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用系统的方法横向以及纵向地研究人类社会
原则整体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 基础
内容提示: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知识点系统范畴、 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 生产力系统、 生产关系系统、 上层建筑系统、 人口系统
㈡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
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
基础上,
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
世界历史的研究
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
综合的方法、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
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
历史合力的研究方
法、
“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
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马
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哪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科学思维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3)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内容:
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
四、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㈣ 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和基本原则,以及它的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 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 基础上, 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 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 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 法、 “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 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马 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 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 但 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 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 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 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 主体型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 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 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 反对英雄史 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 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 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 坚持集体主义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 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 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 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 要善于从 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 “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 和革命的” ,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既有同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面, 又有别于其它方法 的方面, 社会科学方法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 又要有适合于自身 特殊性的原则。 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原则, 必须搞清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 意义和作用。 (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 是方法 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 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 在研讨、 阐述科学认识方 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 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 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 (1) 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 (2)方法论支持、影响 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 (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 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 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 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 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 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 特点、 作用、 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 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 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 它要 转化为方法论, 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 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 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 是哲学方法 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 这样, 方法论 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粹的理论,它简单明了、清楚明白, 具有某种准则、律令、模式的形式,带有很大的指令性,操作性;但是,另一方 面,它又为一定的理论体系所支撑,是一定的理论体系的浓缩化、结晶化,因此 它并不等于一套具体而细微的操作技术, 不去管人们具体实践的操作细节, 而是 管整个行动方案,管大致的研究思路。 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中,必须首先明确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 别是其唯物史观, 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 把唯物主义历史观 基本原理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 会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 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凭借这些原则来实现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 导。 第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制约、支配着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首先, 方法论原则制约、 支配着研究课题的选择, 遵循不同方法论原则的人, 有其自己考虑问题的特定的角度, 因而在选择研究课题时, 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甚 至是极大的差异,例如,信奉“证实原则”或“证伪原则”的研究者们,会自然 而然地把那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 证伪的形而上学问题、神话、占星术、宗教和伪科学问题排除在自己的研究 视野之外。 其次,方法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制约着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研究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例如,汤因比按照“文明社会可比性原则” ,在研究文 明史的过程中,就注重运用比较研究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历史的狭隘性, 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 从而为更好的综合创造前提, 并 且, 这种研究方法还有助于揭示历史规律的同异, 为深入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及 其规律创造条件。 再次,方法论原则还影响、制约着研究途径、研究步骤、研究态度等等 因素。例如,波普所描绘的科学进化的逻辑,也就是他认为的个别科学家进行科 学探索的逻辑。波普所要求的研究态度是:大胆地猜测,无情地批判、进攻、创 造,充分宏扬主体的能动性。 以上表明, 方法论原则是科学世界观与具体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介。 它 影响、制约、支配着科学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㈤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启发意义
一、社会系统论概述
1、社会系统论的源流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系统论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早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贝塔朗菲认为必须把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这个观点后来也一直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指导着众多中西方学者从整体的系统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
到了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使得社会系统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他通过对人们从事的劳动和活动进行结构分析,揭示了构成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社会系统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由三个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构成,即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三者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中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整体。
经济系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它为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提供物质能量,对社会结构和民众意愿有深远的影响;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政治系统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和谐,思想文化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各两个系统状况的映射,它和其他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存在和意识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其他子系统的运行状况都会从该子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系统与社会问题
1、当前中国社会系统和社会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中的政治子系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的整合是一种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统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动地起作用,自身的运行和协调均受制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从而造成了子系统之间的非良性互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系统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系统逐步占据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对社会子系统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同样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社会系统关系中的寡头地位,导致整个社会的紧张和失衡,并进一步制约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因此,在中国看似繁荣崛起、歌舞升平的表象背后,许多尖锐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现实问题不能不引人深思。严重的腐败,党与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问题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会问题与社会系统失衡的因素
(1)要素类因素
“要素性负效应是指由于要素自身性质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统内部摩擦或紊乱而产生的负效应。”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同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差异,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系统的要素性负效应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
(2)构成类因素
“构成性负效应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也直接导致了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作为国家的建设重点,又产生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有些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废除,有些却依旧存在并活跃于现在的政治体系中,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类因素
“精神性负效应是指由于系统内部环境与文化、法制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系统,除了使物质文明的发达,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蓬勃发展,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略显偏软,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都十分淡薄,由此产生了许多精神性的负效应。
(4)失调类因素
“失调性负效应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构成、结构、要素等与外部环境不协调导致的严重功能紊乱、内耗严重以及系统优势难以发挥所产生的负效应。”一个国家的社会系统必然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的系统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巨型系统。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社会发展局部的理解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对大自然采暴力的行为和态度,严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失调性负效应。
三、社会系统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系统学的视角看,社会和谐表现为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运行。如果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不能协调运行,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整个社会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在社会系统中,政治是上层建筑,是调节协调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的主要机制。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又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
经济处于基础地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一切的社会活动,包括调节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秩序,最终都是靠经济发展才得以实现的。经济发达了社会才有活力;社会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个人才能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地球的生态平衡提供建设支持;经济发展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保障,只有一个国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然而,目前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改变当前这一现状,就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并结合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一起推动我国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效率上来。
3、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系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现如今,文化作为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有文化,有创新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时,文化也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深入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化,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价值趋向等多个方面共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创造出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激励着人类不断的掠夺自然。然而,近些年来,人类在享受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的发展病。因此,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用马克思注主义的系统论观点指导我们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社会各子系统协调和谐发展。
㈥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系统方法的主要内容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事物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内容: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
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
内容: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主要内容有哪些
导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三)上层建筑系统
(四)人口系统
(五)自然环境系统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一、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后记
㈧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析法
系统论作为现代科学方法论,从它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应用来看,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可供概括的科学成果,系统论不仅证明了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的正确性,而且唯物辩证法对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论的统一上.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都是现代科学的方法论
㈨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原则有哪些
社会科学方法论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层次、学科层次、具体层次。本文拟从最高层次,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出发,总结概括出若干具有普适价值的一般研究方法:唯物分析法、实践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主体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根本方法论指导,为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积极有效成果献绵薄之力。
(9)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扩展阅读:
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系统领导核心不同。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农业社会是结构松散的社会系统,是相对简单的系统,强有力的“政治天才”可以运筹帷幄。
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复杂得多,已不是靠任何“政治天才”个人所能正确领导的。在工业社会中,大系统的决策、控制必须是集体领导,并采用民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系统决策、控制的方向正确和得力。集体领导在工业社会中体现为政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