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代表理论

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代表理论

发布时间:2022-07-29 18:01:34

‘壹’ 行为主义的三个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模仿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研究狗的消化过程发现用铃声刺激狗,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但若在给食物时响铃,使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以后,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二)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条件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条件理论主要内容是操作(R)——强化(S)额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操作性条件的形成是有机体把强化和所发生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

(三)模仿学习理论
模仿学习理论又称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的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动。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研究行为,否定意识;主张实验方法,反对内容,认为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贰’ 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哪些

古典行为主义时期:华生、霍尔特、魏斯、亨特、拉什利;

新行为主义时期: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新的新行为主义时期:斯彭斯、波利斯、宾德拉、班杜拉、米契尔 。

主要贡献

一、促进客观研究

行为主义摒弃心灵主义和内省主义,承认外部刺激的客观存在,反对把心理封闭在主体之内,主张以客观行为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以严格的客观法代替主观的内省法。

这就摆脱了主观心理学脱离实际的研究取向,在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上立下了历史功绩,使心理学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物主义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二、丰富研究领域

行为主义加深了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研究,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了重大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行为主义主张研究行为,直接使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处于合法地位。行为心理学家积极开展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并试图用动物学习规律来说明人类心理规律。

行为主义还积极发展了联结学习理论,把被动的古典条件作用学习推动到主动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的新阶段,并蕴含着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因素和胚胎形式。

华生还把实验法引进儿童学习领域,促使人们对儿童情绪的发展和特定情绪的特定反应模式做了大量研究,丰富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行为主义的研究,在学习心理学上的贡献甚大。

三、促进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突出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客观性、开放性和操作性,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就决定了行为心理学更加注重面向实际生活,重视心理效应和发展应用心理学。

华生认为,行为主义的立场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使某些心理学分支脱离它的本源而日益兴盛起来,比如药物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法律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等。行为认识论、行为实验分析以及应用行为分析至今依然是活跃的研究领域。

在美国,行为主义思想不仅普遍应用于各种社会机构,而且渗透到人文科学,如社会学、政治科学、行为科学,甚至艺术领域。

起源

约翰·华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创了方法学的行为主义,他反对内省的研究方法,主张以纯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

20世纪初期,华生出版了《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书,主张心理学的价值在对于行为的研究,而不是研究意识。这根本性的推翻了当时将内省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轻视行为研究的构造论心理学界。与他们相比,华生研究人体之于环境的变化,或者更明确的说:研究特定的刺激会引导人体作出何种反应。

华生大多数的研究都属于比较心理学,比如他常研究动物的行为。华生深受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的影响,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统时,无意间发现了古典制约现象,并在接下来的研究里记载了细节。

华生的理论强调生理学,认为以刺激能得到条件反射的反应—对比其他所有器官也会有类似的反射作用。也因此,华生可以被称为S-R(刺激—反应)心理学家。

‘叁’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刺激是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光、声音、饥、渴等。反应是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外部动作(外部反应)和腺体分泌(内部反应)。反应有先天反应和习得反应两种。复杂反应和动作技能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学会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肆’ 行为主义代表观点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伍’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长耳朵兔兔3
05月19日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可,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试误学习、操作性行为、强化、负强化、强化程序、直接学习、观察学习、替代强化、自我效能、掌握学习

三、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1.华生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2.班杜拉

班杜拉进—步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因为模仿只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观察学习比模仿更复杂。

3.桑代克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4.斯金纳

斯金纳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陆’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包括哪些方面

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试图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行为主义信奉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着名行为主义倡导者华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让我可以用来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即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把他训练成为任何选定类型的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在行为主义看来,行为变化的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如刺激“4*6”和反应“24”之间形成联结;在行为之后出现的事件(即后果)被看作强化,例如,当老师向一个学生提问“4*6=?”,学生回答24,老师说“很好,你答的很对”,这就是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化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事件都叫强化物。对行为主义者来说,对强化的控制就意味着对行为的控制,对目标行为进行强化是学习的关键。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着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明确指出,任何集体当前的行为结果都会改变其未来的行为。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并获得老师的当众表扬时,他以后积极举手发言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动物训练,也适用于人类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塑造和校正。由于行为主义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直到现在,在行为矫正、心理治疗以及教学设计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遵循的过程是:首先选择终点行为,即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其次,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即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第三,步调划分,就是将知识划分成若干小步,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第四,呈现小步任务给学生,对学生在每一小步上的反应予以反馈和强化,直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止。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心学习时学习者头脑内部所发生的事。他们把学习看作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是由接收、短期存储、编码、长期存储以及提取信息等几部分构成。认知理论家们关心知识的认知结构或系统,关心建立和改变这些结构的过程。在认知主义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们积极地做出选择、注意等反应;积极地组织已经知道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学习;积极地寻求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柒’ 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有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s-r)是基本的模式。代表性的学说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就是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同时,巴甫洛夫还提出由具体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这种系统人和动物都有。但是人还有言语,由言语或词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它是信号的信号,称之为第二信号。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观点,对于区分人和动物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是最古老的对学习生理机制的解释,所以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
(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依据大量动物学习的实验,他发现学习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他的学习观点即是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所以称之为联结主义。其着名的实验是猫打开迷箱的实验。桑代克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学习就是通过尝试与错误逐渐建立起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桑代克提出了促进联结形成的三条原则,也就是着名的桑代克的学习律。这三条学习律即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反射可以在缺乏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产生,它是在行为反应后紧跟着强化刺激(奖励),这种反应就有重复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操作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就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具有工具性的作用,能够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基本的学习行为。并通过实验来论证他的观点,为了进行实验,他发明了一种学习的仪器,人们称之为“斯金纳箱”。斯金纳箱对于推进条件反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获取知识的特殊的教学方法,提倡机器教学和程序教学。他提出的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6.认知学派关于学习的理论有哪些?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苛勒的顿悟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顿悟说。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创立了格式塔学说,格式塔派关于学习强调整体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认为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而是顿悟。
顿悟是个体借助问题情境中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让学生先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符号来表示,进行学习
(3)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建立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又称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关系的不同,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他认为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并列结合关系。他还提出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可利用性;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三是原有知识的稳定性。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在呈现新学习材料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情境性,即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7.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的有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作为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等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有关领域。
马斯洛提出了着名的动机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马斯洛又把需要分为两类:一类缺失性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
(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格的自我论。后来,他将已有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主张学习是意义学习或称之为完整人的学习。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与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习。
罗杰斯提倡的意义学习,而这种意义学习是以自由为先决条件的,即允许学生自由地进行自发的、自我依赖的学习,在这种学习系统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他提出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把学生看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意义学习的动机是产生于人类基本的自我实现倾向。其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

‘捌’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区别

一、特点不同

1、行为主义政治学

特点体现在:

(1)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3)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4)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5)吸收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

(6)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特点:它以批评、修正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政治学与现实政治相关联,加强应用性研究为要旨。

二、发展时间不同

1、行为主义政治学

20世纪初萌芽,50~60年代盛行于美国及西方政治学界。

2、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1969年,新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伊斯顿发表题为《政治学的新革命》的就职演说,标志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8)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代表理论扩展阅读

行为主义政治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过分注重政治的形式,揭示政治内容不够;

2、过分注重方法论,忽视实际问题的研究;

3、过分注重微观分析,忽视宏观理论的建树;

4、过分推崇自然科学方法与技术而排斥历史的哲学的方法;

5、试图排除价值成分,只解释“是什么”,不研究“应如何”;

6、只求解释现实不求改造现实;特别是经验理论带有极大的实事求是因素。

阅读全文

与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代表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油画无痕挂钩使用方法 浏览:838
幼儿贴肚脐贴的正确方法 浏览:47
内开窗安装方法 浏览:565
质性研究主题分析方法 浏览:448
汽车提速异响解决方法 浏览:489
科三有什么方法定好油门 浏览:743
电脑表格打印方法 浏览:454
泡脚片的使用方法 浏览:904
滚动手机屏保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898
3d图片黑斑处理方法 浏览:809
应用方法研究 浏览:825
如何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浏览:1000
提高游戏帧数最快的方法手机 浏览:501
乳清蛋白粉使用方法 浏览:402
简单绳子打结的方法 浏览:424
格力微波炉使用方法 浏览:696
老太太突然尿频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00
ph胎盘按摩膏使用方法 浏览:195
如何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改造自然法 浏览:745
玻璃数码管的测量方法 浏览: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