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南大杨维中佛学研究方法

南大杨维中佛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24 01:37:43

Ⅰ 佛学院入学条件是什么

佛学院的入学条件如下:

1、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

2、出家一年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志于体验十方丛林生活,研究佛法、传播佛法者。

3、年龄在18岁至30岁之间,无婚姻或恋爱关系。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含奥抗阳性检查),六根具足,无不良嗜好、无传染病及其他隐性疾病。

5、考生应有监护人,学院每学期将学僧的学修情况如实反映给监护人。

佛学是对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又名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释上。

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河南佛教学院

河南佛教学院是首所现代僧伽教育佛教高等院校,学院位于河南省桐柏县龙潭河景区。2005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开办,学制为全日制四年本科,面向佛教界和社会招生。学院规划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现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2006年6月-2010年10月历时5年正式挂牌招。2011年2月25日~27日,学院首次招生考试。2012年4月8日,举办学院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担任院长。首招学僧40余人。4年间将学习阿含、瑜伽、中印佛教史等佛学专业课程以及古代汉语、宗教法规等课程。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河南佛教学院

怎么研究佛学

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
魏 艾
在谈本题之前,先要说清什么是佛学。佛即觉义,佛学即觉悟之学。觉悟系从智慧中来,也可以说佛学即是智慧之学,智慧达到圆满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测,宽广无涯。学习的次第,当依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菩萨为度众生而学
通常所见,研究佛学的目的,大约有三种不同。第一种人,是把佛学当作一般学问来研究。众所周知,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信根,没有实践,纵有生花之笔,悬河之辩,但对佛说的道理不会有亲切感,也得不到真实受用。第二种人,是从厌离心出发,着重了生死。虽也学了少量经论,似懂非懂,不求多闻。专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萨的感应,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师写一死字挂在墙上,两只眼睛整天盯着死字。从纯正的大乘佛教观点看,这两利人学佛学的目的都失之偏颇。第三,研究佛学的正确目的是什么呢?《华严经》上说得好:“菩萨为度众生而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着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于善知识处,精勤学习。为了达到正确的学习目的,必须坚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的原则。
在研究佛学中,如能坚持正信,坚持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既有别于第一利人的浅薄,又不同于第二种人的消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菩萨为度众生而学的目的,于佛学领域,才谈得上登堂人室,得到亲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础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佛学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问,同文史哲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学习佛学之前如果具备语文、历史、哲学、逻辑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阅读佛书、掌握佛学的思想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里说:“学法次第,先学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达吠陀经典。出家后闻佛言教,信解不疑,为众说法,契理契机。佛赞叹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灭后,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化、体系化的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大论师,都是当时的着名学者,他们对于流行的吠陀经典和十八部大论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出家后,精通三藏,深究群说,创立了中观学派与瑜伽学派。再如我国佛教史上的道安、慧远、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对外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在佛学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将印度佛教中国化,在我国佛教史上放出绚烂的异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实念佛的印光法师为无数信众所推崇,被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笃实的净土实践,渊博的儒学佛学知识,还能写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见,属于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识是研究佛学的基础。《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明,即是智慧和觉悟的同义词。试问没有知识,怎么能深入三藏,分别性相?又怎么能分辨邪正,教化众生?但遗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们现在搞研究佛学的人,应该认真吸取这一严重教训。
三、学好主要着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烟海,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这就要对几种主要着作,反复研讨,领会运用。哪些书是佛学的主要着作?唐义净法师在《求法高僧传》里说玄照去印度求学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学《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学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藏地佛学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论:《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所见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以《现观庄严论》代替《瑜伽论》。这一佛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曾为佛教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应该继承下来。现在向有志于研究佛学的人推荐几本书。
主要着作:
(1)《俱舍论颂疏》三十卷唐圆晖着
(2)《中论》四卷龙树造青目释鸠摩罗什译
(3)《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造玄奘译
(4)《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人造玄奘译
(5)《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窥基述
(6)《大乘起信论》马鸣造真谛译
(7)《入中论》月称造法尊译
参考书:
(1)《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着法尊译
(5)《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着
(3)《中国佛教》(一)(二)中国佛教协会编
(4)《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
(5)《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如果化上几年时间,学通上述七种主要着作,则三藏十二部的要义,尽摄其中。
在学主要着作时,还要解决用什么观点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太虚法师的学习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学讲《优婆塞戒经》时说:“非佛书之研究者,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求菩萨发心修行者”。(见《优婆塞戒经讲录》)中国佛教从隋唐宗派兴起后,都以自宗为至顿至圆,至高至妙。唐以后见性成佛的禅宗,又几乎取代了整个佛教,明清称名念佛的净土宗,则独步一时。近代研究佛书的学者,日渐增多,但他们是“非罗什、玄奘之译不读,非龙树、无着之论不求”。森严的门户知见,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佛学,错把祖师教,当成佛教,从而看不到释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须申明的是,我毫无反对祖师教的意思,祖师教也是佛教的瑰宝。我只是反对祖师教中是自非他的门户知见。
太虚法师说他“非佛书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国内外佛书研究者,对佛教缺乏正确的信解,把佛书当成世俗学问来研究。动辄说:某经为伪,某论是中国人所造,耸人听闻、制造混乱。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应该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国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胜,亦各有其偏颇。专承偏宗,会造成有各宗而无佛教整体的后果。太虚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序》说:“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可见宗派佛教的门户知见是一条死胡同,危害匪浅。我们应该超出宗派,从释迦学说的本源,来研究佛教的整体,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净士宗的极乐世界,与大心菩萨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愿相比,不足为训。实际上佛道是由无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非是小因所能承当的。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即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为度众生而学习”的正确目的,不为一时令人眼花撩乱的空华所惑乱。
四、通达基本思想
研究佛学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缘起论、四谛、业与轮回、三无漏学,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缘起论是佛法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观点,应该牢牢地掌握,不断地运用。三法印是佛学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与非法的尺度。对每个佛学研究者来说,它是一面镜子。我们的知见是否纯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检验,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镜,对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说着动听言词的人,只要拿它一照,无不原形毕露。所以说:三法印是个宝,研究佛学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内容是:(1)诸行无常:诸行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无常是生灭、运动、变化的异名。诸行无常,即一切法永远处于瞬息万变的运动之中。佛教的无常观,除了说明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附加意义。(2)诸法无我:印度哲学中“我”被认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无我”是说明宇宙间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依赖因缘(条件)的聚会。世间上找不到离开因缘而独存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实体。使人们从事物的个体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单独的存在与发展。佛教的无我观,是说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规律(3)涅槃寂静:我们看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千姿百态,斗芳争艳,起伏绵绵,矛盾重重。究其实质,不过是无常与因缘两大规律的作用而已。透过事物生机盎然的表层,窥见其无自性空,涅槃寂静的实质。
五、如理思维——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对愚昧;提倡信解,反对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还是佛说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学次第,首先是亲近善知识,但善知识的知识,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地区广泛,难免羼杂异说,或传译失实。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则对善知识的知识加以抉择。
2.依义不依语:在学习中反对生搬硬套。那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味地重文轻义、执文害义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我们要求系统地、完整地、深刻地领会佛学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舍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一生说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机设教,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因此在研究佛学时,必须弄懂什么是了义的,什么是不了义的,以了义抉择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规律性的认识叫智,现象的认识叫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要远离一切取相的分别妄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在观察一切事物时,以离相的无分别智,做到法随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谈了五个问题,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Ⅲ 诛法在佛学里的解释

诛法是与四正勤相应的恶念已生令息灭,即诛法恶念之法。

佛学是对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又名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释上。

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3)南大杨维中佛学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佛学研究之分类,可由几个不同角度加以观察。从历史之观点看,可分原始佛教和发展佛教之佛教思想;从地理之观点看,分为南传和北传佛教思想两系;从教义之内容看,则有大小二乘、权实二教、圣净二门、显密二教、教禅二宗等各种之二分法。

而于现代之佛学发展,中外学者亦皆致力于佛学之重新分类,作为新研究之先决条件,成为一股现代佛教学术思潮。

Ⅳ 研究佛学从何学起

初学佛法者该读哪本经?——宽昌法师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内容瀚如烟海,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不知从何下手。尤其对现在比较忙碌的人们来说,大家很少有时间去寺院系统学习,在忙于工作和生活之间,对于怎样选择入门典籍这个问题都比较关注。

如有明师指导,很快就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入门典籍,找到学修佛法的门径;假如没有明师指引,都是凭着自己感觉去阅读佛经,很难选择入门典籍,得其门径而入。这种情况下,很难读诵,或不知其义,感到味同嚼蜡,无味无得,甚至放弃读诵经典的初心。佛教源于印度,发扬大成于中国,与中华文明水乳相融,相互取舍,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特有的思想体系、改造生命的修行方法,影响到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指引到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八个宗派的相继产生,是中国佛教对世界佛教的贡献。历代祖师大德看到人们在瀚如烟海的佛法面前,不知从何入手,多走弯路。证对这个问题,悲心悯人,从思想内涵、说教因缘、修行方法等方面广开方便之门,依“三藏十二部”典籍相继创立了大乘八宗。给人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便利。佛陀医王,证对众生身心方面的不同病症,对病就药,为大家演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对于后世人们来说,要找到对治自己病痛的法门,首先需要找到病源,再寻找对治法门。但还有一部分人却找不到自己的病痛和对治方法,空过光阴。历代祖师这种方便,用一个譬喻来说明:佛法就像一个综合性医院,在这个医院里能够治疗各种病痛。但没有明确的指示,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走错地方。大乘八宗如同医院里的不同科室,标明途径,不同病症的人们,证对自己病况,方便快捷地找到就医地方。整体一个医院,看似科室个别,却相互关联,却能治愈各种病患。从佛教八宗来看,各有依据经典、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佛法真谛,让人们断除生死烦恼,解脱自在。如同让人们站在远近高下,认清庐山真面目。其法平等,无有高下。

大乘八宗各有依据经典,
华严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地经论》;唯识宗主要依据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子论》;
天台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妙法莲华经》、《摩诃止观》;
三论宗主要依据经典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净土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弥陀经》、《无量寿经》;
禅宗主要依据经典有《楞伽经》、《六祖坛经》;
律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四分律》、《五分律》;
密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

另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楞严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都可以作为入门典籍。虽然每部经典的体裁、长短都不一样,每部经典皆能让大家悟入法性,进入佛法大海,从生死轮回的此岸渡到解脱成就的彼岸。

选择入门经典和修行方法,最好有善知识指引。教导自己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善知识为“教授善知识”;和自己一同修行,互相策励的善知识为“同行善知识”;给予自己修道时物资费用的善知识为“外护善知识”。 有了善知识的指引,容易入门,不走弯路。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导,最好将每个宗派的主要经典作个简要了解,选择一本容易读诵,读后心生欢喜的经典作为入门典籍。长久读诵,就会信解经意,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安,进入佛法大门,信、解、行、证相继成就。读诵经典完全是个人的事,不要随着别人的想法跑。有些人看到别人在读诵《金刚经》他也读诵《金刚经》,看到他人在读诵《华严经》他又去读诵《华严经》,不是经典不好,而是如此下去容易产生比较心态,比较那本经典最好,成天做表面文章。还有人干脆把别人读诵的经典全部拿来读,成天跟完任务一样,不是赶时间就是看数量,结果不知经意,反把自己弄的疲惫不堪,本末倒置。读诵经典的时候一定要心存恭敬,洁手净案,端身正坐,如对圣容,这样容易契入法性;不能心无恭敬,手案不净,躺在床上,身心不正,如此久读无益。读后要将经典放在高处或干净的地方,要知“多一份恭敬,则多一份功德”;读后不要随便乱仍,或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免得“与法无得,反造恶因”。读诵经典的目的是进入佛法门径,必须要身口意三业清净,可出声或默念,字字分明,不求速度,但求契入;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可以一次读诵一部经典,也可以读诵一句或几句经文,根据个人情况来定,不要勉强。读经可以启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读经还可清净心念,明了佛法旨趣;读经更得修行途径,断除烦恼而证得佛道。总之,其益良多,不可不读。------------------------------------------------------------------------------------------另外,学佛学佛,不是研究佛学。研究佛学,没有意义,佛学是不用研究的

Ⅳ 佛学研究怎样入门

佛学研究很容易入门。

你先读一下佛教史。然后读一些佛经,对照一些类似的哲学书籍,核对一下不同表现的单词。你就可以大论特论,佛教说xxx,佛教的哲学说xxxx。

其实,说的人根本不会真正知道佛法是什么。更也谈不上入门。只是一个门外汉在胡思乱想的打发评论而已。

与其说佛学,不如叫佛法。他不是学问,是揭示世间规则的法。是修正自己的法。只有按照佛法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修行(修正自己的行径),才可以真实的入门。

佛法告诉我们: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修行的起步,就是要以慈悲心,发愿救度众生。誓愿断烦恼。如何救众生,断烦恼,那是修习无量的法门,誓愿成佛道。

佛法又说: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度众生者,先要有力量度自己。因而先是自我的修行。自我自心的修行。烦恼源于自性中,自己不誓愿断,别人没有办法。修行的努力,誓愿都要有自己,有当下开始。

你如果想研究佛学,按照我一开始说的做就是。你如果想修行佛法,先选基本基础的佛经。细细读。认真读。出声音的读。反反复复的读。读的非常熟练,读上几个月。细细琢磨经中一句一字的意思。不解没有问题。几个月下来了。一部经也许已经读了数百遍了。这个时候,带着疑问,再读一些大师的开示,解释。稍稍对照理解其中甚深含义。之后,再继续反复的读诵。

比如一部金刚经,最好花一年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读下来。你就有很大收获了。

Ⅵ 怎么研究佛学

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魏 艾 在谈本题之前,先要说清什么是佛学。佛即觉义,佛学即觉悟之学。觉悟系从智慧中来,也可以说佛学即是智慧之学,智慧达到圆满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测,宽广无涯。学习的次第,当依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菩萨为度众生而学 通常所见,研究佛学的目的,大约有三种不同。第一种人,是把佛学当作一般学问来研究。众所周知,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信根,没有实践,纵有生花之笔,悬河之辩,但对佛说的道理不会有亲切感,也得不到真实受用。第二种人,是从厌离心出发,着重了生死。虽也学了少量经论,似懂非懂,不求多闻。专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萨的感应,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师写一死字挂在墙上,两只眼睛整天盯着死字。从纯正的大乘佛教观点看,这两利人学佛学的目的都失之偏颇。第三,研究佛学的正确目的是什么呢?《华严经》上说得好:“菩萨为度众生而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着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于善知识处,精勤学习。为了达到正确的学习目的,必须坚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的原则。 在研究佛学中,如能坚持正信,坚持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既有别于第一利人的浅薄,又不同于第二种人的消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菩萨为度众生而学的目的,于佛学领域,才谈得上登堂人室,得到亲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础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佛学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问,同文史哲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学习佛学之前如果具备语文、历史、哲学、逻辑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阅读佛书、掌握佛学的思想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里说:“学法次第,先学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达吠陀经典。出家后闻佛言教,信解不疑,为众说法,契理契机。佛赞叹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灭后,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化、体系化的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大论师,都是当时的着名学者,他们对于流行的吠陀经典和十八部大论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出家后,精通三藏,深究群说,创立了中观学派与瑜伽学派。再如我国佛教史上的道安、慧远、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对外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在佛学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将印度佛教中国化,在我国佛教史上放出绚烂的异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实念佛的印光法师为无数信众所推崇,被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笃实的净土实践,渊博的儒学佛学知识,还能写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见,属于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识是研究佛学的基础。《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明,即是智慧和觉悟的同义词。试问没有知识,怎么能深入三藏,分别性相?又怎么能分辨邪正,教化众生?但遗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们现在搞研究佛学的人,应该认真吸取这一严重教训。 三、学好主要着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烟海,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这就要对几种主要着作,反复研讨,领会运用。哪些书是佛学的主要着作?唐义净法师在《求法高僧传》里说玄照去印度求学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学《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学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藏地佛学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论:《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所见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以《现观庄严论》代替《瑜伽论》。这一佛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曾为佛教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应该继承下来。现在向有志于研究佛学的人推荐几本书。 主要着作: (1)《俱舍论颂疏》三十卷唐圆晖着 (2)《中论》四卷龙树造青目释鸠摩罗什译 (3)《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造玄奘译 (4)《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人造玄奘译 (5)《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窥基述 (6)《大乘起信论》马鸣造真谛译 (7)《入中论》月称造法尊译 参考书: (1)《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着法尊译 (5)《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着 (3)《中国佛教》(一)(二)中国佛教协会编 (4)《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 (5)《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如果化上几年时间,学通上述七种主要着作,则三藏十二部的要义,尽摄其中。 在学主要着作时,还要解决用什么观点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太虚法师的学习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学讲《优婆塞戒经》时说:“非佛书之研究者,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求菩萨发心修行者”。(见《优婆塞戒经讲录》)中国佛教从隋唐宗派兴起后,都以自宗为至顿至圆,至高至妙。唐以后见性成佛的禅宗,又几乎取代了整个佛教,明清称名念佛的净土宗,则独步一时。近代研究佛书的学者,日渐增多,但他们是“非罗什、玄奘之译不读,非龙树、无着之论不求”。森严的门户知见,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佛学,错把祖师教,当成佛教,从而看不到释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须申明的是,我毫无反对祖师教的意思,祖师教也是佛教的瑰宝。我只是反对祖师教中是自非他的门户知见。 太虚法师说他“非佛书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国内外佛书研究者,对佛教缺乏正确的信解,把佛书当成世俗学问来研究。动辄说:某经为伪,某论是中国人所造,耸人听闻、制造混乱。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应该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国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胜,亦各有其偏颇。专承偏宗,会造成有各宗而无佛教整体的后果。太虚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序》说:“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可见宗派佛教的门户知见是一条死胡同,危害匪浅。我们应该超出宗派,从释迦学说的本源,来研究佛教的整体,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净士宗的极乐世界,与大心菩萨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愿相比,不足为训。实际上佛道是由无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非是小因所能承当的。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即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为度众生而学习”的正确目的,不为一时令人眼花撩乱的空华所惑乱。 四、通达基本思想 研究佛学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缘起论、四谛、业与轮回、三无漏学,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缘起论是佛法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观点,应该牢牢地掌握,不断地运用。三法印是佛学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与非法的尺度。对每个佛学研究者来说,它是一面镜子。我们的知见是否纯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检验,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镜,对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说着动听言词的人,只要拿它一照,无不原形毕露。所以说:三法印是个宝,研究佛学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内容是:(1)诸行无常:诸行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无常是生灭、运动、变化的异名。诸行无常,即一切法永远处于瞬息万变的运动之中。佛教的无常观,除了说明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附加意义。(2)诸法无我:印度哲学中“我”被认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无我”是说明宇宙间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依赖因缘(条件)的聚会。世间上找不到离开因缘而独存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实体。使人们从事物的个体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单独的存在与发展。佛教的无我观,是说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规律(3)涅槃寂静:我们看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千姿百态,斗芳争艳,起伏绵绵,矛盾重重。究其实质,不过是无常与因缘两大规律的作用而已。透过事物生机盎然的表层,窥见其无自性空,涅槃寂静的实质。 五、如理思维——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对愚昧;提倡信解,反对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还是佛说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学次第,首先是亲近善知识,但善知识的知识,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地区广泛,难免羼杂异说,或传译失实。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则对善知识的知识加以抉择。 2.依义不依语:在学习中反对生搬硬套。那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味地重文轻义、执文害义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我们要求系统地、完整地、深刻地领会佛学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舍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一生说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机设教,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因此在研究佛学时,必须弄懂什么是了义的,什么是不了义的,以了义抉择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规律性的认识叫智,现象的认识叫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要远离一切取相的分别妄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在观察一切事物时,以离相的无分别智,做到法随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谈了五个问题,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哪里有佛学研究

优酷有讲座的,人人皆是佛,关键的是看你是属于先知先觉者,还是后知后觉者了。

阅读全文

与南大杨维中佛学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浏览:561
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浏览:918
白酒发酵的方法和图片 浏览:157
手机微信挣钱的方法 浏览:288
速成钢胶棒的使用方法 浏览:954
华为横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54
筋膜炎用什么方法检查 浏览:176
真菌蘑菇稻草种植方法 浏览:496
胯部分离连接方法 浏览:942
高程测量的方法中高差计算公式 浏览:249
食用百合养殖方法和技巧 浏览:199
大数据集成分析方法 浏览:938
生产质量管控方法有哪些 浏览:306
换电脑最快方法 浏览:870
水蒸气的体积计算方法 浏览:588
拌面如何和面的方法 浏览:891
如何提高武功的方法 浏览:660
主梁和构造柱连接方法 浏览:196
辅导班上课和学校教学方法的区别 浏览:232
男人预防肾虚有哪些方法 浏览: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