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这事不能小看,我国的孩子每日家务劳动时间少,看来,与年轻家长认为 “现在孩子小,等他长大了自己会劳动”不无关系。其实,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3岁的孩子进幼儿园后,他就慢慢懂得了怎样讲卫生、爱清洁、怎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样帮助小朋友和从事一些扫扫地、擦桌椅等公益劳动等等。这些自小养成的劳动习惯,对孩子来说,是会受用终身的。 一些家长会说,“现在孩子学习负担重、回家作业多,没有时间做家务”。说实在的,眼下的小学生学习任务确实繁重,他们一回家就忙于作业,这也是事实,但他们并没忙得一天就抽不出一些做家务的时间。一些明白的家长把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看作是孩子勤劳节俭品德的培养,每天固定一些家务让孩子作为任务来完成。孩子一有明确的任务,在忙完作业后,就认真去完成家长每天规定的家务事。例如扫地、洗碗、擦鞋子等等,好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国外一些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孩子的家务劳动,美国富翁洛克菲勒就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家务劳动,还以部分零用钱作为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双皮鞋五分钱等等,使孩子一空下来就抢着做家务,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培养孩子的优良人格是不无好处的。 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说,由于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如果因势利导,让孩子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看来犹如在进行一场特别有趣的游戏,但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必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所以要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品质。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首先要教育孩子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其次,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果实。要让孩子知道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叔叔、阿姨或其他前辈们劳动的结果,因而要珍惜。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吃饭不掉饭菜;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图书;对家里的各种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袜等要爱惜。要让孩子懂得这些用品、物件是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制得的,不能随意浪费。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有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1.自我服务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教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学一件,都要先由家长示范,尔后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 一般说来,从二、三岁开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五、六岁,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2.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他们帮助提东西,拿肥皂、条帚、挎包、拖鞋、小板凳等;开饭时可让他们帮着搬凳子、摆碗、筷,饭后让他们帮收拾碗、筷;可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如扫地、擦桌椅、柜橱;可以让他们帮家长一起刮薯仔皮、择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不远的超市去买调料、洗涤用品等。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干事情了。 3.参加公益劳动 带孩子或让孩子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 一,身教重于言教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二,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三,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四,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曾有调查表明孩子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连拖个地也以为孩子拖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2. 如何培养孩子劳动好习惯
1:父母要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
孩子对待劳动的态度受到父母劳动态度的影响。如果父母认为干家务活是令人讨厌的或降低身份的事,是因为没办法才不得不为之的,那么这种消极态度将会影响你的孩子.因此,做父母的首先要具有对劳动的尊重和自豪的感情。
2:培养孩子“劳动光荣”的意识
孩子要形成勤劳的品质,需要具有“劳动光荣”的观念。爸爸要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拥有一种充实、幸福、愉悦的感觉。劳动给孩子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孩子也就会喜欢上劳动。
“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是孩子要从小铭记于心的。孩子要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人的劳动是创造世界的活动。孩子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才会喜欢做个勤劳的人。
3:引导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都有爱劳动的天性,在学会走路,手脚比较灵活之后,看见父母做什么就会凑上前帮忙。这时候,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情,可能会因为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做起事情来很费力,有可能还会越做越糟,但父母不能因此喝止孩子,也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限制孩子做事。父母应该对孩子做到耐心地引导,给孩子做示范或者与孩子一起把事情做好。
即便孩子不主动上前,父母也要吩咐孩子学着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从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玩具、收拾自己的日常用品等等做起,从易到难地教孩子学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使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而且能够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4:多让孩子分担家务劳动
孩子在幼儿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务劳动充满了热情,爸爸要抓住时机,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无论大小,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爸爸别怕孩子干家务活慢、质量差,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孩子的技能是在反复实践中提升的。爸爸多给予孩子鼓励,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乐于做家务。
5:尽可能努力让孩子做家务活觉得轻松愉快
孩子的劳动带有游戏的性质,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常常是边玩边做。如洗手帕时就玩肥皂,擦桌椅时就玩水.家长对此不要苛求。因为当劳动只成为纯粹的义务而无任何乐趣的话,是很难让宝宝热爱劳动、坚持劳动的,这将不利于劳动情感的培养。
6: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地点
爸爸可以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地点,让孩子看到劳动中的爸爸。孩子观察了爸爸的劳动环境、劳动状态,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劳动。孩子最终要参加社会劳动,爸爸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明白爸爸是如何用劳动创造财富的。
爸爸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需要劳动,劳动是光荣而伟大的。爸爸要将劳动的热情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理解社会劳动。
7:孩子劳动的注意事项
1、明白真正的目标。
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是要把繁琐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厨房整洁的重要性,比不上幼儿发展的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健康情绪的基础。做家务也可帮孩子了解人必须合作和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2、及早开始。
小孩子几乎从一学会走路,就会产生“帮助妈妈”的强烈欲望,一个2岁的孩子能够替大人去拿和传送东西,甚至能够整理已洗好的衣服,借此可以教导孩子辨别颜色和形状。你可以把清理打扫变成游戏。4岁或5岁的孩子能了解简单的命令和替大人办点小事,而且还可以指望他(有时候)会自己收拾玩具、找衣服或端走自己的碗盘。7岁的孩子已经能负担一点家庭责任。第一件指派他们要做的工作,最好是能使他们做得令人满意的,别急急忙忙地要孩子做他力所不及的事。给孩子的新任务要有挑战性,但也必须能为他带来成就感,如果新任务令他做得沮丧泄气,他以后也许便不会再尝试了。
3、定出切合实际的标准。
虽然大多数事情大人都比儿童做得好,但你要抑制住你自己来做或“把它再做一次”的行动,因为这样只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教导孩子做一件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重复去做。先向他示范如何去做,然后和他一起做,最后让他自己做。要随时给予指导,但不要太快就插手帮忙。孩子如果想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不要干涉他。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容忍草率。如果孩子没尽力做好工作,应要他再做,定出个合理完成的时间表,但不可唠叨不休。例如,开饭时间已到,而碗盘尚未摆好,就要郑重告诉孩子,别人都在等着吃饭。
4、不要用利诱。
孩子做完一件工作,最好的报酬就是给他一个微笑,搂抱他一下或者说一声“谢谢”。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告诉别人你多么自豪,也是一种很好的报酬方式。事实上,孩子自己也会认识到,计划并完成一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
5、支持“出外”工作。
孩子参加各种助民活动、公益活动,如替人打扫卫生或送报纸,能帮他们学会按不同人的不同标准工作,训练他们自立和培养责任感。
6、不可工作过度。
孩子做太多的工作,会妨碍他学习、身体生长发育和其他社交活动。学习怎样工作是重要的,但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尊重劳动、自强自立的世界观。所以,让孩子做事,一定要适度。
3. 想要锻炼小孩的动手能力,有哪些好的办法
引言:现在的父母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很多时候家长也不喜欢恋爱自己的孩子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的勤劳勇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希望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但是现在跟以前不一样,大家又不是住在农村里面,更多的是住在城市里面,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4. 培养孩子做家务有哪些技巧
培养孩子做家务,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一下子就给孩子很多事情去做,孩子无法一下子应付得来,影响孩子的兴趣。
要让孩子充分体验每一种劳动内容的不同感受,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这些劳动的内容和技巧,并不是想让孩子干多少话,就是说,让孩子多多体验就可以。
做家务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窍门,所以,我们积累的做家务的经验,应该尽量去教会孩子,让孩子在劳动中还能学会很多东西和技能。
给孩子分配一下任务,一定不要给太多的事情,否则,孩子的学习可能会受到影响,就会是本末倒置,虽然孩子的劳动能力锻炼了,但是影响学业得不偿失。
做家务也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好方法,可以从领孩子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家庭的气氛变得更加和谐,让孩子更快乐。
可以给孩子一些适当的任务,主要是一些独立性的任务,这样,孩子才能够学会独立做事情,也会在这样的经历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的能力。
给孩子指派了一定的任务,就要注意去督促,去检查,去验收,通过验收,及时发现孩子在家务中存在的问题,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加强辅导,让孩子尽快掌握。
如满意,请采纳,谢谢。
5. 育儿过程中,怎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现在大多数父母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平时简单的家务,比如洗碗扫地,都是留给自己的。他们用这种方式宠坏孩子,这只会伤害他们。邻居家有个刚毕业的高中生还不会自己煮面,洗衣服之类的家务就别提了。在这些家长中,“学习-高分”是他们对孩子最大的希望。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相反,一小部分家长是很有智慧的。当他们的孩子完成作业时,他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家务或鼓励他们从事其他有益的活动。每年寒暑假,有条件的家庭也会送孩子去上书画或者弹琴之类的课。目的是让他们勤奋工作,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增强大脑的灵感,有效启动大脑皮层分析仪的活动。
总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观念,不仅是教孩子劳动技能,更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工作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