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启发式的一般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的模式,可以遵循四字方针,即是“激、启、授、梳。”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具体落实这四子方针。
(一)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刚开始,教师应该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手段有许多,比如:朗读表演,语言描述,播放课件,讲故事,猜谜语,提问题设置悬念等,为学生提供文字、图象、声音等,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
1.朗读表演型。
这种激趣适合散文、古文、古诗类文章。上课开始,老师朗读或背诵相关的散文、古诗,渲染课堂气氛,感染学生。一位老师在上古诗《别董大》时,课一开始,他为学生背诵李白的《赠汪伦》,声情并茂,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诗的意境中。
2.语言描述型。
这种激趣适合的文章比较广,可以是记人的、可以是写事的、也可以是描景的、状物的甚至说理性文章均可以运用,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创。比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但大灾之有大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在地震灾害面前,一对父子作出了怎样感人的事迹。”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们也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让我国受到了巨大损失。当然,这种自然灾害我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有些灾害我们是可以避免的,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发生的灾害一样,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设置悬念型。
这种激趣适合科普性、说明性文章。(当然其它的文章也可以采用)比如讲《鲸》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急着思考,寻求答案。学生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
……
创设情景,达到了“课伊始,趣以生”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启。相机引导,起开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帮助、点拨,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在这该人环节上,我们应该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本质。提问要注意技术与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忌六要”:
a、忌多,要把握重点。在训练重点上问,在教材难点上问,在关键词句上问,在重点内容上问,在字词句篇上问。
b、忌虚,要落到实处。问得太简单,学生索然无味;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畏。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一跳够不着,不跳不甘心。
c、忌直,要启发思维。要通过感受引出结论,才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d、忌浮,要具有深度。即少提浮在表面上的问题,应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开拓新知,使理解达到应有的深度。
e、忌乱,要逐步深入。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逻辑顺序,层层深入。
f、忌糊,要铺路搭桥。提问要给学生一条思索的路子,起到思维定向的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未知内容,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想问题。
当我们通盘考虑课文,设置的问题就会高质量。提问要找好切入点,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开学校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讲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整篇文章仅仅提了三个问题:①这个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子的?②现在的村庄又是怎样的?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三个问题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线索,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思路。
2.相机引导、点拨要及时、适度。
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再次钻进课文,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导辨,辨词句细微区别于毫发间。三个"导",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的重要方法。在上《坐井观天》一文,文中的小鸟在井沿上,青蛙在井底;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不过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你弄错了。”青蛙说:“我没有弄错。”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小鸟说得对。
生:青蛙说得对。
师: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
生: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的很,小鸟在天空中飞得高,看到的天当然是无边无际的。
生:青蛙在井里坐着,它看到的天当然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说得是真话、实话,也应该是对的。
师:(点点头)有道理。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我想对青蛙说,你别老在井底了,快跳出井口来吧!
生:我要是青蛙,一定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有多大。
声:我要是小鸟,就先帮助青蛙跳出井口,再背着它飞到天空中,让它开开眼界。
……
师:你们说得真好。再想想,假如青蛙随小鸟跳出井口,飞上天空,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想象和创新?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这是以老师的主观意识,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关系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位教师的课堂引导为我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 授。解惑讲授,破除疑难。
以前的教学实践已经说明,讲解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启发式的讲解。
荀子曾说过:"我尝终日而思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能解学生之惑的讲解,就属于启发式。学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识,或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不得学习要领,此时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而有豁然开朗之感。如教《伯牙绝弦》时,教师应该讲解当时的背景,让学生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懂得俞伯牙做出惊人主动的原因,了解俞伯牙“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落寞。假如没有这些讲解,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就难免肤浅了
(四)梳。 梳理整合,启迪领悟。
一篇文章的学习,即要弄懂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主要内容),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表达方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有字词的积累,重点词句的品析,思想感情的领悟等;表达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对于这些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梳理、整合、启迪、领悟。
另外,还有学习方法的小结。读、画、品、读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定能让语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⑵ 怎样品析课文中的句子(语文高手帮忙啊,要怎么品析啊我真的不懂,越详细越好)
有两个方法。
一,
1,、在原文中找到原句
2、根据上下文了解句子意思
3、找出关键词
4、根据关键词进行品析
————
二,
1、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手法(主要就是比喻、拟人、环境描写)
2、如果是比喻、拟人的话就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环境描写的话: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
————
其实语文是需要多读多看,慢慢积累,看多了读多了慢慢就有感觉了,品析句子是挺简单的
ps:此乃本人原创,复制党麻烦注明来处。。。
⑶ 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味词语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揣縻言语的阅读帮是最有效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咀嚼品味是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途,是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新课标中也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品析词语,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品析词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余映潮老师对于阅读教学有过这样的警语:“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可见,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
二、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字词组成的文字,每一篇课文必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从重点词语入手品析词句,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比较对文本谴词进行进一步的揣摩理解,鉴别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
三、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品词析句,就是对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抓住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去品味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全身心投入,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把自己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旁边: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较为深入、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理解词语,形成能力和习惯,词语训练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那么,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品析呢?在教学中,本人按“查阅字典、理解本文;联系语境,领会含义;抓住机会,正确运用”这三个环节进行。
一、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是解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这一过程的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清词语中每一个字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扎扎实实地理解整个词语的完整意思。教学时,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结构、意义理解的难易程度。选用与之相适应的理解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直接获取法
有些词语对于本年段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凭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给词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只有借助工具书才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2、间接获取法
前一种获得词语表义的方法比较简意单、直接,只要学会查字典 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到。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可应用对知识的积累,通过以下方法理解词语:a、“合拼法”来理解词语的意义。所谓“合拼法”就是把一个词语分解成一个个词素,分别弄清每个词素的意义,再把它们合拼起来,连成一句通顺、连贯,有条理的话。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冠”的意思,弄清读音,再引导学生把四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通过递补,增删,把词意,整理成通顺、明确、简洁的语言。开始学习“合拼法”解词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有时学生不能在字典中正确取解,另一方面,不会将各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整理成通顺,简洁的语言。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b、;置换比较法理解词义。如《丰碑》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如把“吼”字换成“喊”或“说”,再与原句作比较,细加品味品读就会发现换了后就表达不出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了。c、再现情景理解法。就是通过再现实物、展示图画、表演情景等方法很轻松地理解了词义。d、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品味,这样才能准确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卧”就是“身体躺着”的意思,但文中并非单指躺着。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不仅能表达意思,而且还能表达丰富的感情。作者的褒贬、喜恶都溢于言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要让他们领悟其真实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学生对“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为什么用“伴”产生了分歧。这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当年邓小平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鲜花送给伟人”的录像,同时让学生思考“伴”和“拌”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分析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鲜花伴着骨灰”,字面意思是鲜花陪伴着邓小平的骨灰,实际却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和怀念。而如果换成“鲜花拌着骨灰”,则仅写出人们把鲜花与邓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难以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
三、感悟词语的表达效果
同样的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其表达效果有时会大相径庭。教师在教学中对那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不要轻易放过,而应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精妙,体会其表达效果。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应让学生重点体会“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我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下去”“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的心中”中的“掏”“咽”“钻”这三个动词的意思。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和文章的理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教师应让学生先弄清“摇篮”的本义,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摇篮”在这里比喻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词语的丰富内涵,为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奠定基础。
学习语言、品析语言是语文教学之本。如果说阅读教学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感悟是本,那么学习语言、品析语言就是根基之所在。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体验、感悟,都要建立在学习、品析语言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品析语言,这样才能轻松而有效地感悟文章的内涵,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⑷ 如何品析文言文
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两者都要兼顾。现今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现象
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文言文后的练习题在导向性方面,就存在这方面的偏差。如《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说》:“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诗词曲五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小石潭记》:“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七则练习均从思想的角度谈认识,谈体会,给教者学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内容分析上。很多文言阅读课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聊天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点,那纯粹就是建空中楼阁,舍本求末。在教材中其实也有一些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练习。如《与朱元思书》:“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满井游记》:“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诗五首》:“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可惜这样的延伸题为数不多。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空间非常大,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物候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除了孔子的实事求是,学术诚实,两小儿的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外,对于究竟太阳在早晨、中午哪个时段离我们近,则是个地理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对策
1.研读课本,质疑问难。
试举课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缀”能解释为“下垂”吗?备课时,我特别查了一些资料。其中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这句话是翻译为“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到底是“下垂”,还是“连缀”?经查,商务印书馆98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应取其“连接”义。再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
另外,“佁然不动”在教材中注音为“yí”,解释为“呆呆的样子”。但查字典后发现,其实并不如此。“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样子”之外,还有“静止”这一词条,而“静止”更能体现游鱼倏忽来去的情态。《古代汉语词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记》为例,释义如下:“静止不动的样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且两书均注音为“yǐ”。
在教学中,我将两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因为他们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这次是具有颠覆意义的一次课堂探究。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于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学生格外细致,因为我提示他们还有注释也存在争议。
课后不久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了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2.探究课内,含英咀华。
仅仅局限于一课内的字词研究,我觉得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已学篇目的温习。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的时候,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学生回忆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这个词,意义是否一样。静默一阵后,学生七嘴八舌地报了起来。“《醉翁亭记》里‘日出而林霏开’!”“什么意思?”“散开!”“《满井游记》里‘如镜之新开’,是‘打开’的意思。”……讨论得热烈程度也许比不上说故事,讲笑话,但我知道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温故”,已经对这个“开”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后再见到这个字会在脑海里浮现它诸多的义项。这已足够!
我们不可能带着学生学完所有的文言文 ,只有教会他们能独立、自主地去阅读文言诗词,才能进一步要求他们去分析、欣赏名篇佳作。否则,面对这些深奥晦涩的文字,学生只能如盲人摸象般对文章一知半解了。
当然,文言文的字词教学不仅仅采用一种延伸方法,其他如将文言字词与成语联系也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学法。如《五柳先生传》中“造饮则尽”的“造”字,与成语“登峰造极”中意义一致。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也有了意外收获。如此不胜枚举。
3.延伸课外,纵横悠游。
感受、领悟、积累,最终还要落实到实际运用上去。如果学生离了老师,离了参考书就读不懂文章了,那是文言诗词教学的失败。在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积累了相当的实词虚词知识后,我们不能忘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举一反三。
学完一篇,选择相近的,或者有联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需稍作引导,点拨即可。如学完《小石潭记》,课外再补充《永州八记》其他片段,以作呼应。学到《与朱元思书》时不妨把《三峡》拿来一用。《五柳先生传》可延伸的文章更多,可以顺势复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也可以拿几首《饮酒》诗来让学生品评一下。……
总之,只要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有利于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今后,我还将在课改中去探索、去实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亮丽的一道风景!
⑸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是简述教师的教学过程吗
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然后通过每一节诗歌的朗诵,对学生讲清楚如何从写作意图出场理解这个诗歌。
⑹ 如何品析文章
语文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来品析句子,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是四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学生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理解和研读。很多孩子看似都听懂了,弄明白了,可是当我要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时,就哑口无言了。光听不练,显然不能有效掌握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我布置了品析句子的作业,其实这项作业曾在三年级时也做过。可是,从家庭作业中看出,绝大多数孩子还是没能明白到底如何抓住关键字、词来品析句子,都理解为就是解释词语。在此,对此项作业进行特别说明。
品析句子的要求如下:
1、摘抄课文中的原句。
2、有出现关键的字或词语的,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整体感悟、理解句子的意思。
3、对于没有出现关键字或词语的句子,则可以直接就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通常情况下,需要品析的句子一定是课文中的重、难点,品析句子不能脱离课文,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思想要有整体的把握,不能只就一句话空谈意思。
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学习:
1、课文原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品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写出了潮水的形状和颜色,“浩浩荡荡”体现了潮水浩大的声势;“山崩地裂”写出了潮水来时发出的巨大响声。整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大潮涌来时的壮观景象。
2、课文原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品析:“风号浪吼”和“漫天卷地”写出了江潮的声威。这句话写潮头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课文原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品析:“堆”字表现了树叶的繁密,“不留一点儿缝隙”表明树叶挨挨挤挤、密密麻麻;这句话体现了大榕树的叶子又多又密。
对于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在课堂上都有精读和精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体思想,我们也有在教学中带孩子们一起探讨学习。但是品析句子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孩子目前能通过朗读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但是却不能用语言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需要系统的训练。也还是有少数孩子,对于品析句子全无头绪,不知从何如手。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进行专门的指导。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的,可以为孩子购买《英才教程》之类的辅导书籍,给孩子做学习参考。孩子看得多了,练得多了,就能摸着品析句子的门道和方法了。但是此书买了就要用好,只能让孩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用用,不能出现在课堂上代替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课堂仍然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阵地,不可取代。
⑺ 品析句子的方法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