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猜歇后语的方法
按照谜面猜,先看看歇后语的谜面,如最简单的:热锅上的蚂蚁——
当然是急得团团转了!这个不用分析意思,再来一个:
小葱拌豆腐——
第一个“小葱”是青色的,第二个“豆腐”是白色的,当然就是第一个青,第二个白,一青二白了!不过这样还是不行,想想有关的成语——对了,一清二白!这不就猜出来了?
其实,猜歇后语很简单的,但是需要实践呀,猜多几次自然就会了.
❷ 歇后语的分类有那些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相对应的歇后语有那些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平常说话的时候,可以把前后两部分先后说出来,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让听者去体会 、猜测,所以叫歇后语。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两棉花——弹(谈)不上。
按修辞方法来分,歇后语主要有比喻和双关两类。原始歇后语,说话时把一个固定词语的最末一字省去不说,所以又叫缩脚语。如:“秋胡戏妻”是有名唱本故事和剧目,于是人们就用“秋胡戏”影射“妻”;当代这种用法已较少。歇后语往往很形象,用得恰当,使听者感到生动有趣,富有幽默感。但用得太滥,也会使人讨厌。从词语感情色彩说,褒义歇后语数量很少,中性的有一部分 ,贬义的占绝大部分。有些歇后语带有严重的封建意识、迷信色彩、庸俗低级趣味。因此选用歇后语要严格、谨慎,并且要注意文体、语言环境及听话对象。具有谐音特点的歇后语,还有另外的作用,即考证创造该歇后语的时代或地域的某些语音特点。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
❸ 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报告是什么
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报告是一种风趣、俏皮的语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它由前半截做比喻,后半截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着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❹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歇后语也是第二语言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个特色.透过歇后语就能折射出许多有关汉民族的文化常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的学习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对歇后语及其类似俗语的学习也会相应提高。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
1.进行“汉语俗语词典”的编纂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面向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T作一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体现汉语词汇特有文化价值的“汉语国俗词语词典”还没有完成,产生这样局面的一个蕈要原因是,我们对外周学习者汉语学习词典的真正需求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在宏观上缺乏系统的考虑,微观上我们对这类学习词典的注释方法、编排体例乃至检索方式等都缺乏研究。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部分.体现在词汇层面就是国俗语中。所谓围俗语因素.就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而在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也就是说,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现行HSK词汇等级大纲的编制以词的使用频度为原则.用使用频度来衡量词语的常用程度,以进行词筛选和确定的等级.加以语用标准、语义标准和语法标准的结合。”另外,揭示歇后语多用比喻辞格的方式,为这样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这些也是在词典编纂中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如能有这么一部综合的国俗语词典的话.将会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俗语的学习过程中减少很多困难。故进行这方面的词典编纂是相当必要的。而且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进行中了。
2.从文化角度导入
一定意义一卜说,教授一种语言就是在教授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解读这种语占所依托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古今,源远流长。可以说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的喜爱,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力之一。“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至少可分为三类:语俗文化,语感文化,语境文化。作为民旅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化知识,如中国特有的称呼、姓氏、亲属之问的称谓等,即是这咀所说的语俗文化。”当然歇后语是属于语俗文化中的,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块文化举足轻藿的地位。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一般是以下几个环节:课堂语言输入,语言表达操练。语言规则吸收内化,语言技能,社会自然语占接触,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语言输入”这个环节,就需要有意的加入一些歇后语的认识.进而在语言表达操练中使学习者对这一语言想象进行掌握。歇后语主要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方法构成.没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是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挑战性的。故对歇后语的学习.不应该放在汉语学习的前阶段,而应该是中后期。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文化在教学特别是中高级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逐渐有了共识。“所谓文化导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将有关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相关的教材。大家都认识到,没有提供足够文化因素信息的教材,讲文化导入教学仍然是十分困难的;第二层意思是将有关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以语言技能运用为核心的语言训练体系。”
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循环深入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语言运用得体性的必由之路。
3.在交际中学以致用
“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活动既包括语言交际活动.也包括非语言交际活动。语言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使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针对具体怎样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赵金铭前辈提出的六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们具体是:
l、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也就是要训练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2、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表达.也就是大量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读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语感并形成语言得体表达的能力:
3、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也就是要以语篇为教学和操练的组织单位。训练学生自上而下地整体理解和表达意思:
4、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也就是训练学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拟真实的学习机会。促进学习中的学用平衡:
5、要注重训练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训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训练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6、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把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作为专项内容贯穿到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际。
以上六个原则是针对于课堂上学习的.除此之外.第二语言学习者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周围群众所使用的语言,利用起周围的语言资源来。因为歇后语更多的是出现在口语中,口语是学习习语的一个大宝库。言为心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这一说法本身就包含了和语占相关的心理、文化、社会方面的因素。所以,只有在交际中加强对歇后语的不断运用,才能使学习者对汉语这一语言习惯好好地掌握。
4.对比性学习相对的来说,对比性学习就不怎么适合于全部的歇后语教学。毕竟英、汉语(这里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分属不同的语占。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对应部分,比如用英语中的谚语或者意思恰到好处的习惯短语来理解汉语中意义与其相对的歇后语。这部分虽说较少。但还是存在的。比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ringing one’s own bell;猫哭耗子——假慈悲,to shed crocodile tears;鲁班门前耍大斧——不知高低。to teach one’s grandpa suck eggs;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on pins and needles;狗拿耗子——多管闲事.mind your own business;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keep silent as before
故在这几条教学措施中,对比性学习是适用范围相对较小的,但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有一席之地。
❺ 歇后语的知识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着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❻ 歇后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正确引导,训练表达歇后语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各个方面,要真正掌握并不常用而又如此有趣的歇后语,平时要注意留心积累,同时还要恰当运用,学会表达。在这节课里,教师设计了歇后语表演台,让学生围绕一个歇后语的意思,发挥想象,表演小品:一学生戴着老鼠的头像,在“街道”窜来窜去,几个女同学举起棍棒跟着追打。这时,老师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歇后语?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接着,一个男同学兴致勃勃地站起来说,我来给大家表演一个。他拿着本子卷成的喇叭,伸向窗外吹起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表演的是什么歇后语吗?”“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表演使同学们对这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导游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动物园、用找朋友的形式,找出了许多带有动物名称的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发挥想象,鼓励创新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位老师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说说、想想、画画、看看、演演,调动学生多感官活动,高频率接受,全方位运转,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活动中,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巧妙地安排了用简笔画画出歇后语的意思,孩子们兴趣盎然,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画在黑板上,有的画“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孩子们兴奋地欣赏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体会着歇后语的含义。在数学园,他们还发现了一语多义的歇后语:如:三岁孩子贴对联------不知上下;下雨天出日头------假情(晴);石头蛋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的口、耳、眼、嘴、手都充分自由地“动”起来了,多样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有机地统一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地统一了。活动中,活灵活现的课件,栩栩如生的头饰道具,色彩鲜艳的图画展示,给学生们的刺激是多感官,全方位的,由此而触发的学生灵感火花也是令人惊喜的。
❼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歇后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歇后语是一种采用巧妙的设喻手法表达抽象思想艺术的语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歇后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现成话”,是采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谐音、拟人、夸张、析字、对比等七类。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歇后语往往是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看是甲种修辞手法,从另一角度看是乙种修辞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❽ 写一份关于歇后语的小型研究报告
歇后语的来源
我来答有奖励
永不言弃LHH
LV.7 2020-04-18聊聊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相对于成语、谚语而言,用字比较通俗、口语化,富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语带相关,更添几分幽默,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除了可以把歇后语视作一种文字游戏外,也能从歇后语看出我们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