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研究人类文明历史
研究人类文明历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人类来源
人们对人类来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根据,化石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部分遗体或活动的痕迹。找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用具的发展水平。由化石发现的地点,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及其所处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
二、文明来源
最新的研究发现,地球人类的文明可能源于万年冰雪履盖的南极大陆!而这一发现甚至曾得到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支持。
事实上,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南极大陆可能存在史前文明的设想反复被提及,不少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那片冰天雪地,其中一幅不可思议的古地图更是加强了科学界对南极的思索。
三、人类文明进步的演进过程
人类工业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发展到殖民主义与资本时代;儒家文化的复兴,将建立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全球化民权时代;因而,人类社会从神权社会到资本社会,从官本位社会到以人为本的人本社会,经历三次工业革命,将进入地球文明的后工业化时代。
作为“深描”的民族志研究分析
摘要:民族志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它呈现了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民族志的发展研究,深入分析了关于格尔茨文化观的深描概念,进而运用深描来解答民族志研究的科学性。
关键词:民族志;深描;文化观;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38-01
一、民族志的发展
民族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体。“民族志”一词是英文
“ethno-graphy”的汉译,“ethnography”一词的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描绘人群”,我国学者有时也翻译成“人种志”或“民俗志”。这一概念原指人类学者收集有关特定社会及文化的资料和记录,并解释这些现象的一种方法,后来伴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民族志也逐渐受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民族志被认为是运用观察、访谈以及其他田野研究手段,深入细致地描述某一特定人群及其文化的一种方法。民族志重视一群人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仅仅描述孤立的事件,它描述同一文化群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如何行动、互动、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等。因此,进行民族志研究,生产出
http://wenku..com/link?url=_
③ 应该研究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研究
前回已经把文化的概念和内容说过。文化史是叙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么,自然
也懂得文化史是什么,似乎不用再词费。但我觉得前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许多错误,对
于文化史的范围尤其不正确,所以还要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一番。
第一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现代所谓科学,人人都知道是从归纳研究
法产生出来。我们要建设新史学,自然也离不了走这条路,所以我旧着《中国历史研究
法》极力提倡这一点,最近所讲演《历史统计学》等篇,也是这一路精神。但我们须知
道,这种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简单说,整理史料要用归纳法,自然毫无疑义。若
说用归纳法就能知道“历史其物”,这却太不成问题了。归纳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
相”,把许多事物相异的属性剔去,相同的属性抽出,各归各类,以规定该事物之内容
及行历何如。这种方法应用到史学,却是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现象只是
“一躺过”,自古及今,从没有同铸一型的史迹。这又为什么呢?因为史迹是人类自由
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
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
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因此,我想归纳研究法之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
料而止,不能更进一步。然则把许多“不共相”堆叠起来,怎么能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学
问?我们常说历史是整个的,又作何解呢?你根问到这一点吗?依我看,什有九要从直
觉得来,不是什么归纳演绎的问题。这是历史哲学里头的最大关键,我现在还没有研究
成熟,等将来再发表意见罢。
第二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这条和前条,只是一个问题,应该一贯的解决。原来因
果律是自然科学的命脉,从前只有自然科学得称为科学,所以治科学离不开因果律,几
成为天经地义。谈学问者,往往以“能否从该门学问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为“该门学
问能否成为科学”之标准。史学向来并没有被认为科学,于是治史学的人因为想令自己
所爱的学问取得科学资格,便努力要发明史中因果。我就是这里头的一个人。我去年着
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内中所下历史定义,便有“求得其因果关系”一语。我近来细读
立卡儿特着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复研究,已经发觉这句话完全错了。我前回说过:“宇
宙事物,可中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
土。”(看《什么是文化》)两系现象,各有所依,正如鳞潜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
相羡。历史为文化现象复写品,何必把自然科学所用的工具扯来装自己门面?非惟不必,
抑且不可,因为如此便是自乱法相,必至进退失据。当我着《历史研究法》时,为这个
问题,着实恼乱我的头脑。我对于史的因果很怀疑,我又不敢拨弃他,所以那书里头有
一段说道:
“若欲以因果律绝对的适用于历史,或竟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则?
历史为人类心力所造成,而人类心力之动,乃极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数
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则其所产生之历史,自亦与之同一性质。今必强悬此律以驭
历史,其道将有时而穷,故曰不可能。
不可能而强应用之,将反失历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则吾侪竟不谈因果可乎?
曰,断断不可。……(原着一七六叶。)
我现在回看这篇旧着,觉得有点可笑。既说“以因果律驭历史,不可能而且有害”,
何以又说“不谈因果断断不可”?
我那时候的病根,因为认定因果律是科学万不容缺的属性,不敢碰他,所以有这种
矛盾不彻底的见解。当时又因为调和这种见解,所以另外举出历史因果律与自然科学因
果律不同的三点(原着一七七至一七九叶)。其实照那三点说来,是否还可以名之为因
果律,已成疑问了。我现在要把前说修正,发表目前所见如下:
因果是什么?“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于是命甲为乙之因,命乙为甲之
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则”。(科学上还有所谓“盖然的法则”,不过
“必然性”稍弱耳,本质仍相同。)
“必然”与“自由”,是两极端,既必然便没有自由,既自由便没有必然。我们既
承认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当然不能又认他受因果必然法则的支配,其理甚明。
再检查一检查事实,更易证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们人类里头产出一位最伟大
的人物,名曰佛陀。为什么那个时候会产生佛陀?试拿这问题考试一切史家,限他说出
那“必然”的原因,恐怕无论什么人都要交白卷!这还罢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质
上快乐尽够享用,原可以不出家,为什么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后,本来可以立刻“般涅
槃”,享他的精神快乐,为什么他不肯如彼,偏要说四十九年的法?须知,倘使佛陀不
出家,或者成道后不肯说法,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佛教,我们文化史上便缺短了这一件
大遗产。试问:有什么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说法?一点儿也没有,
只是赤裸裸的凭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创造!须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
小的文化现象,没有一件不是如此。欲应用自然科学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
是白费心了。
“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该撒之北征雅里亚(今法兰西一带地),本来为对付内
部绷标一派的阴谋,结果倒成了罗马统一欧洲之大业的发轫。明成祖派郑和入海。,他
正目的不过想访拿建文,最多也不过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冲动,然而结果会生出闽粤人
殖民南洋的事业。历史上无论大大小小都是如此,从没有一件可以预先算准那“必然之
果”。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从这方向创造,说不定一会
又移到那方向创造去;而且一个创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
第二、第三……个创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减原素那种顽意来测量历史上必然之果,
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所以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互缘怎么解呢?谓互相为缘。佛典上常说的譬喻,“相待如交芦”,这件事和那件
事有不断的联带关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这种关系状态之下,前波后波,
衔接动荡,便成一个广大渊深的文化史海。我们做史学的人,只要专从这方面看出历史
的“动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静”的“共”的因果律来凿四方眼,那可糟了。
然则全部历史里头,竟自连一点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吗?是又不然。我前回说过,文
化总量中,含有文化种、文化果两大部门。文化种是创造活力,纯属自由意志的领域,
当然一点也不受因果律束缚;文化果是创造力的结晶,换句话说,是过去的“心能”,
现在变为“环境化”。成了环境化之后,便和自然系事物同类,入到因果律的领域了。
这部分史料,我们尽可以拿因果律驾驭他。
第三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我对于这个问题,本来毫无疑义,一直都认为是进化的。
现在也并不曾肯抛弃这种主张,但觉得要把内容重新规定一回。
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的观念。
我向来最不喜欢听这句话,(记得二十年前在《新民丛报》里头有几篇文章很驳他。)
因为和我所信的进化主义不相容。但近来我也不敢十分坚持了。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
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
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
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说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进化,董仲舒、郑康成一定比孟、荀进
化,朱熹、陆九渊一定比董、郑进化,顾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陆进化,无论如何,恐
说不去。说陶潜比屈原进化,杜甫比陶潜进化;但丁比荷马进化,索士比亚比但丁进化,
摆伦比索士比亚进化;说黑格儿比康德进化,倭铿、柏格森、罗素比黑格儿进化;这些
话都从那里说起?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
亚历山大、该撒、拿破仑等辈人物比较,又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
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从物质文明方面说吗,从渔猎到游牧,从游牧到耕稼,从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现代
所有之几十层高的洋楼,几万里长的铁道,还有什么无线电、飞行机、潜水艇……等等。
都是前人所未曾梦见。许多人得意极了,说是我们人类大大进化。
虽然,细按下去,对吗?第一,要问这些物质文明,于我们有什么好处?依我看,
现在点电灯、坐火船的人类,所过的日子,比起从前点油灯、坐帆船的人类,实在看不
出有什么特别舒服处来。第二,要问这些物质文明,是否得着了过后再不会失掉?中国
“千门万户”的未央宫,三个月烧不尽的咸阳城,推想起来,虽然不必象现代的纽约、
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别体面处,如今那里去了呢?罗马帝国的繁华,虽然我们不能看
见,看发掘出来的建筑遗址,只有令现代人吓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远的且
不必说,维也纳、圣彼得堡战前的势派,不过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
可见物质文明这样东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时间电光石火一般发达,在历史上原值
不了几文钱。所以拿这些作进化的证据,我用佛典上一句话批评他:“说为可怜愍者。”
现在讲学社请来的杜里舒,前个月在杭州讲演,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大概说:
“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积的非进化的;
只有心的文明,是创造的进化的。”又说:“够得上说进化的只有一条‘知识
线’。”他的话把文化内容说得太狭了,我不能完全赞成。虽然,我很认他含有几分真
理。我现在并不肯撤消我多年来历史的进化的主张,但我要参酌杜氏之说,重新修正进
化的范围。我以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
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着着
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
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哩。
以上三件事,本来同条共贯,可以通用一把钥匙来解决他。总结一句,历史为人类
活动所造成,而人类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属于自然系者,一种是属于文化系者。分配到这三个问题,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动)(文化系的活动)
第一题归纳法研究得出归纳法研究不出
第二题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题非进化的性质进化的性质
④ 常见的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区观察,或者在理论层次上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及文学批评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艺术的形象和表述。“新史学”更强调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日常生活等多种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90年代以来,许多美术史家注意到学科理论化、概念化的一个负面结果,即对艺术品本身的研究渐趋薄弱。美术史教学越来越局限于课堂讲授、阅读和写作;鉴定和断代等基本技术从课程和考核中消失。这种认识使他们开始重新强调艺术品原物,以及处理艺术品的各种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⑤ 社会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那些社会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每一种总研究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也存在一定优缺点。
调查研究适用于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实验研究适用于探索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验的类型有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标准试验和准实验。
文献研究适用于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和纵观分析,类型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分析。
实地研究适用于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它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研究社会文化史的方法扩展阅读: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⑥ 社会文化类毕业论文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⑦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有哪些
这也就是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来源,以实践为基础。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发展性。调查研究是研究社会的重要途径、法律制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求真,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人民群众置身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成为当代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思潮,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中介特点。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也间接地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问题研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异质性较大,重新反思历史时、社会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性,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对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领域。
⑧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方法
如果研究古代历史按照教科书这样按照某个帝王为主线去研究,就白白浪费时间了。
研究历史,如果从气候、粮食、疾病、技术、制度等角度然后兼顾帝王特点,这样可以更加客观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然后也能从历史中学到经验教训,真正起到学历史的作用。
⑨ 什么是研究历史的最重要的手段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手段: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
研究历史的作用,有以下四点:
(一)搜求既往的事实;
(二)加以解释;
(三)用以说明现社会;
(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历史,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