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工作方法姚桐斌

研究工作方法姚桐斌

发布时间:2022-07-30 10:28:46

❶ 姚桐斌的社会贡献

1957年9月,姚桐斌回到祖国,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目睹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和蒸蒸日上的景像。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这位才华横溢、热血沸腾的青年学者,怀着献身祖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雄心壮志,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材料与工艺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并于1961年11月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导弹与航天的材料、工艺技术的组织领导、研究和试验工作。1968年6月8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无端遭到坏人毒打,不幸逝世,年仅46岁。这是我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工作的一个重大损失。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❷ 姚桐斌的人生是怎样的,为何能获两弹一星奖章

姚桐斌在学术上的研究非常优秀,取得了国外同事甚至是国内同事的很多好感,还写过很多优秀的论文,最后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勇敢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入导弹研究院进行工作。

在那里他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倾囊相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自己也是一直都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奉献给了国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用在了祖国的建设上。

❸ 谁有姚桐斌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么好的文章居然到处都没有,我也想要来学习。

❹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人有哪些,有什么经厉或事例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基本情况: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12月5日):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 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 2011年11月23日):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钱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28日):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 ):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杨嘉墀(1919年7月~2006年6月11日):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 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王希季(1921年~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陈能宽(1923年~2016年5月27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 2011年2月27日):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于敏(1926年8月16日~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孙家栋(1929年~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❺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2、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3、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4、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5、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48年 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 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6、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 ,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8、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9、陈能宽(1923.4.28--2016.5.27 ) 着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0、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194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2、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着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3、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14、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芜湖市人,中国着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5、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6、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7、王淦昌(1907.5.28—1998.12.10),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18、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今湖州市吴兴区),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 中国着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20、姚桐斌 (1922.09.03—1968.06.08),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1] 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1945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

21、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22、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23、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着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5)研究工作方法姚桐斌扩展阅读:

“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中国向二十三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他们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的突出贡献。其中 十位科学家本人的回忆文章和杨振宁追忆邓稼先的文章被收录于《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书。中国科学院策划、科学时报社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中,既有当年担任““两弹一星”科技协作的杰出指挥员和承担科研攻关的着名科学家亲身经历的 回忆,也有已故元勋钱三强、王淦昌等生前留给国家历史和档案部门的珍贵资料。

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在国内外引起 强烈震撼,一大批亲历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研管理领导干部纷纷回忆当年史实,中国科学院军工史办公室 拿出多年来科学家们整理的内部史料,选出一部分经批准公开发表,使得《请历史记住他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❻ 姚桐斌的个人成就

在冶金、铸造等技术领域深有造诣
姚桐斌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帝国学院文凭论文,得到了当时校方和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认为理论分析严谨、深透,计算正确,对冶金和铸造工业有实用价值。他在英国留学和在联邦德国亚亨大学工作期间,还适时地总结了自己的研究、试验工作,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8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副刊》等科技刊物上。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出,他在英、德十余年学习与工作中所取得的丰硕科技成果,也足以反映他在冶金、铸造技术领域深有造诣。
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主要创业者
姚桐斌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激动地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工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卫星上天贡献一份力量。”他正是在这一诺言的指引下开始我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创建工作的。从科技人员的选调与分配、研究所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的确定、研究室与试验室的设置、设施设备的建设与购置,到科研工作方法的传授与科研作风的培养,他都亲自审查、过问,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例如:在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的业务方向的确定中,他主持或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在会上他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主张建立一个集中性的、综合性的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主要的任务是把导弹与航天型号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理清楚,大部分要提请国内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进行研制生产,而自己只搞极少部分特殊的、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工作。这个所要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研制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应用性研究,使之适应导弹与航天型号的要求,成功地应用于型号。而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制造零部件和设备的工作,则由有关的设计生产部门来完成。时至今日,当年的创业者们回味起姚桐斌的这些中肯而有益的意见时,都由衷地感到他的远见卓识,也正是由于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对该所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还是大力协同的典范,他亲自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进行技术交底和交流,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及其测试、检测方法研究的协作网做了大量的积极促进工作。同时,也由于导弹与航天的需求牵引,带动了国内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关于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姚桐斌深知材料工艺研究离不开试验室与检测、测试与分析的设备,他亲自制订了研究所的发展蓝图,并主持建成了具有初步规模的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非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材料性能测试、无损检测、失效分析的设施设备。这个材料工艺研究所已具有综合性强、模拟试验能力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和风格,是一个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所。缅怀第一任所长的业绩,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些都是与老所长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

❼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2、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3、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4、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5、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6、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7、程开甲(1918.08.03~ 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8、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❽ 姚桐斌的求学之路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镇。童年靠父、兄做粮食生意的微薄收入读完了小学,1934年7月在黄土塘小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校长再三劝说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同年8月考取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因家境贫寒,曾辍学两年,靠摆摊卖香烟、火柴、袜子等日杂品,并兼做收发员、家庭教师和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带着做生意等的一点儿积蓄,于1937年8月只身到上海,入私立成康中学、私立汇南中学读高中。又因缴不起宿费和学费,处境艰难,他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辗转来到江西吉安,1939年2月,就读于吉安国立13中学高中部,靠学校的贷款作为学习费用。高中毕业后靠校长的资助赴湖南衡阳、长沙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在考完后的两个月内,靠其在衡阳湘桂铁路局机务处修理厂工具室做小工维持生活)。他均以优秀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湘雅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录取。他还获得了江西省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并得到了一笔13中的奖金,这就使他有了入大学的路费。
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1 年10月,赴贵州平越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5年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学习,最后一年学校迁至四川璧山。在4年的学习中,他竭尽全力,埋头苦读,终以总评成绩全校第一于1945年7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被遴选为美国斐陶斐励学会会员。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在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该所原在重庆北碚,后迁至北平(今北京),在此期间,他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准备出国留学考试,1946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6月启程赴英,10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后期兼做实习指导员。1951年毕业时,以“对于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性的研究”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工学博士学位。1952年1月至1953年6月,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继续深造,并兼做实习指导员,以《对于液态金属在铸模中流动时的垂直运动研究》的论文,获帝国学院文凭。在留英期间,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当选为夏令会常务委员,分管总务工作,还曾担任进步刊物《循刊》的编辑,并协助主持留英学生会的工作。

❾ 姚桐斌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一、姚桐斌的生平经历

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

1945年以全校第一的总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同年8月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7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

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53年6月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

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

1957年4月在联邦德国冶金厂实习,9月回到祖国。

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第六研究所所长。

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

1968年6月8日不幸逝世,年仅46岁。

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二、姚桐斌的贡献

姚桐斌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帝国学院文凭论文,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8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副刊》等科技刊物上。

姚桐斌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姚桐斌主持建成了具有初步规模的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设施设备

姚桐斌深知材料工艺研究离不开试验室与检测、测试与分析的设备,他亲自制订了研究所的发展蓝图,并主持建成了具有初步规模的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非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材料性能测试、无损检测、失效分析的设施设备。

这个材料工艺研究所已具有综合性强、模拟试验能力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和风格,是一个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所。

阅读全文

与研究工作方法姚桐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魅族闹钟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85
道教改名快速转运的方法 浏览:199
内存卡不够怎么办用什么方法 浏览:486
用肉皮做皮冻方法视频 浏览:142
科比不眨眼锻炼方法 浏览:353
正规减肥方法有哪些 浏览:856
如何快速祛痘印的小方法 浏览:76
胱氨酸的检测方法 浏览:737
57x7的正确计算方法 浏览:887
雀斑怎么治疗适合的方法 浏览:224
公园护栏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793
课题研究与方法 浏览:292
看书记不得怎么办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306
新生儿正确的喂奶方法 浏览:719
检测乙醛方法标准 浏览:584
可以填哪些数一年级方法 浏览:367
如何用科学方法理财 浏览:408
检测受体的密度和数量用什么方法 浏览:28
苹果二手机验机方法的软件 浏览:159
用跑步机跑步的正确方法 浏览: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