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村经济》 原文
http://club.esnai.com/club/bbs/ShowAnnounce.asp?ID=2740441
有5个附件。可以下载,我试了。
网络一下:费孝通 chm 江村经济
http://www..com/s?wd=%B7%D1%D0%A2%CD%A8+chm+%BD%AD%B4%E5%BE%AD%BC%C3&cl=3
回答者:stonewang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1-4 10:08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目前该书确实在网络上找不到下载,原因:
该书的制作比较麻烦,书里有很多的插图、注解之类,不易做成电子书。
你可以去书店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版的也不贵。
书名: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ISBN: 7-100-02795-0/C·39
版印次: 1-5
作者: 费孝通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250千字
订购价: 20.00 元
出版日期: 2004-11-01
书的封面可链接:
http://www.cp.com.cn/bk/newsdetail.cfm?iCntno=1912
附:推荐《江村经济》
费孝通教授所着的《江村经济》( 英文书名: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之后的几十年间多次再版重印,成为中国社会学者和国外对中国感兴趣的社会学者的必读书。 此书是费孝通的博士论文, 由其导师英国杰出人类学者布·马林诺斯基推荐出版,并亲自作序。序言中高度评价此书:“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此书1985年由戴可景译为中文出版。 译文的水准极高。我也在新泽西的一所普通的大学图书馆中看到过英文原着。实际上,至今英文和中文版都可以买得到。
《江村经济》是一本人类社会学专着,可是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并理解。书中生动地以科学和真实的手法描述了江南水乡农民的日常生活,社区关系,农业生产,工业与贸易和经济生活。它也完全够资格成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学习写作和逻辑的范例。
最让我钦佩和惊奇的是一本“旧书”在今天读起来也丝毫没有落后和过时的感觉,反而解答了我以前很多不懂的问题,以及某些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作者论述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后,应当如何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劳动力等问题。也解释了一些习惯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化。提出了新的法律体系不为乡村接受的原因。总结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经验和教训。甚至讨论了国际贸易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其中很多的结论经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不少建议简直就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
“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这种写作态度比一些耸人听闻的文风和义愤填膺的语气更易于向读者阐述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可以让外国人和出生在海外的中国人了解中国,也帮助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实际状态。
阅读《江村经济》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有人可能会问:社会学有什么用?我不具备详细准确解答这个问题的专业知识。不过我到是可以举几个以“功利”的例子:比如企业利用人类需求的社会学理论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书中用“三栏法”分析了农村手工业改革的可行性和困难,如果你在工作中面临一些组织和技术上的调整,这种分析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另外,书中用很多的篇幅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和由于社会变牵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一些习以为常的人际关系是有其成因的。北美华人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国和美国的通常情况,读了费教授的书之后,你对这种变化的家庭和社区关系是不是有新的认识。
书中反复强调社会变迁中的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并且建议应该减少社会变迁的破坏因素。据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变迁”课程近年都是以中国的变革为主要案例,并将与苏东欧改革相比较。客观地说,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中不是完全没有偶然因素。费孝通的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国外的经济和社会学规律可能不适用于中国。
费孝通是一位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学者,同时他又受过西方良好教育训练。可是他的身上并不表现出强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江村经济》是他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分析他所熟悉的中国的成果。时刻都受时代变迁和不同文化影响的海外华人可能从此书中的到额外的收获
十分感谢stonewang,我以前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有下载的。:)
⑵ 急求:《乡土中国》使用的调查方法,基本内容以及结论,明天交,大神速进,跪谢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无法,我去找了一些别人写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写自己的这篇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我在写到相关章节的内容时,又把原书翻了一翻,发现不同时候,看同一内容,我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篇读书报告,也许格式上会略显松散,而因为是个人读书的心得体会,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许会不尽正确,恳请老师指正。
第一部分,本书脉络梳理。
说实话,如果说费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经济》是他关于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因此,《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感觉一开始是有点晦涩难懂的,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对本书的脉络进行一个梳理。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章。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种种现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传统,以及这些东西对于社会,人的反作用。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书的核心论断。以后的内容,无不是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一特征来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由此,就决定了乡土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进一步说,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此乡土社会就具有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像美国,实行的是机械化管理,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决定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家每户都能够自给自足,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所以,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依据乡土社会稳定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进一步论证得出,商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其显着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一个家里有个什么婚丧嫁娶啊之类的,左邻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
与此同时,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熟悉的。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原先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有些会离开自己所熟知的乡土社会,进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因为他们对于城市环境的不熟悉,也许会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于是,进城的人们,就会被讥笑为“土气”,是“乡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从乡土社会的层面来批驳推行“文字下乡”的人所持的认为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愚”的观点,进而根据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对于他们生活圈子里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这样一个论断,推导得到,在乡土社会里,很多时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我个人看来,《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与后面的内容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也许是作者插进去讲的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推广层面的个人抒怀。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很多人认为,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一个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创举,是对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精妙的概括。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将中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一个水波纹一样,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那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当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会圈子时,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们往往根据其实际需要而相应扩大或缩小其圈子的范围。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时候父母子女是一个家,大的时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个家族。但是无论这圈子如何伸展收缩都只局限于父系一方的范围内,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
将焦点从人际关系转向社会群体上,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很显耀的社群,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族从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于家族。它不但承担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担负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其它社会功能。
三.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并非所谓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而在乡土社会里,这些礼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认为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遗留下来的,人们已经惯于遵守的并被认为是对的一些传统。礼的推行并不依靠暴力和权力而是依靠教化。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因此,在一个变迁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而作者一开始就已经说了,乡土社会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变迁很慢,这也就为礼治提供了存在的温床,并且生生不息。
乡土社会自有自身的一套礼治秩序。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而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会认为乡土社会里的人简直是野蛮,抗拒现代文明。但是,作者在这里给我们阐释了这样一种“无讼”的观念存在的合理性。在乡土社会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于传统道德,但是随着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乡,这些本来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和事却从此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于乡间的调节而诉诸于法律。这个时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这些败类的保护伞了,这与乡土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最后,作者的结论是,要推行司法下乡,务必要使民众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与准备。
四.乡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权力。
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四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权力类型,它们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制,”“独裁”等,它体现的是权力的压迫强制性。这里,我们可以将传统社会里的皇权理解为是横暴权力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同意权力,我们不妨认为它体现了权力的妥协性。从社会分工的层面上来说,人们共有着应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但是,别人的权力对于我来说就是应尽的义务。这就存在着矛盾。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分工的平衡必须得以维系下去,就要有权力做保障,同意权力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系社会分工的平衡所做出的相互妥协。中国的乡土社会并非是一个富于抵抗性的组织,于是就容易成为皇权的发祥地;另一方面来说,横暴权力的发生需要经济基础,而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没有办法为皇权的继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似乎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同意权力发生作用的时候了,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发达的情况下才会越扩大,而传统的乡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分工并不发达。于是,传统社会的统治者们为了皇权的维持,在天高皇帝远的乡土社会里,采取了“无为政治”的统治法方法。这里所说的“无为政治”,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在乡土社会内部,人们认为这是长老统治。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三种权力——长老权力。长老权力,我们也可称之为是教化权力,顾名思义,它是通过教化人们而得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统治的。这里就和我们前面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发生了联系。长老往往由年龄长的人来担任。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年轻人是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询问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在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而平时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纠纷,一般也是由长老作为权威的评判者。德高望重的长老们,就是礼的象征,是正确的行为范式,是道德标准。乡土社会注重礼治,注重传统,相对稳定,变迁不快,这也为长老权力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这是在社会变迁较快,传统难以适应社会变迁时产生的一种类型,乡土社会变迁十分缓慢,时势权力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并不是那么显眼。
第二部分,关于《血缘与地缘》一章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我读的是这个版本的,北大出版的
之所以把这一章独立出来讲,是因为在看这一章的时候,有蛮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比较随性的。
费先生在这一章里,阐述了血缘社会的实质以及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关系和区别,最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历史的转变。
乡土社会因为它的相对静止性,因此,极易因为血缘结合而形成血缘社会。实际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和静止性,或者,我们可以说是稳定性;另一方面,血缘结合加固了这种稳定性。而作者对于地缘的解释,虽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我的理解是,乡土社会尽管稳定,但还是会流动的,人口会增长,而土地不见得会增长,于是,人口就发生了迁移——为了寻求可供开垦的更多的土地。这些人群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与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从别的地方迁移来的人住在一块,从陌生到熟悉,于是,就形成了地缘结合。就好像现在的“唐人街”一样。但是,作者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实际上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为稳定的社会鲜少有人口的流动。这些人因为血缘结合,然后又形成了地缘结合。再说道上面我举的“唐人街”的例子。实际上,虽然对于唐人街离得人们来说,他们没有实质上的学院关系,原先也是互不认识的,但是,在更深层次地推。他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留着华夏民族的血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地缘不过是血缘的延伸。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分离,这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相当困难的。作者在书中举了“客边”、“新客”等例子,我这里想补充一个例子。我家所在的浙南小镇龙港,我们家所在的社区教新度村。我们家是后来才搬来的,所以可以说是所谓的“新客”了。这个社区里的本地人都姓孔。他们根据每家每户人口,男丁的多少,辈分的高低,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个社区的所属的土地、房产。而当属于这个社区的土地或者房产需要拍卖时,允许认购的对象也仅限于同族人,外姓人是不行的。
作者在这一章里还讲到里关于乡土社会里商业的发展问题。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主要是依赖于血缘关系而结合的,所以相互之间,一般都是熟悉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亲兄弟还明算账。”话虽说得轻松,但实际上是很难讲得清的,这其中涉及到血缘、亲情、人论道德等诸多方面。而乡土社会里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比如我表姐上高中的时候,我妈妈么包了一个红包给她,而等到我上高中时,我姑姑也包了一个红包给我。这样的交易很具有局限性,普通的情形就是在血缘之外建立商业基础。对于我来说,你是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这样,我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就会显得轻松简单许多,没有了人情的负累,帐也很好算清。而我们说,乡土社会的变迁不快,外乡人想要融入一个乡土社会中也不容易,人跟人之间都相互熟知,这样的环境下,商业的发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费孝通先生自己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一书,实在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必读之作。
转自:http://www.douban.com/note/63433704/
⑶ 江村经济的编辑推荐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着作。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⑷ 如何以历史学的眼光看待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如若以历史学眼光来看待这两本书,最重要无非便是在方法论上的启示,尤其是《江村经济》一书便是以一个微小的社区(如一个村)为研究对象,犹如通过显微镜下的一个切片,来看待整个中国的缩影。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称之为“微型社会学”,以微明宏,以个别例证一般。在历史学的研究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土历史学家与国外汉学家的一个明显的非常有趣的对比,本土史学家们重历史过程,往往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展开论述,提出问题,走的是大视野的路子;而反观国外汉学家们,像重量级的费正清、孔飞力,在自己读过的他们的着述《中国:传统与变革》、《基督教在中国——早期新教传教士作品研究》、《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等等,再诸如英国汉学家苏珊·惠特菲尔德写的《丝路岁月》,在考量大量的历史古籍、方志,甚至是细微到当时片段般的狱志、判书、信文等等,不断考证之后,从小人物、从细微的角度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大风貌。因此,费先生的两本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便对如今的史学研究大有裨益,在诸多的历史研究考察中,许多人往往忽视很多很重要的细节性的东西,也正是少了这些细节,极可能就造成研究成果上人云亦云,模棱两可等等,真实性、可信性大大降低,脱离了历史学考证的严谨。在大历史充斥的今天,应该更多的去把握历史的细节,或许从中能得到更为真实的历史真相,为今天提供更多的参考。
⑸ 江村经济用了什么收集资料的方法
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的依据是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
抗战时期,费孝通来到了云南,一面教书,一面继续着他在农村的实地调查工作,并团结一批年轻、智慧、实干的研究者,组成了一个有才华、有前途的学者集团——魁阁,战时的生活自然艰难,但在西南联大璀璨的学者群星中,费孝通的才华得以迸发,西南岁月在他许多传世之作中也留下了烙印。
费孝通一生心无旁骛,致力于他所认定的学术道路,晚年的他依然在为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四处奔走忙碌。为了重建中国社会学,他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了和世界学术界的交流,并十分重视对新一代学者的培养。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的费孝通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⑹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江村经济》(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LuvxtZMpSNq735awCIpa-w
书名: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1-3
页数:35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着,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着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着甚丰,主要着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⑺ 江村经济的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公认的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二文。可供社会学工作者和教学者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