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ppt
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一氧化碳、碳酸盐等不具有有机物的性质,因此这类物质也属于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除含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氮、氯、磷和硫等元素。
❷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什么是有机物课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节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 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并为以后的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即虽然分子式相同,但由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不同),导致其化学性质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些有机物在人们平常的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也是不相同的,从而体现化学中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参考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
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
1、了解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分子结构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
(必修2)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
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
(选修5)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必修与必选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对比
必修
必选
知识点对比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
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能初步写出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
⑵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⑶碳价四面体学说的确定过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安排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甲烷、乙烯和苯的结构,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通过必修知识与必选知识的对比不难发现,必选知识从复习必修中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异构。学生在必修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等有机化合物,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但此时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虽然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成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但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思维逐步发展为理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但现在学生对有机物的知识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学生虽然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成键又可以相互成键,但是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结合方式。碳原子和其他原子连接方式的不同,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碳的成键方式和烷烃同分异构的书写是有机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后所出现的官能团异构、顺反异构等内容都以他为基础。基于上述分析,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节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2.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本节教学难点:1.烷烃同分异构体(碳链异构)的书写
四、 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模型法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
例如:在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可利用模型或橡皮泥让学生自己搭建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进行二氯甲烷结构的讨论,明确有机化合物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对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介绍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模型时,教师应提供模型教具以增强学生对微观结构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有机物不同的构造异构的生成过程和不同异构体的真实结构。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例如:本节科学史内容的介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有机结构的立体三维模型,并解释其本质的构成原因,建议只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不进行进一步要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例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将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题,相关的拓展性资料可以挂在网上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资料。可以建立班级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交流学生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取得互相帮助。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相关教学资料和拓展性资料,如k12、化学资源网、新思考网、人教网、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等。
(四)加强学生的分工合作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课前学生工作:完成学案对甲烷、乙烯、苯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以及空间构型的总结,同时分组完成甲烷、乙烯、苯的空间模型(学生可以利用橡皮泥、牙签完成)。
2.课上教学设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本部分知识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学案以及对甲烷、乙烯和苯的空间模型学生作品的展示,学生体会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提升到有机化合物碳价四面体理论。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本部分知识可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完成二氯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无同分异构体)。一方面学生加深对碳价四面体理论的理解;同时过渡到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知识的学习。提出问题:有相同分子式的有机化合物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学生分组完成C4H10的空间结构,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并进一步落实有机化合物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练习。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www.GeO2k.COM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烷烃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减碳法。引导学生尝试写出C3H6、C2H6O的同分异构体。强化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应考虑三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在书写练习中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
3.课后学生考核与评价。
❸ 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有机物ppt免费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1.0.60g某饱和一元醇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112mL(标准状况)。求该一元醇的分子式。将该一元醇进行1H核磁共振分析,其1H-NMR谱图如下,写出A的结构式。解:设饱和一元醇A的分子式为CnH2n+1OH,则有:
❹ 如何建立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ppt
摘要 本文就如何建立T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进行论述,系统地阐述了薄层色谱法各条件确定的原理,并列举了质量标准制订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 薄层色谱法(TLC法) 有关物质 方法建立
有关物质是研究品中除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它可能是原料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试剂、降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等[1]。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反映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要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品申报的质量研究资料中需建立其检测方法,并根据生产、稳定性考核等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质量标准中制订该检查项,规定其限度。目前,有关物质的常用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的特点是快速、简便,尤其是对无紫外吸收的杂质测定,更具有其应用价值。如能将TLC法与HPLC法有机地结合、或彼此间进行比对研究,便可得到更多、更为准确的有关杂质信息,做到两方法间的相辅相成,相益得彰!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1.测定方法类型
常用的方法有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和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一般杂质检查,杂质成分少且尚不能取得杂质对照品)。目前国内由于难以获得杂质对照品、故一般均采用自身对照法。
2.展开剂的确定(即专属性试验)
专属性的研究是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该点是色谱条件建立的关键。通常采用在被分析物的对照品或精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证明色谱条件可将各杂质与被分析物分离[1]。这里的关键是:将多少量的杂质加入到多少量的主成分中。正确的作法是将1%(w/w)浓度量的各杂质加入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配制这样的溶液来
验证系统适用性。之所以如此配制,目的是模仿样品中有可能存在的状态,即有少量(1%左右)杂质存在时是否能与主成分达到完全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实际存在情况的(见图1);而不应把该溶液配制成:主成分与中间体相同浓度的。因为一者实际检测时样品中不可能存在此种情况;二者该浓度不易确定,目前国内申报资料中一般的作法均是配制成较低的一致浓度,这样各斑点当然易于完全分离了(见图2),但在实际测定时,由于主斑点急剧增大,很易将相邻杂质包含于主成分斑点中。同样,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亦如此。
(1,3,4为杂质,2为主成分)
图1 图2 (杂质浓度均为供试品溶液浓度的1%)
3.检出条件的确定
其基本出发点是:主成分与相关杂质均应在该条件下显色,且在相同浓度下,斑点大小应基本一致。薄层板的类型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来选用,测定有紫外吸收的物质通常选用GF254或GF365板;测定无紫外吸收、需喷显色剂的,常选用硅胶G板或H板,选用该类薄层板时,显色方法根据被测物质的结构式选取,但当有多个显色方法时,应分别进行试验,选取灵敏度最高的显色方法。如醋酸氢化可的松有关物质的测定,中国典2000年版采用碱性四氮唑蓝试液显色,美国典26版采用硫酸-乙醇(10:90)溶液显色,两者均为激素类物的显色方法。醋酸氢化可的松属于激素类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四氮唑法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显色方法;而硫酸-乙醇显色法则主要是针对激素类中的的显色反应,对于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醋酸氢化可的松则反应活性不强,结果两法的灵敏度相差10倍以上。因此,检出条件的确定,一定要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4.供试品溶液浓度的确定(灵敏度试验——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供试品溶液浓度的设定在有关物质检测中是至关重要的,浓度越高、越能反映样品中杂质存在的情况,但若设定得过高,则会产生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超载现象的发生,产生错误结论;若设定太低,又将达不到检测杂质的目的,观测不到杂质量的变化。其设定是根据最低点样量和最大点样量来综合考虑的。
最低检出限虽然是个绝对值,但真正的意义却是其相对值,即相对于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多少而言,所以测定结果不仅要罗列出其绝对值又应列出其相对值,这样最低检出限才有意义!最大点样量则是通过不断加大供试品溶液浓度,直至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情况出现时来得到的。然后根据最低检出限,采用“上推法”来确定:如一般设定杂质斑点小于1.0%对照斑点,对照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最低检出浓度(即最低检出限)的20~50倍,则供试品溶液浓度是最低检出浓度的2000~5000倍;反过来,最低检出浓度应至少达到供试品溶液浓度的0.02%~0.05%。应注意的是:由于最低检出量和最大点样量因试验环境、薄层板质量以及即时试验时其他各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即耐受性因数),故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在保证小于最大进样量的情况下,可在此基础上设定得再高一些,以保证该浓度可适用于各种条件下。举例说明见表1(规定杂质限度为1.0%)。
表1 最低检出量、最大点样量、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最大点样量
供试品溶液
对照溶液
最低检出量 浓 度 8mg/ml 3mg/ml 30μg/ml 1μg/ml 点样量 10μl 10μl 10μl 10μl 绝对量 30μg 0.3μg 10ng 相对于样品测定浓度的 100% 1.0% 0.02% 倍 数 关 系 5000倍 30倍 “基准点”
供试品溶液浓度也可设定得再高些,但不可超过最大点样量。
5.加样回收试验(即准确性试验)
准确性试验可采用在预经有关物质测定后的样品中,加入已知量杂质的方法来评价。准确称取各杂质,将含有1%(w/w)浓度的各杂质加入到样品溶液中,以验证所采用的薄层测定条件是否可分离检测出相应的各杂质以及样品中已存在的杂质是否累加,斑点是否加深。该原理同前面所述的专属性研究是一致的。
6.强力破坏试验
该项研究是为了揭示原料内在稳定性的特性,它是开发研究的一部分。这些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剧烈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能够包含品在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剧烈条件。可取一批样品通过强光、高温、高湿、氧化破坏、以及酸碱破坏来证明该展开条件能分离检测出杂质。
7.展开距离
测定时一定要采用25cm、长薄层板,展开距离应尽可能长一些,以使杂质与主成分尽量分离。如用短板,易造成临近主斑点的杂质斑点“躲进”主斑点中。但同时又应注意,距离拉大,斑点分散,会损失最低检出限,降低灵敏度,故应综合考虑。
8.其它的因素
展开温度应尽量控制在20~25℃之间,尤其在冬季,应注意环境的温度,如太低,将严重影响展开效果。另层析缸的盖儿,应涂抹凡士林油,以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中,层析缸的密封,避免展开剂挥发;并应在展开前,预先倾入展开剂,以使层析缸内的空气饱和,达到最佳的展开效果。薄层板由于有自制、市售,质量不一也应注意。
二.讨论
1. 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最好能将最难分离的杂质订入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将此杂质的浓度配制为主成分浓度的1%,或0.5%,或0.2%(依据杂质限度而定)进行试验,验证分离度后,再进行样品的测定,以确保试验的准确进行。
2. 质量标准中,应配制系列浓度的对照溶液(即梯度对照),以对杂质有“半定量”的概念,这可更好地评价杂质存在的情况;并应规定杂质的个数及最大杂质斑点的限度,使质量标准更完善、科学。经查阅,中国典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有70个品种,仅有2个品种采用了梯度对照,绝大部分品种仅是制定了对照溶液,均未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如有若干个杂质斑点也无法判定;而英国典和美国典则几乎每个品种均采用梯度对照,并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这一点值得学习和推广。
3. 错误的一种误区,认为HPLC法完全替代了TLC法,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论证、相互参考才是最客观、最科学的!
本文是在参阅了日本《分析方法验证》一书和大量日本国内新申报资料中质量研究部
分的内容所写而成。
❺ 有机物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点总结
一、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石油的组成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同时还含有S、O、N等。主要成分各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还溶有气态和固态的碳氢化合物煤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煤的含量是C其次H、O
二、结构 1、甲烷:分子式:CH4 结构式: 电子式正四面体结构天然气三存在:沼气、坑气、天然气 2、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不反应(1)、氧化性CH4+2O2CO2+2H2O;△H<0CH4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2)、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CH4+Cl2 CH3Cl+HCl CH3Cl+Cl2CH2Cl2+ HClCH2Cl2+Cl2 CHCl3+ HClCHCl3+Cl2 CCl4+ HCl (3)主要用途: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天然气、沼气应用
三、乙烯石油炼制:石油分馏、催化裂化、裂解催化裂化:相对分子量较小、沸点教小的烃裂解:乙烯、丙烯老等气态短链烃石油的裂解已成为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1、乙烯分子式:C2H4 结构简式:CH2==CH2 结构式2、乙烯的工业制法和物理性质 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工业制法: 石油化工3、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4、化学性质(1)氧化性①可燃性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现象:溴水褪色CH2=CH2+H2OCH3CH2OH(3)加聚反应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 聚乙烯用途:1、石油化工基础原料 2、植物生长调节剂 催熟剂评价一个国家乙烯工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煤的综合利用 苯1、 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是煤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煤的气化:把煤转化为气体,作为燃料或化工原料气煤的液 --燃料油和化工原料干馏2、苯(1)结构(2)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熔点5.5℃沸点80.1℃,易挥发,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3)化学性质①氧化性a.燃烧2C6H6+15O212CO2+6H2OB.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②取代反应硝化反应用途:基础化工原料、用于生产苯胺、苯酚、尼龙等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一、乙醇1、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 官能团-OH医疗消毒酒精是75%2、氧化性①可燃性CH3CH2OH+3O22CO2+3H2O②催化氧化2CH3CH2OH+O22 CH3CHO+2H2O 断1 、3键2 CH3CHO+ O22 CH3COOH3、与钠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 +H2↑用途:燃料、溶剂、原料,75%(体积分数)的酒精是消毒剂
二、乙酸1、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2、酸性;CH3COOHCH3COO-+H+ 酸性:CH3COOH>H2CO3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3、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浓硫酸:催化剂 和吸水剂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1) 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 (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总结:三、酯 油脂结构:RCOOR′ 乙酸乙脂:水果、花卉芳香气味 油:植物油 (液态)油脂 脂:动物脂肪(固态)油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 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 甘油应用:(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四、糖类 分子式通式 Cn(H2O)m1、分类单糖:葡萄糖C6H12O6 糖类 二糖:蔗糖:C12H22O11 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2、性质葡萄糖(1)氧化反应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光亮的银镜)与新制Cu(OH)2反应(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的存在 检验病人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否偏高(2)人体组织中的氧化反应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6H12O6(S)+6O2(g)==6CO2+6H2O(l) △H=-12804KJ·mol-1 C6H12O62C2H5OH+2CO2↑淀粉1、 水解五、蛋白质与氨基酸1、组成元素:C 、H、O、N等,有的有S、P2、性质(1)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2)★盐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3)★变性: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凝聚成固态物质而析出(4)颜色反应:蛋白质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5)气味:蛋白质灼烧发出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6)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蛋白质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 甘氨酸 丙氨酸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丝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苏氨酸一、 简单有机合成注意化工生产“绿色化学”
二、有机高分子合成1、乙烯合成聚乙烯------食品包装袋、保险膜 2、聚苯乙烯 ----- 玩具、泡沫塑料 n 3聚氯乙烯----薄膜 有机高分子的合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⑴ 定主链:就长不就短。选择分子中最长碳链作主链(烷烃的名称由主链的碳原子数决定)⑵ 找支链:就近不就远。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编号。⑶ 命名:① 就多不就少。若有两条碳链等长,以含取代基多的为主链。② 就简不就繁。若在离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同时出现不同的取代基时,简单的取代基优先编号(若为相同的取代基,则从哪端编号能使取代基位置编号之和最小,就从哪一端编起)。③ 先写取代基名称,后写烷烃的名称;取代基的排列顺序从简单到复杂;相同的取代基合并以汉字数字标明数目;取代基的位置以主链碳原子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标明写在表示取代基数目的汉字之前,位置编号之间以“,”相隔,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以“—”相连。⑷ 烷烃命名书写的格式:2、含有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命名⑴ 定母体:根据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确定母体。如:含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以烯为母体,化合物的最后名称为“某烯”;含醇羟基、醛基、羧基的化合物分别以醇、醛、酸为母体;苯的同系物以苯为母体命名。⑵ 定主链:以含有尽可能多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⑶ 命名:官能团编号最小化。其他规则与烷烃相似。如: ,叫作:2,3—二甲基—2—丁醇 ,叫作:2,3—二甲基—2—乙基丁醛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取代反应指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反应。常见的取代反应:⑴烃(主要是烷烃和芳香烃)的卤代反应;⑵芳香烃的硝化反应;⑶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醇的羟基氢原子被置换的反应;⑷酯类(包括油脂)的水解反应;⑸酸酐、糖类、蛋白质的水解反应。2、加成反应指试剂与不饱和化合物分子结合使不饱和化合物的不饱和程度降低或生成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反应:⑴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醛、酮等物质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也叫加氢反应、氢化或还原反应);⑵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与卤素的加成反应;⑶烯烃、炔烃与水、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3、聚合反应指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参加聚合反应的小分子叫作单体,聚合后生成的大分子叫作聚合物。常见的聚合反应:加聚反应:指由不饱和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较常见的加聚反应:①单烯烃的加聚反应在方程式中,—CH2—CH2—叫作链节, 中n叫作聚合度,CH2=CH2叫作单体, 叫作加聚物(或高聚物)②二烯烃的加聚反应4、氧化和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均为氧化反应。常见的氧化反应:①有机物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如:R—CH=CH—R′、R—C≡C—R′、 (具有α—H)、—OH、R—CHO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②醇的催化氧化(脱氢)反应醛的氧化反应③醛的银镜反应、费林反应(凡是分子中含有醛基或相当于醛基的结构,都可以发生此类反应)(2)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去氧或加氢的反应均为还原反应。
❻ 大学课要讲一个关于有机物的PPT,有什么好物质没谢谢了
我建议你讲乙烯吧!!
因为乙烯的化学性质很多,而且在工业上运用也很广泛。
http://ke..com/view/15690.htm?fr=ala0_1_1
你去网络参考一下!
❼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是
1分离,提纯
2得到实验式
3得到分子式
4得到结构式
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可以使用质谱仪
从质谱图看
❽ 研究有机物结构的常用物理方法有哪些
模型法: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叠加放大法: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放大,如用镜面反射激光方法,来将音叉微小振动的幅度放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