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着
经典名着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促进人不 断地成长。学生在书海中遨游,能采撷到文学之浪花,仙露之琼浆,使其不断地成长,心灵不断地美化。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着,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选取适合学生的名着来阅读,激发学生对名着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阅读课外长篇名着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心,不细心,此时教师应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懂得,名着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着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激起学生对名着的兴趣。
古今中外的名着,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着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如每周读一万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阅读长篇名着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都在课堂完成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周六、周日等较长时间的就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养成习惯,才能完成阅读任务,我的一些小做法是,制作一个“名着阅读大擂台”给出一周的时间,不规定必须读多少,一周后先在“擂台表”上,填写自己阅读了几页,然后阅读课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效果较好。为提高名着阅读的效果,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着。如学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介绍读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学习了冰心的《荷叶母亲》,我就让学生去读她的《再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等儿童文学作品及诗集 《繁星》、《春水》;在学习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我就让学生去读《西游记》。
三、以作业促阅读,读写结合
布置让学生读了还不行,还需要老师的适当督促,有所反馈,不能放任自流。可以利用课前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也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作业,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利用自习课读给大家听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着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长篇名着内容复杂,篇幅较长,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老师可以对重要情节加以点拨,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另外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阅读进展情况,
交换对读物的看法,解答学生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提高他们读长篇圈、画、点、注、评、摘的能力。
经典名着是仙露琼浆,让人回味无穷,经典名着是良师益友,让人不断地成长,心灵不断地美化。
B. 教学中如何落实名着导读
教学中有很多名着是需要读的,但是孩子往往都不喜欢读,所以在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名着导读。很多老师都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读,然后把每章节的中心思想写下来第2天检查,这样的话就强硬的让孩子去读。
阅读文学名着,往往需要重读,反复地阅读。这首先是因为,杰出的作品意蕴深刻、丰富,不是一次阅读就能充分理解的。有人曾这样说过,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阅读,需要看很多遍:“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看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镜。第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每个人在阅读《阿Q正传》时,其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对上面的这种描述当然不能死板地理解,但这确实已经说明了杰出的文学作品需要反复阅读。
C. 如何会到小学生上好古典名着阅读课
这个问题涉及到名着阅读课程的授课方法还有注意事项,一般化的方法举例解释如下:
中国古典名着之旅——课外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初步浏览本组课文,了解本组课文的大致内容、出处和主要人物,明确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要求。
3.能按照自己的阅读起点,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规划。
教学过程
一、游戏识人,激趣导入
1.看图识人。
2.看片段猜人物。
3.读作品识人。
4.激趣导入,把握导语
刚才我们所认识的这些人物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着。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着中,还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位。本组的几篇课文,正是从我国古典名着中节选或根据名着改编的。让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中国名着之旅吧!
5.【出示单元导语第一段】
⑴学生自读
⑵反馈,找到关键词了吗?你能用关键词概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
二、浏览导语,明确重点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0页,自由读单元导语第二段,你读懂了什么?
2.如果概括一下就是——
【课件出示】:
(1)理解主要内容(2)感受人物形象(3)体验阅读名着的乐趣
三、指导方法,形成规划
1.看目录,读一读,想一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本单元的三个学习重点快速浏览本单元的4篇课文,注意浏览和默读、预习不一样,不用圈生字,不用标自然段号,要有速度,一目几行,整体上去捕捉信息就可以。注意不要落掉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语提示、下面的注释、后面的资料袋,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又出自哪本古典名着,作者是谁,找到有关的信息圈圈画画,试着填写下表中的前三栏:
3.交流。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一篇大家一致认为比较感兴趣的课文,试着填写上表中的后三栏(大致内容、对主要人物的初步感受、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5.交流。
(每课交流1-2个,简单互动,提示学生整体上去把握。)
6.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对( )比较感兴趣,很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四、引领方向,充分准备
1.现在咱们再来翻看一下后面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想一想: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做哪些学前准备呢?
2.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浏览,我们对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中国古典名着之旅”;学习的重点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着的乐趣。看来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准备的工作还真不少!为了学好这个单元,希望每个同学下课后都能去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去好好地准备准备。
D. 阅读名着的方法有哪些
1、“精读”与“略读”并举。 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应该也进行适当的略读。略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大家要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着阅读 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 当然名着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着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着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E. 如何提高名着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学生名着阅读指导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指导的具体性。也就是老师在学生阅读名着时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或者在学生阅读某部名着时,老师针对这本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就一般的阅读方法而言,有几种方法比较常用:精读、粗读、比较阅读、批注法阅读等等。这几种方法在阅读任何一部作品时都可以用上。比如:阅读《西游记》,老师可以建议学生精读其中的精彩情节: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这些情节生动有趣、跌宕多姿、引人入胜,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形象也个性分明。学生通过阅读、一定会兴趣盎然、一定会有收获。就某一部作品而言,老师也可以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比如《骆驼祥子》,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建议他们了解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找出几段描写祥子心理活动的文字体味其中的变化,品味小说语言的北京味等等。老师的这些指导有助于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只要老师的指导具体、实用,对于阅读作品不多的初中学生来说,利于他们更快地找到阅读的感觉。
二是指导的系统性。也就是老师在名着阅读指导课的课程安排、内容安排、进度安排等方面更加规范,更有计划,更有系统。比如阅读指导课要有三年的安排、每一学期的安排、每一节课的安排。做到超前备课、认真落实。根据现在语文学习的需要,老师每周应该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名着阅读。阅读课上,老师要和上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样,进行课前备课,安排好一堂课的容量和进度,安排好阅读课的环节,特别是要备好本堂课老师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节、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指导。比如八年级上学期,学生要阅读三部名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这样安排:每部作品安排四十天的阅读时间,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阅读指导课的时间为五课时,每一节课都安排了具体的阅读任务,每节课都侧重指导某一个方面。具体到阅读《朝花夕拾》,
F. 强调经典名着课程和教材的重要性 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是教育学中课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样,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也是我们辽宁招教考试教育学理论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一般来说题型多为客观题。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也被称之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英国斯宾塞、德国赫尔巴特、美国布鲁纳为代表,这一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自"二战"后,这一课程理论主要来源于"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以巴格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强调课程内容应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并提出课程设置原则的首要考虑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校课程应为学生提供有区别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最有效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主体课程。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它由几个主题组成,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特定组织。也就是说,要素注重传统学科课程和系统的知识传授。
永恒主义进一步阐明了名着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着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强调具有理智训练的传统永恒的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理应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否定以学科主体为中心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并且脱离生活实际。认为课程应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导向,强调学校与社会相联系,使得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让儿童能够更好地接受课程内容。
存在主义课程论以奈勒为代表。他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应当把教材看作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真正的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并且,存在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三、社会改造主义
该理论直接瞄准社会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更加直接的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改造社会,这种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所以我们会发现因为这种理论会重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但是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所以这里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以下属于社会改造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弗雷尔
B.考夫卡
C.沃尔夫
D.沃尔普
答案:A。解析: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拉梅尔德和巴西的弗雷尔。因此本题答案为A。考夫卡是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沃尔夫是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沃尔普是系统脱敏法的代表人物。
点赞
转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