。.途中跑时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步子拉不开的现象,也可避免肌肉拉伤.(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耐力系数平均值高于我国,他们有继续提高马拉松成绩的速度基础.市队马拉松运功员,衬力系数虽高,但也只能达到一般水平。国内外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由于有良好的500。术和1000。米速度,当他们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就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场内与场外训练相结合:
场内便于进行有强度的场地训练和带器械的练习,克服以往队员单纯在公路上跑很长的距离而不要求强度的做法。有的队员由于缺乏5000 m,10000。比赛的基础,开始练习就跑很长的距离,因此,各项成绩提高缓慢。因队员各自参加训练的动机不同,个别队员不愿改变他们习’质了的平日练习内容,怕强度训练。为了防止训练过度,在采用间歇训练、反复训练、变速训练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强度;在持续时间延长,强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应控制.同时应注意训练后的恢复,’将场地段落跑和场外的有氧耐力
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训练,可避免在场地练习时单调、呆饭、易产生疲劳的缺点,提高了队员耐久跑的积极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实践证明:这种耐力训练对善内脏器官机能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发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强腿部力量较为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种耐力训练,可以使心脏得到有效的扩张,增加心肌扩张潜在能力的储备和心输出量,但是,过多的耐力训练也会使心肌“收缩储备力”下降,心肌出现动力不足,心输出量降低,不仅影响速度;而且影响耐力。
同样,虽然场地段落跑速度训练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储备力”,增加心脏排空能力,增大心输出量;适应比赛与提高马拉松速度的需要,但是数量过多,强度过大的速度训练,也会由于心肌“收缩储备力”过份地增加,而使心脏扩张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影响运动员的耐力.
因此,通常在安排场外耐力训练与场内速度训练的比例时,以及在应用强度大小时都必须产格注意以上两个方面的关系。
(三)展练与午练相结合:
根据余暇时间的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训练会不会有害于健康,能否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科学试验证明,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内的能源对晨跑来说,是很充足的,清晨,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动员身体机能,促进体内糖元的代谢,使人体适应一于长跑时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时练跑,人不易疲劳,并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一早晨空气新鲜,晨跑训练能使体内获得更多氧气,促进新陈代谢,对增强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巴甫洛夫指出:由于每天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的影响,一定神经过程的定型就在大脑皮层中逐渐形成和巩固起来.这就说切为什么习惯于早晨训练的运动员,能毫不困难地去进行早晨训练,而且还感到自己的精神很愉快。
早晨训练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基本训练,但当晨练作为午练的补充训练时,晨练的负荷量就应该比午练小些,同时要考虑到前一天的运动量和训练内容。对带有检查性的训练,应有较长时间的恢复,一天训练两次时,一般应等恢复了再训练,有时恢复不到原来水平,也可以继续进行,但不能老是这样搞,否则就会走下坡路.训练后恢复得快慢与刺激强度、量、密度以及待续时间有关,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有关,一般来说,运动员训练水平越高,恢复得就越快。
运动员在早晨训练时,对于习惯了的运动量是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的。
(四)重点训练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
一定要在重点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的基础上安排训练.我们一般采取星期日重点训练日+星期一、二非重点日十星期三重点日+星期四非重点日+星期五重点日+星期六非重点日的方法,连续交替进行.这种强度训练日与松训练日相结合的方法,使运动训练有张有驰,提高了跑的质量.如果肩毛胡子一把抓放,没有重点课做保证,跑得虽多,而质量却不高,跑得越多越难恢复,往往造成过度疲劳.
(五)运动量要大、中,小相结合:
我们采用周期节奏,每月四周一循环: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数量为主,第三周(中)专项周,保持一定量(相当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强度,第四周(小)身体训练周,放松调整。
由于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对量的适应能力快,但对强度适应能力慢,易产生过度疲劳的弱点,这就要求节奏明显,我们安排一周中身体素质训练不少于两次,要求练习动作快,幅度大,强度低,组间有间歇.大训练量训练,一周安排2-3次,强度训练每周以两次为宜。周训练次数8-10次为宜。这样,由于平时练习课次少,周期也不长,不会造成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周训练量冬训:男140-180k m,女120-150km:夏训:男120^-180km;女90-130k m为宜。马拉松比赛,全年不得超过两次。
(六)、分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业余马拉松队的训练是以分散训练为主,集中训练为辅的。集中训练日,队员可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而大部分时间,队员是在无教练亲自指导下,进行分散训练.由于队员A练刻苦,事业心强,加之三三俩俩的结伴训练,也起到相互促进与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队员在训练计划的执行上却有不小差别,分散训练时执行计划得好坏,直接影响集中训练时的效果,所以说分散训练是集中训练的保证,而集中训练的结果,又在不断检验、指导、推动着队员分散训练时计划的执行,两者互相依
存,有机结合,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