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曲式分析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1 把整个曲子的小节数统计出来,并加以标记.
2 划分乐段:除了把曲子的大乐段看出来外,还有一些细小的乐段.(如:前奏、尾奏、小连接,小扩充等)
3 划分乐句:以乐段为单位划分乐句.(一般以8——16小节为一个单位)(功能一定要考虑进去,有一些曲子旋律部分并不是很明显的相同,所以要考虑和声功能上的走向).
4 划分曲式:找相同的或变化的乐句或乐节.划分曲式.(一般以套用的曲式看适合哪种)
5 注意主题变化和是否有第二主题等变化.(根据曲子的发展做最后的判断)
Ⅱ 音乐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概括起来包括实证性和思辨性两类。大体分为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除现场的记谱、录音、摄像外,还包括调查、收集、记录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也包括调查研究音乐与社会文化背景,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探明演唱、演奏者的音乐意识以及他们使用的音乐用语的含义等。后一阶段为实验室和案头工作。它包括:将收集到的音响资料进行准确的记谱;为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用音高测定器或记谱器等仪器进行测定和记谱;从音乐表现形态的各个方面,如从音体系、曲式结构、唱奏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归纳整理成民族音乐志。
Ⅲ 怎样研究中国音乐曲风曲式曲调
你所说的曲风、曲式、曲调是三个不同的学术问题。
首先说曲风:要了解曲风就得知道所有的音乐都是由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元素所形成的。从宏观来看,曲风可以按照省份、民族来分,不同省份之间的对比、不同民族之间的对比、相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对比、不同地区相同民族之间的对比等等。在这些比较中,还要考虑到所在地区的历史、音乐创作时的背景等等历史因素。从微观来说,相同地域相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的音乐有什么不同等等。
其次说曲式:曲式其中包含着曲调,但你的问题单说出来我也就分在后面说。曲式其实就是音乐中被人找到的发展的规律。曲式学的基础是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只有精通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才能找到音乐中隐藏的蛛丝马迹来找到其中的规律。
最后说曲调:曲调是你所说的问题中最好懂的知识点。只要精通乐理就可以,视唱练耳能精通最好。乐理中包含了曲调的学习知识,视唱练耳是为了更加快捷的掌握贯通乐理知识。
从你的提问中我能判断出你不是从事这方面专业的人,可能作为爱好来研究。我曾经写过一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了3万字纯学术的文字只是对比分析了一个省的三个地区的民歌的不同与相同,3万字中不包含创作背景、地域历史,只是针对音乐。
希望你如果有兴趣研究的话,找一些具体的音乐来分析。
Ⅳ 曲式与作品分析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本教材中选用谱例和所分析的乐曲除了根据课程内容需要之外,也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教学必需的乐谱、唱片及其他资料的可能条件,在选用我国作品时,也部分地由于这些方面条 件的限制,选用的不一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在采用本教材时,授课教师可以适当增减、改换教材中所引用的谱例和分析的乐曲。本教材仅为课堂讲授之用,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的曲目可由授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另行选订。
Ⅳ 曲式分析结构的补充与扩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联系:一个音乐结构单位可以运用补充或扩充的方法来延长其长度。
区别:
一、作用不同
1、补充:补充是结构外部的延长。
2、扩充:扩充是结构内部的扩展。
二、形式不同
1、补充:补充是重复结构的结束部分。(如最后的乐句或终止式),以加固基本结构结束的调性和终止式。
2、扩充:扩充是在结束的地方,通过一定的处理使它不能结束,从而是该结构的长多扩展。
三、特点不同
1、补充:补充发生在一个结构段落的结束终止式出现之后。
2、扩充:扩充则是在一个结构单位内部发生的。
Ⅵ 曲式分析——献给爱丽丝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首《致爱丽丝》中,贝多芬基于了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在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听起来好象二人在亲切地交谈。
右手旋律必须弹得非常亲切、流畅,富有音乐表情,在节奏上要始终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所以左手第一个低音要弹得深一些。此曲除主旋律以外,还有二个插段。插段A为F大调,要活跃,有灵气。插段B转入a小调,伴奏采用重复音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重复音要弹奏均匀,音乐从弱起,慢慢地渐强到降B,情绪亦随之紧张,然后再松下来,渐弱,三连音的过渡句要一气呵成,弹得轻快连贯,自然地回到主旋律。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见右谱)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
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B段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见左图)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见右图)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