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旅游地理》37页第三题第2小题 :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风蚀、河流、古冰川遗迹、地壳变动等等
2. 怎样分析景观地理原因
景观分析主要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靠山还是背山,风向,附近的主要资源这些点进行分析即可。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3. 世界地理奇观及其成因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地理奇观,每一处奇观的出现都如同大自然丢给人类的谜团。石拱门的出现似乎难以解释,但是一项最新研究或许已经解开了这些奇特天然奇观是如何形成的。 1、石拱门(美国) 科学家似乎已经通过实验解开了天然拱门的形成之谜,科学家解释称,这些令人困惑的石拱门形状似乎是为了让岩石承担来自上方的压力。 石拱门、石拱桥、石柱以及蘑菇形的柱顶石等神秘的岩石形态存在于世界各地,拱门国家公园 (Arches National Park) 位于美国犹他州东边,占地76,519英亩(309.7平方公里),每年约有85万访客。地质学家通常认为,这些形态是由风和水的侵蚀,以及盐和霜的气候影响形成的。
2、巴姆凯莉(土耳其) 它在土耳其语里的意思是“棉花城堡”,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楚它名字的来由。如梦似幻,又像是天然棉花铺就的白色城堡。
3、埃里波斯火山的冰塔(南极洲) 这就是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南极苦寒之地,时有火山喷发,正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川,冰火两重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4、黑岩沙漠间歇喷泉(美国,内华达州) 你在地球上看到了似乎只能在外形或者科幻大片中才能看到的情景,看着非常像梦幻画面,然而确实真实存在的场景,他在美国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
5、帐篷式山峰(美国,新墨西哥) 我们只能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所谓造化钟神秀,面对如此震撼壮美的自然奇迹,我们除了去赞叹,还能做什么呢
6、月亮谷(阿根廷) 伊斯奇瓜拉斯托/塔兰穆帕亚自然公园地处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带,其中湖泊和沼泽中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一部分已经成为煤层,其他化石则完好的保留了植物原本的形状、脉络和纹理,在其他地区这种保存形式并不多见。在沉积物中最常见的是火山岩灰层,伊斯奇瓜拉斯托土地干燥,表面崎岖不平,人们称之为“月亮谷”。
7、丹霞地貌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在中国丹霞地貌中比较典型,是该地区微红色的岩石被不断的侵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貌。
8、石林(中国) 石林是中国卡斯特地貌景观的另一个称谓,是石灰岩不断遭到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从明朝起,就已经以“世界第一奇观”闻名遐迩。
9、五陵岩,湖南(中国) 湖南地区有很多梦幻的地理奇观,五陵岩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地理奇观由卡斯特地貌的石灰岩组成,那儿还有壮阔的瀑布以及亚洲地区最大的石灰岩洞。
10、乌尤尼盐沼(玻利维亚) 它被称为的“天空之镜”。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满,形成一个浅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则干涸,留下一层以盐为主的矿物硬壳,中部达6米厚。人们可以驾车驶越湖面。尤其是在雨后,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丽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境”。
4. 从地质地貌角度分析雁荡山自然景观的成因
雁荡山的风光形成的两个原因 1)主要原因是有一座流纹岩浆喷发的大型破火山。2)雁荡山处于海洋季风气候生态环境雁荡山风光形成的六个条件1、雁荡山火山岩层保护良好 2、巨厚的流纹岩层是造景的主“材料”3、断裂及沿断裂的溪涧流水是塑造奇景的神斧4、外力作用雕琢细刻雁荡山的风光5、植被发育与良好保护装扮了雁荡风貌 6、季节、昼夜、阳光、雨水、风力的变化增添了雁荡风光的变换性。
5. 典型的地貌景观的成因 高二地理
雅丹地貌:风蚀地貌的一种,是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槽垄等。 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蚀阶地等。 喀斯特地貌:水对碳酸岩侵蚀形成的石林、溶洞等地貌。 丹霞地貌:是南方砂砾岩受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方山、奇峰和岩柱等。 冰蚀地貌: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槽谷、峡湾、羊背石等。 河流地貌:河床、河谷、河成阶地等。 火山地貌:火山锥、火山口、火山熔岩等。 黄土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沟谷。
6. 农业景观形成地理环境因素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比如梯田,是人们根据地理环境而建的。依水建水田。农业景观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根据当地的日照、降雨、河流分布、干旱/湿润、平原或山区等条件因地制宜。这样能节省人力物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农业产出。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大都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那里有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利用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等等是农业的自然基础。 天气和气候条件: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今天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饮料和果品中的茶。。。
7. 如何辨别地理景观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比如流水,波浪,风力,冰川等等。
这个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中国而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夏季又多暴雨,那就是流水侵蚀作用了,就世界而言,青藏高原,美国五大湖是有很多的冰蚀湖,那很显是冰川作用。都以此类推。
8. 典型地貌景观的成因分析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各类地貌景观几乎都是多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密切相关。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条件和成因对于挖掘各类景观的科学内涵、普及地质公园的科学意义都十分重要。这里将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的角度对该区主要造景地貌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
1.造境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综合各景区中各类地貌景观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可以发现,影响各类地貌景观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背景、岩石地层的分布、古气候变化、重力崩塌作用和水动力条件等。
(1)构造背景
景区整体上位于华北地台中南部太行山复式大背斜中北北东走向的林州任村-辉县上八里复式背斜的西南翼。太古宙至早元古代期间是该区的变质基底形成阶段。中元古代—二叠纪期间,在该区发育了厚层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盖层。在侏罗-白垩纪期间的燕山期造山运动中,来自华北地台东侧、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低角度俯冲所产生的强大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形成了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太行山复背斜以及其中的任村-上八里复背斜。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太行山周缘转入伸展变形阶段。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变形中,华北裂谷带开始发育。在太行山的东、南麓,北西向的张裂作用形成了北北东向、正倾滑的太行山山前大断裂和近东西走向、左旋正倾滑的盘古寺断裂。新生代期间,特别是晚新生代,山前正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引发了太行山断块的持续隆升,造成了华北地区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太行山东南麓与东侧华北平原之间高差达千米左右的巨大地势落差。正是在山脉隆升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山地与平原之间巨大的地势落差是塑造该区峰谷交错、崖台梯叠和群峡间列的雄奇险峻的地貌景观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云台天瀑、红石峡、峰林峡、青龙峡和青天河峡谷等都是在山脉隆升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性的地貌景观。
另外,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期间,该区还发育了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两组近直立的构造节理。河流、冲沟或大气降水对透入性的构造节理的侵蚀切割对该区各种石墙-石壁型的长崖和石峰-石壁型的峰林、峰从地貌景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2)岩石-地层因素
位于复背斜西南翼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主要出露的岩石地层从老到新包括构成地台基底的太古代变质岩、以石英砂岩为主的中元古界云梦山组、以碳酸盐岩层为主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和以砂页岩、泥岩为主的石炭-二叠纪地层等。该区岩石地层的整体产状平缓,多倾向西或西南,倾角一般不大于15°。其中太古宙变质岩和石炭-二叠纪地层仅在该区零星分布,前者主要在个别景区的河谷底部或下部少量出露,后者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带以及河谷分水岭的峰顶面附近,在地貌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不大。与该区主要地貌景观密切相关的是中元古界云梦山组石英砂岩和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层。
地表观察和前人对该区岩石地层分布特征的总结表明(高林志等,2004;樊克锋,2004),中薄层的相对软弱岩层与中厚层的坚硬岩层的互层分布和中薄层隔水地层与中厚层含水层的互层分布的特点是该区层状地貌景观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中的中元古界云梦山组为一套整体上抗侵蚀能力很强、且常构成区域内隔水层的中厚层状的紫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夹中薄层紫红色或灰黑色页岩地层,层厚100~150m。该套地层主要分布在该区的温盘峪、百家岩和葫芦峪附近,与下伏的太古代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构成云台山一带中山的山基。由于极强的抗侵蚀能力,在子房河和百家岩其构成了河谷纵向上的第一级岩坎或河流裂点。并形成该区的红石峡和赤壁长崖地貌景观。
该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总厚度400~600m左右。主要分布于该区中北部中山区的中-下部。自下而上包括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等。其中下部的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馒头组是一套岩性以抗侵蚀能力和含水性较强的中薄层碳酸盐岩与薄层的抗侵蚀能力差和基本不透水的砂页岩和泥页岩的不等厚互层为特点,总厚度220m左右的地层。在云台山景区可以观察到,由于透水性、抗剥蚀能力不同的不等厚地层的互层分布,该套地层在地貌上常构成U形谷下部的基岩斜坡以及谷坡两侧悬泉涌出的部位。寒武系中-上部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是一套岩性以中厚层或巨厚层的白云岩夹中薄层泥灰岩、灰岩的碳酸盐岩地层,总厚度420m左右。其中的张夏组中-上部发育了中厚层的叠层石藻灰岩与中薄层的灰岩、泥灰岩的互层地层。该段地层中均匀的厚层碳酸盐岩常构成该区河谷的陡坡地貌。如青龙峡中游段的隘谷-嶂谷地貌、子房河的嶂谷-围谷和支谷沟头高达300m左右的河流裂点及发育在其上的云台天瀑都发育在该套地层中。另外,在神农山和青天河景区,以含水性不同的中厚层白云岩化鲕粒灰岩与中薄层泥灰岩互层为特点的张夏组中下段还是发育近水平的溶洞的重要部位。在青龙峡景区,张夏组中-上段抗侵蚀能力不同的碳酸盐岩互层分布则是河谷中发育层层叠瀑的重要原因。
该区奥陶纪地层以马家沟组为主,主要分布于山麓、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区的山体上部。该套地层总厚度达450m左右,包含了7段特点不同的岩层。其中底部、以发育“贾旺页岩”和中薄层泥质白云岩为主,岩性较软弱,厚20m左右。中-下部以中厚层泥质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厚200m左右。中-上部以中厚层—厚层白云岩和藻灰岩夹泥灰岩为主,厚约250m。由于该套地层底部为薄层的软弱岩层,中上部是厚度巨大、总体上抗侵蚀能力较强,并且常发育在山体的中上部,再加上构造节理较为发育,该地层在地表水侵蚀、切割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塑造出了山体上部的陡崖、山峰、石柱和石峰等陡峻地貌。如神农山的龙脊长城、青天河谷地上部的长崖和云台山海拔1308m的茱萸峰都是该套地层在外动力作用下的产物。
(3)古气候、水动力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因素
如果说山地隆升是地貌景观发育的前提条件、岩石地层分布是其发育的物质基础,那么古气候、水动力与重力崩塌作用等则是地貌景观形成的塑造者。南太行山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发育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以来,特别是第四纪期间该区和中国的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多期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冷、暖和干、湿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大气降水量的多少和风化作用的进程。在暖湿气候中,河流的侵蚀和下切作用会大大加强,红石峡的发育便与区域性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有关。因此,第四纪期间暖湿与干冷气候的交替变化对该区的岩溶作用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在气候温暖湿润时,由于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同时大气降水增加,便会促进地表和地下岩溶的发育。干冷气候阶段,则恰恰相反。另外,以冷干和暖湿气候交替变化为特点的第四纪气候还会影响重力崩塌作用的进行。在干冷气候中,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加剧,会促使岩块的崩裂或破碎化。随后的暖湿气候中,河流侵蚀作用的加强则可加速碎裂岩块的崩塌。
大气降水是云台山地区的主要水源,年平均降水量为750mm左右。由于该区发育厚层的碳酸盐岩层,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构成该区水动力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前者以片流、洪流和河流等3种形式在地表对山地进行冲刷、磨蚀和下切;二后者主要以隙流和管流的形式在可溶性岩块的内部或表层进行冲刷和溶蚀。前者是该区山岳地貌景观发育的主要方式,后者仅为辅助作用。长崖、峡谷、类峰林-峰丛和天瀑的形成主要与前者密切相关,岩溶洞穴、谷坡悬瀑和各类岩溶堆积的发育则与后者关系密切。
重力崩塌堆积作用在云台山地区石墙、石壁或长崖、围谷、石柱、石峰或类峰林-峰丛等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作用下所形成的崩塌地形和崩积物在该区河谷中区非常普遍,它们是陡峭山坡上部岩块顺构造节理的强烈风化、剥蚀或河流掏蚀岸坡致使岩块本身的稳定性失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坠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另外,在落差巨大的河流裂点附近,崩塌作用还是河流溯源侵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青天河景区中,由陡峭谷壁构成的青天河大佛的形成也与谷坡崩塌作用密切相关。
2.典型造景地貌的成因机制
云台山地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基本上可用云台八景来概括。即云台山之红石峡与云台天瀑、青龙峡之幽谷叠瀑、峰林峡、神农山之龙脊长城、云台山之赤壁丹崖、青天河之鲸鱼湾和云台山之龙凤壁。如前所述,影响地貌景观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各类景观的形成实际上都是多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以上述典型地貌景观为主来重点探讨该区造景地貌的成因,并对其他类似或相关的地貌景观成因机制给予初步解析。
(1)山地抬升与“赤壁丹崖”和“龙脊长城”景观的发育
云台山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阶段性山脉隆升过程,发育在云台山地区的高耸的“卧虎崖”(属于深切嶂谷的谷壁)、“赤壁丹崖”(属于断层崖的崖坡)和“龙脊长城”(属于峡谷上部的陡峭谷壁)等极为壮观的地貌景观都是在山地隆升的背景下经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和斜坡后退等过程逐渐塑造而成的(图1-62)。
云台山山麓地带至少发育了两条近平行分布的北东东—北东走向、倾向南侧的正断层(图1-62)。从断裂的分布及所错动的地貌面分析,西北侧正断层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后和唐县期夷平面解体之前,垂直活动幅度可达500m左右。靠近盆地侧正断层的垂直活动主要发生在唐县期夷平面形成之后,垂直活动幅度在300~400m左右。平行分布正断裂的垂直活动将该区分割成了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宏观上呈阶梯式分布的三个地貌单元。包括峰顶面海拔集中在1200~1400m左右的中山、峰顶面海拔集中在500~700m左右的低山区和海拔在200m以下的平原或盆地面。
前述的“卧虎崖”、“赤壁丹崖”和“龙脊长城”等地貌景观虽然属于不同的地貌形态,但无一例外都发育在正断层下盘侧的最高一级地貌台阶中,因此,正断层的垂直活动是它们形成的构造基础。因为断裂的垂直活动造成了两种效应:首先断裂活动促使了与断裂带近于直交的河流水系的发育、河流的强烈下切以及上游河谷中高度不等的河流裂点的发育。其次断裂活动造成北侧地层抬升造成了中元古界和寒武系与中奥陶统的断层接触关系,使得该断裂带北侧河谷中得以出露中元古界厚层的相对坚硬的石英砂岩和以下部发育中薄层泥灰岩、砂页岩、中-上部发育厚层的灰岩、白云岩为特征的寒武系,而南侧仅仅分布岩性以相对均匀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为主的中奥陶统(图1-62)。也正是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了断裂南北两侧地貌发育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地貌景观的不同。其中在断裂南侧,由于地表分布厚度为400m左右、岩性相对均一的碳酸盐岩,因此山地河谷和坡地在后期的侵蚀过程中主要倾向于以斜坡坡面的平行下降和相对均匀的后退形式为主进行,即山坡演化中的坡面平行下降模式(图1-62),形成了该区相对宽缓的谷底、地势起伏相对均一的山地和区域均衡的斜坡等。在断裂北侧的上升盘,由于岩石硬度的明显差异,在河流的下切或侧蚀过程中,山地剥蚀以侧向不均侵蚀和纵向不均匀下切为特征,同时坡地发育已伴随崩塌作用和河流溯源侵蚀的山坡平行后退模式为主(图1-62)。此时常形成河床裂点发育的深切峡谷、谷坡两侧的陡峭崖壁和山前高耸的断层崖等壮观的地貌景观。云台山红石峡沟口高20多米的河流裂点和百家岩高100多米的赤壁丹崖都是在断层崖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断层型河流裂点地貌景观。子房河谷地两侧的卧虎崖和神农山的龙脊长城也是在断裂上升盘一侧,因河流下切过程中伴随谷壁斜坡平行后退发育而成的地貌景观。
图1-62 云台山山前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
图1-63 云台山峰林峡景区河流切割近水平地层形成峰林景观
(2)深切曲流的发育与“鲸鱼湾”和峰林峡景观地貌的形成
地貌学上将曲流河划分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后者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嵌入式曲流和内生曲流。内生曲流可以在深切曲流的基础上由于河流进一步侧向侵蚀发育而成,也可以是原来相对顺直的河流在下切入基岩之后,在河流基准面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的差异或地质构造因素的影响再经长期侧向侵蚀作用而形成。总的来看,内生曲流常表现为弯曲度较小的顺直型河谷与曲度较大的曲流交替分布的特点。如子房河上游段发育在裂点之上的长1~2km的曲流段和下游近出山口一带的曲流段、青龙峡和峰林峡谷地中的局部发育的曲流形态大都属于此类。嵌入曲流的发育先后经历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两个阶段,并能够基本保持原生的曲流形态,因此常表现为蜿蜒迂回的河曲形态,即常说的“九曲十八弯式”的河流峡谷地貌。沁河、丹河和峪河中的曲流形态基本上都属于该类,其中丹河水域青天河景区的鲸鱼湾则是该类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
在深切曲流发展过程中,伴随河流的侧向侵蚀和迁移不仅直接形成了像鲸鱼湾一类的迂回弯曲的峡谷地貌,而且还会在河谷中及其两侧形成离堆山、牛轭湖和形态各异的石峰、峰墙和一些类似峰林的地貌景观。如在以发育类似峰林-峰丛的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为特征峰林峡景区(图1-63),河谷呈现出内生曲流形态,在河流的中上游相对顺直的河谷与弯曲度很大的河谷相间分布,并且在上游的影寺一带可以见到典型的高位废弃曲流和离堆山。地表调查可知,该区景观的发育主要与曲流河下切之后的侧蚀、下切和迁移密切相关,同时受到了岩层分布和构造节理发育的影响。因为该区主要分布寒武-奥陶纪岩层,该套地层以相对软弱的中薄层的页岩、泥岩和泥灰岩与相对坚硬的、但构造裂隙相对发育的厚层的灰岩、白云岩相间产出为特点。在内生曲流发育的中、后期,当河流下切至软弱岩层中时,便转为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河流对软弱岩层的侧向侵蚀或掏蚀会促使上层岩块的崩塌,同时再加上地表水沿岩层中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构造节理的侵蚀、切割,便在河谷中及其两侧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类似峰林-峰丛的多种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如果河流继续下切,早期形成的石峰、石墙等便会遗留在高出河谷数十至数百米的地貌部位,成为高位的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类似的地貌景观在青龙峡、青天河都有不同规模的发育。当然发育在一些山脊长崖或绝壁之上的石峰、石柱和石墙也大都是在河流下切之后,地表水顺构造节理侵蚀、切割并诱发崩塌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
(3)河流裂点、岩坎和“云台天瀑”、“幽谷叠瀑”等景观的形成
河流裂点是河流基准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过程中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上的陡坎或坡折地貌(图1-64),它在地貌上可表现为河床纵向上的高数米至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的陡坡地貌。在云台山地区,不同类型的河流裂点地貌极为发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根据成因不同,可初步归结为断裂型裂点和溯源-崩塌型裂点等3类。虽然裂点的直接成因不同,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构造活动、溯源侵蚀和崩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对各种裂点的特点和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图1-64 河流裂点形成示意图
云台山地区最为壮观的是溯源-崩塌型裂点,其可以子房河上游各支流深达500~600m左右的嶂谷沟头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河流裂点为代表,河流从裂点之上飞泻而下便形成了所谓的“云台天瀑”奇观。该裂点的形成是河流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岩块崩塌的结果,至今仍可见到沟谷中分布着许多从上部崩落下来的巨大岩块。同时,应该知道沟谷溯源侵蚀与岩块崩塌的发生又与该区的构造活动和岩层分布特点密不可分。因为地表观察可以看到,裂点发育的沟谷中主要出露寒武纪地层,其下部以发育抗侵蚀能力较弱的中薄层的砂岩、泥岩或页岩与灰岩、白云岩互层为特点,而中-上部以发育抗侵蚀能力较强、而近直立的构造裂隙比较发育的厚层白云岩和灰岩为主。如前所述,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后,该区的黑龙王庙断层曾经有过幅度至少为300m的垂直活动,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必然造成上升盘一侧河流的强烈下切。子房河上游各支谷即在此构造背景下开始强烈下切,同时河流发生的溯源侵蚀。当河流下切至相对较软弱的寒武纪下部地层中时,河流的侧向侵蚀或掏蚀作用和地表水沿近垂直裂隙的侵蚀会促使上部厚层岩块的崩塌,进而加速河流侧蚀和溯源侵蚀速度,并形成高数百米的陡峭嶂谷以及沟头的高大裂点和从裂点之上飞流直下的“天瀑”。
断裂型裂点主要以红石峡沟口白龙潭处高20多米的裂点和百家岩孝女塔北“天门瀑”所在的高120m左右的赤壁丹崖为代表。该类型的裂点之形成与断裂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裂点南侧或不远处即为倾向南侧的北东东向黑龙王庙正断层通过之处。正是该断裂在晚新生代的垂直活动,造成了北侧坚硬的中元古界厚层石英砂岩与南侧相对软弱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夹薄层泥灰岩的中奥陶世地层呈并列式的断层接触,而断层两侧可侵蚀能力的显着差异直接导致了云台山红石崖和天门瀑一带发育在厚层紫红色石英砂岩中的河流裂点及相关景观。因此称其为断裂型裂点。
除了显着的河流裂点地貌,由于岩层抗侵蚀能力差异,在河床上还常见到类似裂点的规模不等的岩坎地貌,这在云台山的小寨沟和青龙峡景区较为发育。其中一级级高1~3m乃至5~10m的不等的河床岩坎,时而集中分布,时而分散出现,形成河谷中精巧雅致的崖台梯叠、层层叠瀑、潭瀑相连的河床地貌景观,这些景观主要发育在厚度为200m左右的中寒武统张夏组中。以青龙峡景区为例,在其中海拔600~750m左右的河谷段为以厚层叠层石与中薄层的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中寒武统张夏组,由于前者抗剥蚀能力相对较强,而后者相对较弱,因此在河流下切过程中,当遇到软弱岩层时,便会促使河谷加宽和溯源侵蚀的发生,容易形成平坦和较为开阔的河滩而一旦遇到相对坚硬的厚层叠层石,便会阻碍溯源侵蚀的进行从而形成岩坎地貌。由于张夏组厚度可达190m左右,其中包含了众多厚度不等的软、硬地层(图1-65),因此便在河谷中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由多达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岩坎和瀑布所构成的层层叠瀑景观。
图1-65 青龙峡谷地中层层叠瀑的成因示意图
9.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原理,形成条件,特点,影响(从地理角度来,不要百度上特别详细的复制来,谢谢!)
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
景观。从溶解度上看,
卤化盐岩
>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着。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5假喀斯特编辑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6研究历史编辑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
喀斯特地貌
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
7研究意义编辑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8地貌分类编辑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9我国分布编辑中国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1]
石林风光(20张)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明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喀斯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斯特谷(盆)地为主。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喀斯特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
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