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家姓 董姓的由来
豢龙之后,儒家大者-----------董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着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qiyi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着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qiyi领导人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一、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yuanguang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三、历史名人
董 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 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着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犟,为民作主,京师震栗,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犟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七十四岁死于任上,只一床旧被覆盖遗体,家中尚存大麦数斛,破车一辆。光武闻知十分伤感,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诏以大夫之礼葬之。
董 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 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 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着,深得民心。
董 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
董 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干隆二十八年中探花干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 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 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着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佑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小婉:着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着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着,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着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着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干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 。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着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着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qiyi领导人之一。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12月与赵搏生率部发动宁都qiyi,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团长等职,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2、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贰’ 董姓的祖先和起源在哪里
一、董姓始祖
董父、参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
二、董姓起源
1、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2)董姓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1、董狐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2、董仲舒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3、董和
(?-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叁’ 我想知道董姓的详细来历`及分支过程
董姓起源
董 驯龙得董姓
董姓有诸多历史可考,其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董姓的起源,从惠连氏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帝。“董”初指能制绳索的草,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他们以草为图腾。据传,惠连的孙子董父擅长驯养龙(即鳄鱼)。某年,有人向舜帝敬献了几条蛟龙,需要专人饲养训练,朝廷就指派董父驯养。董父精心驯养这些蛟龙,教它们学会各种舞蹈。舜帝很高兴,便根据这一职业赐他们氏族称豢龙氏,并赐董姓。从此,董父的子孙后代便以董为姓。董的古址在今山西境内,是夏商时代的侯国,后为晋所并。
另据汉代的考证,董姓另一支的起源是以官职为姓,是春秋时期晋国董督晋典的后代。
一、董姓迁变
董姓来源与其他姓氏不一样,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族人就进入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着混居,融入土着之中。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
董姓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声名卓着。当时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子,而董狐被后世誉为“良史”,为后世史官树立了榜样。当时,董姓主要活跃于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地区。到秦汉时期,董姓已扩展至河北、山东,进入了浙江、广东,还有西部的四川。那时,董姓名人有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被王允、吕布所杀死的董卓、东汉洛阳令董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贵州和云南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进入唐宋时期,董姓的重心在滇、黔地区形成,并大批移民东南。这时候,董姓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当然,也有唐朝宰相董晋。明清以后,东北的董姓得到发展。这时候,董姓族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着名书画家董其昌,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当然,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战斗英雄董存瑞,甲骨学家董作宾。
二、董姓名人
一代名儒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时期,武帝颁布诏书,下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董仲舒三次上书,三献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天人三策》,博得汉武帝的赞赏,委以江都相之职。这种“天人感应”的学说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予以神化,谁反对政治统治,反对皇帝,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这种学说适应了统治者愚化民众的统治心理,被汉武帝采纳了。为了实现这种学说,董仲舒进一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求以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促进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大一统。
到汉宣帝时,当时儒生对奉为经典的五经有不同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大讨论,这次讨论由萧望之主持。讨论中,儒生们把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反驳攻击观点不一样的人,被班固称为“党同伐异”。
董仲舒专治《春秋公羊传》,一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作数十篇文章论说《春秋》,后来合编为《春秋繁露》。他在书中杂并阴阳五行学说,强调天意,君权神授,从唯心主义角度论证了汉王朝存在的必然性。书中还提出了封建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人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荒谬论点。
据说董仲舒在帐幕中讲读经籍,然后由其门弟子依次传授后来者,因此竟有弟子未曾见过先生面的。董仲舒日常生活严格遵照礼仪,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讲学,三年时间竟然没有空观赏室外园林,为弟子们所敬重。成语“目不窥园”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
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繁衍播迁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望。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
“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着,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名人精粹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孔子赞其为秉笔直书的“良史”。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着农书十八篇。
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着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着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湖北枝江人,蜀汉时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董奉: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国时神医。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着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着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共产党,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肆’ 关于董姓的调查和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小学近视问题的研究报告看下面:一、课题的提出:我们班许多同学都陆陆续续带上了眼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有多少人近视了?他们又为什么近视了?我做了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普通人是怎么近视的。2.调查询问同学,了解他们是怎么近视的。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视了。4.通过班级博客发表问卷。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我班共有11个人近视。我国的近视率已接近30%,小学生22.7%患有近视,初中近视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镜,大学生近视比例高达80%。近视成因较多,据我们猜想,造成近视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营养体质因素和睡眠因素。导致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作业做的太晚,使睡眠不足,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摄入大量的德和蛋白质。现在小学生近视率很高。虽然近视存在某种的遗传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除了配戴眼镜外,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唯有持久地开展预防措施。中学生极高的近视率和现行的教育制度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的是因为用眼习惯而导致近视的发生。近视预防的重点也在于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四、结论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发现:1.从整体来看,作业负担较重的同学占大多数,作业负担随年级的升高而加重。2.无论是哪个年级在做作业时都没有好好的让眼睛得到休息;而在校休息时间又一次随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3.抗疲劳眼药水与眼保健操都是对眼睛有治疗作用的,但却没有引起同学的高度重视。4.近视人数虽然远远高于非近视人数,但不佩戴眼镜的人却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这表明同学们对近视的问题还不够重视!5.其中的因素,像:姿势不对、用眼不当之类的毛病,我们可以努力克服、改正;像灯光太暗或太强之类的,我们可以调节;像防护不当、用药不当之类的,我们可以尽量避免;……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每日坚持远眺、坚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2、学习时要有充足的光线,光线要从左侧方向来。不要在光线不足和耀眼的阳光和强灯光下看书写字。3、不要睡在床上或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要歪头偏身趴在桌上读书写字。4、不要长时间使用视力,每学习50分钟后,应当休息10分钟。5、看电视的次数不要过多,时间不要过长,要控制在1小时以内。距离不要太近。至少隔两米远。要记住眼科医生给大家的劝告: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看书、上网、看电视不要连续超过一小时,不要在太强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写字姿势,坚持作眼保健操很重要。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伍’ 董姓的研究结论有哪些
1.最新的百家姓排名,“董”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董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全国来看,也有700多万人。
浙江是董姓较为密集的省份之一,其次为广东广西
2.董姓名人有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被王允、吕布所杀死的董卓、东汉洛阳令董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贵州和云南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进入唐宋时期,董姓的重心在滇、黔地区形成,并大批移民东南。这时候,董姓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当然,也有唐朝宰相董晋。
明清以后,东北的董姓得到发展。这时候,董姓族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着名书画家董其昌,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当然,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战斗英雄董存瑞,甲骨学家董作宾。
‘陆’ 董姓的来历
1、源于地名
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3、源于己姓
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地名
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
“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
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蒙古族
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
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
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呼勒都古德”。
与古突厥语“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满语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是满族着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⑵.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
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⑶.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ug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⑷.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Juhere Hala,汉义“冰冻”,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⑸.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Juhu 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6)董姓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董姓历史名人介绍:
1、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着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
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着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2、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
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颇着威名。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
不久令其弟董旻联合吴匡杀掉上司何苗,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爆发董卓讨伐战。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呼召三台。
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结果成功。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3、董允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
当时,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姓
‘柒’ 关于董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的研究报告。250字
可口可乐,董姓氏的由来
‘捌’ 关于董姓的研究报告
你可以跟《李姓研究报告>的形式差不多,然后把里面关于李姓的来历改成董姓的来历就可以 了。
对某种教育现象调查后,对其结果整理成的文字材料,就是教育调查报告。其作用是就某一科研课题搜集材料、罗列现象,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分析、归纳综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探索事物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找出解决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调查报告一般都包括总提、主体、结论这三个“老三段”的基本格局。调查报告结构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导言。(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通调查还是非普通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体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3)主体。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细地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数据如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可以增加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①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②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③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性;④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讨论或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结论。利用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列出参考资料。即在写调查研究报告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并对读者提出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一、主题的确立与材料的选择
关于主题。调查报告主题和调查之前的选题与立意应该一致,当然,在获得调查资料后,对问题有了再认识,也可以重新确立主题,确立主题要求是:
第一,主题要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一种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理论能对现在的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即使是探索,也要具有前瞻性,而不能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所针对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十分紧迫的或长期没有解决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主题要体现调查资料,资料能够充分说明主题。主题的确立要依据调查资料的内容,要能体现调查资料的内容。预先的假设与现有的材料不一致,要以现在的材料为准进行修正。要使材料能够充分说明主题。
第三,主题宜小不宜大。小的主题能密切联系教育实际,也能较好地获取材料,撰写起来也较容易。大的主题费时费力,只适合专门的教育科研部门进行研究。对广大在职教师来说,主题宜小不宜大。
关于材料的选择。材料是确立主题的基础,主题是材料的统率,调查报告的主题决定了调查资料的取舍,选择材料的要求是:
第一,材料要典型。调查获取的材料很多,经过整理后的材料应该都是有用的材料,如果不加选择;全部写入文章中,势必变成材料的堆砌。因此,必须选取最具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玖’ 董氏的由来是什么
【董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己姓。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孙子吴回爱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儿子有叫参胡的,姓董,其后裔就以姓为氏,也称董氏。
【董姓由来新探】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从比较客观与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探讨每个姓氏来源与发展。在谈董姓由来之前,我们必须澄清在原始社会未期我中华民族先民现状的几个观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炎帝、黄帝等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之称,并不是单指一个人。炎帝部落从开始到衰亡而被黄帝部落取代大约为二千年之久,只要成为炎帝部落联盟首领均称为炎帝,这二千年中有许多人担任过这个部落首领而都被称为炎帝,黄帝的含义也是如此,正如今天不管是张市长、李市长我们都可以称他为市长。当然这其中有几个突出功绩的炎帝、黄帝而被后人敬仰。炎帝部落是神农氏、燧人氏后裔,是个善长于用火的农耕部落,而后起的黄帝部落是以游牧狩猎为主,二者对自然资源利用方法不同,因此炎帝部落的刀耕火种、辟地开荒的活动常引发炎黄两部落利害冲突,最后爆发炎黄之战,炎败黄胜的结果使黄帝部落确立了霸主地位。
第二我们可以肯定,炎黄时代我中华大地已有千千万万的原始人群,组成许多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因此我们认为中华各姓追源到黄帝、炎帝、蚩尤等等只是说明该姓出于此部落,极大多数不可能是黄帝或炎帝的正传后裔。
第三我中华民族和文明起源并非一源,而是多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每个姓氏也一样,大江大河源于最远一泉,汇纳百川而成。我董姓也一样,从最古的一源开始,融合各方,甚至其它民族,形成今七百三十余万人群。如历史上加入董姓的有匈奴、山越、氐、羌、吐蕃、高句丽、及清代满族,因而东北多董姓。今云南白族也有许多董姓。
因此我们撇开重黄轻炎观念及攀龙附凤俗套,考我董姓属炎帝部落联盟(而非黄帝部落联盟)一员——祝融部落,在贵州省关岭县晒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红崖丹书’可以证明这点。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芈六部落,后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秃,史称祝融八姓。我董部落当时称惠连部落,是一支继承祝融部落制绳存火传统,擅长用一种叫董的草制绳的部落,以董草为图腾。我董姓出于己姓非黄帝部落之己姓。彼己姓是蛇图腾,己又是自己之意,又转为黄帝本姓姬。而我董姓属炎帝系,是绳转蛇、蛇转己的己姓,两者源流不同。
到舜帝时我部落中出了一个叫‘父’的人,善于驯服、管理一种叫‘龙’的动物,为帝舜豢龙有功,帝舜便把惠连部落活动区今山西闻喜一带确认为董部落的封地——董国,父封为豢龙氏,并以封国为姓称为‘董父’。‘董’也从原来一种草之意及部落图腾转为地名、姓氏,并赋予‘管理。督正’之意。
我董姓发祥地也称鬷川,应是原董部落活动区山西闻喜一带,鬷音ZONG实为董DONG一音之转,而山东定陶只发现大量古曹国遗址,实是曹姓发祥地,而董部落的遗址至今还没发现。
‘龙’实一种大形鳄鱼也,称湾鳄、蛟鳄,远古黄河流域气侯温暖湿润,沼泽遍地很适合鳄鱼生存,以后随气侯变化逐渐减少灭绝,今江浙皖边尚存一种小形鳄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