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部队作战是怎样指挥的
1、指挥体系
请参照下面的网址
http://..com/question/88970743.html?an=0&si=6
看完这个后,你要知道所有的总体战略以及战争目的、战争规模等都是由中央军委制定的,然后由总参、总政、总装、总后对战争方案进行修正,确保能努力完成任务。
2、指挥过程
(1)收集情报
包括平时普遍性的收集,尤其以敌国、邻国的军事部署、部队调动、新装备、军事总体战略的重要调整为主。还有是战时针对几个重点方向的多渠道的情报监控,包括间谍对敌方高层动态的摸索;电子信号的侦听、照相侦察卫星对敌领土表面的侦察照相等。
(2)军事决策
当收到上级命令后,由本级党委开会,将一个大的概括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任务,从军区到集团军,从集团军到师、到团、到营、到连。一般的作战基本单位为连队,由上至下层层有具体的分工。
(3)军事动员、机动
军事动员包括激励士气等,机动顾名思义即将部队输送至预定战场,当面临涉外军事行动时,还要涉及到外交部的协调。
(4)作战
各单位按照预定计划部署,在上级编组指挥所的指挥下实施作战行动(此时不一定是师指挥团,而是由总参设计最高效精干的指挥体系,例如将所有空中进攻部队交由一个专门的指挥所负责)。同时,在作战中,本级通过指挥系统控制部队作战、向上级反馈情况,这是一个不断的循环。
‘贰’ 海军潜艇兵战术中兵力的行动与指挥是怎么进行的
侦察兵力,一般在潜艇进入待机地域的同时展开到侦察线上。侦察飞机通常采取定期巡逻的方式搜索查明敌人,但在巡逻间隙时间内应保证不漏过敌人。侦察兵力发现敌人后,应迅速查明敌情上报或通报。并力求跟踪观察连续报告,使指挥所能对潜艇实施连续引导。
突击潜艇在待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持隐蔽。同时,注意按时收报、准确定位、保持足够电量和保持武器与机械的完好。
指挥所接到侦察兵发现敌人的报告后,应立即指示潜艇注意随时收报。当接到侦察兵查明敌人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战术绘算,定下攻击决心指令潜艇向敌航向前重新展开。
如能接到侦察民的连续报告,将能更准确地掌握敌人的位置、航向和航速,缩小航行误差宽度,通过连续引导,使兵力更集中,提高打击效果。
潜艇接到展开命令后,立即按现时位置、上级指定的展开点和占领时间,自行计算展开航向和航速,实施重新展开。
为了节约电能,潜艇可在展开的初始阶段取通气管状态航行,或边航行边充电。但要严密警戒确保隐蔽。在展开过程中,如收到新的展开命令,则按新的展开命令执行。
潜艇占领展开点后,如没发现敌人,应转入敌反航向,按预案规定的航速迎敌搜索。当潜艇发现敌人后,各艇可自行实施攻击。
当潜艇以战术群编组行动时,则按群指挥员的命令实施攻击。处于队形前列的潜艇应视情况,通过指挥所引导或用水声通信器材通知友艇,争取使更多的潜艇能集中于敌航向前参加突击,从而获取更大的战果。
引导截击法,除使用在开阔海域外,还可使用在袭击可能从几条相邻的固定航路通过的敌舰船,或袭击敌防潜配系内的近岸交通线上的敌舰船。
‘叁’ 指挥所编组是将指挥人员和什么进行临时组合
只会说里面的指挥人员进行临时组合的话,是很多人都会进行的。
‘肆’ 联合作战指挥手段主要集中体现为联合作战什么
方式表现形式:多元一体化的指挥
未来不能去适应,只能去创造。世界上没有一场可以复制的战争。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联合作战行动,为获得最大作战指挥效能,必须灵活选择指挥方式,进行最优的系统整合,聚焦到“多元一体化的指挥”上。
1、网络节点式指挥。在作战指挥系统中,根据战场态势和作战任务等具体情况,由处在网络中最佳节点的指挥机构实施指挥。基于指挥节点进行作战优选,可以权限跨越指挥层次,实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使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能够整体联动、同频共振、有效聚合。
为解决C4ISR系统在互联、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及系统计算、存储、通信、信息表示和网络运行等方面的不足,美国防部加紧推进全球信息栅格GIG,构建起分布式、网络化、覆盖多维战场空间的无缝链接指挥控制体系,呈现出的网络中心战样式,其指挥方式就是网络节点式。比如,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通过网络来强化对战场电磁分布的“通视”能力。
通过对战场电磁环境的感知,在共享网络中组合出整个战场的电磁情况分布图,再结合动态不间断的电磁跟踪,即可形成战场电磁情况综合态势图,而作战对手的重心往往电磁信号密级。可见,分析电磁情况综合态势图,实施最优的网络节点式指挥,对敌关键部位予以网络攻击或电磁对抗,对于瓦解对手作战体系至关重要。
2、动态分权式指挥。指挥职权能够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在指挥者与被指挥者间进行动态分配,是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在信息化作战的综合运用。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指挥信息能够在情报信息网、指挥控制网、火力打击网和综合保障网等职能分网之间按需流动,在需要的时间传送到需要的点位。
如此以来,该集中时集中,该分权时分权,实现了指挥任务的动态分工,再也不用所有人员必须高度集中才能一体办公或联合作战。当然,职权动态分配还须具备:对战场态势的实时共享;对整体意图的一致理解;对分权规则的共同遵守。
总之,面对战争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不依据态势变化,进行合理分权,将难以一体化集中指挥。可以说,实施动态分权,是为了更好地整体联合。
研究表明,陆情数据更新频率以作战分队2分钟、作战部队5分钟、作战集团指挥所5分钟、联合指挥部20分钟为宜;空情数据更新频率以作战分队5-10秒为宜;天情数据更新频率以20分钟为宜;电磁态势数据更新频率以4分钟为宜;气象水文数据更新频率以20分钟为宜。资料显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中央司令部的战场态势图滚动更新间隔时间为2.5分钟。
3、虚拟游动式指挥。指挥机构在战场上并不是以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而是根据需要在多维空间虚拟设置,并能在游动状态下完成指挥控制协调任务。军事网格超强的整体联动能力、自主优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逻辑集中能力及虚拟动态能力等,有能力做到“指挥员到哪,哪就是一个指挥所”,实现物理分散、逻辑集中。
就外军实践看,20世纪80年代驻欧洲的美军训练演习,师基本指挥所转移时间为36-48小时/次,战术指挥所为12-24小时/次;而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第7军军长小弗兰克斯曾在地面战役阶段,或乘装甲指挥车或乘黑鹰直升机前往一线部队进行指挥,已经显示了信息系统对战场机动指挥的支撑作用。
从我军演习看,在全军炮兵旅跨区基地化训练“火力2015·青铜峡”演习中,红蓝双方很难捕捉到对方指挥所的位置,不是因为伪装隐藏得好,而是因为指挥所都是动态的、游动的。
4、行动调控自主指挥。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互不隶属的作战单元,根据作战行动和自身能力,围绕指挥员意图,自行调整和控制作战行动,以求最佳作战效果。自主指挥是智能化指挥的一种集中体现,分为无指令自适应和局部协同微调两个层级。在没有指挥指令的情况下,作战单元能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自行调控攻防状态,研判攻击或回避。
阿富汗战场上的美军“捕食者”无人机,虽然误击误伤事件不断,但作为未来无人化作战的先锋,已初步具备了行动调控自主指挥能力,可以在战场上空连续盘旋50多个小时,具备了对目标的“查打一体”能力。
最近,万众瞩目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五番大战,以4:1的最终结局,宣告人类在又一个引以为傲的智能高地上败北,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机器智能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会催生更多的聪明武器和自主化无人平台,会使指挥信息系统克服智能辅助决策上的瓶颈,走向智能化战争的时代。AlphaGo技术的成熟,预示着行动调控自主指挥这一方式已经呈现曙光,太阳终究必将升起,它不会理会你是否已经起床,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这是战争变革的必然规律。
5、态势跟踪精确指挥。依照实时更新的战场态势图及情报共享,及时对作战单元在时间、空间、目标、方向、力量以及作战节奏和速度等全领域上实施动态的近实时精确指挥,有利于对敌要害目标和关键环节予以精确释能。精确指挥的基础,是强大的指挥信息系统,是传感网、控制网和交战网的无缝链接。精确指挥的内容,是强调决策的精确、计划的精确和控制的精确,除战略全局“势”的营造,更重视具体环节的能力塑造。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的空中打击行动大多都是依据预先计划好的“空中作战指令”来实施。到了阿富汗战争,飞行员则可以利用态势感知系统直接接受目标指示,作战中80%的打击目标都是在飞机升空后的飞行过程中临机赋予的。
而美军千里击毙本?拉丹的特种作战行动,奥巴马总统则是在会议室屏幕前对作战态势进行了实况掌控,其态势的跟踪与呈现、指挥的精准与实时,令人震惊不已、唏嘘赞叹。“机上运筹、屏前决策和网上指挥”,已成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指挥的基本特征,指挥信息系统成为支撑作战指挥的基本平台和指挥人员必须掌握的“手中武器”。
6、互访共议同步指挥。指挥者依托信息系统的网络环境,借助于各指挥节点间情报共享和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围绕总的行动企图,通过网络节点共访,实现群体性虚拟互访共议,同步指挥其他力量,协同本级完成任务,或是调整本级主动与其他作战力量协同行动。机械化战争及其以前的战争条件下,由于受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分发手段的限制,加上对抗双方广施诈术迷惑和欺骗对方,致使“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定的。”
作战过程中,指挥员需要“一半的精力用于搞清楚山那边有什么。”指挥控制的总体方式,可称为“逐级反馈按级控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技能,又延伸了人类的智能与技能。指挥信息系统作为新型作战指挥工具,具有“无疆界、零距离、即时性”特征,为变革控制协调方式提供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支撑。
7、网络联控式指挥。指挥机构利用指挥信息系统,向不同领域中的各参战力量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高效能的控制,这在战役战术互联网已高效运行的美俄军队中已较为普及。从火力硬摧毁的角度看,是即时响应火力请求,就近组成火力打击系统。
运行机理是:将作战地域网格划分,网格中心设置指挥节点,整体组成指挥网;研判战场态势,部署武器平台,组成火力平台网;作战中两网动态联结,哪里需要火力,就使用就近火力平台和指挥网节点组成临时火力单元系统,从而提高火力反应速度和作战指挥效能。
从信息软打击的角度看,近年来发达国家研发的“震网”、“毒蛆”、“高斯”和“迷你火焰”等病毒武器,摧毁能力不亚于火力毁伤。与一般的计算机病毒相比,震网等病毒已具备武器级别,而且结构复杂、注入手段多样化、潜伏能力强并具有精确攻击能力,能够以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为精确攻击目标,根据指令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目标展开精确攻击。
8、网络中心式指挥。指挥员利用指挥信息系统,对分散在不同地点的作战力量实施以随机调控为主的一种指挥自动化方式。俄军认为,换装现代化武器装备只能提升部队战斗力25%~30%,而实现指挥自动化可使战斗力倍增。
俄军按照“网络中心指挥”原则,着力解决诸军兵种指挥系统兼容,以及从固定指挥所向野战指挥所过渡问题,计划2020年前建成全军统一、覆盖战略战役战术各层级,集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精确打击于一体的新型自动化指挥系统。美军作为网络中心战的鼻祖,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军事拓展应用,整合优化包括网络安全、战场情报系统、后勤信息系统在内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又提出了“作战云”概念。
根据美军设想,未来10年左右时间“作战云”将实现一个包括各种战斗机、情报支援飞机、卫星、舰艇和直升机在内的军事云计算平台网络,每个作战平台都是“作战云”的一个节点,既可向云中上传信息,也可从云中下载信息。这将为整个作战体系带来更加便捷的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
这些训练有素、全球部署的美军网络战部队,可能穿过“棱镜门”软件便道,翻越路由器“陈仓暗道”,进入智能手机“芯片天窗”,在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肆意行动,被兰德公司称为信息时代的“核武器”,已经成为当前网络空间安全实实在在的最大威胁。谁能否认,对网络化部队的指挥方式,不就是网络中心式指挥吗?
9、集分耦合式指挥。信息化条件下,各参战力量能实现信息共享,各指挥层级对战场情况的掌控处于同一信息层面,为高度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集分耦合式指挥创造了条件。唯有集分结合,才能收放有度;唯有灵活指挥,才好能力耦合。美军认为,新质作战能力作为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倍增器,应与传统作战能力放在统一的战争设计框架中统筹思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综合制胜。
为打造“2020年联合部队”,美军基于任务、职能和地理区域灵活编组部队,强化联合训练,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构建了国家网络靶场,为网络安全和作战训练提供逼真的技术环境。2001年以来,美军经常参与国土安全部组织的“网络风暴”演习,主导北约国家部队组织的“锁盾”系列网络安全演习,平均每两年举行一次代号为“施里弗”的太空作战演习。
“施里弗”太空作战演习看似与网络行动无关,其实自2005年以来美军举行的四次演习中,特别检验了太空作战行动与网络空间作战行动的融合,就多次对跨域作战概念进行了系统验证,这种若隐若现的集分耦合式指挥显示出了强大的跨域融合能力。
10、超常折叠式指挥。将以往由上到下、由前向后、循序渐进的指挥环节和内容,超常压缩到一个时间段里进行,甚至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便超常规地将时间序列由后向前推。比如,打五天的仗,就从第五天倒过来拟订作战计划。这就如同人们卷凉席,由后向前操作更容易。
研究表明,该方式可明显减少重复作业,提高作战效率。“顺序作战向并行作战”转变的美军,也采取过该样式。
伊拉克战争中,多国多种参战单位几乎同一时刻展开,通过采取“折叠”或者说“压缩”、“合并”指挥程序和内容,实现了高效指挥。之所以能够合并程序、并行推进,得益于诸军兵种按照共同规定、规范执行法定模式。
‘伍’ 核突击战斗的组织实施方法是什么
战略导弹部队使用导弹核武器实施核突击,通常分为单个核突击、集群核突击和密集核突击3种方式。
战略导弹部队的核突击战斗任务通常是由最高统帅部直接赋予的,从接受初始命令到战斗发射,都是在严密控制下实施的。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意图,战略导弹部队在火力计划的基础上,明确执行核突击战斗任务的兵力、打击的目标、使用武器的型号、发射弹数、发射时间和使用阵地,以及指挥、保障、协同等问题,并向部队下达作战预先号令、作战命令和发射命令。
战略导弹部队送行一次核突击战斗任务,通常划分为战斗准备、战斗实施、战斗结束3个阶段。
战斗准备阶段,具有时间紧迫、准备任务繁重、情况多变等特点,各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须充分利用预定方案,在平时战备的基础上周密组织计划,周到细致地组织战斗准备。受领作战预先号令后,须认真修订作战预案,正确定下作战决心,及时下达作战准备命令和保障指示,深入做好思想、组织、物资、技术装备和阵地等各项准备。
战斗实施阶段,具有时间要求极其严格、工作极其紧张、参战单位多、协同面广等特点,各级指挥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坚决执行命令,严格遵守时间,严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项保障,灵活处置各种情况,正确指挥部队准时完成战斗发射任务。并组织对空和对地面防御,以及后勤技术保障,确保发射时的安全可靠。
战斗结束阶段,各级指挥员必须加强战场管理,并根据上级的意图和预案,抓紧作战总结,做好再战的准备。导弹起飞后,须适时组织弹道观测,并迅速上报。
为防止敌人报复性核袭击,须加强伪装,及时组织部队撤出阵地和转移。若需再次使用原发射阵地时,须迅速查明阵地设施设备的损坏情况和物资消耗情况,组织阵地修复和调整补充。
核突击战斗的组织指挥程序是相对稳定的。指挥的一般程序是:受领预先号令,选修作战预案;分析判断情况,定下作战决心;拟制作战计划,下达作战准备命令;组织协同动作;组织各种保障;建立指挥所;督促检查部队完成战斗准备;受领与下达发射命令;组织发射准备和发射;组织撤出阵地与转移;组织作战总结,上报作战详报。
为提高指挥的质量和效率,在战斗准备阶段多采用逐级指导性指挥方式,在战斗实施阶段则以逐级指令性指挥方式为主,紧急情况下最高统帅部可越级指挥到基本火力单位。“为保持指挥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连续性,各国都在研究和建立多功能的“人——机”自动化指挥系统。如美国战略空军的自动化指挥系统,能保证在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30秒钟内发射导弹。
——引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世界军事网络之作战谋略》
‘陆’ 什么是铁路调度指挥,调度指挥都包括什么
1、铁路运输调度是指由铁路运输部门设立调度机构,对铁路日常运输生产实施的统一指挥和组织。
2、其主要工作是列车运行的指挥,货车装卸和列车开行的计划与组织,以及车流调整等,铁路运输调度是保证列车按列车运行图正点运行,对铁路运输生产进行全面指挥和监督的工作。
3、铁路运输调度工作是整个铁路运输组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担负着铁路日常运输的组织、协调、指挥工作,铁路运输调度机构是铁路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分别代表各级领导组织指挥日常运输工作,通过编制与执行日常工作计划,对各铁路运输有关部门、工种进行调度和指挥,使其协调配合地进行工作,保证完成各项运输工作任务。
(6)指挥所编组方案研究的方法扩展阅读
铁路运输调度的基本任务
1、认真执行国家运输政策,完成国家重点运输任务。
2、根据运输市场的变化,科学地组织客流和货流,提高客、货运输服务质量,增进铁路运输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正确地编制和执行运输工作日常计划。
4、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经营指标和技术指标。
5、按图行车,实现列车编组计划和运行图,经济合理地使用机车车辆和运输设备,充分利用现有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效率。
6、铁路运输调度工作,实行分级管理、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
应急指挥中心当然要突出“应急”和“指挥”两个要素,其软硬件的设置应当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整合。
首先从硬件上说,必须实现快速收集情报、快速下达指示、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进行处置。所以它需要一套高效安全的指挥通讯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抵御各种干扰,切实实现下情上达,上命下行;同时,为了实现快速到达,必须有能够适应各种道路野外环境的交通工具,如越野车、装甲车、直升飞机、无人机等;当然了处置用的设备也是少不了的,工程救援需要工程机械,反恐防暴需要防具和武器……
其次,从软件上说,一定要有一支高度战备,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做到拉得出、跑得到,用得上、处置快、效果好,基本战斗编组和各技术和保障分队能够充分协调互相配合,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完成指定的任务。
‘捌’ 指挥所的介绍
指挥所(command post)指挥军队作战的机构和场所。组织开设指挥所,主要是使指挥员、指挥机关和保障部队、分队,以及各种指挥通信设备,按照作战指挥的需要进行编组和配置,设置安全的工作场所,从而保证对军队实施稳定的不间断的指挥。团以上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时,通常建立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和后方指挥所,必要时建立前进指挥所
‘玖’ 秦兵马俑介绍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精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维妙维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三号俑坑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甲片多为黑褐色,甲组和连甲带多为朱红。同时也有一部分甲组、连甲带绘成紫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再从整体来看,如探方20战车后的一排陶俑,第一个身着红袍第二个身着绿袍,第三个身着紫袍,第四个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如探方20出土的一组陶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似为白蹄枣红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如马躯体部分为枣红色,前体腔及肚皮部位分绿色,生殖器则绘为黑色。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内面异为粉绿色,蹄为白色。马前腿内侧的两个小夜眼(俗称)也绘为白色。马头部的颜色更是精心彩绘,两腮及眼睛以下部位为白色,鼻梁枣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亦为枣红色,舌胎则为粉红色,牙齿又绘为白色,马鬃、马尾均为黑色。总之,陶马的色彩既逼真又艳丽,使之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兵器的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中断,四号坑没来得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编辑本段]◎出土过程
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初是被陕西潼县系杨村村民发现的。原先,这里祖辈有地底深处有“瓦王爷”的传说。1974年,村民们为了抗旱,在村南柿树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的时候 ,竟然真的发现了“瓦王爷”—— 一个陶制的人头雕塑像。正好一位干部来检查打井进度,见到这个情景,他急忙把这消息报告给县文化馆。经过文物部门几年的勘查和发现,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拾’ 定义:非对称作战
非对称作战就是指实力不相当、相差悬殊的作战。它是一种从古以来就有的作战类型,即战争目标、作战手段、作战方式、作战效果、作战主体和作战空间等方面的“非对称”。
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既是适应明天战争作战方式的本质需求,又是培育我军新质战斗力必须突破的弱项,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借助网络聚合非对称作战能力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制胜的关键
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非对称、“以奇胜”,是古今中外军事指挥员梦寐以求的战法境界。但受科技所限,自古以来“以正合”多,“以奇胜”少。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磁技术、隐身技术、夜视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非对称、“以奇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新质战斗力,蕴藏着非对称、决定性、“以奇胜”的巨大能量。若被己方开发运用就是用兵如神、威震敌胆的“正能量”;如被敌方肆意发挥就是被动挨打、流血牺牲的“负能量”。
应该看到,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存在于网络聚合能力之中。锻造网络聚合能力是打赢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前提。这种网聚能力不但体现在聚合单元内部和体系要素能力上,更重要、更精彩的是体现在聚合作战体系中能够为各交战节点,特别是重心、枢纽、关节点所用的快速决定性作战能力上。在重要节点快速形成对敌非对称作战优势,正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精髓所在,是战场上临机化解危局、险局、难局的奇胜招法所在。2006年美军在阿富汗实施“梅杜莎”清剿作战时,斯皮万加尔高地是影响整个战局的重心。美军第31特遣队百余兵力与塔利班武装,围绕高地展开激烈争夺。当美军陷入弹药消耗殆尽、人员伤亡较大且孤立无援的危局时,特遣队指挥员迅速引导B-1轰炸机使用精确制导炸弹摧毁敌7座集结院落,召唤“支奴干”和“阿帕奇”直升机进行紧急空中补给和伤员撤离,甚至直接召唤位于印度洋的“企业号”航母上1架F/A-18舰载机实施火力打击,确保了斯皮万加尔高地安全。
这一战例深刻诠释了体系非对称作战的特征:处于交战节点的作战力量,运用上级发布的综合战场信息,融合交战前沿最直接的局部态势感知,及时做出影响全局的正确决策;由网络链接起来的各作战力量在战术层面分布交互自主决策,能够及时形成对敌压倒性的优势;基于网聚的非对称作战力量,既可由战略、战役层面越级指挥,也可在授权机制下建立临机协同关系、自主协同行动,具有快速、精准、协调一致的行动优势。
二、准确把握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生成的关键环节
聚合各方力量的一张“网”是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生成的基石。即使在信息化背景下,战争迷雾也是永恒存在的。对快速创造决定性非对称作战优势需求最迫切、情况掌握最及时、时机把握最精准、效果评判最准确的,往往是各交战节点的指挥员和指挥机关,而要使这些前沿的指挥员、指挥机关实现依托大局实时发挥作战效能,离不开一张能够聚合各方力量的“网”。以使各节点实时准确利用战场信息、网络系统,形成网聚战法、顺应指挥机制、展开自主协同,及时创造非对称战斗态势。
顺畅的指挥体制机制是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生成的必然要求。体系非对称作战,主要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作战需求联动响应过程,与现行的指挥体制和协同机制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优化指挥机制和流程,畅通联动渠道,增强指挥和协同机制的灵活性实时性。当作战态势具备非对称作战条件时,在“以正合”的基础上,依托网络聚合非对称决定性优势,最大限度规避和减少损失,实现“以奇胜”;当条件不具备时,又可发扬我军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能够坚决完成任务。
战术指挥员在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生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行动,除非交战双方整体作战力量悬殊,否则很难在战略、战役层面整体形成非对称作战优势,绝大多数都是在战术层面广泛形成局部非对称作战优势。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就是交战节点的战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针对战场临机情况(主要是不利情况),遵循既定的指挥机制,依托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调集作战体系中的非对称作战力量,集中于某一作战时空,取得快速、决定性作战效果的能力。因此说,战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是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建设的关键角色之一。
三、生成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必须完善相应集成训练方法手段
战争形态决定训练形态,作战方式决定训练方式。要生成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必须遵循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主导、网聚强能、系统对抗、体系破击的内在要求,不断探索创新训练方法手段。
积极开展依托网络聚合非对称作战战例研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俄军对格鲁吉亚“强制和平”反击战等行动,无不凝聚着网络聚合非对称作战能力的智慧和制胜之道。只有通过战例研究,分析基于功能互补的非对称作战力量编组,剖析基于态势互享的非对称作战行动,才能深刻领会“发挥自身不对称优势,迫使对手按我熟悉的条件、熟悉的战法进行交战”的奥妙,为联动非对称作战力量、将信息优势转换为行动优势提供借鉴和指导。
大力推进基于“一张态势图”的网上联合训练。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联合作战正从战略战役层面加速向战术层面延伸。美军“英勇盾牌2012”海空联合军演,出动有“华盛顿”号航母、第5舰载机联队、空军远程轰炸机中队等多种力量,训练重点即为提高陆海空及网络空间等多领域联合态势感知、定位和打击能力。借鉴外军发展,当前提高非对称作战能力应以实战化训练课题为牵引,采取网上指挥编组作业,依托信息网络联动各作战力量,开展基于“一张态势图”的联合训练。各作战力量通过战场通用态势图全维度、全领域、全要素、全时段实时共享战场态势信息,实现基于战场随机态势、协同临机关联的非对称作战力量之间互联互动,着力培养基于体系非对称作战的“联合思维”和协作能力。
重点训练战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临机应变及参与决策能力。体系非对称作战能力训练的对象主要是战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在集中统一领导前提下,谋划、组织、实施、控制非对称作战行动的能力。一是训练其利用战场信息的能力,主要训练依托战场态势感知系统实时掌握信息,并能依据当前态势、运用网络和信息系统、迅速查明体系中可利用的非对称作战力量状态,为战斗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训练依托网络运用战法能力,主要训练依据交战态势,围绕对敌形成决定性的作战优势,优选以快制慢、以空制地(海)、以高技术制低技术、以火力制非火力、以软攻击制硬摧毁等非对称战法,确保以先谋势、以精控局、以奇制胜。三是训练顺应指挥机制能力,主要训练熟悉和掌握联合战斗各军兵种指控、协同规则,不同兵种、不同军种作战力量的指挥机制,能够实施临机申请、协同甚至指挥非对称作战力量。四是训练展开自主协同能力,主要训练围绕上级指挥员决心,联动相关非对称作战力量,在作战空域、时间、方向、高度、打击目标、效果评估等方面临机自主建立协同关系,达成一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