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宗教的四要素指的是什么谢谢!很急!
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和宗教体制。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分为两类:
一类是宗教的内在要素,其中有两部分:
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一类是宗教的外在要素,也有两部分:
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1)研究宗教的方法扩展阅读
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
可以这样概括: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贰’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注定要超越这两门学科的边界。美国宗教学家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曾把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把宗教当作人在社会行为中的核心的理论研究;第二是宗教与其它社会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第三是对宗教的社会功能、组织状况以及宗教史上各种运动及思潮的研究。
宗教社会学兴起时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进化论。进化论是宗教社会学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理论,也是促成宗教学学科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从宗教在时间上有起点,然后经历了一个包括一系列阶段发展过程这一基本观点来研究宗教。进化论从一开始就被引进到宗教学研究领域,宗教社会学领域最早使用进化论的是孔德与斯宾塞,孔德的社会进步三阶段说和斯宾塞的祖先崇拜起源说都是进化论的思想。杜尔凯姆也认为,社会发展形态越低的社会就表现出越低的宗教形态,而这种最低形态的宗教与其原初状态非常接近。韦伯的宗教进化论特色在于他把宗教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20世纪初,欧洲研究领域中的进化论随着进化理论在各个人文学科的衰落而忽见丧失其地位,但是美国当代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有重新宗教进化发展的五个阶段。贝拉把进化论定义为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分化大的过程,而这些过程是宗教日益适应并独立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贝拉认为宗教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尚未区分的原始阶段;二是古代阶段,是神圣世界逐渐独立于现实世界并且出现了神人之间沟通桥梁的宗教专职人员;三是历史阶段,出现了独立性较强的宗教团体,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界限清晰,与神圣世界相比,现实世界史低下的,宗教就是引导人们脱离这个低下的世界,到神圣世界获得解脱和拯救;四是现代早起阶段,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体系崩溃,个体与超人间在建立直接关系;五是现代阶段,以宗教的高度私人化为特征。
虽然进化论在宗教社会学乃至整个宗教学领域曾经占有过主导地位,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它在解释宗教起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揭示事物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的理论,但是随着研究深入也暴露出其缺点。原因有二:一是进化论把事物的发生发展看成一条直线,其模式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但是运用这种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对上述两两相对的概念要有一种界定,对它们都要有一个价值判断,所以无论是界定还是价值判断常常具有主观性;二是当把这种分析方法用于像宗教这样复杂的文化现象时,就显得简单化。宗教现象除了进化论所讨论的范畴之外,还存在着简单与复杂、高级和低级等相对范畴同时并存、相互渗透等等复杂的关系。虽然思想界后来又出现过双向进化论和多向进化论,对单向进化论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补充,但这些补充于人类文化现象所呈现出的多元状况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进化论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便迅速衰落了。
第二,功能论。功能论是探讨宗教的社会功能的理论,也是宗教社会学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方法。功能论的理论基础是把社会看为各种社会制度的均衡机制,这些机制从整体上构成社会体系。社会体系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部分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体系。而各种文化体系作为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宗教也不例外。根据这种理论,宗教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机构,一种体系化了的人类行为的形式,其发挥的功能与社会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论存在分析宗教心理学双重X模型》 展现了个体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调试关系,充分论证了宗教具有的社会功能。
倡导宗教功能论的先驱是杜尔凯姆,但他简单的把宗教归为社会本身。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界从斯宾塞时代进入帕森斯时代,结构功能主义处于巅峰时期,帕森斯对杜尔凯姆的功能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宗教是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象征领域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文化模式是独立于社会结构是不同层次上运转的,它为社会行为体系和个人提供了一半道德标准,以及表达的象征和基本的信仰。帕森斯认为宗教有两种功能:一是宗教使道德的价值、情感和行为体系的规范具有了认识上的意义;二是宗教平衡了合理期待行为后果与实际能看到后果之间的差异。默顿在批判帕森斯思想的基础上有对功能论作出了新的发展。他认为,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对整个体系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地正功能的一面,又有消极的负功能的一面;既有已被人们意识到的显功能,又有未被认识但发挥着作用的潜功能。这种思想对于功能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宗教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宗教的负功能即宗教对社会造成的分裂作用,并把宗教对社会的功能和对个人的功能作用分开研究,认为有些功能在社会和个人之间起到相反的作用。
功能论在宗教研究中具有它积极意义和合理因素:首先,功能论把宗教始终当作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否定了宗教的神圣性;其次,对我们理解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宗教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宗教长期存在的原因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第三,功能论的分析对于揭示宗教本质现象具有积极地意义,宗教的功能也是宗教在社会中表现出的现象之一,虽然功能不能等同于本质,但是揭示其本质的可观切入点。
功能论在宗教社会学中仍然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早起的功能论分析过分的强调了宗教对于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忽略了其负面影响;其次,过分强调满足需要的功能,忽视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性。第三,宗教功能论所关注的一直是那些影响信仰和被信仰影响的事实,忽略了对宗教的怀疑所产生的不可低估的正负功能;第四,过分强调宗教的不可或缺性,视宗教为社会永恒的现象。
第三,冲突论。冲突论是以批判功能主义为契机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理论观点认为社会是由许多利益团体构成的,每一个团体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能够促进社会团结统一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不存在。由此,冲突论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冲突、压制以及各个团体的权利分割,各个团体的利益分配保持均衡,社会就出现稳定状态。宗教社会学中研究中的冲突论也把宗教视为一种社会中的利益团体,强调其形成的关键在于自身利益而非信仰。冲突论认为宗教是社会分裂的源泉,冲突是宗教团体内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另外一方面它有认为宗教是小范围内社会整合的因素。
冲突论着眼于正在变化的社会问题,宗教在这种变化中起到什么样的功能,社会变化有对宗教有何影响,都是其关注的方面。修正了功能论那种静态的、忽略了社会特定模式的来由的理论,提出了社会利益集团自身利益对于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冲突论过于强调宗教在社会中作为利益团体,尤其至经济方面的利益,却忽视了宗教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的研究,即关于超人间的信仰。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史表明,它主要着手于宏观理论研究和微观应用研究。在宏观的理论研究中,进化论、功能论、冲突论等理论占有重要地位,支持这些理论的有跨文化比较分析、历史分析、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控制实验、参与性观察、内容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
‘叁’ 宗教研究
在对宗教并不了解之前,不妨先熟悉它,然后批判地认识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的认识和体会是,宗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简单。马克思并不是真正的宗教研究者,他的认识停留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水平上。
要了解宗教,必须深入宗教,实践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实践,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司马南揭批气功那么深刻,就是因为实践了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宗教面前,没有实践也没有发言权。这是研究和解释宗教的唯一方法。因为,宗教是研究人生的,重点的研究领域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宗教是研究我们自己的,如果你自己不亲自实践一下,你根本无法了解你自己,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否定它,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肆’ 研究中国宗教应该具有什么原则和方法
中国宗教是一个特别不靠谱的事情,大家一定不要信。
‘伍’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战”结束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宗教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也发展出了新兴的观点,如客体关系理论、文化和生命周期理论、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探究新的研究宗教和灵性经历的理论方法。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宗教心理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认为宗教为人们提供了达到人类生活中心目标的主要资源,荣格把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在他众多复杂的写作中,荣格分析了宗教想象、仪式、原型和符号在个体建构中所产生的力量。尽管那些致力于发展一种科学的宗教心理学的人拒绝接受这个理论,但荣格心理学还是继续影响着一些学术团体和许多接受这个理论的人。批评家们则认为荣格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宗教的替代。科学实证派的宗教和灵性心理学不断扩大其所研究的现象、理论和方法。几十年来,虽然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它目前正在使自己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新成立的学科杂志,美国宗教学联会第36分会宗教心理学的官方刊物——《宗教和灵性心理学》显示了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逐渐突出的作用。一些宗教心理学家是实证研究科学家,他们不是使用偏重解释的方法,而是采用严谨的实验方法。与倡导实证研究的宗教心理学家相反,这些学者常常在大学宗教学系或者神学院供职,而不是在心理学系。在宗教学系里,一些学者并不做宗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更喜欢探究的是心理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否参与对话或相互批评,心理学和宗教的关系都是相当复杂并不断变化的。为了方便总结这些复杂的关系,一些人还把这个领域称为宗教的心理学、心理学和宗教、宗教作为心理学、心理学或宗教。宗教心理学的未来有许多可能性,也面临许多挑战。首先,宗教心理学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对文化在塑造个人、社区和宗教中的重要性有更多的了解;其次,认知神经科学将会为增进对人类认知、经历和意义的生物基础的认识提供宝贵的知识;再次,宗教心理学还要与宗教人类学和社会学建立持久的关系,不能把宗教和灵性现象从文化和社会基体中剥离出来;最后,宗教心理学必须探究犹太教和基督教之外的宗教和灵性,只有搜寻不同形式的宗教和灵性对人类经历(思想、感觉和行为)的理解和解释,才能丰富宗教心理学的内容。
‘陆’ 如何理解宗教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着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柒’ 宗教学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我来回答
1.宗教学发端于麦克斯·缪勒
2.宗教学的学科主要是和以前的一些学科结合
3.主要有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比较宗教学、宗教民族学等其它结合还有很多,请君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