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细菌定植抗性研究的免疫学方法

细菌定植抗性研究的免疫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29 05:46:59

① 免疫学的抗体定量实验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困扰全球的健康问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3.5亿人感染HBV,其中亚洲占了3/4,仅中国就有近1.3亿人携带HBV[1]. 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3 000万人,其中约10-20%发展成为肝硬变,1-5%可演变成为肝细胞癌(HCC). 近来国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已有了很大进展,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发展等综合治疗. 近些年来,肝病学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治疗措施,目前用于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抗病毒药物,具有直接抑制及杀灭病毒的作用; 另一类是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抑制及清除肝炎病毒. 但是这些药物的效果还不稳定,治疗费用昂贵,所以不论是从疗效的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人们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预测药物的效果及进一步指导用药. 先前人们选用免疫学的方法来预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又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们通过监测治疗前、治疗时及治疗后病毒载量的变化可更准确的,更量化的预测药物的疗效,并为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1 乙型肝炎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与清除
在HBV复制循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共价闭环(ccc)或超螺旋DNA分子的形成,作为一种病毒的微染色体而存在[2]. 虽然HBV仅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病毒本身不能引起肝细胞病变,但是HBV通过细胞内免疫引发的肝损害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1].
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每日可清除外周血中大量HBV. 根据最近对HBV在人体内动力学研究,HBV的半衰期为26.4 h,病毒存活期为36.6 h,日更新率为48%,所以控制人体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清除HBV cccDNA,抑制病毒复制[3-4]. Guidotti et al [5] 的研究得出在动物模型中,病毒第一阶段的清除主要通过非细胞病理的作用清除或抑制cccDNA的产生,可能是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 Whalley et al [6]在对人急性HBV感染的动力学研究中,得出病毒清除第一阶段半衰期的平均数与动物模型中cccDNA半衰期相一致[7]. 该项研究提示病毒初始阶段的清除机制或许与cccDNA的清除相关; 但是该实验不能得出在病毒生活周期的下游阶段可能受到的抑制作用,这些还需要大量直接的实验加以验证. 于是人们期望着能通过清除HBV的复制模板cccDNA来降低被感染细胞的产病毒的能力,由此可导致血清中相关病毒DNA的降低.

2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
慢性HBV感染常常是由于早期暴露于HBV的结果,导致了病毒在缺乏强大抗体与细胞内免疫反应的情况下长期存在[8]. 如果人体的免疫机制不能及时清除HBV在体内的持续存在与活跃复制,必将导致肝组织损伤的不断进展. 因此,要想阻止肝脏进行性损害,必须采取有效药物清除或抑制HBV的复制,也就是说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目前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细胞因子,如干扰素,有a,b,g三种,a,b干扰素疗效相似,临床应用较广泛,g-干扰素疗效较差,应用受到限制. 他们一方面通过免疫调节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直接抗病毒,然而IFNa的治疗效果是有限的,长期应用才可抑制HBV复制,获得持久性效应. IF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和疗程有关,治疗近期疗效较高,远期疗效尚低,如果有针对的选择病例,可以提高疗效. 因为其不能清除cccDNA,停药后可再次复制,也不能清除已整合入的细胞基因组的病毒基因,而且长期使用有很多的副作用,于是出现了另一类可大量直接抗病毒的药物,即核苷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聚合酶来阻止病毒的复制,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韦、阿昔洛韦已用于临床,阿德福韦、恩他卡韦和BMS-200475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其中拉米夫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在HBV复制循环过程中,病毒的逆转录酶是合成新的HBV DNA的前基因组mRNA模板所必需的,由此拉米夫定可阻止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生产新病毒[9]. 另外病毒的聚合酶是病毒进入细胞核之前形成双链环状DNA所必须的[10],故拉米夫定还可阻止病毒感染新的细胞[11]. 他与IFNa的不同之处是其不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最早用于治疗免疫缺陷型病毒,后来发现其对HBV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作用迅速,可降低HBV DNA低度可达106, 7拷贝/L,已广泛用于临床. 但是其对HBV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停用药物后HBV DNA又反复出现,低于或相当于基础水平,而且也不能完全清除cccDNA,更不能清除已与细胞基因组整合的病毒,使HBsAg消失. 只有长期使用,持续性抑制HBV复制直至消耗cccDNA,才可获得持久性效应[12],但是YMDD变异的存在,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患者的选择及停药时机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猴免疫缺陷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动力学数学分析的发展[13]. 反过来,在抗病毒的治疗过程中,对于这些病毒感染的动力学的深入理解不仅为病毒发生机制提供了动力学图谱,而且也为设计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研究病毒动力学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3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
3.1 与抗原抗体的模式关系 早期人们多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预测其传染性、疾病进程及预后.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也表达病毒特异蛋白,这些蛋白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成相应的抗体,故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来间接反应病毒的复制水平. Gerken et al [14]用IFNa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期间,发现抗-HBcIgM和病毒载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隋云华et al [15]通过对838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得出HBV DNA定量与HBsAg、HBeAg、HBcAb 阳性的符合率为94.4% ,显示了极好的特异性. 但是免疫学检测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如抗原变异、免疫交叉反应、免疫复合物的形成[16],这些都影响着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的进一步提高,另外HBV的表达和机体的免疫反应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免疫学指标与临床现象及病毒载量有可能不完全吻合. 随着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病毒变异的广泛存在,紧紧依靠免疫学指标已经不能完全解释许多临床现象. 血清学检测不能准确地反应病毒的复制,故病毒载量的检测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诊断. 有学者在分析免疫学检测与病毒载量检测之间的关系时得出,HBsAg,HBcAb 阳性,HBsAg,HBeAb,HBcAb阳性组,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8.6%和27.3%,显示了HBV DNA定量的灵敏性[21]. 随着一些抗病毒药物的有效应用,临床中发现某些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呈阴性结果,提示血清学标志反映HBV复制状态存在局限性. 李文清et al [23]调查了20例乙型肝炎患者(16例HBeAg阳性和4例HBeAb阳性)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经12 wk和24 wk治疗后,其HBV DNA含量迅速下降,部分HBV DNA含量低于检测范围,而呈阴性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仅为75.0%和55.0%,而血清学标志无1例发生变化. 表明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血清学标志的变化滞后于HBV DNA含量的变化,HBV DNA定量检测是反映HBV复制和药物疗效的判断最直接、可靠的指标[17].
既往一般认为,血清HBeAg阴转或抗-HBe出现预示病毒复制水平降低或病变趋于恢复[18],但有报道指出HBeAg阳性患者的病毒载量比HBeAg阴性患者的高[19],在其调查的116例患者中有42例(36.1%)血清HBeAg阴性,但仍可检出HBV DNA,部分病例HBV DNA水平还较高,提示HBeAg阴转不能认为HBV复制减少或停止. 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患者中多数伴有HBV前-C区的基因突变,特别是第1896位核苷酸的突变,致使前-C区第28位密码子(TGG)转变为翻译终止密码子(TAG),导致HBeAg的合成、分泌障碍,但却不影响HBV的复制[20]. 这种变异的HBV比野生型HBV更不易被机体清除,因而更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恶化,且与重型肝炎和肝癌密切相关[21]. 因此,血清HBeAg阴性而HBV DAN含量高的患者应引起临床上重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血清HBV DNA含量却逐渐下降,提示病情可能越重,病毒复制水平越低. 这可能与CHB患者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在造成肝损害的同时,也中和和清除血循环中的病毒颗粒有关[22],表现为免疫损伤越严重,肝损害程度也越严重,血清HBV DNA含量越低. 此外,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部分HBV DNA被整合到宿主肝细胞中,致使血清HBV DNA含量降低. 因此,CHB患者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对临床判断肝损害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估计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3.2 病毒动力学 病毒的动力学研究主要通过假设的数学模型,结合抗病毒药物作用下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数据求解得到的病毒感染动力学特征的基本参数. 了解病毒感染动力学过程,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病毒感染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药物治疗效果. 最初的病毒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是源于对HIV感染动力学分析,并促进了病毒动力学的发展. 在慢性病毒感染的患者中,病毒的水平通常被认为达到一个稳定或恒定水平,然后保持这一状态很多年. 为了保持这一恒定的水平,机体必须以同样的速率清除和生产病毒. 如果不保持清除与产出平衡的话,那么病毒的数量就会慢慢地增加. 一旦恒定点建立,测量病毒载量将不能证实病毒的生产是减慢了,还是加速了. 因此为了获得病毒生产与清除率的信息,不得不用抗病毒药物打乱该系统. 例如,如果病毒生产能够完全被阻止,那么病毒载量将会下降,他下降的速率是清除的速率. 如果病毒的生产不能完全被阻止,那么病毒载量下降的速率将不仅仅依赖于病毒清除的速率,而且也依赖于生产病毒的细胞的死亡率和抗病毒药物的效果[23].
目前HBV动力学研究也有报道,获得了一些重要参数[24],该参数包括病毒感染,细胞的死亡及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其中基本的动力学模型可用于研究HBV的感染,计算慢性感染过程中平衡病毒学载量,也适于研究抗逆转录病毒的抗病毒治疗. Whalley et al [6]通过检测急性HBV感染者病毒潜伏后期和临床期血清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HBV感染动力学过程. HBV复制很快,在2.2-5.8(3.7±1.5 d),经过一个峰值后,血清中病毒载量达到约1013拷贝/L. HBV DNA的清除经过2-3阶段下降,第一阶段为快速下降期,半衰期为3.7±1.2 d,接近于在其他嗜肝病毒中所观察到的cccDNA通过非细胞病理机制清除时的半衰期. 最后的病毒清除阶段半衰期范围很广泛,在4.8-284 d之间,这可能与感染肝细胞的清除率有关. 游离病毒的半衰期大多数为1.2±0.6 d. 他们估计在病毒复制高峰每天至少产生1013个病毒,平均一个感染肝细胞每天最多能产生200-1 000个病毒. Nowak et al [25]通过假设拉米夫定完全阻断了病毒对细胞的感染,使感染细胞数量维持恒定,从而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提出了病毒清除表现为双期过程的理论. Tsiang et al [26]对Nowak数学模型作了修正,他们假设感染的细胞并不维持恒定,引入了病毒抑制效率参数. 应用修正后的模型评价了阿德福韦对病毒的抑制效率参数,得出30 mg/d 阿德福韦对病毒的抑制效率为0.993±0.008, 即治疗期间每天仍有0.7%的病毒产生. Lowin et al [27]提出病毒的下降模式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多阶段模式-阶梯式. 通过对病毒动力学的研究了解病毒在清除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可指导临床评估药物疗效,以及针对不同的患者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3.3 动态学检测与抗病毒治疗 病毒载量一般指每毫升血清中病毒拷贝数,也表示肝脏病毒含量. 血清中,病毒DNA水平与病毒含量一致,病毒载量和病毒DNA水平意义相同; 但肝脏中的病毒DNA水平包括已包装和待包装的病毒DNA,因此病毒载量和病毒DNA水平不完全等同. 感染细胞和血清中的病毒半衰期均很短,因此血清病毒水平反应了病毒的复制水平,但病毒载量并不完全反映病毒的复制水平,其反映的是检测前感染细胞释放的病毒与被清除体外的病毒的累积差值. 数值大小不直接与感染细胞生成速度(复制水平)有关,而是与感染细胞的破坏速度和机体清除游离病毒的速度有关. 病毒载量可以通过测定病毒基因组来确定[28]. 病毒载量在不同患者、不同发病阶段和不同发病类型中,相同大小的病毒载量可能表示不同的临床意义. 以前,病毒载量的检测仅用于基础研究,现在被广泛用于常规的病毒学诊断,并且检测试剂已大量商品化. 在临床病毒学中,病毒载量的测试主要用于四个目的: 即病毒学诊断; 评估患者的预后; 作为检测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标志; 评估患者的传染性,即传播的危险性.
病毒载量定量检测使人们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病毒在体内的致病作用,弥补了免疫学方面的不足. Nowak et al [3]对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监测其病毒载量的变化,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病毒载量下降的特点、治疗的效果. 结果发现,在治疗的第2-4 wk,血清中病毒DNA降低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是游离病毒的清除,第二阶段主要是生产病毒的被感染细胞的清除. 当患者停止使用拉米夫定,病毒水平将会迅速增加至初始的稳定阶段. Zeuzem et al [29]和Tsiang et al [26]也观测到了病毒载量分两阶段下降这一特征. 从这些研究中,按每天50%的反复率可估计游离HBV的半衰期约为24 h, 游离病毒的生产率约每天1012,被感染细胞的半衰期为10-100 d. Lowin et al [27]指出病毒的下降模式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更加复杂,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泛昔洛韦,或联合其他的核酸类似物,采用实时PCR法监测病毒的下降模式. 结果发现对部分患者而言,病毒水平不是按照前面所描述的典型的两阶段模型下降,其下降模式更像阶梯式,提示HBV病毒动力学或许比先前提及的更为复杂,另外有两例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更加快速的被清除,提示先前估计的游离病毒的半衰期为24 h并不是普遍存在的. Tsiang et al [26] 在近来的阿德福韦Ⅱ期临床研究过程中,有15例慢性HBV患者接受了每天使用30 mg阿德福韦,持续了12 wk,结果血浆中HBV水平下降了104.1. 虽然病毒清除的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初始阶段与先前的两阶段模式相符合,但是病毒载量实际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第二阶段中病毒DNA以更低的速率持续下降,病毒载量的变化甚微,在治疗30 d Nowak et al [25] 的模型不再适用. 血浆中病毒水平迅速和持续的降低依赖于病毒生产有效的抑制,因为这些都是由抗病毒治疗的剂量与效力所决定的. 病毒生产完全抑制的缺乏,病毒彻底清除与肝纤维化危险性的降低及肝细胞癌的发展将主要依靠被感染细胞降低的有效率[30-31]. 显然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来证实这些有意义的发现.
血清HBV DNA检测对监测病毒载量的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肝组织中的HBV DNA的检测可更准确地反映病毒的复制情况. 张光曙 et al [32]通过肝活检,检测肝组织HBV DNA,结果发现在急慢性HBV感染中可提高确诊率,尤其是慢性感染. 研究观察证实血清内的HBV DNA检出率和HBV DNA含量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提示肝细胞内HBV DNA阴转可能晚于血液,因而提示在抗病毒治疗时,血内HBV DNA阴转并不能说明肝细胞内亦已阴转,在血液内HBV DNA阴转不应随即停止治疗,应结合临床表现及肝组织中HBV DNA是否阴转来判定. 故除了监测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变化外,应该进一步检测肝组织中的病毒DNA,因为其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况,但是由于取材较复杂,故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
病毒载量及其动态变化与临床现象的关系比较复杂,需准确观察低复制病毒的微量变化; 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但这类药物可引起HBV耐药毒株的出现,从而引发停药后反弹,是目前在乙型肝炎治疗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33-35]. 故应针对不同患者具体的发病阶段和治疗措施,适时、动态的测定多个时间段的病毒载量,在治疗期间预测耐药毒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些都对HBV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胶原蛋白实验方法

中译本序言
当今,国际上对结缔组织尤其是胶原蛋白的研究相当活跃,其进展亦相当迅速,已引起我国生物学及医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胶原蛋白是动物体内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蛋白质,与机体的生长、衰老及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医对一些难治性结缔组织病(如肝、肺、肾等脏器的纤维化、动脉硬化、硬皮病、粘连包块、疤痕、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红斑狼疮等)的治疗有一定独到之处,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已将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作为血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之深入开展胶原研究对发展中医学有一定帮助。近年来,随着胶原研究的进展,一些与胶原代谢有关的疑难杂症的病理现象正在逐步阐明,1985年日本对有关胶原研究的投资竟占全国年度总医疗经费的10%。

由于胶原性状的特殊性,所以有必要将国外有关胶原蛋白研究的实验方法介绍给我国众多的读者,以便使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尽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コぅへゲニ実验法》一书是目前关于胶原蛋白实验方法学较全面的一部着作。着者永井裕教授为胶原酶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藤本大三郎教授有关胶原蛋白架桥的研究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书的其他执笔者也都是长期直接从事胶原蛋白研究的人员,因而得以使本书具有先进性及较高的实用价值。译者刘平博士将本书译成中文出版,对我国从事有关胶原蛋白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定会有所帮助,对我国的胶原研究亦将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 录
1章:胶原蛋白的提取与精制
1.1胶原的性状及提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1.1可溶性胶原和不溶性胶原
1.1.2有关胶原的术语
1.1.3胶原溶液的性质
1.1.4沉淀溶液内胶原时的注意事项
1.1.5胶原溶液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1.6精制胶原的保存
1.1.7制备胶原用原材料的前处理
1.1.8试剂及器具
1.2前胶原的制备
1.2.1概述
1.2.2实验方法
1.3硬组织中胶原的制备方法
1.3.1概述
1.3.2实验方法
1.3.3注意事项和存在的问题
1.4各型胶原的制备
1.4.1I型、Ⅱ型、Ⅲ型胶原
1.4.2Ⅳ型、Ⅴ型、Ⅵ型胶原
1.4.3Ⅶ型(LC:LongChain)胶原
2章:胶原的分析
2.1羟脯氨酸的定量
2.1.1概述
2.1.2Woessner的方法(第I法)
2.1.3Kivirikko,Laitinen.Prockop等人的方法
2.1.4Inayama.Shibata,OhtsukiSaito的方法
2.1.5应用氨基酸分析仪的定量测定
2.2离子交换及层析方法
2.2.1概述
2.2.2实验方法
2.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1概述
2.3.2一维SDS-PAGE
2.3.3二维电泳
2.4荧光自显影
2.4.1概述
2.4.2荧光自显影的原理
2.4.3荧光自显影的实际操作
2.4.4光密度检测的定量方法
2.4.5荧光自显影时诸条件的探讨
2.4.6PPO的回收
2.5CB肽段的制备与分离
2.5.1CB肽段的制备
2.5.2CB肽段的分离
2.6羟赖氨酸-糖化合物的分析
2.6.1概述
2.6.2实验方法
2.7架桥的分析
2.7.1还原性架桥的分析方法
2.7.2非还原性架桥的分析方法
3章:免疫学的实验方法
3.1抗胶原抗体的制备方法
3.1.1概述
3.1.2实验方法
3.2抗体的检测方法
3.2.1概述
3.2.2实验方法
3.3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方法
3.3.1概述
3.3.2实验方法
3.4免疫电镜的方法
3.4.1概述
3.4.2实验方法
3.5迟发型过敏反应
3.5.1概述
3.5.2皮内试验
3.5.3体外判断法: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4章:胶原代谢的研究方法
4.1应用细胞培养的胶原合成实验
4.1.1组织(器官)细胞的分离
4.1.2生物合成实验时培养系统的选择
4.1.3放射性羟脯氨酸的定量
4.1.4用细菌性胶原酶检测胶原合成率的方法
4.2脯氨酸羟化酶、赖氨酸羟化酶
4.2.1概述
4.2.2脯氨酸羟化酶的测定方法
4.2.3脯氨酸3-羟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2.4赖氨酸羟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3前胶原肽酶活性的测定
4.3.1概述
4.3.2实验方法
4.4赖氨酰氧化酶
4.4.1概述
4.4.2实验方法
4.4.3注意和存在的问题
4.5胶原酶及有关胶原分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5.1间质型胶原分解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4.5.2膜型(Ⅳ型及Ⅴ型)胶原分解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4.5.3明胶分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5.4酶的活化

② 免疫学在微生物学领域有哪些应用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所谓“免疫”原由拉丁字“immunis”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exceptionfromcharges), 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新中国成立以来,免疫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防治传染病的生物制品不仅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支援其他一些国家。近年研制的新疫苗如化学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已经消灭天花,并且基本上消灭和控制了人间鼠疫和真性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这都是对我们作用非常大的学科,学好以后,可以为全人类做贡献。

③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④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⑤ 常用的免疫学技术有哪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免疫学技术:

1.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细胞或血清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由于荧光抗体具有安全、灵敏的特点,因此已广泛应用在免疫荧光检测和流式细胞计数领域.根据荧光素标记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标荧光抗体和间标荧光抗体.间标荧光抗体中一抗并不直接连接荧光素,而是先将一抗结合到蛋白,然后带有荧光素的二抗再结合至一抗.通过二抗的结合,能将信号进行放大,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是随之带来的高背景也降低了检测的特异性.近年来,随着荧光素和荧光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已经接近同位素检测的水平,直接标记的荧光抗体逐渐取代间接标记抗体.这些标记了荧光素的抗体直接结合至抗原,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使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免疫荧光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上有广泛的用途,如在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的疾病,检查IgM抗体,做为近期接触抗原的标志.利用单克隆荧光直接标记抗体鉴定淋巴细胞的亚类.通过流式细胞仪,针对细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荧光抗体,对同一细胞进行多标记染色.


2.放射免疫检测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技术,利用放射性同素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后,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放射性同位素具有pg级的灵敏度,且利用反复曝光的方法可对痕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但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损伤也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的显色颜色变化来判断试验结果,其敏感度可达ng水平.常见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由于酶联免疫法无需特殊的仪器,检测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间接法、夹心法以及BAS-ELISA.间接法是先将待测的蛋白抱被在孔板内,然后依次加入一抗、标记了酶的二抗和底物显色,通过仪器(例如酶标仪)定量检测抗原.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由于高背景而特异性较差.目前已逐渐被夹心法取代.夹心法利用二种一抗对目标抗原进行捕获和固定,在确保灵敏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近年来,抗原的定量检测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在夹心法ELISA的基础上,开发了多抗原检测试剂盒,能同时检测微量液相样本中多个抗原含量.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诊断的时间,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4.免疫金胶体技术胶体金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胶体金颗粒,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最终将胶体金标记的二抗吸附于渗滤膜上,此方法简单,快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

⑥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榆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这里发生、分化,发育以及成熟,其中骨髓是B淋巴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的场所,T淋巴细胞则在胸腺生长发育和成熟;外周免疫器官可称为刺激淋巴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成熟以后就会在这里长住,也在此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发挥作用免疫作用。其中淋巴结分布在全身各个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汇集处,脾脏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黏膜淋巴相关组织包括长线管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以及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比如扁桃体、阑尾等。免疫分子有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免疫球蛋白本质就是一种蛋白质,补体系统有三十多种组分,各成分均为糖蛋白,细胞因子的本质也是蛋白质,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可以调控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其功能,对机体的免疫应答也有调控作用。

什么是免疫学免疫学的原理是什么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只是细菌学的一部分,随后又作为微生物学的一部分来看待.它是以研究抗微生物感染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随后发现与微生物无关的抗原物质也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使得免疫学内容得到扩充,就有了现代免疫的概念,即“识别自己和对非己物质的清除”.
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被称作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驾马车.如今,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从广度上看,它已渗透到许多相关学科,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分子免疫学、细胞免疫学、免疫生物学、免疫组织学、免疫生理学、免疫化学、免疫药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分类学、免疫遗传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学科.

⑧ 免疫学检验常用技术有哪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免疫学技术:
1.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细胞或血清 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由于荧光抗体具有安全、灵敏的特点,因此已 广泛应用在免疫荧光检测和流式细胞计数领域。根据荧光素标记的方式不同,可 分为直标荧光抗体和间标荧光抗体。间标荧光抗体中一抗并不直接连接荧光素, 而是先将一抗结合到蛋白,然后带有荧光素的二抗再结合至一抗。通过二抗的结 合,能将信号进行放大,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是随之带来 的高背景也降低了检测的特异性。近年来,随着荧光素和荧光检测技术的不断进 步,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已经接近同位素检测的水平,直接标记的荧光抗体逐渐取 代间接标记抗体。这些标记了荧光素的抗体直接结合至抗原,大大提高了检测的 特异性,使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免疫荧光技术 在传染病诊断上有广泛的用途,如在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的疾病,检查IgM 抗体,做为近期接触抗原的标志。利用单克隆荧光直接标记抗体鉴定淋巴细胞的 亚类。通过流式细胞仪,针对细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荧光 抗体,对同一细胞进行多标记染色。
2.放射免疫检测
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技术,利用放射性同素标记抗 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后,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 性检测结果。放射性同位素具有pg 级的灵敏度,且利用反复曝光的方法可对痕 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但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损伤也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联免疫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 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的 显色颜色变化来判断试验结果,其敏感度可达ng 水平。常见用于标记的酶有辣 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由于酶联免疫法无需特殊的仪器, 检测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间接法、夹心法以及BAS -ELISA。间接法是先将待测的蛋白抱被在孔板内,然后依次加入一抗、标记了 酶的二抗和底物显色,通过仪器(例如酶标仪)定量检测抗原。这种方法操作简 单但由于高背景而特异性较差。目前已逐渐被夹心法取代。夹心法利用二种一抗 对目标抗原进行捕获和固定,在确保灵敏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近 年来,抗原的定量检测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在夹心法ELISA 的基础上, 开发了多抗原检测试剂盒,能同时检测微量液相样本中多个抗原含量。这项技术 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诊断的时间,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4.免疫金胶体技术
胶体金技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 胶体金颗粒,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最终将胶体金标记的二抗吸附于渗 滤膜上,此方法简单,快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

⑨ 免疫学在现代的实际应用是什么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人工免疫和生物制品

免疫学作为研究手段

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

人工免疫和生物制品

种牛痘预防天花是人类学会应用免疫方法预防疾病的第一个先例,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个方法很有效 ,所以一度危害很大的病毒感染疾病天花在人类社会几近绝迹。近代,已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用于人工免疫的各种制品,统称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大量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

1)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本身是抗原成分,注射抗原成份,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因而对相应的病毒或细菌有了抵抗能力。传统的抗原成份有两类:(1)活疫苗——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是活的结核杆菌,但经过处理,变成弱毒或无毒,注射时仍应当控制剂量。常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痹疫苗均为活疫苗。(2)死疫苗——百日咳疫苗,伤寒疫苗等均为死菌体注射,安全性强。但需多次接种。后来又发展起类毒素,亚单位疫苗等新品种。近年来,基因工程疫苗逐渐走上应用。在找到病原微生物表面抗原蛋白的基础上,可以用基因工程方法,把一种甚至几种表面抗原蛋白的基因克隆出来,大量表达生产,收到安全性好,效价高,多重抗性等效果。例如,把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加上单纯疱疹病毒基因,组合到牛痘苗基因组中去,制得可用针刺法接种的多价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本身是抗体(或含抗体的抗血清)成份,注射抗体成份,使人体被动地获得对相应病原菌或毒素蛋白的抵抗能力。其中专一性较强的是各种抗血清。如抗狂犬病毒血清,抗乙脑病毒血清,抗破伤风毒素抗血清。而免疫球蛋白制品专一性不强。如:胎盘球蛋白或血浆 r —球蛋白的注射,实际上是使人体增加非专一性的抗体成分。

免疫学作为研究手段

由于抗体—抗原结合的专一性,人们在研究中常常制备针对所研究的蛋白质的抗体,用于目的蛋白质的检测和分离等方面。有时,也可以制备针对一段较小肽链或糖链的抗体,但是,制备时要加上佐剂以增强免疫效应;或把较小肽链连接到一个大的蛋白质分子上去,以增强免疫原性,这个较小肽链就称为半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法(简称ELISA)是常用的测定微量蛋白质的免疫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可检测出少至10-9克蛋白质。

单克隆抗体技术

面对愈益提高的对抗体的需求——数量要多,质量要高,传统方法暴露出固有的不足:一方面,这套操作程序太繁琐,一只只动物进行免疫,抽血,难以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所得到的抗血清,往往是多克隆的,即不但有针对目的抗原的抗体,也有针对非目的抗原的抗体,就针对目的抗原的抗体来讲,一个大的蛋白质常常有若干个抗原决定簇 ,所得到的抗体也是针对各个抗原决定簇混杂着的。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问世解决了上述两个难点。

用目的抗原(例如抗原A)免疫过的小鼠,脾脏中贮存有大量 B 细胞,这些 B 细胞能分泌针对抗原 A 的抗体,但是这些成熟了的 B 细胞不能再分裂繁殖。淋巴瘤细胞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但是它们不能产生专一于 A 抗原的抗体。两种细胞融合,产生出的杂交瘤细胞,具有双方的长处,既能分泌专一于抗原 A 的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

1)过敏与移植排斥

这两种情况,严格来讲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有的人对花粉过敏,每到花粉季节,就发生哮喘,有的人对一些蛋白质过敏,吃后身上发出“风疹块”,有的人对蜜蜂蜂毒过敏,遭蜜蜂螫后可引起休克。这些情况都是起源于外源物(花粉,蛋白质等)激活 B 细胞,B 细胞产生的抗体作用于肥大细胞,使肥大细胞分泌过量的神经递质—组胺。许多过敏反应是短期内身体某部分组胺过多引起的。所以许多脱敏药物都和对抗组胺的效应有关。

皮肤,器官和肢体移植通常会引起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应该说这是正常的身体对外来物的排斥和攻击反应。为了移植成功,就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把正常的免疫反应抑制下去,给移植物以存活的机会。

2)自身免疫疾病

按照克隆选择学说,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在发育的过程中,那些针对自身蛋白质的淋巴细胞克隆就被消除了。所以,成熟的 B 细胞不会分泌针对自身蛋白质的抗体,成熟的 T 细胞也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的细胞。由于某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免疫活性细胞错误地向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发起攻击,这就是自身免疫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有: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 ,风湿热等。一部分糖尿病人,也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破坏胰岛细胞,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分泌所致。目前,对自身免疫疾病的理解还很肤浅,发病机理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治疗也不甚得力。

3)免疫功能低下症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可以来自几个方面原因,其结果是使患者抵抗力减弱,易受感染。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患有严重综合型免疫缺失症(SCID)。因为缺失一个编码腺嘌呤脱氨酶(ADA)的基因,B 细胞和 T 细胞都不能正常发育成熟,这样的孩子生下来就得放在无菌隔离(参见第六讲)。1990 年进行了一次针对 SCID 病儿的基因治疗,从患儿的骨髓中抽出骨髓细胞, 用基因工程手段,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把 ADA 基因,送入骨髓细胞,ADA 基因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去 ,骨髓细胞发育成正常的淋巴细胞。再注射回患儿的骨髓中去。治疗收到良好效果,4 岁的患儿有了正常的淋巴细胞,具备正常抵抗力,可以走出隔离室,和别的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参见第六讲有关图片)。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由肿瘤引起。癌细胞在发展中,常常分泌一些抑制免疫的成分,所以癌症病人通常表现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切除除了避免扩散外,也起到清除抑制免疫的根源的作用。通常手术切除以后,加用一些激活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术后进行的化疗,对骨髓细胞有较强破坏力。所以,化疗也会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更有必要同时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值得一提的是,情绪会影响免疫功能。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有助于免疫功能正常发挥,而情绪压抑悲伤会促使免疫功能低下。这正反映了大脑中枢对全身机能的调节作用。

4)爱滋病

爱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失综合症(AIDS)的简称。一般认为,爱滋病的起因,来自一种人免疫缺失病毒(HIV)对 T 细胞的侵入。HIV 病毒侵入 T 细胞后,还能结合在寄主细胞染色体上,不断增殖。其后果是使病人失去免疫能力。爱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对爱滋病和 HIV 病毒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重视。

⑩ 细菌定植怎样治疗

常见的阴道炎有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又叫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有害真菌"白色念珠菌"引发的霉菌性阴道炎。因为私处菌群紊乱,霉菌、杂菌大量繁殖,阴道炎极度缺乏有益菌的保护,所以易反复发作。你发病时间长,一开始没有及时调理正常,后来越来越严重,且长时间用抗生素,身体免疫机能降低,因此总是频繁复发。霉菌性阴道炎其危害十分严重,除了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问题,还会引发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癌、盆腔积液、盆腔炎等更严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霉菌会进入宫腔,引起输卵管卵巢、影响生育,阴道菌群失衡造成的酸碱度发生改变也不利于精子存活。在得霉菌性阴道炎的情况下即便怀孕,也会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不利于胎儿健康。

阅读全文

与细菌定植抗性研究的免疫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油画无痕挂钩使用方法 浏览:838
幼儿贴肚脐贴的正确方法 浏览:47
内开窗安装方法 浏览:565
质性研究主题分析方法 浏览:448
汽车提速异响解决方法 浏览:489
科三有什么方法定好油门 浏览:743
电脑表格打印方法 浏览:454
泡脚片的使用方法 浏览:904
滚动手机屏保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898
3d图片黑斑处理方法 浏览:809
应用方法研究 浏览:825
如何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浏览:1000
提高游戏帧数最快的方法手机 浏览:501
乳清蛋白粉使用方法 浏览:402
简单绳子打结的方法 浏览:424
格力微波炉使用方法 浏览:696
老太太突然尿频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00
ph胎盘按摩膏使用方法 浏览:195
如何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改造自然法 浏览:745
玻璃数码管的测量方法 浏览: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