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强筋健骨的方法
强筋健骨药膳方
腰骨痛的治疗,无论是运用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都应以饮食疗法配合方能更好地促进其效果。现摘要介绍几则如下。
一、猪腰煲杜仲猪腰煲杜仲最为广东人知晓的补腰骨汤品,民间有“腰骨痛,猪腰煲杜仲”的谚语。具有补养肝肾、强筋健骨的功效,对足膝酸软、腰背痛以及盗汗、小便频数等确有辅助治疗作用。处方用杜仲15-30克,猪腰1个。杜仲性温,味甘、微辛,能“益肝肾、养筋骨”,“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猪腰性平味咸,能“和理肾气,通利膀胱”。此外杜仲还有降血压和养胎之功,此汤对患有高血压或怀孕的骨科疾病之患者均有良效。制法:将杜仲置锅里,微火小炒,并洒上盐水炒至微黄,再与洗干净的猪腰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1000毫升,先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至1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精盐便可食猪腰喝汤。
二、川断杜仲猪骨汤。用川断25克、杜仲30克,猪排骨500克,生姜2片。川断性温,味苦、微辛,具有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的功效。《本草别录》说它“止痛、生肌肉、腕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杜仲见上方;猪排骨性平味甘,有益肾、填髓、补骨的作用。该汤具有辅助治疗刚发生的骨折、腰部损伤、腰腿痛等,为常用的骨科患者之汤品。制法:将川断、杜仲用水洗净,浸泡30分钟,然后放进瓦煲内,猪骨洗净也放入瓦保内,加水1250毫升,先武火煲沸,再用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供1人食用。
三、千斤拔狗脊煲猪尾用千斤拔30克、狗脊30克、猪尾1条、生姜2片。(若患有风湿腰痛可加半枫荷25克)。千斤拔性平,味甘、涩,具有舒筋活络、强腰壮骨的功效,在中药里列入补益药,与北芪作用相仿;狗脊性温,味苦,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本草纲目》认为它能“强肝肾、健骨、治风虚”;猪尾性平味甘,有健腰脊之功;半枫荷有走下焦而理风湿之功用。该汤有驱风湿、健腰骨的功能、对风湿性关节炎而肾虚者,类风湿脊椎炎、腰肌劳损、腰腿痛、肥大性脊椎炎等的辅助治疗有良好效果。制法:将千斤拔、猪脊用清水洗净,再浸泡30分钟;猪尾整条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先用武火煲至沸后,再改用文火煲2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食猪尾喝汤,一日吃完。
四、莲藕大枣猪脊髓骨汤用莲藕250克,大枣5个、猪脊髓骨500克、生姜2-3片。莲藕性平,味甘、涩,生用清热、凉血、散瘀,熟用健脾开胃、益血生肌;大枣性平味甘,功能和中养血、健脾胃;猪脊髓骨性平味甘,功能补骨髓、益虚劳;生姜祛寒健胃、驱腥和中。上述诸物合而为汤,更具补阴益髓、健身壮骨之功效。制法:莲藕去节、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稍浸泡;猪脊髓骨洗净,用刀背打碎。然后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先用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至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成。此量可供2-3人食用。
望采纳。
‘贰’ 我骨头比较脆,怎样健骨
骨头脆如何强身健骨:
1、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
上午9~10时,下午4~5时是适宜外出晒太阳的时间。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2、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戒烟戒酒,多吃蔬菜、蛋白质、富含雌性激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有喜1号、鸡蛋、牛奶、鱼等食物,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少吃"隐形盐"。体内的盐分越多身体排出去的钙质就会越多,钙流失的太快,骨骼的密度就会降低,骨头就容易变脆、变松。
3、运动锻炼
人体中最大的关节处在膝盖部位,每个人的膝盖里都有凉快重要的"软黄金",也就是软骨和半月板,可谓是无价之宝,但是您磨损了多少,它们就会剩多少,不注意保养,就会慢慢的发生软骨退变、半月板出现严重破损,时间越长,对骨骼的伤害就越大。
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4、做好预防,避免危险发生
‘叁’ 如何锻炼绝对力量
一、螺旋力的作用 螺旋力的运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以蓄力状态自转攻防,可使对手的来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飞转的车轮上;第二种是发力于对手,其力如旋转着钻入岩石的钻头。螺旋力最高级的运用是脱骨训练 后的蓄发,其横转如摇旗撼树,其竖转如车轮削切,这种螺旋力的应用,应注重两点,一是其运动要领是在总重心自转的同时,由脊柱带动骨架的各关节一齐转动;二是运动轨迹不能仅仅是横转还应练习竖转、斜转、正转、反转等多种形式之转,正面螺旋,不仅是变面和双臂竖转,而应是总重心和脊柱、肩、胯等各关节都要竖转,同时需注意,发力需以脊柱去削切对手中心,万不可只是用手砖其间架,竖转为劈拳,反转为削拳,横转为圈捶,斜转为斩手,简而言之,一切单操形式都要取消,其发力只是浑圆力和螺旋力的合成,劈、崩、炮等单操只是无意识的空间形式而矣! 二、平面螺旋力训练 螺旋力功法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拳法的核心,亦为我国传统内家拳之精髓。历代拳家皆奉之为"不传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其力如车轮切削,所遇之物无不被离心力击出。对方如主动进攻,一旦与我方间架相融之,一刹那间,必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之力,令对手反弹而起,挨身即被摔出。此功精熟之后,在实战中不论对手来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经接触即会化为乌有。在末发力之时,对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发力,均可获得巨大突破性进展。 经过桩功的苦练,二至三个月后就会获取强功鸳实的浑圆整体爆发力。当我们深人体会桩功的性能并且获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样的运动才会使站桩的意义不失呢?对"螺旋力"的体认是整体运动从相对静态过渡到绝对动态的最佳训练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会掌、螺旋拳等原传拳法的有关教材中,均一笔带过或根本末提(中华武学事业指导总部推出的《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例外)。孰不知如果自身不具备"整体螺旋"的功夫,那么在应用之中"力如盘内之珠"的螺旋发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我国原传实战武学之整体劲力的来源,即是通过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韧带拉伸,来调动以肌肉为动力,骨酪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的力的有序连接和释放。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原理分析,人体关节的运动可分为屈伸、内旋、外旋和环转,关节运动的特点是以关节为支点,进行某一部分的运动。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发力必然遵循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卢氏结构之"螺旋力"功法训练不但吸收了上述特点,而且还上升至脊柱带动躯干,躯干带动间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性关节同步运动。 "螺旋力"修习入手方法:首先从桩功的间架动转开始,即从正面浑圆桩为基本姿式,以躯干作为我们的中心轴,使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360度的滚动式摩擦环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运动,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间架就会与躯干形成矛盾的反称运动,这样才能使双肩关节真正产生360度运动轨迹。双胯与躯干的运动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受上体的重压,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会被胯关节的运动而自然带起,与躯干形成方向相反轨迹相同的运动。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能使双肩双胯在运动中同步进行,若仅动双后,下肢力量传导不上来,如只动双胯又会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更丧失了整体用力的原则。 在此我们先来谈谈脊柱的中枢作用。脊柱上端连于大脑,是人体机能调节输出及输入信号的司令部,同时它又是人体的中心分界线,把双肩双胯对称分开,所以我们可利用它的运动原理来连接双肩双胯的运动定向。 首先,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动,然后使脊柱的颈椎和尾椎纵向拉伸定位(即不许回缩)以尾椎为动点,绕凳子做360度环绕运动,这时由于我们的双肩双胯不能主动地运动,其关节部位就会被脊柱带动起来做与脊柱轨迹相同方向相反的360度旋转,待熟练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站桩的间架来做平面螺旋训练。习者可以把自已视同老虎,有一条尾巴与地面竖直,让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划360度的圆(以脊柱带动),这样双肩双胯就会产生相应的同步运动。螺旋功法训练深人之后,习者就会明显感到,在站桩时经常出现的局部紧张会逐渐地缓解下来,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和圆润、松活,也只有间架形成的劲力圆润松活,才能产生力的松紧转换和"一触即发"的触觉之活力。螺旋力的这种训练,是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它是所有拳学发力通用模式,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曾提出"大形同动,局部自律,轨迹平行,切线对应"的发力原理正与此不谋而合。大形同动,是指整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局部自律,是指每个部分都分别循自己的自由轴旋转;轨迹平行,是指各个圆的圆面平行;切线对应,就是各圆心与目标处在同"正面螺旋力"是躯体的上下起伏带动四肢体认上下发力的训练功法。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以矛盾桩的向内,向上的撑拧变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变为虎扑桩的按推,如同摇砖井架上的辗轩一样。立体螺旋试力运动不同于钩挫试力和蛇缠手。因为上述两个试力都是建立在摇旋的平转基础上运动的,而立体螺旋试力则是在躯干的运动中使双肩双胯变为立转,便身体与上肢形成上下的反称用力,即躯干下落而手上扬,躯干拨起而手下落,初习可以如此,但熟练后应使双手在一水平面上,使躯干动转,而双手只是轻微的起落(如图正面立体螺旋试力)。 正面立体螺旋力的动作形态中我们可演化出钻拳和劈拳两种单操形式。钻拳之方法与西方拳击技术的勾拳相类似,相同之处则为均是由下而上的发力动作,但是钻拳在原传形意拳法中的劲力为截劲,芗斋先生通过波浪试力的身手反称,加大了其进攻中的防护功能,其钻拳发力之际有效地提高至头部,这样不但加大了攻击的部位,同时在发力失败的情况下也未失去堵截对方来拳的意识,钻拳做为堵截对方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失去进攻的主动性。因为钻拳是波浪形式的拨起,双臂走的为弧线,故具备撬起对方重心的功能,假设对方手臂压住我的桩架,我在保证三角支撑不失的条件下,加大小臂的斜面角度,使对方下压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锋正可兜击其下颌。斜面力的变化是在三角支撑基础加强了小臂的外旋拧转,这样小臂尺骨的滚动摩擦通过无数个点的接触使其最后落在我的肘弯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为失去了压力而变得灵活自然,此时只须变面向上或合身前撞就会把对方重创。另外,在格斗的形式中钻拳发力亦可应用于类似于拳击、散打的赛事中,但是钻拳的起动不能脱离桩架的浑圆状态和另一只手的搏挂。控制发力在向上勾的同时,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拧。钻拳发力不应只重拳锋,而是以小臂的广侧骨棱作为多个发力部位向对方腹,下颌、面颊的滑动发力,切不可执着一点而应为以线打面(如钻拳操手)。 正面螺旋试力的下按动作可演化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为从上向下的弧线形劈砸发力,其重点体会手臂下落与躯干上拔形成的互争,同时身体发生相应的左右错面,在击打时尤须注意弧线的切削功能,无论是接触头部、胸部、腹部,劲力不可有丝毫的停顿,当从头部劈至腹部之际,也是立圆弧线的最大空间,故仍须恢复至波浪的起钻落翻的圆运动轨迹,同时劈拳的下发力不应只注重手掌的接触面,并以整条小臂尺骨为发力部位,劈拳的左右互换性与其它的操手一样,来源于身体这个平行四边形左右互换,前手劈拳为撕胯调面,后手劈拳为合胯调面,重点体会接触瞬间身体形成的最强烈的争发状态,劈拳打的是竖劲,在格斗 中,如果对方是直向发力,就可用竖劲的劈拳来破坏直向发力的运动方各,仅从形式上分析劈拳之发力若作用于直向发力的手臂上,其必会完全承受我的力而发生形变,而如果处理好实战中的接手问题直接把劲力传导至对方的躯干,则效果将会使其神经、内脏均造成十分强烈的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擂台赛中尤其是西方的格斗技术己经在追求爆发力的连惯和技术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国武术界却依旧徘徊在一击必杀、一招制敌的盲从中,芗斋先生提出的"炸力无断续",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尽管有些名手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交手即把对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对的杀伤力小而使对方还可再战,因而这种技术不可能是永远占据优势。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渗透性强的爆发透力加以研究,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因此包括劈拳在内的格斗技术应该体现出它的连续和渗透性。 三、侧面螺旋力训练 侧面螺旋力是躯干的上下起伏中加入了螺旋反转的功能,在这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中我们体会躯干360度圆周运动,双肩双胯双膝双踝均产生旋转,身体的起落又使这种螺旋的运动产生了弹簧般的上升和压缩,故而侧面螺旋试力通过重点摩擦关节轨迹,使人体的灵活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变,这种改变为以后的步法、身法的训练带来极为可观的效益(如图侧面螺旋力)。 侧面螺旋试力是配合单操手的身体高低正侧的螺旋发动,实战中的操手动作由于躯干是主动性运动,故它的空间游离范围就是我们整体劲力大小的标志。无论何种形式的试力实际都是在演变具体打法动作条件下设计的躯干应该怎样运动,如钩挫试力是身体的左右错变带动手臂争发,蛇缠手试力是身体的平旋环绕带动手臂做切线运动,波浪试力是身体的立式旋转带动手臂做上下的弧线形发力,侧面螺旋试力是身体的螺旋上升趋动手臂做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发力,这些试力的设计安排通过相互的组合和连惯性,把三维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利用整体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武术打法均压缩在这几个方向螺旋运动的试力中,故芗斋先生说试力是最困难最重要之一部分工作。
‘肆’ 求方法锻炼身体
通天撼灵大法,共分三步练法,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易筋大法
易筋之法的训练是在站桩求整的相对静止中获取的。在间架配备得当后,可以加上双肘向前下方螺旋滚压,使大臂内侧之筋膜绷拉而起(用手触摸即可感知),同时沉肩撑肘,头顶项竖,即可把颈筋绷起。臀部下坐,躯干正直,会使脊柱两侧之竖脊肌的筋膜上下对拉,涨腕撑指的要领则使小臂内侧之筋膜腾起,十指抓地,双膝撑拔可使小腿及脚面筋膜腾起,这样浑身之筋膜在肌肉放长运动的牵引下,全处于绷拉状态。由于骨架整体均衡的支撑,关节之间的间隙会加大,从而促进肌肉,筋膜的伸长度,使肌肉纤维,筋膜在运动中获得精壮的成长。
王芗斋先生早在1926所着《意拳正轨》文章中就提出“筋长力大”的教义,习者可自身检验。如果全身肌肉筋膜均成拉伸状态,可让伙伴用力拍自己的桩形,其结果是自身如一弹簧,整体均会产生压缩和反弹,而且用力越大,反弹力越强,从而证明出间架配备和质量是否过关。这种感觉的初期由于筋膜受力而极其劳累酸痛难支,但是这一阶段又是最长功夫的阶段,故必须忍耐苦耗,待运动量能够适应后,可任意抱一桩形,让伙伴撞击,体会桩架似铁的感觉,从而深入了解肌肉运动的效果。
事实上肌肉的拉伸运动并不能完全使筋获得最大拉伸量,只有骨骼角度支撑达到了最合理的定位,才能使筋膜的拉伸达到极限。而筋膜挑起之状态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筋膜的极限拉伸又可促使肌肉纤维获得更大的拉伸长度。
筋膜与肌肉共同放长后,由于人体内的后天残余拙力的作用,肌肉的某些部位如三角肌、肱二头肌、胸大肌、斜方肌都会产生一定的僵紧状态,这些部位的肌肉紧张会束缚人体肌肉的长度拉伸,并且极易引起其他肌肉的紧张和横隔肌的发紧,所以必须认识到,肌肉的放长和筋膜的腾起应该是同步的。因而当筋膜腾起后,我们要注意检查肌肉纤维是否放松拉长。如果肌肉紧张,应放弃筋膜继续腾起的运动,用意识去引导肌肉的放松,使肌肉不再发紧。保持此状态后,再去调动筋膜拉量与肌肉的拉伸。因为肌肉的放松拉长能使筋膜的弹性加大,否则,虽然筋膜会被腾起,但是缺乏弹性,尤其是关节由于肌肉的紧张会失去枢纽的运转灵活。虽然如此,一些习者仍以此法站桩、较技,但是往往因为抱桩死上,把肌肉、筋膜拉得过死而被灵活的对手击败。这样就失去了芗斋先生所云“如伸缩不正之弹簧”的本意。当浑身筋膜全部处于绷拉状态后,为了身体在技击中的功能效果,就必须在各种试力中去求得肌肉、筋膜的松紧运动,从松中拉紧、紧中放松的拉长收缩中获得动能及势能的转化,这样通过关节的张缩及撑抱进行“揉筋训练”,目的是体会感知力和神经系统的判断能力。
我们在实战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手,而且每个对手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所以仅凭“一桩在手,天下无敌”的主观臆想,势必会在实践中栽跟头。试力是发力和格斗技术的一种手段,也是体会动态平衡的根本所在。我们在任何一种形式下是否能够保证筋膜、肌肉的弹性放长、收缩也是试力的重要目的。
上肢的筋膜获得弹性收缩后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易筋的状态,因为下肢的筋膜要全部被调动起来,仅用丁八步是解决不了的。下肢肌肉、筋膜均比上肢粗壮,故必须进行大步的试力才能够调动起来。大步试力与小步试力不同之处在于大步是开胯揉筋训练,小步是掖胯勒胯训练。这种运动的形成是通过胯关节的最大移动来调动下肢筋膜的拉伸极限,从而使下肢筋膜也如上肢一样具备极高的弹性。下肢的筋膜训练意义是为了在格斗中步法的迅猛和灵活,并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功力和体能。大家都知道,整体力的释放来源于下肢与地面磨擦的反作用力,如果下肢筋膜的拉伸量大,那么在实作中以步过人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揉筋之法是易筋的动态形式,发力、实作是易筋的具体体认的应用。遍观我国有成就的形意名手,通过见及参阅留传的遗照,均是通过易筋之法而获得无坚不摧的爆发透力和敦实雄厚的整体劲力。
第二步:易骨大法
易骨之法是继易筋之后由肌肉表层深入骨骼的训练方法。当肌肉的拉伸长度和筋膜的生理放长均已达到生理极限后,由于人体的构造与脊椎动物并无二致,肌肉就会在放长拉伸状态下松驰下来,而且由于长期的功法训练和格斗训练,人体的肌肉运动总是随着骨骼螺旋运动的,这种拧转的螺旋形式造就了肌肉与骨骼的摩擦动力,从而使骨骼运动成为间架支撑、发力击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肌肉是运动的动力源,当肌肉放长后松驰下来,其对骨骼的制约作用相对减小,由于肌肉的放松,又是在螺旋中运动的,势必形成肌肉与骨骼的易骨状态。我们观察老虎、猫等动物,其运动形式是以关节为枢纽的螺旋方式趋动骨架一体,而肌肉放长就象一件衣服挂在身体上,当我们去撕摸它的身体并揉搓时会发现猫的皮肤肌肉十分松软,可以与骨骼产生相对位移,而如果抓住猫的背部并用力打它一下,猫会疼痛欲跑,这时明显的感觉猫的骨骼在动,因为它的皮肉是被抓住固定的。
修习易骨之法重在桩法中认求证。在站桩中各部位要领调配以后,双肘双膝在保证撑拔状态下体会小臂如搭在一窗台或栏杆上休息,而肌肉因为不受任何外力保持极松的状态接收地心引力。同时胸部、腹部、大腿、小腿全部被重力吸引而使肌肉搭在骨头上,但是骨架又必须为了维持桩形而与肌肉下坠形成相反的上拔运动。由此整体的肌肉下坠与上拔形成相互平均的矛盾力,尤其关键的是利用脊柱向后向上的靠拔来维持间架的支撑与地心重力相抗效果更佳。芗斋先生形容此状态为“玉树挂宝衣”并在遗作中进一步说明为“浑身肌肉挂青霄”。
第三部:易髓大法
经过长期的易骨训练可使骨骼密质增厚,骨变粗大,而骨面肌肉松软下垂,其骨小梁根据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更加整齐和规律,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结果。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在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原传形意拳的易骨之法就是利用整体骨架的有序组合,重新建立一种在关节螺旋运动中的整体骨架运动,从而形成用骨头打人的强劲重效爆发功能。随着骨肉的脱离,骨骼就能够不受肌肉的束缚而形成整体的运动形式。由于骨骼不受肌肉的动力牵引,将会进行各种动态模式,从而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贮藏营养。人体骨髓功能的改变会使人体的生理功能获得极大的改善,就会具备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易髓的道理
附:内劲速成练法: 一、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垂于体侧。两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闾中正,谷道上提。头正劲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立片刻。 二、两臂由体前如太极起势那样缓缓直臂举起,与肩同高。两手之间约与肩同宽手心朝下,十指向两肘微曲,沉肩附肘。三、两臂不动,腰向右旋,以腰催左臂向前水平伸出,此时,右臂恰好随腰右旋被拉回略向后,形成左臂间伸,右臂微后撤(注意:右臂的后撤是由腰的右旋催送左手而自然形成的,决不是右臂的单纯后收)的姿势。此时,再将腰左旋,以腰将右臂催送前伸。如此不停地用腰的左右拧旋来催送两手向前来回伸探,十指微曲,意在指端。初练时可缓慢运行,主要体会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熟练后可逐渐加快速度,体会浑身整体抖弹的感觉。当然,练习过程中两脚的微微蹬地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舍此则为无源之劲。但这只能*习练者从中认真体悟,非纸上所能说清的。 练习此功,可以将人的腰比做横木时,两木杠则随横木之动而动。有内家拳或内功基础者,坚持习练此功十日左右,便觉得两手指端热、胀、麻感甚烈,甚至十指端似有水银流动般之热流感。此时,内气已直贯指端矣!坚持习练,其妙无穷。 此功看似简单,实则奥妙异常,法简效宏,诚为难得的内家秘技。所谓大道到简至易,诚非虚言也! 但要说明的是,此功虽佳,亦只是求取整劲内功劲力的一条简便途径而已,它不可能饮食更多的劲道。不过,有此功做基础,练习其它劲道则是半功倍之效。
‘伍’ 螺旋肌肉链训练腰突真有效果吗
螺旋肌肉链训练对腰椎盘突出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通过肌肉的不断的旋转可以为骨骼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