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学研究的三大工作方法
科学研究的三大工作方法(观察、实验、理论。 )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的只是事实证据、要揭示大自然的秘密、需要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得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创建了科学研究的三大工作方法:观察、
实验、理论。
B. 科研思路与工作方法
一、科研思路
1.问题的提出
印度与亚洲板块之间的碰撞启动时间及过程,是一个为全球地学界所瞩目的问题。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志(尹海生等,2001),利用沉积响应来识别碰撞启动的时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西藏特提斯晚期演化史的研究及其封闭时间的确定,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藏南残留海盆作为西藏特提斯晚期的驻留地,可提供关于特提斯晚期演化史的直接的依据,因此,藏南残留海盆的性质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内容
1)藏南古近纪残留盆地地层(岩石、生物、层序及年代地层)特征分析;
2)盆地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3)盆地属性研究;
4)盆地演化历程。
3.研究步骤
1)先期性工作:对工作区大地构造背景及岩相古地理背景进行了解与整体把握,对前人同类或相关工作进行熟悉与消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野外)工作重点与重点研究区乃至典型剖面路线;
2)野外资料的收集;
3)室内资料的收集;
4)综合研究。
4.研究成果
1)藏南古近纪地层格架的确定,重点是微体化石带(组合)的建立;
2)藏南古近纪层序地层学特征分析;
3)在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藏南古近纪沉积模式;
4)阐明藏南古近纪沉积海盆的性质(前陆盆地);
5)藏南前陆盆地的演化历程;
6)发表相关论文。
二、研究方法
1.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方法
微体古生物既是确定地层时代的重要手段,又是古沉积环境的良好指示者。因此,本书利用有孔虫、沟鞭藻、孢粉、钙质超微及介形虫等微体化石对藏南古近纪地层的时代进行精细的确定;同时,以微体化石组合特征为基础建立生物相,从而为沉积环境的分析提供依据。
2.化石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法
微相就是沉积岩在薄片中的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的总特征。微相是在薄片、摘片和光片中能够被分类的所有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标志的总和。因此,在研究微相时,岩性标志和生物标志是同等重要的。微相研究主要应是微相类型的划分确定和对微环境的进一步分析。近几十年来,微相研究广泛用于碳酸盐岩环境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书主要通过薄片鉴定的方法,对藏南古近系碳酸盐沉积岩进行化石碳酸盐岩微相的研究,从而为藏南古近纪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C. 工作研究的工作研究的步骤
尽管工作研究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效率,但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还需规定具体的研究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减少作业所需时间;
2)节约生产中的物料消耗;
3)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4)增强职工的工作安全性,改善工作环境与条件;
5)改善职工的操作,减少劳动疲劳;
6)提高职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等。 详细分析现行工作方法中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动作是否必要,顺序是否合理,哪些可以去掉,哪些需要改变。这里,可以运用下面表1所示的“5W1H”分析方法从六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
表1 5W1H分析法 这是工作研究的核心部分,包括建立、使用和评价新方法三项主要任务。建立新的改进方法可以在现有工作方法基础上,通过“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四项技术形成对现有方法的改进,这四项技术俗称工作研究的ECRS(或四巧)技术,其具体内容如下表2所示。
表2 ECRS(四种技巧)技术的内容
经过ECRS处理后的工作方法可能会有很多,于是就有从中选择更加方案的任务。评价新方法的优劣主要需要从经济价值、安全程度和管理方便程度几方面来考虑。 工作研究成果的实施可能比对工作的研究本身要难得多,尤其是这种变化在一开始还不被人了解、而且改变了人们多年的老习惯时,工作研究新方案的推广会更加困难。因此,实施过程要认真做好宣传、试点工作,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勿急于求成。
D. 求《精益工作法》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精益工作法》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uR1Id1KxkmqFYSXeRoHk8g
E. 《用户至上:用户研究方法与实践(原书第2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用户至上:用户研究方法与实践(原书第2版)》(凯茜·巴克斯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用户至上:用户研究方法与实践(原书第2版)
作者:凯茜·巴克斯特
译者:王兰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5-1
页数:413
内容简介:
《UI/UE系列丛书 用户至上:用户研究方法与实践(原书第2版)》是用户研究方法指南,谷歌用户体验研究员十几年工作经验结晶,从理论到实战,包含完整的实操案例,是设计以人为中心产品的实用手册。
《UI/UE系列丛书 用户至上:用户研究方法与实践(原书第2版)》包含五个部分共15章。入门篇包括第1~5章:介绍用户体验入门,如何理解目标用户,道德与法律问题,如何搭建研究设施,如何选择用户体验研究方法等。起步篇包括第6~7章,详细介绍用户研究工作的开始工作,如起草研究方案、招募用户、预测试、迎接参与者、开始研究活动等。方法篇包括第8~14章,详细讲解用户研究方法,如日记研究、访谈、问卷调查、卡片分类、焦点小组、实地调研、评估方法等。同时,提供了各种材料、模板和任务清单,方便使用。此外,在各章节的结尾部分精选了案例研究,展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收尾篇包括第15章,介绍如何对调研结果进行处理,如何有效地报告和表述研究结果并确保能应用到产品中。附录包含多种实用模板可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F. 研究工作方法及程序
以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目的的陆相火山岩区研究工作,应加强火山地层、火山构造、火山岩性岩相、火山岩建造及岩石构造组合的研究,合理划分火山地层、各级火山构造的类型及其组合方式,正确厘定火山岩岩性岩相类型,根据统一的火山岩建造分类命名原则,划分火山岩建造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火山岩浆活动规律和时空展布特征,编制1:25万实际材料图和建造构造图中的火山岩部分、预测工作区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火山岩)等。主要工作方法与程序如下。
(一)确定编图区边界及编图目的层
各类编图区边界的确定,应与火山成矿作用相关的火山岩目的层分布区、有明确规定的编图边界,以及成矿预测区的边界相一致。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按照1:25万国际分幅地形图确定其编图范围,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火山岩)按照各省(区)行政区边界确定编图范围,而作为预测工作区专题底图的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之编图范围,则由矿产预测组确定。
不同类型的图件,所选择的编图目的层不完全一致。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的编图目的层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岩性岩相,如某些岩相厚度特别大,可分出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或相带,则可将流动(或冷却)单元甚至相带作为编图单位。建造构造图的编图目的层为火山岩建造(岩石组合),而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火山岩)的编图目的层则是可反映大地构造相类型的岩石构造组合。
(二)收集整理地质图和原始地质资料
编图所用的地质图和原始地质资料来源是1:5万、1:20万和1:25万等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以及相关专题研究取得的有关火山岩图件与资料。收集各类火山地层剖面资料,按统一格式填写剖面卡片;核对1:50万地质图及各省地层清理中的相关内容,确定编图区火山岩地层分区及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
(三)确定编图思路与编图类型
编图思路是:进行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层(旋回、岩性)一体化研究,将火山地层(时代与旋回、层序、岩性等)-火山岩相(火山产物的环境)-火山构造(火山活动产物的综合表现)三者在图上同时表现出来,以火山构造及区域性断裂构造为图面骨架,以火山岩性岩相表现火山岩地层的具体内容,恢复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不同类型的火山构造、火山岩岩性岩相或建造(岩石组合)、构造岩浆岩带、岩石构造组合等,均分别以不同的图层形式表示。
编图类型有四类:①1:25万实际材料图(陆相火山岩);②1:25万建造构造图(陆相火山岩);③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编图范围及比例尺由矿产预测组提供;④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陆相火山岩)。
(四)陆相火山地层划分对比
陆相火山岩区地质编图,一般都应表达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火山岩地层划分与图面表达需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层分区方案(划分为大区、区、分区、小区四级),建立编图区火山岩岩石地层格架。
2)编图区陆相火山岩地层的划分,应在原各省(市、区)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新完成的1:5万、1:25万区调填图及科研专题取得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等的新资料新成果,进行火山岩多重地层划分研究,合理划分地层群(组、段),统一填图单位的命名,建立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并列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沿革表(格式见表4-2-1)。
3)图面上采用地层单位(群、组、段)的代号与表示地质时代的颜色(国标中规定的色标)表示火山岩地层。
编图时应注意标志层的选择:
1)火山岩区往往存在区域性分布、横向稳定的沉积岩层,如底砾岩、古风化壳及冰积层,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层。
2)在破火山范围内,只要具有某些易识别的特殊层,均可作为地层的对比标志,如双峰式火山岩的玄武岩层、沉积夹层、火山碎屑流单元中的晶屑组合、特殊结构构造等。
3)在以熔岩为主的盾火山、泛流玄武岩区,可选择某些火山碎屑岩层、含火山弹的特殊层、具有风化剥蚀面的熔岩层和淬碎玄武岩层等作为标志层。
4)在安山岩或粗面安山岩区,还常利用具有某些斑晶矿物组合特征的安山岩层作为标志层。
(五)火山构造研究
按照本技术要求规定的火山构造分类命名方案(附录4-2-C火山构造分类标准与术语),确定编图区各级火山构造的类型、数量、时空展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火山构造的命名,为代表性地名+火山构造类型,例如:浙江省东南部的雁荡山为一典型的白垩纪破火山,由强烈的流纹质火山岩浆喷发形成,即命名为雁荡山破火山;不同级别与类型的火山构造有从属关系,则由级别高到级别低的火山构造予以说明,例如: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破火山位于天台火山构造洼地内,属于后者的次级火山构造,并形成了大岭口铅锌矿,则称之为天台火山构造洼地大岭口破火山。
一般而言,除部分新生代以来的火山构造以外,前新生代的火山构造大多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古火山地貌早已不复存在,因此需通过断裂构造、地层时空展布与产状、火山岩岩性岩相、相关侵入体的展布等,进行综合判别后才能恢复其形态与类型。
火山原生构造是确定火山构造的重要依据,常在遥感影像图上有明显的线型和环(弧)形反映,同时也表现为较明显的物化探异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特征也是研究火山构造的重要内容,例如,由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涌流相构成的三相冷却单元,是普林尼式火山喷发所特有的,也是破火山机构中最常见的火山岩相模式。因此在研究火山构造时,应充分利用遥感和物化探资料的地质构造解译资料,以及地质填图与剖面资料等,厘定实测和推断的线性断裂构造、环形(弧形)断裂构造、控制火山盆地的断裂构造等原生火山断裂构造的延伸(深)、产状、方位、性质(正断层、逆断层等)等,查明与火山原生构造配套展布的火山-沉积地层的时空展布范围、产状、层序、岩性岩相变化、角度不整合面和火山喷发不整合面等,以及相关侵入体(包括暴露地表的和隐伏的深成岩体、浅成-超浅成岩体、潜火山岩等),经综合分析,判别火山构造的范围、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破火山在平面上常表现为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内部堆积巨厚的火山岩层(可能有多层沉积夹层),其外缘为环形(弧形)断裂所限,火山-沉积地层的产状以“围斜内倾”为特征,大致以破火山中央为中心,发育一系列放射状断裂;火山穹窿的地质特征与破火山类似,最大区别是火山-沉积地层的产状以“围斜外倾”为特征;如其中央部位出现晚期侵入体,则可能属复活型破火山或复活型火山穹窿。又如:古火山口的位置,也需借助于近火山口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而推断。
火山构造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于恢复编图区火山活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某些火山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现象,例如:在早期形成的破火山机构、或更大型的火山构造洼地内,后期又形成杂干破火山或火山穹窿等,构成套叠式火山构造。另外,某些火山活动中心具有随时间的定向迁移性,例如:中国东部燕山晚期火山喷发中心常见随时间向NE迁移的现象,其先后喷发形成的破火山等火山机构,则呈NE向展布并有部分重叠现象,表现为晚期火山机构切割早期火山机构的东北部。
火山活动常受区域性断裂构造的控制,特别是不同方位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常出现火山活动集中区。因此,火山构造的研究,还应结合区域断裂构造(包括控制火山机构的构造、控制火山岩带的构造两类)的研究,查明不同火山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受同一区域性断裂控制的不同破火山口可构成串珠式分布,火山构造洼地也可受一组或两组甚至多组断裂的控制。
火山构造对成矿作用有明显制约作用,例如火山原生构造(环形、弧形、放射状断裂等)常表现为控矿或容矿构造。注意提取遥感异常,利用各类地质资料与重砂资料等,推断各类蚀变及铁氧化带与火山构造的时空关系。此外,古火山构造常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剥蚀,而火山构造的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矿化作用,因此剥蚀程度的判别(要素之55~59)也是火山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陆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研究
利用各类地质资料、特别是陆相火山岩地层剖面和穿越火山构造的岩性岩相剖面资料,厘定编图区各地层群(组、段)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类型与组合特征。
1.火山岩岩性研究
综合利用火山岩的颜色与结构构造(要素之11~13)、火山碎屑物与矿物组成(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包体与包裹体特征(要素之14~19)、岩石化学数据及火山岩SiO2-(K2O+Na2O)分类命名图解等进行分析研究,采用“附录4-2-A火山岩分类命名标准”,根据颜色+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内容,准确命名火山岩名称,并表达在实际材料图上;例如:灰紫红色流纹岩、深灰色流纹英安质晶玻屑熔结凝灰岩、灰红色安山质凝灰岩等。
2.火山岩岩相研究
根据火山岩岩石类型(岩性)及其组合与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附录4-2-B火山岩相分类标准与术语”,给予命名;例如:溢流相(玄武岩)、火山碎屑流相(熔结凝灰岩)、空落相(玻屑凝灰岩)等。需注意的是:同一岩石类型可能分属不同的岩相,即可由不同的成岩方式所形成,此时应分析其与上下火山岩层的关系、合理划分流动单元和冷却单元、确定喷发韵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判断火山岩相类型。例如:玻屑凝灰岩既可以是爆发空落相,也可以是涌流相,但爆发空落相玻屑凝灰岩一般位于厚层火山碎屑流相熔结凝灰岩之上且分布范围可相当广,可发育良好的水平层理构造,构成一个流动单元的顶部;而涌流相则位于火山碎屑流相之下且主要分布于火山口周围,且除水平层理构造外,还可见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构成一个流动单元的底部。又如:角砾凝灰岩可出现在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崩塌相、涌流相等多种岩相类型中,确定其所属火山岩相类型时,也需依据对与其时空上密切共生的其他火山岩的类型与层序关系等进行综合研究。总之,火山岩相表示一种成岩过程或方式,可形成多种火山岩类型;反之,一种火山岩类型也可经由不同火山活动方式形成,即火山岩相与岩性之间一般并无特定的对应关系,需根据野外地质剖面与薄片鉴定、化学分析等多种资料综合厘定,并表达在实际材料图上。
在火山岩相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火山岩的相带划分(要素之31),如可将侵出相碎斑熔岩划分为边缘相隐晶状碎斑熔岩、过渡相霏细状碎斑熔岩、中央相碎斑熔岩等,这种相带如有相当的空间展布规模,则可作为填图单元单独划出;确定陆相火山岩的相组合和相模式,如典型普林尼式火山爆发形成的广义火山碎屑流三相模式(爆发空落相/火山灰云亚相、狭义火山碎屑流亚相、涌流相/地面涌流亚相)等。此外,根据区域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查明火山喷发类型、喷发沉积的物理化学条件、喷发旋回、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作用类型等,同时也为划分构造岩浆旋回提供可靠依据。例如:若出现广义火山碎屑流相(地面涌流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空落相),即可确定火山喷发类型为普林尼式;根据火山岩中的沉积夹层,以及火山岩矿物温压计的计算等,可确定火山喷发的温度、压力、氧化还原条件及古地理环境等;根据代表火山喷发间歇期的沉积夹层,以及火山岩性岩相的空间垂向变化规律等,可划分出不同的火山喷发旋回;根据火山岩性岩相类型、共生的沉积岩与侵入岩、岩性岩相的空间展布特征等,可确定火山作用类型。
3.陆相火山岩岩石组合/火山岩建造研究
具体概念可参照“岩石组合(火山岩建造)(要素之32)”。将实际材料图中不同类型的火山岩自然岩石组合(岩性)通过分析上升为火山岩岩石组合。这一过程以火山岩岩性岩相剖面及火山喷发旋回的分析为核心,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应包括与火山岩共生的沉积岩夹层、相关的浅成-超浅成岩。特殊意义的岩类或岩性层(如沉积岩)均作为独立的岩石组合单位表达。
在建造构造图上表达的陆相火山岩之岩石组合也称火山岩建造,系指同一火山活动期次形成的火山岩岩石组合,包括时空上密切共生的各种岩性岩相。火山岩建造类型的划分原则是:首先,火山岩建造是对火山地层组的进一步细分,划分依据是主要岩性或岩石组合;其次,按火山岩岩石类型分别划分建造类型。
火山岩分为熔岩、火山碎屑岩、潜火山岩三大类。火山碎屑岩大类又分为碎屑熔岩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和火山-沉积碎屑岩类三类;其中,碎屑熔岩类分为碎屑熔岩亚类和淬碎碎屑熔岩亚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分为熔结碎屑岩亚类和普通火山碎屑岩亚类,火山-沉积碎屑岩类分为沉积火山碎屑岩亚类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类(李兆鼐等,1984)。
(1)火山岩建造类型的划分
1)根据岩石类型先分别划出熔岩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潜火山岩建造;
2)火山碎屑岩类建造再划分为碎屑熔岩建造、正常火山碎屑岩建造和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三类;在此基础上还可再细分出碎屑熔岩建造、淬碎碎屑熔岩建造、熔结碎屑岩建造、普通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火山碎屑岩建造、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等。如:集块熔岩建造、熔结凝灰岩建造、沉凝灰岩建造等、凝灰质砂岩建造等。
考虑到火山岩建造的划分不宜过细,可将各火山碎屑岩亚类适当合并而划分建造,如碎屑熔岩亚类和淬碎碎屑熔岩亚类、熔结碎屑岩亚类和普通火山碎屑岩亚类可分别合并为一个建造;但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类指示了火山活动的间歇,是划分火山喷发旋回的标志,必须单独划分建造。
3)例外的是:集块岩类(包括集块熔岩、淬碎集块岩、熔结集块岩、集块岩和沉集块岩)是标志古火山口位置的特殊岩石类型,应单独划分建造。
在岩石类型划分建造的基础上,再按火山岩化学成分进一步划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6种建造类型。只有一种化学成分的火山岩即划为一个建造,如:响岩质熔结凝灰岩建造。当同时出现多种化学成分的火山岩且分布有限时,基性和中性火山岩类可以合并为一种建造,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类也可合并为一种建造;特殊情况下基性和酸性火山岩类可合并称双峰式建造,如玄武岩和流纹岩双峰式建造、细碧角斑岩双峰式建造等。但超基性火山岩类、碱性火山岩类应分别单独划分建造。
(2)火山岩建造命名与编码原则
1)采用“岩石名称+建造”的方式命名火山岩建造,岩石名称由“化学成分+岩石类型”构成。如:流纹质熔岩建造、英安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建造、安山质沉凝灰岩建造等。
2)火山岩岩石名称采用“数据项岩石类型下属词”表所列名称,编码采用“数据项岩石类型下属词”所列岩石类型代码。
3)对于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因以正常沉积物为主,不适合用化学成分再进行划分建造,而直接以岩石类型命名,如:凝灰质砂岩建造。
4)由同一化学成分的火山岩构成的建造,直接用岩石名称来命名和编码,如:流纹质集块角砾岩建造等;数据库中按岩石名称下属词直接填写代码。
5)由两种火山岩构成的建造: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者呈互层产出,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命名和编码,如“英安质凝灰岩与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建造”可表达为“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特殊情况下,当基性与酸性火山岩互层时,可直接命名为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同样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二是两者共生,但厚度或面积相差较大,即表现为1种(量多)夹另1种(量少)的火山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命名和编码,如“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夹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建造”可表达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量多者在前。
6)由多种火山岩组成的建造,选择主要的二~三种火山岩参与建造命名,并按照厚度和/或面积由多到少的次序,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岩石名称3”的方式予以命名和编码。例如,当火山岩建造以厚层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为主,次为中厚层流纹质凝灰岩,又有薄层英安质角砾凝灰岩时,可命名为“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凝灰岩建造”,数据库填写3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
7)陆相火山岩很少有三种或多种火山岩互层的现象,建造命名时一般可不予考虑。
(3)火山岩建造图面表达
1)火山岩建造在图面上用花纹表达,不同建造之间需有明确界线。
2)火山岩建造花纹采用《技术要求》规定的岩性花纹;当火山岩建造涉及不止一种岩性时,选择最主要的二~三种岩性花纹,按照《技术要求》统一的花纹组合方式进行表达。
3)附图中综合柱状图上的火山岩建造图例应与主图火山岩建造花纹一致。
(七)陆相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研究包括岩石(矿物)化学、稀土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目的是确定火山岩物质来源、成因类型、岩浆演化方式与过程、构造环境。资料来源为实际材料图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相关地球化学数据,具体元素类型可参见地球化学特征(要素之20~24)。
岩石(矿物)化学研究:首先是根据岩石化学组成(也称常量元素、主量元素或全岩硅酸盐组成,为主要氧化物的百分含量),计算CIPW标准矿物组成及其百分含量,利用SiO2—(K2O+Na2O)分类命名图解和实际矿物组成及岩石结构构造等,确定火山岩的岩石名称;其次利用硅碱图等岩石系列判别图解,确定火山岩属碱性系列还是亚碱性系列;对于亚碱性系列岩石,再利用FAM图解,判别属拉斑系列还是钙碱性系列。对于单矿物化学组成,则根据相关计算矿物分子式的公式和矿物种类判别图解,确定矿物种类。需注意的是:在利用岩石化学组成进行相关计算和投图时,均需将挥发分去掉后重新计算百分含量。
利用稀土元素丰度值,计算稀土总量(∑REE)、轻稀土(LREE)和重稀土(HREE)的总丰度、(La/Yb)N、δEu等特征参数,绘制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
利用微量元素丰度值,计算Sr/Y、La/Ba、Sr/Ba等特征参数,绘制原始地幔(或MORB、球粒陨石)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绘制各类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
利用已有的各类同位素组成数据(Rb-Sr、Sm-Nd、Re-Os、Pb、H、O、S、C同位素等),判别岩浆成因类型(幔源、壳源、壳幔混合源)。
综合利用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多方面资料,采用“附录4-2-E火山岩(及共生侵入岩)的大地构造相—地球化学标志”、“附录4-2-D火山岩(及共生侵入岩)的大地构造相—岩石构造组合”等提供的各类判别标志,确定火山岩的岩浆物质来源、演化方式、岩石构造组合、成因类型及其构造环境,进而确定其所揭示的大地构造相类型。
(八)陆相火山岩成矿作用研究
陆相火山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特别是在中国东部,80%以上的矿产都与燕山期陆相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具体表现为:成岩成矿过程的一体化(有直接的时空与成因联系)、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层(岩性)的控矿性等。
成岩成矿过程的一体化:火山岩浆活动本身即是成矿作用过程,火山岩及其同源异相的潜火山岩、侵入岩与矿产存在着时空上密切共生、成因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物质来源与演化过程的关系,例如:燕山期大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以及部分锡、铀、金等金属矿床及萤石等非金属矿床,都直接分布于酸性火山岩区;而喜马拉雅期的多数大型非金属矿产(如凹凸棒石、膨润土、蒙脱石矿等)则与玄武质岩浆活动直接相关。
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层(岩性)的控矿性:火山构造、特别是环形(弧形)和放射状断裂以及火山通道,常是火山岩区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巨厚层火山碎屑流相和隐爆角砾岩相等,则常是重要成矿部位;火山岩与基底接触面也是重要的容矿构造;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则可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
根据矿化特征与蚀变破碎特征(要素之29~30)的内容,具体描述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或矿化蚀变带特征、类型、规模、组成等。
G. 研究工作方法
(一)收集整理地质资料
1)全面收集1:5万、1:20万、1:25万区调资料,包括区调成果报告和区调原始资料(实际材料图、野外记录本、剖面、测试分析成果等)。
2)全面收集变质岩及构造专题研究成果资料,包括各类专着、论文、科研报告和图件等。
3)资料利用应以近十年来的成果为主,以往较老的资料为辅;尽量应用大比例尺区调资料。
4)对各类成果及其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充分利用原始资料,为开展各项研究与编图工作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二)岩石组合划分及构造地(岩)层对比
1)详细查阅1:25万(没有1:25万区调资料的图幅应按精度选取1:5万、1:20万资料)实测地质剖面、野外原始记录本及重要鉴定资料。详细填制变质岩建造及变质变形构造研究原始记录表,以实测剖面和路线为单元填写,格式见表6-2。该记录等同于野外地质工作的原始记录,应对查阅的内容认真填写,以备最终验收时抽查。
表6-2 变质岩建造和变质变形构造分析原始登记表
2)按剖面和主干地质路线记录,逐层核对变质岩石类型,依据岩石的矿物成分、含量和结构构造特征,正确定名。正确区分变质表壳岩和变质侵入体,标明不同岩石的蚀变特征和矿化特征。
3)详细划分变质岩石组合。首先把变质岩划分为区域变质岩大类、接触热变质岩大类、构造岩大类、混合岩和其他变质岩大类。其次对上述五种类型按岩石大类进一步划分,即按板岩类、千枚岩类、片岩类、片麻岩类、长英质粒岩类、石英岩类、斜长角闪岩类、麻粒岩类、铁镁质暗色岩类、榴辉岩类、大理岩类、角岩类、动力变质岩类、混合岩类和气-液变质岩类进行划分,而变质岩石组合是反映岩石成因的一套岩石的自然共生组合,原则是在上述岩石类型中相关岩石的组合。
4)对工作区构造地(岩)层单位进行对比,确定采用的构造地(岩)层单位的名称、时代和代号。
5)在查阅剖面和路线记录的基础上,确定各岩石填图单位的地质产状和接触关系。
(三)变质岩建造研究
在变质岩岩石组合划分的基础,依据变质岩建造的定义和划分原则,将变质岩石组合上升为变质岩建造。
1.变质岩建造分类
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岩石大类和变质岩石组合依次划分三个级别变质岩建造。
Ⅰ级变质岩建造分为五种类型:区域变质岩建造、接触热变质岩建造、构造岩建造、混合岩和其他变质岩建造。
Ⅱ级变质岩建造是上述五种类型按岩石大类进一步划分的。区域变质岩建造依次划分为板岩类、千枚岩类、片岩类、副片麻岩类、正片麻岩类、长英质粒岩类、斜长角闪岩类、麻粒岩类、大理岩类。不同岩类应归属不同的变质岩建造。接触热变质岩建造可进一步划分为角岩类、矽卡岩类、变沉积岩类、变火山岩类。构造岩建造可分为碎裂岩类和糜棱岩类。混合岩和其他变质岩建造分为混合岩类、其他变质岩类。
Ⅲ级变质岩建造是建造构造图上表达的基本编图单元,是本次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和成矿预测需要确立的最重要的基本地质单元,是与矿床预测类型密切相关的赋存矿床的载体,也是研究大地构造相和大地构造分区物质组成基础。Ⅲ级变质岩建造是指在同一期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对一致地质体结构类型的一种岩石或几种岩石组合。具体来讲,它可以是一种单一的岩性,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岩石的组合,还可以是一种或两种岩性为主,夹有其他岩性的薄层或透镜体。
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岩石大类和变质岩建造依次划分三个级别,表6-3给出了按变质作用类型(大类)和岩石大类(类)的划分方案,变质岩建造则是在岩石大类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组合特点进一步确定变质岩建造。
2.变质岩建造划分原则
变质岩建造划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正确区分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在变质岩建造综合柱状图上一起表示;第二,变质岩建造一般是(岩)组级单位的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岩类、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组合)原则上应分开;第三,按变质作用类型、岩石大类和变质岩建造依次划分,建造构造图、变质岩建造综合柱状图上应反映出的是第三个级别——变质岩建造;第四,变质岩建造划分尺度应适当,一般以原岩建造为基础,结合变质作用类型,原岩建造不同而变质作用类型相同时,应分为两个变质岩建造。
3.变质岩建造命名方案
Ⅰ级、Ⅱ级变质岩建造按上述划分方案确定出所属大类和类即可,不用再单独命名。Ⅲ级变质岩建造命名采用下列原则:
(1)单一岩性命名方案
由一种岩性组成的变质岩建造,直接用“岩石名称+建造”命名,如斜长角闪岩建造,数据库中按岩石名称下属词直接填写代码。
表6-3 变质岩建造的分级和分类
(2)两种岩性命名方案
由两种岩性互层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建造”命名,如二云母片岩-矽线石榴白云母片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一种岩性为主夹另一种岩性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夹’岩石名称2+建造”命名,如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浅粒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
(3)三种及三种以上岩性命名方案
由三种岩性互层(含三种以上)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岩石名称3+建造”命名,取前三种主要岩石名称,如二云母片岩-矽线石榴白云母片岩-白云母片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三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两种岩性为主夹另一种岩性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夹’岩石名称3+建造”命名,如二云母片岩-矽线石榴白云母片岩夹白云母片岩建造,数据库填写时前面两种主要岩性间用“+”连接,呈夹层的岩性用“>”连接。变质岩建造最多取前三种主要岩性填写。
(4)变质深成侵入岩命名方案
变质深成侵入岩按岩性划分并命名,如“紫苏黑云斜长片麻岩”。各类片麻岩代号按国标表示,低级变质侵入岩遵照侵入岩的规定:“变质黑云母花岗岩”。
(四)变形构造研究
1)在查阅原始记录的同时,收集和研究各类韧性剪切带、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形迹的产状、规模、特征、类型、性质、时代和运动方式等。各类构造的分类及特征见附录6-B。
2)重点研究背斜(形)、向斜(形)、韧性剪切带和各类断裂。
3)研究各构造蚀变带、构造破碎带、片理化带、蛇绿岩带和构造混杂岩带的产状、规模、特征、性质和时代。
(五)变质相及变质作用研究
1)结合薄片鉴定资料,列出典型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收集和分析有关变质温度压力资料,确定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压条件。
2)根据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反应、变质温压条件和地热梯度等标志,正确划分变质相和变质相系。
3)查明构造置换和混合岩化构造的特征,识别多期构造叠加现象,建立变质变形序次。
4)整理和分析P-T-t轨迹资料,研究变质演化过程。
5)根据不同变质构造地(岩)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期次,编制变质相带图,分析确定变质热中心的位置。
6)收集整理可靠准确的同位素测年资料,判别原岩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
(六)原岩恢复
原岩恢复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地质产状和岩石共生组合,二是岩相学标志,三是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四是副矿物。具体见变质岩石学教材(贺同兴,1988)和变质岩区1:5万填图方法指南(房立民,1991)。
1.地质产状和岩石共生组合
不同成因类型的原岩,其产状和岩石共生组合均受其成因特点所制约。在查阅野外记录时,应查找变质岩的产状是层状地质体还是块状地质体,地(岩)层的延展情况、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地(岩)层在褶皱构造中的位置,岩相变化情况以及岩石共生组合的特点等。
1)变质侵入体、岩墙(脉)、层状侵入体和熔岩流等,一般没有韵律性层理,具有下列特征:
与不同的围岩常呈突变接触或有穿切关系;不具备成层性或规则的外形;可具有冷凝边或岩体的相变特征,变质后反映在组构方面具规律性的变化;围岩可能具接触蚀变;在构造褶皱带中,仅占局部位置;层状侵入体可与原岩成整合接触,但与围岩在岩性上常是突变的。
2)火山-沉积岩常具韵律性层理,但分选差,旋回性规律不很明显,在纵向、横向上的岩相变化较大。
3)正常沉积的原岩常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具有完整的沉积旋回和沉积韵律,可形成有规律的变质岩石组合,如:石英岩→石英片岩→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含富铝矿物的云母片岩→富铝片麻岩;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片岩→片麻岩。
2.岩相学标志
反映变质岩原岩类型及成因的岩相学标志,多集中在可能残留的原岩结构构造(变余结构构造)及能反映原岩成因类型的某些特征方面,同时,变质岩的某些矿物和矿物共生组合特征以及不同岩石间矿物递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查明变质原岩成因类型的依据。
基性侵入岩经变质后常见的变余结构有变余辉长结构、变质辉绿结构等,而变质基性熔岩中可出现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和变余枕状构造等,基性和中酸性侵入体中还可能有变余斑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变形较弱部位可发现半自形斜长石板状晶体,同时,还有与成因有关的各类包体和脉岩。正常沉积岩经变质后最常见的变余结构是变余砾状结构,由于强应力变形和韧性剪切作用,砾石常变形、拉长或压扁。
3.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地质产状和岩相学标志无法查明变质岩原岩类型,需要借助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理论基础是,除伴有强烈交代作用的变质岩和各种交代蚀变岩石外,所有变质岩都是一定原岩在相对封闭条件下经变质作用的产物,其成分变化基本上是等化学的。这些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原岩的化学特征,并主要受原岩形成作用特点所制约。
(1)正副变质岩化学成分区别
一般来说,原岩为岩浆岩(正变质岩)和原岩为沉积岩(副变质岩)的变质岩,在化学成分上,有下列主要区别:
Si2O在正变质岩中,一般多在35%~75%范围内变化(超基性-酸性岩),而副变质岩则不受此限制,如原岩为石英砂岩或硅质岩时,Si2O可大于80%,而原岩为纯石灰岩时,则可降至零。
Al2O3在正变质岩中,在0.86%~28%范围内变化,一般小于20%,而某些副变质岩,如黏土岩,Al2O3含量范围为17%~47%,常形成刚玉、红柱石等富铝矿物。Al2O3>K2O+Na2O+CaO。
FeO+Fe2O3在正变质岩中,一般为3%~15%,在副变质岩中,含量不定,有时可以很高,成磁铁石英岩或磁铁岩。
正变质岩中,MgO一般小于30%(包括超基性岩),CaO小于17%,而CaO+MgO则绝大多数在30%以下,个别的情况也不大于47%,且CaO>MgO(超基性岩除外);而副变质岩中,CaO最多可达56%,MgO可达47%,且MgO>CaO,特别是黏土质岩石。
在正变质岩中(除酸性岩浆岩),一般是Na2O>K2O,而副变质岩中,几乎经常是Na2O>K2O。有时K2O/Na2O可达2~3,是正变质岩所没有的。
(2)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应用
除上述常量元素含量的区别之外,经常利用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原岩的成因。但是,原岩成因类型极其复杂,不同成因类型原岩可能出现化学成分相似性,因此,必须强调在研究成因时,重视野外地质产状、岩石共生组合及岩相学标志收集与研究。否则,只强调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点,可能会导致错误结论。
(3)常用的各类图解
区分正副变质岩及基本原岩类型常用的图解和方法有:
尼格里值、(al+fm)-(c+alk)-Si图解、(al-alk)-c图解、A-C-FM图解、ACF和A′KF图解、MgO-CaO-FeO图解、[(Al+Fe+Ti)/3-K]-[(Al+Fe+Ti/3-Na)]图解、(Al+Fe+Ti)-(Ca+Mg)图解、TiO2-SiO2图解、La/Yb-TR图解等。
研究变质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与岩浆系列的图解有:
Ti/100-Zr-Y·3图解、Zr/Y-Zr图解、Hf/3-Th-Ta图解、Ti-Zr图解、Cr-Y图解、Ni-FeO*/MgO图解、FeO*-MgO-Al2O3图解、稀土元素型式、FAM图解等。
研究灰色片麻岩及变质深成侵入体的图解:
划分类型与系列的有:An-Ab-Or图解、K-Na-Ca图解、Q-Ab-Or图解;判别构造位置及成岩方式的有:Rb-(Y+Nb)和Rb-(Yb+Ta)图解、Nb-Y和Ta-Yb图解、Yb-Al2O3图解、稀土元素型式、La/Sm-La图解、微量元素ORG标准化蛛网图和R1-R2图解;判别花岗岩成因的有Na-K-Ca和ACF图解(王仁民等,1987;肖庆辉等,2007)。
研究变质沉积岩原岩性质和形成条件的图解:
区分原岩类型的有:米什多图解、AF图解、稀土元素型式等;判别变质黏土岩原岩和形成环境的图解和方法有:沉积矿物成分再造法、KAF图解、(Al2O3+TiO2)-(SiO2+K2O)-∑其余组分图解、不同气候带黏土岩的成分图解、K2O-B*图解和Ba-Sr图解等(贺同兴等,1988,王仁民等,1987)。
(七)变质变形事件序列及地质演化研究
1)利用遥感、物探和化探资料,结合野外原始记录,分析判断区域变质构造带的边界,划分变质岩区各类构造块体界线,并确定主要构造单元边界。
2)根据变质期次、褶皱、断裂和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代,变质变形序次等划分构造旋回,确定每一变质旋回的变质形特点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按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综合研究区域变质构造带的演化特点;一般按太古宙、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各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变质岩组成、区域构造形迹和变质作用特点。
4)分析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区域变质构造带的空间位置关系。如中太古代为初始陆核形成阶段,在太平寨-三屯营一带形成了一套二辉石型麻粒岩建造,以短轴背斜和片麻岩穹窿为特点;新太古代陆核逐步形成,在陆核西北遵化一带相当于现代的岛弧或弧后盆地环境,形成了绿岩建造,以大型背向形和角闪岩相韧性剪切带十分发育为标志(房立民等,1991;LuSongnian,2002)。
5)根据划分的变质岩建造和研究区成矿特点,分析变质岩建造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含矿建造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关系。
6)根据变质构造特点和研究区成矿特点,分析各类变质构造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的关系,指出控矿构造和成矿的有利部位(陆松年等,2006;潘桂堂等,1997)。如新太古代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磁铁石英岩建造在水厂向形构造的核部可能形成大型铁矿床。
(八)遥感和物化探资料解译方法和综合应用
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为变质岩区编图工作提供大量的信息,应全面收集研究区内遥感和物化探有关资料。
1.遥感资料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
遥感地质解译从一开始就是地质编图的一种手段,遥感资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较准确地圈定地质体,从宏观上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总体格架。主要包括内容包括:
1)比较准确地圈定出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以及变质岩区的构造边界。
2)区分早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和中浅变质岩系。早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由于岩石变形变质强烈,表现出相对均一的抗风化剥蚀程度,在影像上显示出的平缓丘陵地形、块状地形分区。弱层理特征以及与上覆层状岩层形成的层状影纹结构反差,均是太古宙基底变质岩系解译区分的宏观标志。中浅变质岩系由于该套岩石变形变质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岩信息,尤其是层理信息,与沉积岩区难以区分。解译中往往根据一些片理、板理表现的断续细线纹或结合已知资料来确定。
3)区分不同成因和类型的变质岩。色彩、地形地貌、水系类型及影纹结构等标志是变质岩岩石类型或岩石组合类型解译划分的主要标志类型。可以区分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接触变质岩石发育在侵入岩发育地区,分布于侵入岩的外接触带,形成的岩石类型与原岩性质和侵入岩岩性有关。一般情况下,侵入于沉积岩或火山岩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容易形成接触变质。岩石类型为角岩类和大理岩类。
动力变质岩解译主要指与动力变质作用相关的糜棱岩系列,它属于韧性应变或晶体塑性变形相伴生的同构造重结晶作用造成的粒度细化。在影像特征上,常呈带状展布,复菱块状结构影纹和垅岗状地形是提取韧性剪切带信息的主要解译标志。
区域变质岩解译的主要标志是色彩、地形形态,可以区分几个大类。
第一类为千枚岩、板岩、片岩类,该类岩石因变质程度较浅,原岩的成层特征明显,条带影纹发育,多构成低缓丘陵或岗状地形,小冲沟构成的平行密集条纹往往代表着板理、千枚理、片理的方向,有时它们与代表岩层走向的条纹条带重合。
第二类为片麻岩、变粒岩类,由色调和影纹异常引起的透镜状、似层状和肠状的影像,应引起特别注意。如华北等地片麻岩分布区中呈深色调,透镜状、月牙状几何形态的影像体,岩性有可能为磁铁石英岩,这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根据浅色调圈定的透镜状、似层状或不规则块状的大理岩、石英岩、石英脉等,指示了变质岩中正常沉积岩夹层的存在,对恢复变质岩原岩和变质变形构造研究提供了依据。片麻岩区的地形和水系与花岗岩分布区具有相似性,一般组成低缓的地形,似垄岗状和馒头状山脊,其走向不明显,地形坡度较缓。有的地区岩性柔软,表生残积土壤和岩石碎片发育,主支脊间没有明显界线和固定的几何关系。有的地区岩性较坚硬,主支脊有的成羽毛状斜交,有的近于直交,山脊呈尖顶状,最小一级冲沟往往同片麻理方向一致,槽脊发育,构成密集羽毛状或丰字形地形和水系类型。有的片麻岩分布区,发育有密集平行钳状树枝状水系。
第三类为变质深成侵入岩体,主要根据变质深成侵入岩残留的形态结构、多期次岩体侵入的环状结构,以及与变质地层之间的微细影像特征差异来判别提取。主要影像表现特征为:模糊的形态边界;相对均一的影纹区;块状结构;与变质地层影纹的不协调关系等。
4)变质变形构造的解译。在深变质岩分布区,多期透入性构造置换面理、塑性环境下的褶皱构造、韧性剪切构造等,在遥感图像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多期透入性构造置换面理在遥感图像上显示为断续的线性影像,透镜状灰白色、白色影像等;塑性环境下的褶皱构造在遥感图像上以弧形影像,褶曲影像,脉岩体褶曲影像,脉岩体沿褶皱转折端对称分布影像,同一影像体沿褶皱转折端对称分布等显示;韧性剪切构造在遥感图像上以断续的线性影像,透镜状灰白色、白色影像断续呈线带分布,蠕虫状影像呈线带分布,褶皱构造影像等显示。
5)断裂构造的解译。断裂解译标志是提取断裂构造的直接影像依据。按其影像特征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是线性标志,主要类型有直线、折线、弧线和环线。表现方式有单线和线带之分,前者反映单条断裂,后者代表断裂破碎带。第二是色彩(调)标志,主要表现特征是色调异常线、色调异常带和相同或不同色调体的错位、斜接、延伸不畅等。第三是影纹结构标志,主要是通过相邻地质体影像走向影纹的斜交、阻断、突然消失、位移等现象存在加以判定。第四是地形地貌标志,主要表现形式为:①地貌单元界线的突变——以线性影像为界分割两个地貌单元;②界面的几何形态——两个地貌单元的分界线以陡崖、陡坎、三角面等几何形态显示;③微地貌线性特征变化——沿断裂线形成串珠状鞍形脊、负地形、垄岗地形、透镜体、菱形块体、山体错位等微地貌现象。第五是水文标志,主要特征是水系错位、格子状和角状水系、水系网密度突然变化、地下水溢出点呈线形展布等。
遥感资料应用需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凡未进行定性地质解译的遥感影像单元,一般可采用以线、环影像单元为主,带、色、块等影像单元为辅进行编图;已进行定性地质解译的遥感影像单元,解译地质体(如出露或隐伏的断裂构造、变质岩大类、变质侵入体或基性岩墙群等)的边界线,均应以定性解译标志的可视化程度为依据,采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界线。
2.物探资料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
在变质岩区地质编图中应用物探资料,首要任务是给异常定性,解释引起异常的原因。作为异常定性的特征有:异常强度、形态、走向、规模、展布特点。不同地质体和构造引起的异常,其强度、形态、规模、走向、展布特点通常是不同的,依据这些差异,可判断异常引起的原因。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了解不同的物性变质地质体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研究区域构造格架和各种单体构造,同时物探资料对了解地壳厚度和结构、确定地壳上部地层结构与深部构造的关系,以及进行构造分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对异常进行定性划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推断变质侵入体的位置、产状及延伸(深)
重磁配合可有效识别各类变质侵入体,重点是隐伏和半隐伏的岩体。
变质基性与超基性侵入体:一般同步显示磁力高与重力高,异常强度大,但规模较小。因此,可以追索基性超基性岩带或基性岩墙群。
变质中性岩体:一般显示磁力高,重力弱异常或无异常,异常规模通常较大。
变质酸性侵入体:一般同步显示磁力低与重力低,异常规模通常巨大。
变质侵入体的中心往往呈近似等轴状,其接触带变质或蚀变后磁性往往变强,因此分布呈近似圆形的异常区和环形异常带也可作为识别变质侵入体的标志。
(2)推断构造的产状、规模与延伸
重磁资料识别断裂的效果良好,有时可间接提供褶皱信息。重点是识别隐伏和半隐伏的、未知的和与已知资料有出入的各种构造。
异常区分界线:往往反映构造分区界线,这种界线往往是深断裂或大断裂。在片麻岩区可区分穹窿构造和大型线性构造带。同时,也可粗略圈定具有不同地质发育历史的地质构造单元。
线性异常:由垂向断裂直接引起的线性异常呈台阶状,断裂顶线大致位于垂直断裂方向剖面上的异常拐点处,或异常水平导数的极值处。应注意,具有物性差异的非断裂走向延伸较长的岩性分界处,也对应线形异常。切不可将所有线性异常都定为由断裂引起。应首先分析异常的起因和地质上是否有存在断裂的可能性,然后再确定线性异常是否对应断裂。
非台阶状线性异常,可由宽度不大,走向长度大的地质体引起。若这种地质体为断裂充填物,也可作为断裂的识别标志。
串珠状异常:往往反映断裂内断续有充填物的情况。
连续异常突然错位或扭曲:指异常走向的水平错动部位预示有垂直异常走向的水平错动断裂存在。
连续异常强度突变:指异常走向的水平方向上强度的突然大幅度升高或降低,也预示有垂直异常走向的垂向断裂存在。
(3)推断基底构造
重力资料能清晰的表现结晶基底的内部构造,基底表面的起伏,基底内部的巨大断裂带,巨大韧性剪切带,各类变质花岗岩基向深部的延伸情况。
(4)使用重磁资料
可识别有磁性差异和密度差异的变质地层,重点是隐伏和半隐伏地层。特别是在是早前寒武纪的硅铁建造、含磁黄铁矿的多金属矿体和其他含磁性矿物的矿化体体引起的异常,可以为矿产预测提供信息。
3.化探资料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
化探成果圈定出的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配合物探提供的深部构造信息及地面地质调查资料,进行综合信息找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区域化探成果是地球化学场的反映,不同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与不同的地质体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全面系统地对区域化探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大量提取这方面的信息。在变质岩区地质编图方面,可以利用化探资料提供的信息,推断异常与变质地层、侵入体和地质构造的对应关系。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成矿元素、伴生元素、造岩元素的分布规律、元素组合特征及异常特点,在研究已知地质、构造元素组合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开展未知地区地质构造的推断工作。
1)根据不同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推断不同时期、不同成分的变质侵入体和变质地层的大致范围。
2)根据地球化学异常组的界线,推断区域性断裂构造带、韧性剪切带的范围。
3)根据地球化学富集区或成矿元素异常,推断控矿地质体的范围。
4)根据地球化学异常、控矿地质体和矿化类型,研究控矿地质体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九)蚀变特征与矿化关系研究方法
1.根据蚀变类型了解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1)了解热液成分,蚀变增加的组分是热液富有的组分。
2)判断成矿温度,如矽卡岩化、钾长石化、云英岩化等是高温产物;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青磐岩化等是中低温热液产物。
3)了解pH及Eh值,如泥化、云英岩化、次生石英岩化多形成于酸性环境;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蒙托石化多形成碱性环境。
4)红化、重晶石化、明矾石化等表明氧化环境;黄铁矿化、退色化表明还原环境。
2.蚀变类型的找矿标志
由于岩石蚀变和矿化都是热液作用的产物,围岩蚀变类型往往和矿化种类有密切关系。不仅围岩蚀变的范围往往大于矿化范围,而且不同蚀变类型及矿化常具有特定的空间分带规律,如斑岩型铜(钼)矿床,从矿化中心的钾化及石英-绢云母化向上(外)依次分布泥化带、青磐岩化带。因此,围岩蚀变可作为有效的找矿标志,注意研究蚀变类型与矿化种类的关系(表6-4)。
表6-4 主要蚀变类型与矿化种类的关系
H. 求《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方法》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方法》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cbcXDN7VqakdNKwDm23fWA
I. 工作研究的工作研究的方法技术
工作研究所包括的方法技术主要有两大类:方法研究与时间研究。 主要是通过对现行工作方法的过程和动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不合理的动作或过程并加以改善。方法研究主要有:样本法、标准要素法。
样本法(work sampling method)在作业测定中也是使用很广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并不关心具体动作所耗费的时间,而是估计人或机器在某种行为中所占用的时间比例。例如,加工产品、提供服务、处理事务、等候检修,或空闲,这些都可看作为某种“行为”,都会占据一定的时间。对这些行为所占用时间的估计是在进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其基本假设是:在样本中观察到的某个行为所占用的时间比例,一般来说是该行为发生时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在给定的置信度下,样本数的大小将影响估计的精度。 标准要素法(Elemental Standard Data Approach)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不同种类的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单元,实际上不同工作是若干种,(这个种类是有限的)工作单元的不同组合。因此,对于工作单元所进行的时间研究和建立的工作标准,可应用于不同种类工作中的工作单元。而这样的工作单元的标准,一经测定,即可存入数据库,需要时随时可用。 时间研究这种方法的主要用途是建立工作的时间标准。一项工作(通常是一人完成的)可以分解成多个工作单元(或动作单元)。在时间研究中,研究人员用秒表观察和测量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员,在正常发挥的条件下各个工作单元所花费的时间,这通常需要对一个动作观察多次,然后取其平均值。从观察、测量所得到的数据中,可以计算为了达到所需要的时间精度,样本数需要有多大。如果观察数目还不够,则需进一步补充观察和测量。最后,再考虑到正常发挥的程度和允许变动的幅度,以决定标准时间。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是相互关联的,方法研究是时间研究的基础、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而工作测定结果又是选择和比较工作方法的依据。时间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既定时间标准设定(PTS)法。
既定时间标准设定(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PTS)法是作业测定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标准要素法更进了一步,他是将构成工作单元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动作,对这些基本动作进行详细观测,然后做成基本动作的标准时间表。当要确定实际工作时间时,只要把工作任务分解成这些基本动作,从基本动作的标准时间表上查出各基本动作的标准时间,将其加合就可以得到工作的正常时间,然后再加上宽放时间,将其加合,就可以得到工作的正常时间,然后再加上宽放时间,就可以得到标准工作时间。
J.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袁方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puz2NoggEowx7vAmHq1SaA 密码:z8j0
书名: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
作者:袁方 主编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页数:614
内容简介:《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对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全书围绕社会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评估的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吸收了当代国外的最新发展成果,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研究的成功案例。
作者简介:袁方(1918—2000),湖南汉寿县人。生前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任首届系主任。 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等职。主要着作:《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我国生育率下降趋势和问题》、《劳动社会学》、《老年学导论》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中国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农村非农部门的就业和问题》、《中国当前劳动就业问题》等。
王汉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乡社会学。主要着作:《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论文精选精评(社会学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