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 、文艺学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具体的区别希望有个人认识的经验性回答,不要百度到的
1、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说白了就是要研究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对比差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研究高尔基,或者高尔基和鲁迅的异同。与它最近的是单个语言的文学,比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不过不同的是,世界文学比较文学是中文就好了,而单个语言文学需要外语。
2、文艺学属于理论的范畴,研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这一类的。比如什么结构主义文论,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学,接触的是文学作品,比如小说,诗歌,剧本,散文,而文艺学接触的是文艺方面的理论书籍,然后再运用到个别文本里。
3、总的说起来,文艺学更枯燥,但是,文艺学更有前途,因为单纯的依靠文本和社会文化做批评已经落伍了。
(1)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在线阅读扩展阅读:
《世界文学》除刊载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外,还辟有文化交流、国外通讯、评论、文摘、书评、译坛纵横、外国文学翻译出版漫笔、作家谈创作、编译者序跋、外国文学资料、世界文艺知识、文学史话、作家逸事、
中外作家答本刊问、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中国诗人谈外国诗、世界文坛热点、中国文学在国外、世界文艺动态等多种栏目,并发表外国文学名着插图选登、美术作品和作家肖像。
近二十年来,国内直接出版翻译作品的出版社越来越多,出版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世界文学》受到篇幅、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只能依靠编辑部人员的研究水平和文学判断能力,力图寻找一些经得起时间积淀的考验,能够体现出世界文学历史发展方向,真正值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作品。
尤其那些篇幅比较小一些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纪实文学等体裁的作品。
② 文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1、分析法:
2、归纳法:
3、列举法:
4、调查法:
5、观察法:
6、文献研究法:
7、实证研究法:
8、定量分析法:
9、定性分析法
10、个案研究法:
③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3)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在线阅读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
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
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④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无论哪一种社会活动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迹都离不开各种文献。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
2、比较研究法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理论研究中,比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该方法。
3、归纳综合法
归纳综合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例法,借助于给出的一组输入/输出实例逐步导出适于一类问题的程序;另一种是“轨迹”法,通过所给实例的执行轨迹,逐步导出程序。
4、实证研究法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5、定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⑤ 文学研究的方法
这个怎么说呢,文学这个东西首先你自己要些文学的功底,自然而然你就能够了解什么是文学了,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客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之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如中国文学与汉族文学等。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定义为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这仅仅是向初涉比较文学者介绍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客体之理论的第一步。下面还需要进一步介绍的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关系,还应该涵盖三种不同的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理关系是依凭学派理论的不同而划定的。
⑥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傅斯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lA1ggK9vO3Pm_WB_0CcUZg
书名: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作者:傅斯年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2
页数:181
内容简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着名历史学家。1919年底赴欧留学,前后研习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和比较语言学。1926年归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央历史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大教授、代理校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书系傅斯年生平代表作之一,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颇具启发之效。
作者简介:
傅斯年着名历史学家,1919年底赴欧留学,前后研习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和比较语言学。1926年归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央历史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大教授、代理校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书系傅斯年生平代表作之一,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颇具启发之效。
⑦ 文学概论(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知识点有哪些
文学概论(第二版)这门课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范畴,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⑧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傅斯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IwuPoUOcQQCndUegQo7NRw
书名: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豆瓣评分:8.5
作者:傅斯年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0
页数:210
内容简介
该书系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所留下的讲稿,该书所讲论者,上起殷周之际,下迄西汉哀平王莽之时,其不以政治时代作为文学分段的标准,对于傅氏身后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书写,都有过重要的启发意义。他在书中提出的"文学史是史","文学史时代中一切事物之印迹",将文体的生命视为有机体,都是今日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重要门径。
作者简介
傅斯年着名历史学家,1919年底赴欧留学,前后研习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和比较语言学。1926年归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央历史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大教授、代理校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书系傅斯年生平代表作之一,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颇具启发之效。
⑨ 请问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的全文,或收录的集子~
甲寅岁莫,上虞罗叔言参事撰《殷墟书契考释》,始于卜辞中发现王亥之名。嗣余读《山海经》、《竹书纪年》,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辞•天问》之该、《吕氏春秋》之王冰、《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之振、《汉书•古今人表》之垓,实系一人。尝以此语参事及日本内藤博士(虎次郎)。参事复博搜甲骨中之纪王亥事者得七、八条,载之《殷墟书契后编》。博士亦采余说,旁加考证,作《王亥》一篇,载诸《艺文杂志》,并谓“自契以降诸先公之名,苟后此尚得于卜辞中发现之,则有裨于古史学者当尤钜”。余感博士言,乃复就卜辞有所攻究,复于王亥之外得王恒一人。案《楚辞•天问》云:“该秉季德,厥父是臧。”又云:“恒秉季德。”王亥即该,则王恒即恒,而卜辞之季之即冥(罗参事说),至是始得其证矣。又观卜辞中数十见之■字,从甲在■中(十古甲字),及通观诸卜辞而知■即上甲微,于是参事前疑卜辞之■、■、■(即乙丙丁三字之在〔或■中者,与■字甲在■中同意),即报乙、报丙、报丁者,至是亦得其证矣。又卜辞自上甲以降皆称曰“示”,则参事谓卜辞之示壬、示癸即主壬、主癸,亦信而有征。又观卜辞,王恒之祀与王亥同,太丁之祀与太乙、太甲同,孝己之祀与祖庚同。知商人兄弟,无论长幼与已立未立,其名号典礼盖无差别,于是卜辞中人物,其名与礼皆类先王而史无其人者,与夫父甲兄乙等名称之浩繁,求诸帝系而不可通者,至是亦理顺冰释。而《世本》、《史记》之为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又卜辞人名中有■字,疑即帝喾之名。又有土字,或亦相土之略。此二事虽未遽定,然容有可证明之日。由是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者殆鲜。乃为此考,以质诸博士及参事,并使世人知殷墟遗物之有神于经史二学者有如斯也。丁巳二月。
王 亥
卜辞多记祭王亥事。《殷墟书契前编》有二事,曰“贞■于王亥”(卷一第四十九页),曰“贞之于王亥■牛辛亥用”(卷四第八页),(贤按:“之”字原文作■,乃祭名。旧释“之”字,误,下第二十八页一条同)。《后编》中又有七事:曰“贞于王亥求年”(卷上第一页)。曰“乙已卜□贞之于王亥十”(下阙,同上第十二页)。日“贞■于王亥”(同上第十九页)。曰“■于王亥”(同上第二十三页)。曰“癸卯□、贞、□□高祖王亥□□□”(同上第二十一页)。曰“甲辰卜、□贞、■辛亥■于王亥也牛十二月”(同上第二十三页)。曰“贞登王亥羊”(同上第二十六页)。曰“贞之于王亥,□三百牛”(同上第二十八页)。《龟甲兽骨文字》有一事,日“贞■于王亥五牛”(卷一第九页)。观其祭曰用辛亥,其牲用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乃祭礼之最隆者,必为商之先王先公无疑。案《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商先祖中无王亥,惟云:“冥卒,子掁立。振卒,子微立。”《索隐》:“振《系本》作核。”《汉书•古今人表》作垓。然则《史记》之振,当为核或为核字之■也。《大荒东经》曰:“有困民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璞注引《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此《竹书纪年》真本,郭氏隐括之如此)今本《竹书纪年》:“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是《山海经》之王亥。古本《纪年》作殷王子亥,今本作殷侯子亥。又前于上甲微者一世,则为殷之先祖冥之子微之父无疑。卜辞作王亥,正与《山海经》同。又祭王亥,皆以亥曰,则亥乃其正字。《世本》作核,《古今人表》作核,皆其通假字。《史记》作振,则因与核或核二字形近而■。夫《山海经》一书,其文不雅驯,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虚乌有视之。《纪年》一书,亦非可尽信者,而王亥之名竟于卜辞见之,其事虽未必尽然,而其人则确非虚构。可知古代传说存于周秦之间者,非绝无根据也。
王亥之名及其事迹,非徒见于《山海经》、《竹书》,周秦间人着书多能道之。《吕览•勿躬篇》:“王冰作服牛”,案篆丈冰作掁,与亥字相似,王■亦王亥之■。《世本•作篇》:“胲作服牛。”(《初学记》卷二十九引。又《御览》八百九十九引《世本》,“胲作服牛”,鮌亦胶之■。《路史》注引《世本》,“胲为黄帝马医,常医龙”,疑引宋衷注。《御览》引宋注日“胲,黄帝臣也,能驾牛”,又云“少昊时人,始驾牛”,皆汉人说,不足据。实则《作篇》之胲,即《帝系篇》之核也。)其证也。服牛者,即《大荒东经》之仆牛。古服仆同音。《楚辞•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又曰:“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该即胲,有扈即有易(说见下),朴牛也即服牛,是《山海经》、《天问》、《吕览》、《世本》,皆以王亥为始作服牛之人。盖夏初奚仲作车,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而车之用益广。《管子•轻重戊》云:“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盖古之有天下者,其先皆有大功德于天下:禹抑洪水,稷降嘉种,爰启夏、周,商之相土王亥,盖亦其俦。然则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为先祖。周秦间王亥之传说,胥由是起也。
卜辞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与祭大乙用乙日,祭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确为殷人以辰为名之始,犹上甲微之为以日为名之始也。然观殷人之名,即不用日辰着,亦取于时为多。自契以下,若昭明,若昌若,若冥,皆含朝莫明晦之意,而王恒之名亦取象于月弦。是以时为名或号者,乃殷俗也。夏后氏以日为名者,有孔甲,有履癸。要在王亥及上甲之后矣。
王 恒
卜辞人名,于王亥外,又有王■。其文曰:“贞之于王■。”
(《铁云藏龟》第一百九十九页及《书契后编》卷上第九页)又曰:“贞■之于王■。”(《后编》卷下第七页)又作王■。曰:“贞王■□。”(下阙,《前编》卷七第十一页)案■字即恒字。《说文解字》二部:“■,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古文■,从月。《诗》曰:‘如月之恒’。”案,许君既云古文■从月,复引《诗》以释从月之意,而今本古文乃作■,从二从古文外,盖传写之■字,当作■。又《说文》木部,“■,竟也。从木,■声,■古文■”。案:古从月之字,后或变而从舟。殷墟卜辞,朝莫之朝作■(《后编》卷下第三页),从日月在■间,与莫字从日在■间同意。而篆文作■,不从月而从舟。以此例之,亘本当作■。《■鼎》有■字,从心从■,与_篆文之■从■者同,即■之初字,可知■■一字。卜辞■字,从二从■(卜辞月字或作 ■或作■),其为■互二字或恒字之省无疑。其作■者,《诗•小雅》:“如月之恒”。毛传:“恒,弦也。”弦本弓上物,故字又从弓。然则■■二字确为恒字。王恒之为殷先祖,惟见于《楚辞•天问》。《天问》自“简狄在台喾何宜”以下二十韵,皆述商事(前夏事,后周事)。其问王亥以下数世事曰:“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贞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此十二韵以《大荒东经》及郭注所引《竹书》参证之,实王亥、王恒及上甲微三世之事。而《山海经》、《竹书》之有易《天问》作有扈,乃字之误。盖后人多见有扈,少见有易,又同是夏时事,故改易为扈。下文又云:“■微遵迹,有狄不宁”,■微即上甲微,有狄亦即有易也。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说文解字》辵部,逖之古文作遏。《书•牧誓》:“逖矣西土之人。”
《尔雅》郭注引作“遏矣西土之人”。《书•多士》:“离逖尔土”。《诗•大雅》:“用逷蛮方”。《鲁颂》:“狄彼东南。”
《毕狄钟》:“毕狄不龚”。此逖、遏、狄三字异文同义,《史记•殷本纪》之简狄,《索隐》曰:旧本作易。《汉书•古今人表》作简逷。《白虎通•礼乐篇》:狄者,易也。是古狄易二字通。有狄即有易。上甲遵迹而有易不宁,是王亥弊于有易,非弊于有扈,故曰扈当为易字之误也。狄易二字不知孰正孰借,其国当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孙氏之�说)。盖商之先自冥治河,王亥迁殷。(今本《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其时商侯即王亥也。《山海经》注所引真本《竹书》亦称王亥为殷王子亥,称殷不称商,则今本《纪年》此条,古本想亦有之。殷在河北,非毫殷。见余撰《三代地理小纪》。)已由商邱越大河而北,故游牧于有易高爽之地,服牛之利,即发见于此。有易之人乃杀王亥,取服牛。所谓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者也。其云“有扈牧�,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者,似记王亥被杀之事。其云“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者,恒盖该弟,与该同秉季德,复得该所失服牛也。所云“■微遵迹,有狄不宁”者,谓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迹,有易与之有杀父之仇,故为之不宁也。“繁鸟萃棘”以下,当亦记上甲事,书阙有间,不敢妄为之说。然非如王逸章句所说解居父及象事,固自显然。要之《天问》所说,当与《山海经》及《竹书纪年》同出一源,而《天问》就壁画发问,所记尤详。恒之一人,并为诸书所未载。卜辞之王恒与王亥,同以王称,其时代自当相接。而《天问》之该与恒,适与之相当。前后所陈,又皆商家故事,则中间十二韵自系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则王亥与上甲微之间,又当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记》所未载,《山海经》、《竹书》所不详,而令于卜辞得之。《天问》之辞,千古不能通其说者,而今由卜辞通之,此治史学与文学者所当同声称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