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式教育与西方式教育的不同
一、教育类型不同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验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成果。
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和中国教育最大差异就在于本质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从学生的本能出发,中国教育是一种“无次品生产”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产出的是合格产品,教育之中的学生遵循“学习是不可以犯错的”的规律,学生创新思维在学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锢。
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课堂上从小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教育教学作用是指引者,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亲和无拘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出现的疑问一起去图书馆或团体解决,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正确与否自己做出判断,教师没有约束学生的自主思考。
二、中西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显着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
三、中西学生从知识层面上的区别
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贰’ 中英教学理念有什么不同
标准化、专业化与因材施教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的小学教育是有教学大纲和固定教材的,考试也被要求“不能超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范围”。另外,中国的小学老师是分科的,专业化很强,教数学就是教数学,教语文就是教语文,尤其在师资充裕的城市小学,很少出现“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情况。
也就是说英国的小学并不强调标准化教学,也不认为各门主课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与此相对的,他们更注重“因材施教”。不同于中国,英国的小学生们虽然有固定的教室,但是没有固定的座位,很多时候是以小组的形式上课,老师会根据学生在该门课的水平分组。
通过这个对比可以发现,英国“因材施教”的优势是中国所缺少的;但是与此同时,这种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又采用“全科老师”的方式对于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可以想象,在中国的体系下,小学老师的专业化水平更高,再加上更标准化的教学系统,中国孩子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由于老师水平高低所造成的教学质量的差别也会降低。
个体/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的差异
在中国的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对着讲台,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的学生只可以在老师的要求下跟老师互动(比如举手回答问题),学生之间是不允许有互动的。所以我们采取的是个体/集体式的教学。在BBC的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老师在英国授课采取的也是这种典型的“灌输”方式。
这一点在英国有很大不同。在BBC的纪录片里我们也看到,几个学生去找他们原来的数学老师辅导的时候,他们是几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坐的。这就是英国学校的主要授课方式——小组合作。在课堂上,老师不是永远的主角,他们会留出来很多时间给学生讨论和吸收。跟中国的授课方式相对的,英国这种授课方式更具有“启发”性。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个体/集体授课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就知识量而言,肯定比英国有优势;但是英国的优势在于,通过这种“启发”式的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使他们锻炼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年级的提升,中国的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可能要优于英国学生,但是英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会更强。
在教学结果之外,这两种授课方式还导致了合作精神的差异,我其实觉得这一点是更需要重视的。在中国的课堂上不允许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谈不上合作;而英国的授课方式显然强调小组的讨论和合作。因此从结果来看,会导致中国孩子更缺乏合作精神。
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差异
英国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非常关注,这方面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的点滴。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不强调对学生心理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关注的,而英国的关注又似乎有点太过了。英国有媒体批评对于孩子心理的过度保护,会让这些孩子无法承受走出校园的残酷社会;而中国学校出来的孩子,要么心理足够坚强,要么压抑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很大的潜在风险。
对“尊重”和“规则”的理解差异
在BBC纪录片里有一个冲突:教科学的中国老师认为英国的学生非常不遵守课堂纪律,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重!在某一堂课上,这位老师忍无可忍地对学生说:“你们之所以成绩不如中国学生,就是因为你们不遵守纪律……”这句话当时就把一个女生激怒了:“当着我们的面说我们不如中国学生?你太无礼(rude)了吧!太不尊重别人了!”
其实从这个冲突片段中,反映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对于“尊重”的不同理解。在中国,“尊重”是跟客体联系在一起的,它取决于尊重对象的“权威性”,或者可以称为“权威尊重”——你是老师我尊重你,你是校长我更尊重你,但是你是清洁工、服务员我就不需要尊重你,你是学生我也不需要尊重你。但是英国理解的“尊重”是对主体的基本要求,跟客体无关,或者可以称为“底线尊重”——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而任何人也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这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跟“权威”程度无关。
‘叁’ 什么叫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初中的学习学科方法.编辑本段 数学英语物理语文化学.. 学习主要掌握 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保质完成. 知识点熟透掌握. 考试知道每题所考知识点. 数学 公式定理最重要. 理解 记住 运用. 灵活运用. 大量做题有必要,但是最好多做经典题目. 英语 主要是阅读和语法. 阅读尽量做到一天 一至两篇 课本上的每一句话都要看到. 单词全部背写. 物理 公式概念最重要.. 然后电学 力学 是重点. 完了可多大量做题. 但如果你是属于懒的却又聪明话.那就上课认真听老师讲. 老师发的题最重要. 其实初中物理很简单. 化学 主要是跟着老师走.笔记是核心. 书本是根本. 老师讲的是精髓. 其次.注意休息. 多睡觉.保持充足的精神.和清晰的头脑以及强健的记忆 最重要.
‘肆’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着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
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
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
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
子多动手。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
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学校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
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
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
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
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
新思维。
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
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
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
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
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
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
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着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
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
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
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
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
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
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
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
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
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视“精”和“深”,
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
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
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
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
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
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
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
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
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
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
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
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
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
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
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
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
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
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
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
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
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
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
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
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
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
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
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
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
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外
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
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
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
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
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
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
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
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
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
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
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
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
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伍’ 中外老师的教学态度区别,要英文的,急!!!
In teaching of aural comprehension, we find many students complain that much time has been used in listening, but little achievement has been acquired. In order to improve competence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ome students specially buy tape recorders for listening and spend quite a few hours every day on it, but once they meet new materials, still, they fail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reason? On the one hand, maybe some students’ English is very poor and they haven’t grasped enough vocabularies, clear grammar or correct pronunciation, or maybe the material is rather difficult, etc. On the other hand, an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y are unfamiliar with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USA and England. Aural comprehens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of American and British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fact, is an examination of one’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which includes one’s English level, range of knowledge, competence of analysis and imaginative power.
Maybe we have this experience: when we are listening to something familiar to us, no matter what is concerned, usually we are easy to understand. Even if there are some new words in the material, we are able to guess their meanings according to its context. However, when we encounter some unfamiliar material or something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al background, we may feel rather difficult. Even if the material is easy, we only know the literal meaning, but can’t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because we lack knowledg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ps:
中国老师教学的主要的特点是填鸭式教学,只教书上的
外国老师则会教你学会思考问题,其特点是主动创新型。
‘陆’ 中外教学理念的差别
中外教育的差别
"英国的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
"英国的老师特别擅长问why(为什么)或者how(怎样、怎么),而中国老师爱问what(什么)。"
"英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
最近,首批32名"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的外派教师,结束了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为期6个月的学习,回到北京。他们对于英国的教育,感受颇深。
回国时,每个人都因行李超重交了罚款
回程途中,在机场,32位教师每个人都因为行李超重交了20英镑的罚款,这还是从轻发落的结果,要真按规定执行,有的老师恐怕要被罚几百英镑。
行李超重是因为他们书籍和各种资料带得太多了。
"英国有用有趣的书籍和资料太多了,整理行李时,我们都说即使把自己的东西都扔掉,也要把这些资料带给学生。"湖北武汉楚才实验中学的苗淑艳老师感叹:"国内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料太少了,书店里充斥着都是指导考试的资料"。
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的赵杰老师完整地复印了3本大书。她和苗淑艳看法一致:"我们的很多书店里,习题集、辅导书占据了大部分书架,但关于学习方法、信息含量扩展的书很少。教师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资料,只有复习资料,很难做到更新教法。"
贵阳一中的王妤老师到英国后,看了很多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感觉耳目一新,可一看出版日期,居然是20世纪70年代的。她说:"国内指导中小学教育的现代理论书籍,实在太少了。"
"以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宽容学生,充分肯定学生"
来自新疆克拉玛依一中的任长明老师,此行最深的感受是:"以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善待学生,宽容学生,充分肯定学生。"
任老师的感受来自于自己在英国当学生的经历:"我们上课时,无论发表什么样的意见,教授的评价总是'maybe'或者'perhaps'(可能、也许),这种模糊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而我们国内的课堂教学,则常常是一言堂,老师说A,学生就不能说B。"
王妤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在英国,不论是大学里教授,还是中小学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有时候,即使教授不同意我们的意见,他也会说OK,只是用其它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老师对学生永远是鼓励的。"
这32位老师中,有初中老师,也有高中老师,大家在一起交流时,都感到中国学生在小学时都很活跃,初中时也勇于发言,可上了高中以后,大多数学生就变得沉默,高中的课堂最为呆板。
王妤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处在不断被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尊心越来越强,如果经常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否定,就会觉得丢面子,因为怕出错就越来越羞涩、越来越沉默。
任长明还提出,中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很困难,时间一长,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慢慢对自己丧失信心。
他谈到在英国参观一所中学时,看到一个叫设计室的地方,以为上的是很高深的课程,进去一看,发现学生做的不过是简单的针线活。"课程不应该过难,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使他处于被肯定的状态,有利于增强自信。"
一位老师说,原以为国外的考试很少,去了英国才发现,那里也是考试国家,每年几次大考,而且每个学校学生的分数都公开,平均分多少,比去年提高了多少,都要张榜。如果1个学校连续几年成绩下降,很可能就会被取消办学资格,所以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不过,何庆友老师说,英国的考试题目非常灵活,比如它的文学课每次都考莎士比亚,但不是让学生谈中心思想、主题意义,而是谈自己的认识。所以,何老师的结论是:"考试不一定只起负面作用,关键看考什么、怎么考。"
王妤介绍,前段时间我们搞"减负",不让老师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在英国,明文规定了各个年级的家庭作业量,1年级每天留半小时家庭作业,逐年增加,高中阶段的作业量和我们也差不多。"其实,"她说:"关键是作业内容,我们很多作业是死记硬背,像有的老师留的作业就是让学生抄课文,这样的作业就毫无意义。"
英国的教育重视过程,中国的教育重视结果
在英国一所中学,王妤听了一次关于莎士比亚名着《麦克白》的文学课。这个专题讲了两星期,老师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去读原着、查背景,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最后还要问一句"Why do you think so(你为什么这样想)?"
王妤发现,英国的老师特别擅长问"why"(为什么)或者"how"(怎样、怎么),而中国老师爱?quot;what"(什么)。
何庆友说,这就是中英教育的最大差别,英国教育重视过程,中国教育重视结果。
过程和结果的区别,在对老师和学校的评价上体现得非常突出。王妤说,我们评价老师,考试成绩还是最重要的指标,而在英国,对老师的评价体系是多个指标构成的,除了学生的表现外,还有学生的意见、家长的意见、同事的意见和校长自己的评价。
何庆友说,英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建立一个关于总体能力倾向评价的数据库,学校每年有跟踪记录,观察这个学生提高的程度。不像国内,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上都差别很大,最后的考试结果,自然也相距甚远。
‘柒’ 中国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外国孩子的教育方法有什么区别
国外让自由发挥想象力,中国家长给孩子强迫安排好一切
‘捌’ 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6、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7、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
8、现场教学法
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9、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8)中外老师教学方法的区别扩展阅读: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另外,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