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对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上。最早对希腊语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着述的狄斯考鲁。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入手,再分析描写其它词类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同时,对动词与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对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的替换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写为后来区分主语和宾语、区别主从结构等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语言学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
Ⅱ 传统语言学的代表人物
瑞士着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费迪南德,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索绪尔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人文学科。索绪尔后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描述语言学校。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代表的书,一个简明的介绍基本的学术观点来看,其贡献。
布拉格学派
也被称为功能性的语言学校。学校始建于1926年10月,布拉格语言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它的创始人马泰休斯,他曾担任协会的第一任总统。马泰休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分析了新的语法学校的缺陷,强调合作理念语言研究。
特鲁多“Cike根据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音位的原则,是现代音韵学的经典之作。另一位代表的杰出成就雅克·卜·约翰逊,他的“显着特点”意义重大的理论现代语言学。法国着名语言学家马丁,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在布拉格语言学学会,但因为他的语言观,反映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一些学者称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布拉格学派 BR />
要求的结构 - 功能学派的语言,他们的观点是相结合的结构与功能,他们的语言是一种多功能的结构体系,更加相互依存的子系统构成的音位学说,语言联盟理论和断句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音素研究,其主要贡献是澄清的第一个系统的的音韵任务,原则和研究方法,使得它领先的结构语言学位置的领域。 “美国语言学家布林说:”任何其他欧洲语言群体,像布拉格语言学会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被称为学校的丹麦,也被称为符号的学校,成立于1931年,成立的一个标志,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代表叶尔姆斯列夫,钩藤总布龙达尔代表作品。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理论平台,布龙总的结构语言学,钩藤总的语符,汇编。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的离开尔姆斯列夫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的语言,并注意到一些重要的特征语言:语言的遗传,社会,符号,语言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他主张内容平面之间的区别,并形成一个平面,它们被分为单位的形式,形式和内容的表达形式和实体。语言符号所构成,任务是研究语言表达的平面和内容平面之间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学习的语符,具有的性质代数,利用假设在研究方法侧重于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而这项研究数学已知的性质。虽然这一理论是非常抽象的,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程序,但代表了人文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着名语言学家指出,王希杰先生:“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说是一个非常天地象牙塔的学术巧妙。”也许将被应用的符号学原理在计算语言学,语音工程的新学科。
美国描写语言学校
也被称为美国结构主义学院,它是美国在20世纪,一些学者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发展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先驱这所学校,博厄斯(又译宝ASI)的学生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的主要代表,其次是海丽丝和霍凯特的。 BR />
1911年,美国学者称为博厄斯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强调美国印第安语手册的前言中的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萨丕尔着名的书“在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语言”心计的位置上,他提倡的语言现象与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着名的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相连,基本点是:语言的形式确定语言用户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描绘的世界,我们如何观察世界,不同的语言吗?在世界上,世界各族人民的分析也是不同的。
/>这所学校Bloomfield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被称为“美国语言学家。在1933年,他出版了“论语言”的正式诞生,宣告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布龙菲尔德,“语言”的语言结构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这所学校的理论指导,它被称为布龙菲尔德学校的学校。
20世纪50年代,学校进入成熟阶段海丽丝出版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和基本程序,在这本书中所规定的方法。这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霍凯特忠实地继承菲尔德的学术思想,他的“现代语言学是一个着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教科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侧重于口语和人合写了描述语言时,学校注重语言形式分析,以避免语义问题;主要使用的语言结构分析的分布和替代方法,建立语言结构的分析,成分分析方法,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方法产生巨大影响源于索绪尔语言的学习。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学校的三个基本理念,从理论上讲,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其特点简单地说,布拉格学派的研究重点在功能上的结构的语言,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美国的语言学校把重点放在语言结构的描述和分析。三所学校被人类语言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Ⅲ 19世纪以来的语言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流派的成就、发展史和影响
西方语言学流派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着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2】奠基人有:葆朴(F.Bopp)、拉斯克(R.C.Rask)和格里木(J.L.K.Grimm)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着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斯克有关观点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这一定律对于确认印欧语亲属关系、了解民族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语音演变规律具有重大启示作用。原始印欧语 p b bh t d dh k g gh日耳曼语 f p b th t d h k g (第一次转换规则)高地德语 b f p d ts t g kh k (第二次转换规则)根据格里木的解释,日耳曼语族中自成一体的三组音跟更早的原始印欧语的发音比较,都曾发生过音变,情况如下:(1)原始印欧语的浊塞音b、d、g,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塞音p、t、k。如拉丁语中的o(二)、genu(膝),在古冰岛语中变成tveir、kné。(2)原始印欧语的清塞音p、t、k,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擦音f、th、h。如拉丁语中的pater(父)、tu(你),在古冰岛语中变成fa�0�8ir、�0�6u。(3)原始印欧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浊塞音b、d、g。如梵语的bhrāther(兄弟),在英语中为brother。【3】代表性人物:施莱歇尔(A.Schleicher)-----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开创了构拟重建的方法。19世纪中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于1861年出版了《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受到浪漫主义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施莱歇尔提出自然主义语言观,其主要理论观点有:①“语言有机体”理论:语言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②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假设:语言的生命和其他动植物等有机体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的时期和衰老的时期。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变成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期,语言由它所发展的最高点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并且,它认为语言发展的上升阶段是在人类的史前史,从有史时期开始,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衰落史(荒谬)。那么,语言发展的最高点在哪儿呢?就印欧语来说,他把他所拟构的印欧“母语”看作是最高阶段。③语言发展阶段论:世界上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发展道路,依照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生物是由简单的生命细胞,经过各个发展阶段,然后产生各类生物,语言也是这样。具体地说,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言类型三分法为依据: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即所有的语言都发端于词根语,然后通过辅助词的粘着,最后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印欧语开始衰落时那样的屈折语形结构形式(该理论导致了语言类型优劣论)。④语言谱系树理论:将生物学中描绘生物进化类别的树形图方法应用语言发展过程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已发现的对应规则来构拟重建原始印欧语,追溯它的每一分支的发展,绘成了印欧语系语言发展的谱系树,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4】转折时期:青年语法学派19世纪70年代,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转折时期,以莱比锡大学为中心聚集的一批语言学家形成了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所谓“青年语法学派”,代表人物有勃鲁格曼、奥斯托霍夫、保罗等。他们的理论主要有:①语言存在于使用它的人们的不间断的使用之中,因而语言研究应该重视活的现代语言及其方言。②在语言发展中起作用的语音规律没有例外(如有例外,是有交叉规律作用造成的或其他因素造成的)。③类推作用在新的语言形式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评价:青年语法学派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把历史比较语言学推向了高峰。①这个学派总结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语言演变规律,揭示出语言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欧洲和亚洲语言的亲属关系,基本确定了印欧语系的谱系。②今天,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分化、方言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③把语言分化和方言的形成看作确立语言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基础,因而立足现时口语,研究语音构成的生理和物理的基础及其语流音变,大大出尽了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④缺陷:将语音演变规律和类推作用看作语言研究中的万能钥匙,因而不可避免地缩小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排斥了对语言本质及其语言社会功能等语言学主体问题的研究。【2】评价:①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②缺点:对口语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着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出版了着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称为语言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因此而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1)区分语言与言语。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2)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主张系统地研究语言;认为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3)区分语言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4)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及其发展与外在条件密切相关,但这种研究与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不同,二者不能混同。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 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 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主张实地调查,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的共时描写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行为,主张通过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强调共时描写和分析应排历时因素。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后布龙非尔德时期”认为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是寻求话语单位并说明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分析过程中,基本操作程序是切分、归类,依据是分布。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20世纪中叶至今:生成语言学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LAD),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试图建立一种人类语言共同的普遍语法,并且解释人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Ⅳ 语言学流派及主要观点
1、新语法学派
是语言学的一个学派 ,又被 称为青年语法学派,以德国莱比锡大学K.布鲁格曼、H.奥斯特霍夫等为代表人物。德语原文是 Junggramatiker。
该学派夸大了语音规律的绝对性,没有意识到语言和方言在地域和结构上的相对统一性。在语言研究中采用原子主义的方式,孤立地研究语言现象,材料零散,缺乏系统性。该学派研究的重点是语言的个人因素,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因素,所以对语言本体的研究难以深入下去。
2、结构主义学派
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结构分析法。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而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这种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
3、功能学派
别名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学派。1922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别发表实地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和《安达曼岛人》,最早把功能主义思想贯彻在民族学着作上,人们因而将发表两篇专刊的这一年作为功能学派创立的年代。
其后,马利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又在其论文和着作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理论。但是,功能学派并非完全由于马利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同年发表调查专刊而偶然产生,它主要是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和学术传统的产物。
4、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并不是所有美国的语言学家都属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而是指在美国持有这一语言学派的相同观点的一批语言学家,他并不存在任何团体或机构,也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在1930年代-1950年代在美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
5、形式主义学派
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中的一个学派。认为数学的真理性体现在它的不矛盾上。只须证明由数学公理出发永远推不出矛盾,数学便是可信赖的了。为此,主张数学系统公理化,公理和规则都用形式符号表示对这些形式符号不赋予任何内容。
只须证明形式地描述不加定义的对象之间关系的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数学的无矛盾性就得到了证明。主要代表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他提出了先把数学理论变成形式系统,再用有穷方法证明形式系统无矛盾性的着名的“希尔伯特方案”。
Ⅳ 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布莱特(W. Bright, 1966) 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
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
1. 说话者的社会身份;
2. 听话者的身份;
3. 会话场景;
4.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5. 平民语言学;
6. 语言变异程度;
7. 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 海姆斯(D.Hymes, 1974) 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有三项:
(1)既有社会目标又有语言目标;
(2)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从事的工作 ;
(3)社会构成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范围广泛的理论。
海姆斯特别强调社会语言学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 她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和按照各种属性划分的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她的界定主要是关注言语共同体、语言变体、语码转换、社会与变体的联系这几个方面。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一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社会语言学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语言结构是传统语言学关注的一部分但是社会语言学的特点是把语言和会话者的背景,所处的语境作为研究的部分。重视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影响。 游汝杰、邹嘉彦 指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学科名称是由社会学(Soci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复合而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基本涵义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研究方向来界定社会语言学,简而言之,前者是从社会研究语言,后者是从语言研究社会。 陈原(1918—2004),广东新会人,生于1918年5月23日。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从1938年到1948年先后在广州、桂林、重庆、上海、香港等地的新知书店、生活书店、三联书店任编辑,参与《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国际英文选》等杂志与书籍的编辑工作。解放后曾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文字改革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曾在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担任过党内外的领导职务。现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辞书学会顾问,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控制论学会会员,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国际理事会成员。
着有《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辞书与信息》、《在语词的密林里》等。《人和书》是他在《读书》上开设的专栏文章的结集。
陈原从三十年代起从事出版工作和拉丁化、世界语运动,同时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地理和语言文字,有一些译文和着作。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主要做出版方面的领导工作。他曾谦逊地说:“我对语言本无研究,只不过是个门外的爱好者。”不过在文化革命中,恶棍姚文元借着一部词典狠狠地给打了一棍子,黑线回潮啦,复辟了,大帽子铺天盖地而来,晕头转向之余,很不服气。于是一头扎进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的海洋……。从此走上研究社会语言学的道路。他的第一本语言着作《语言与社会活》正是在“文革”期间写的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这本书六万余字,内容涉及比较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
作者首先用一些语言事实论证社会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语言词汇产生巨大影响,接着讨论了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几种特殊影响。
一是不同时代存在的一种把语言化为灵物来崇拜的迷信现象,特别举出“文革”中的很多实例;
二是对语言的污染一一滥用外来词,他认为“洋泾浜”是语言污染的顶峰,是应该完全加以否定的;
三是社会互相影响造成语言间的借词,讨论了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特别讨论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术语的国际化、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
该书还用相当的篇幅讨论由于交际的种种需要而出现的委婉语。这本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语言现象,文字流畅,言词犀利,作者鲜明的爱憎跃然纸上,作者在“前言”中说:“这六万字的笔记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小学生同文化专制主义恶棍们作斗争的记录,……也许可作为这个动荡年代一个小小侧面的反映罢。”虽然是自谦之词,但恰恰说明它的时代特点。
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探索。社会语言学在国外虽然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门学科,但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社会语言学。
在全书开始的几章,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一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三点是作者研究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与上述观点相关,作者又从信息论的角度阐明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或作为信息系统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是全书论述的主题。这两章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在第十章中他通过各种语言的许多具体事例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新语汇,有一节专门从配偶称呼的变化说明出现新事物或新关系时必然产生新语汇。也就是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当社会生活停止的时候,语言才不起任何变化,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作者最后指出,语言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时间、地域、社会、社会集团等等促成的,在第十一章中,作者阐述如何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遗迹中去探求社会生活的变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十二个论点,着重说明可以从语言的变化探求社会现象的本质。在这一章里,作者又特别比较一些语言,亲属称谓及称谓语的不同与变化,来考察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与变化。还从甲骨文等古代文字所记录的语言来探求中国古代社会的图景。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作者还考察了语言与思维的若干问题,接触了模糊语言的问题,说明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废除的,但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也不完全排除精确信息,全书的最后几章又对《语言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发挥。如语言的互相接触及借词问题,术语及缩略语的社会作用问题;委婉语与语言禁忌问题等。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语言感情与国际辅助语的问题。他认为世界语(ESPERANTO)实践了近一百年之后证明,这种方案作为国际间的辅助交际工具是有希望的。
从现代汉语几个用例分析语言交际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效能——《一个社会语言学者的札记》(1983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写成的一篇通俗性的文章,文章开头介绍了与语言学有关的信息论的几个术语,如信息量,最大信息量及由此派生出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等。他指出,社会语言交际活动不但要求最经济的条件下传递最大信息量,而且周时讲求这个消息能引起最佳社会效能。
他举了十个用例说:
1. 传递一个信息,力求达到这个消息的最大信息量。因此在时间紧迫的交际场合(如球赛暂停时教练对队员的临场指导,电报电文)就要求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有时不用语言,只用某种符号(如交通方面所用的各种标志)。
2. 在社会交际中消息的传递还讲求最佳效能,即能引起最好的效果。为取得最佳效能,必须符合社会准则,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心理状态等社会因素,不光是纯技术问题。
3. 为使主要信息达到最大值,同时取得最佳社会效能,有时要排除冗余信息,减少次要信息,有时却要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有意识地增加冗余信息,如对主要信息的重复,加大音量或印成黑体字,将容易引起歧义的部分重复一次或多次,将主要信息的同义词或补足的多余信息加上去,适当地辅助以次要信息等等。
4. 有时为了达到最佳社会效能还需加上感情因素,特别是在处理潜信息的场合。
此外,陈原还发表了一些有关辞书编写及世界语的论文。
Ⅵ 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各自的代表人物和贡献是什么
瑞士着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下面对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布拉格学派
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着作。另一位成就卓着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着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着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
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着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他主张区分内容平面和形式平面,两者又都区分为形式和实体。语言符号是由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所构成的单位。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的关系。他的理论称作语符学,具有代数的性质,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假设,注重演绎。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着称。这种理论虽然十分抽象,很少实际应用,但是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着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评述说:“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说是一座极有学术独创性的象牙之塔。”或许语符学原理在计算语言学、言语工程学等新学科中会有应用的天地。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它是二十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的先驱者是博厄斯(也译鲍阿斯)及其学生萨丕尔,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和霍凯特。
1911年,博厄斯在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中,号召美国学者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的描写。萨丕尔在名着《语言论》中站在心灵主义的立场上解释语言现象,他主张把语言现象同人类心理、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了着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
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被誉为“美国语言学家之首”。他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宣告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正式诞生。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制定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成为这个学派的理论指南,所以有人称该学派为“布龙菲尔德学派”。
20世纪50年代,该学派进入成熟期,以海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为标志,他在这部着作中规定了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及基本程序。这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霍凯特忠实地继承了布龙菲尔德的学术思想,他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一本着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教材,对传播结构主义语言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对汉语语言研究影响极大。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在理论上源于索绪尔的基本思想,具有共性,但又有他们各自的特色。概括地说,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这三个学派均对人类语言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