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结构加工主要工艺是什么
钢结构加工主要工艺:
(1)放样:包括核对图纸的安装尺寸和孔距,以1:1大样放出节点,核对各部分的尺寸,制作样板和样杆作为下料、弯制、铣、刨、制孔等加工的依据。
(2)号料:包括检查核对材料,在料上划出切割、铣、刨、制孔等加工位置,打冲孔,标出零件编号等。号料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配料表和样板进行套裁,尽可能节约材料。
2)应有利于切割和保证零件质量。
3)当工艺有规定时,应按规定取料。
(3)切割下料:包括氧割(气割)、等离子切割等高温热源的方法和使用机切、冲模落料和锯切等机械的方法。
(4)平直矫正:包括型钢矫正机的机械矫正和火焰矫正等。
(5)边缘及端部加工:方法有铲边、刨边、铣边、碳弧气刨、半自动和自动气割机、坡口机加工等。
(6)滚圆:可选用对称三轴滚圆机、不对称三轴滚圆机和四轴滚圆机等机械进行加工。
(7)煨弯:根据不同规格材料可选用型钢滚圆机、弯管机、折弯压力机等机械进行加工。当采用热加工成型时,一定要控制好温度,满足规定要求。
(8)制孔:包括铆钉孔、普通连接螺栓孔、高强螺栓孔、地脚螺栓孔等。制孔通常采用钻孔的方法,有时在较薄的不重要的节点板、垫板、加强板等制孔时也可采用冲孔。钻孔通常在钻床上进行,不便用钻床时,可用电钻、风钻和磁座钻加工。
(9)钢结构组装:方法包括地样法、仿形复制装配法、立装法、胎模装配法等。
(10)焊接:是钢结构加工制作中的关键步骤,要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和方法,严格按要求操作。
(11)摩擦面的处理:可采用喷砂、喷丸、酸洗、打磨等方法,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施工。
(12)涂装: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施工。
⑵ 钢结构制作技术要求
钢结构加工
1、钢结构加工制作前的生产准备
1)、技术准备:图纸会审、深化设计、加工制作方案、工艺试验。
2)、材料准备:采购、检验、储存。
3)、机具准备:运输、加工(切割、制孔、边缘加工等)、焊接、涂装、检测。
4)、劳动组织准备: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岗前培训、技术交底。
2、钢结构加工制作工艺
1)、放样、号料
① 放样:钢结构制作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是根据产品施工详图或零、部件图样要求的形状和尺寸,按1:1的比例把产品或零、部件的实体画在放样台或平板上,求取实长并制成样板的过程。
② 号料(划线):根据样板在钢材上画出构件的实样,并打上各种加工记号,为钢材的切割下料做准备。
2)、切割(下料):切割是将放样和号料的零件形状从原材料上进行下料分离。常用的切割方法有:气割、机械切割(剪切、锯切)和等离子切割三种方法。
3)、成型:根据设计要求,利用加工设备和一定的工装模具把板材或型钢弯制成一定形状的工艺方法。一般有冷弯和热弯两种方法。
4)、矫正:钢材在存放、运输、吊运和加工成型过程中会变形,必须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钢材、构件进行矫正。矫正的方法:火焰矫正(亦称热矫正)、机械矫正和手工矫正(亦称冷矫正)。
5)、边缘加工:边缘加工方法有:铲边、刨边、铣边和碳弧气刨边。
6)、制孔:包括铆钉孔、螺栓孔,可钻可冲。制孔精度、孔距等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
7)、组装:也称拼装、装配、组立,是按照施工图的要求,把已加工完成的各零件和半成品构件装配成独立的成品。钢结构组装的方法包括地样法、仿形复制装配法、立装法、卧装法、胎模装配法。
8)、焊接:焊接是钢结构加工制作中的关键步骤。
9)、铣端、钻安装孔及摩擦面处理
10)、除锈、涂装及编号
3、钢结构预拼装
由于受运输、安装设备能力的限制,或者为了保证安装的顺利进行,在工厂里将多个成品构件按设计要求的空间设置试装成整理,以检验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状况,称为预拼装。
⑶ 钢构件制作工艺中的号料、放样是什么意思
根据GB50755-2012《钢结构施工规范》中的解释如下:
8 钢零件及钢部件加工
8.2 放样和号料
8.2.1~8.2.3 放样是根据施工详图用 1:1 的比例在样台上放出大样, 通常按生产需要制作
样板或样杆进行号料,并作为切割、加工、弯曲、制孔等后检查之用。目前国内大多数
加工单位已采用数控加工设备, 省略了放样和号料工序; 但是有些加工和组装工序仍需
放样、做样板和号料等工序。样板、样杆一般采用铝板、薄白铁板、纸板、木板、塑料
板等材料制作,按精度要求选用不同的材料。
放样和号料时应预留余量,一般包括制作和安装时的焊接收缩余量、构件的弹性压
缩量、切割、刨边和铣平等加工余量,及厚钢板展开时的余量等。
8.2.4 条规定号料方向,主要考虑钢板沿轧制方向和垂直轧制方向力学性能有差异,
一般构件主要受力方向与钢板轧制方向一致, 弯曲加工方向(如弯折线、 卷制轴线) 与
钢板轧制方向垂直,以防止出现裂纹。
8.2.5 号料后钢零件和钢部件应进行标识, 包括工程号、 零部件编号、 加工符号、 孔的
位置等, 便于切割及后续工序工作, 避免造成混乱。 同时将零部件所用材料的相关信息,
如钢种、厚度、炉批号等移植到下料配套表和余料上,以备检查和后用。
所以,你所采用的满意答案中的号料解释是错误的。号料是在放样——做样板工作之后。
⑷ 铆工知识!
16手摇钻 手电钻 台钻 立钻 摇臂钻。
17手虎钳 台虎钳 机虎钳 V型铁 三爪卡盘 压板。
18开坡口是为了1易于焊接及填充更充分,2通过开坡口使板厚相同。方法主要有氧乙炔气割 专用电动工具 车床加工 碳弧气刨加工坡口。坡口形式有V型 X型 U型,U型效果最好填充较少但最难加工。
19手持电动砂轮机 台式砂轮机 磨床。
24一般三轴式弯板机。
25 1放线 2进退反复压好一个区域再进行下一个区域 3卡样板
27定位上下 左右 前后六个方向
29主要测量长宽高对角线
30手动夹具 气动及液压夹具 磁力夹具 真空夹具
31行吊 手拉葫芦
33焊接 铆接 螺纹连接
34沉头铆钉 半圆头铆钉
35冷铆 热铆
36分普通螺纹连接和特殊螺纹连接两大类。普通螺纹连接可分为螺栓连接 双头螺栓连接和螺钉连接。
37用两个螺母拧紧和用长螺母拧紧两种方法。
38 1锁紧螺母防松 2弹簧垫圈防松 3开口销与带槽螺母防松 4止动垫圈防松 5串联钢丝防松
39 1反变形法 2刚性固定法 3利用装焊顺序控制法 4强迫冷却法 5锤击焊缝法
⑸ 下料的工艺手段
下料:下料是指确定制作某个设备或产品所需的材料形状、数量或质量后,从整个或整批材料中取下一定形状、数量或质量的材料的操作过程。铆工下料常用的四种方法为:旋转法、直角三角形法、换面法和支线法。
铆工又可称为冷作钣金工,铆工需要的工具有:卷尺,方尺,画针,手锤,钢直尺,画规,地规,样冲,石笔,细钢丝等。细钢丝用在放大样画直线的时候。
它是一种把板材、型材、线材、管材等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加工方法制作成钢结构的一种制作工艺。按加工工艺又分为:放样、号料、下料、成型、制作、校正、安装等。
铆工既根据要求作出相应的金属制品,主要有识图和制图的知识;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能矫正变形较大或复合变形的原材料及一般结构件,能作成基本形体的展开图,计算展开料长;
能使用维护剪床、气割、电焊机等设备;能读懂并装配桁架类、梁柱类、箱壳类、箱门类和低中压容器等图样,并进行全位置定位焊、铆接、螺纹连接,检验尺寸、形状位置。
⑹ 船舶套料和下料、号料各指什么
套料:指的将零件使用套料软件进行套料(就是排版,每个零件就相当于一个板,将多个零件合理的分布在原钢板上),这样有助于节省原料,提高钢板的使用率,产生的余料就少了。号料就是在划出轮廓线,标注等,这可很简单。下料:就是切割钢板产生零件的过程。
⑺ 铆工下料常用的四种方法是什么
铆工下料常用的四种方法为:旋转法、直角三角形法、换面法和支线法。
铆工又可称为冷作钣金工,铆工需要的工具有:卷尺,方尺,画针,手锤,钢直尺,画规,地规,样冲,石笔,细钢丝等。细钢丝用在放大样画直线的时候。
它是一种把板材、型材、线材、管材等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加工方法制作成钢结构的一种制作工艺。按加工工艺又分为:放样、号料、下料、成型、制作、校正、安装等。
铆工既根据要求作出相应的金属制品,主要有识图和制图的知识;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能矫正变形较大或复合变形的原材料及一般结构件,能作成基本形体的展开图,计算展开料长;
能使用维护剪床、气割、电焊机等设备;能读懂并装配桁架类、梁柱类、箱壳类、箱门类和低中压容器等图样,并进行全位置定位焊、铆接、螺纹连接,检验尺寸、形状位置。
铆工安全规程
1、工作前必须检查工具、设备,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如锤类、冲子及其他承受锤击之工具的顶部无毛刺,无伤痕,锤把无裂纹,安装要结实,锤头上必须加铁楔。各种承受锤击之工具顶部严禁淬火。
2、使用大锤时应注意锤头甩落范围,打锤时要瞻前顾后,对面不准有人,打锤时严禁戴手套。
3、进行铲、剁、铆焊等要戴好防护眼镜,不得对着人操作。使用风铲时要遵照“风铲安全技术规程”执行。
4、使用铆工、钳工设备及钳工常用工具如砂轮机、风动工具、手提电动和手提风动工具及手锤、扁铲等应按各安全技术规程执行。
5、使用天车吊件时,必须遵守“桥式起重机安全技术规程”。检查吊具安全可靠,吊物下不准有人行走和停留,要正确指挥,精心配合。
6、用加热炉工作时,要远离电线或易燃物品。下班后必须熄灭炉火电厂,熄火后必须详细检查,以免复燃起火。
7、加热后的料要定点存放。须搬动时,要采取防烫措施。
8、铆焊件组对时,不准手摸物体的对口处,以防将手刺破和挤伤。使用楔子和撬棍时,支点要牢固,对面不准有人,以防滑脱。
9、在设备塔罐内部进行铆焊作业时应遵守“安全生产检修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使用行灯应遵守“行灯安全技术规程”。
10、捻钉及捻缝时,必须戴好防护镜。
11、登高作业时,必须遵守“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12、凡铆工作业人员必须遵守本规程和有关铆工作业的各种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规程。
⑻ 号料是什么意思
利用样板、样杆、号料草图放样得出的数据,在板料或型钢上画出零件真实的轮廓和孔口的真实形状,以及与之连接构件的位置线、加工线等,并注出加工符号,这一工作过程称为号料。
⑼ 船舶制造的分类
车间的划分常根据船厂的生产规模、性质、习惯而有所不同。
过去很多造船厂除进行钢材加工、船体装配、焊接和设备系统安装外,还具有一定的铸、锻和机械加工能力,在制造船体的同时还制造主机、辅机、锅炉等设备。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造船及其配套工业的发展,造船厂已向总装方向发展,即以建造船体为主,大量的机电设备和舾装件则由专业或非专业的协作厂配套提供,船厂只进行安装,以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
造船工序造船的主要工艺流程可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钢材预处理在号料前对钢材进行的矫正、除锈和涂底漆工作。船用钢材常因轧制时压延不均,轧制后冷却收缩不匀或运输、储存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各种变形。为此,板材和型材从钢料堆场取出后,先分别用多辊钢板矫平机和型钢矫直机矫正,以保证号料、边缘和成型加工的正常进行。矫正后的钢材一般先经抛光除锈,最后喷涂底漆和烘干。这样处理完毕后的钢材即可送去号料。这些工序常组成预处理自动流水线,利用传送滚道与钢料堆场的钢料吊运、号料、边缘加工等后续工序的运输线相衔接,以实现船体零件备料和加工的综合机械化和自动化。
放样和号料船体外形通常是光顺的空间曲面。由设计部门提供的用三向投影线表示的船体外形图,称为型线图,一般按1:50或1:100的比例绘制。由于缩尺比大,型线的三向光顺性存在一定的误差,故不能按型线图直接进行船体施工,而需要在造船厂的放样台进行1:1的实尺放样或者是1:5、1:10的比例放样,以光顺型线,取得正确的型值和施工中所需的每个零件的实际形状尺寸与位置,为后续工序提供必要的施工信息。船体放样是船体建造的基础性工序。
号料是将放样后所得的船体零件的实际形状和尺寸,利用样板、样料或草图划在板材或型材上,并注以加工和装配用标记。最早的放样和号料方法是实尺放样、手工号料。20世纪40年代初出现比例放样和投影号料,即按1:5或1:10的比例进行放样制成投影底图,用相应的低倍投影装置放大至实际尺寸;或将投影底图缩小到1/5~1/10摄制成投影底片,再用高倍投影装置放大50~100倍成零件实形,然后在钢材上划线。比例放样还可提供仿形图,供光电跟踪切割机直接切割钢板用,从而省略号料工序。投影号料虽在手工号料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未能摆脱手工操作。60年代初开始应用电印号料,即利用静电照相原理,先在钢板表面喷涂光敏导电粉末,进行正片投影曝光,经显影和定影后在钢板上显出零件图形。适用于大尺寸钢板的大型电印号料装置采用同步连续曝光投影方式,即底图和钢板同步移动,在运动过程中连续投影曝光。适用于小尺寸钢板的小型电印号料装置,则在钢板上一次投影出全部图形。这种号料方法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造船中的应用,又出现数学放样方法。即用数学方程式表示船体型线或船体表面,以设计型值表和必需的边界条件数值作为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反复校验和计算,实现型线修改和光顺,以获得精确光顺和对应投影点完全一致的船体型线。船体的每条型线都由一个特点的数学样条曲线方程表示,并可通过数控绘图机(见绘图用具)绘出图形。数学放样可取消传统的实尺放样工作,还可为切割和成形加工等后续工序提供控制信息,对船体建造过程的自动化具有关键的作用,是造船工艺的一项重要发展。
船体零件加工包括边缘加工和成形加工。边缘加工就是按照号料后在钢材上划出的船体零件实际形状,利用剪床或氧乙炔气割、等离子切割进行剪割。部分零件的边缘还需要用气割机或刨边机进行焊缝坡口的加工。气割设备中的光电跟踪气割机能自动跟踪比例图上的线条,通过同步伺服系统在钢板上进行切割,它可与手工号料、投影号料配合使用。采用数控气割机不但切割精度高,而且根据数学放样资料直接进行切割,可省略号料工序,实现放样、切割过程自动化。
对于具有曲度、折角或折边等空间形状的船体板材,在钢板剪割后还需要成形加工,主要是应用辊式弯板机和滚压机进行冷弯;或采用水火成形的加工方法,即在板材上按预定的加热线用氧-乙炔烘炬进行局部加热,并用水跟踪冷却,使板材产生局部变形,弯成所要求的曲面形状。对于用作肋骨等的型材,则多应用肋骨冷弯机弯制成形。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已使用数字控制肋骨冷弯机,并进而研制数字控制弯板机。船体零件加工已从机械化向自动化进展。
船体装配和焊接将船体结构的零部件组装成整个船体的过程。普遍采用分段建造方式,分为部件装配焊接、分段装配焊接和船台装配焊接3个阶段进行。
①部件装配焊接:又称小合拢。将加工后的钢板或型钢组合成板列、T 型材、肋骨框架或船首尾柱等部件的过程,均在车间内装焊平台上进行。
②分(总)段装配焊接:又称中合拢。将零部件组合成平面分段、曲面分段或立体分段,如舱壁、船底、舷侧和上层建筑等分段;或组合成在船长方向横截主船体而成的环形立体分段,称为总段,如船首总段、船尾总段等。分段的装配和焊接均在装焊平台或胎架上进行。分段的划分主要取决于船体结构的特点和船厂的起重运输条件。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起重机能力的增大,分段和总段也日益增大,其重量可达800吨以上。
③船台(坞)装配焊接:即船体总装,又称大合拢。将船体零部件、分段、总段在船台(或船坞)上最后装焊成船体。排水量10万吨以上的大型船舶,为保证下水安全,多在造船坞内总装。常用的总装方法有:以总段为总装单元,自船中向船首、船尾吊装的称总段建造法,一般适用于建造中小型船舶;先吊装船中偏尾处的一个底部分段,以此作为建造基准向船首、船尾和上层吊装相邻分段,其吊装范围呈宝塔状的称塔式建造法;设有2~3个建造基准,分别以塔式建造法建造,最后连接成船体的称岛式建造法;在船台(或船坞)的末端建造第一艘船舶时,在船台的前端同时建造第二艘船舶的尾部,待第一艘船下水后,将第二艘船的尾部移至船台末端,继续吊装其他分段,其至总装成整个船体,同时又在船台前端建造第三艘船舶的尾部,依此类推,这种方法称为串联建造法;将船体划分为首、尾两段,分别在船台上建成后下水,再在水上进行大合拢的称两段建造法。各种总装方法的选择根据船体结构特点和船厂的具体条件而定。
船体装配和焊接的工作量,占船体建造总工作量的75%以上,其中焊接又占一半以上。故焊接是造船的关键性工作,它不但直接关系船舶的建造质量,而且关系造船效率。自20世纪50年代起,焊接方法从全手工焊接发展为埋弧自动焊(见埋弧焊)、半自动焊、电渣焊、气体保护电弧焊。自60年代中期起,又有单面焊双面成形、重力焊、自动角焊以及垂直焊和横向自动焊等新技术。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也有相应发展。由于船体结构比较复杂,在难以施行自动焊和半自动焊的位置仍需要采用手工焊。
结合焊接技术的发展,自60年代起,在船体部件和分段装配中开始分别采用 T型材装焊流水线和平面分段装焊流水线。T 型材是构成平面分段骨架的基本构件。平面分段在船体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例如在大型散装货船和油船上,平面分段可占船体总重的50%以上。平面分段装焊流水线包括各种专用装配焊接设备,它利用输送装置连续进行进料、拼板焊接以及装焊骨架等作业,能显着地提高分段装配的机械化程度,成为现代造船厂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世界上有些船厂对批量生产的大型油船的立体分段也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进行装焊和船坞总装。
船体总装完成后必须对船体进行密闭性试验,然后在尾部进行轴系和舵系对中,安装轴系、螺旋桨和舵等。在完成各项水下工程后准备下水。
船舶下水将在船台(坞)总装完毕的船舶从陆地移入水域的过程。船舶下水时的移行方向或与船长平行,或与船长垂直,分别称为纵向下水和横向下水。下水滑道主要为木枋滑道和机械化滑道。前者依靠船舶自重滑行下水,使用较普遍;后者利用小车承载船体在轨道上牵引下水,多用在内河中小型船厂。
纵向下水之前先将搁置在墩木上的船体转移到滑板和滑道上,滑道向船舶入水方向有一定倾斜。当松开设置于滑板与滑道间的制动装置后,船舶由于自重连同滑板和支架一起滑入水中,然后靠自身的浮力飘浮于水面。为减少下滑时的摩擦阻力,在滑板与滑道之间常涂上一定厚度的下水油脂;也可用钢珠代替下水油脂,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进一步减少摩擦力。在船坞内总装的船,只要灌水入坞即能浮起,其下水操作比在船台下利用滑道下水简单和安全得多。
下水意味着船舶建造已完成了关键性的、主要的工作。按传统习惯,大型船舶下水常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码头安装(设备和系统的安装)船舶下水后常是靠于厂内舾装码头,以安装船体设备、机电设备、管道和电缆,并进行舱室的木作、绝缘和油漆等工作。码头安装涉及的工种很多,相互影响也较大。而随着船舶设备和系统的日趋复杂,安装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故安装工作直接关系下水后能否迅速试航和交船。为了缩短下水后的安装周期,应尽可能将上述安装工作提前到分段装配和船体总装阶段进行,称为预舾装。将传统的单件安装改为单元组装,也可大大缩短安装周期,即根据机舱和其他舱室设备的布置和组成特点确定安装单元的组成程度,如主机冷却单元可包括换热器、泵、温度调节器、带附件的有关管道和单元所必需的电气设备。在车间内组成安装单元,然后吊至分段、总段或船上安装,这样可使18~25%的安装工作量由船上提前到内场进行,能使船上的安装周期缩短15~20%。
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在船体建造和安装工作结束后,为保证建造的完善性和各种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必须进行全面而严格的试验,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即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
系泊试验俗称码头试车,是在系泊状态下对船舶的主机、辅机和其他机电设备进行的一系列实效试验,用以检验安装质量和运转情况。系泊试验以主机试验为核心,检查发电机组和配电设备的工作情况,以便为主机和其他设备的试验创造条件。对各有关系统的协调、应急、遥测遥控和自动控制等还需要进行可靠性和安全性试验。系泊试验时船舶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主机、轴系和有关设备系统不能显示全负荷运转的性能,所以还需要进行航行试验。
航行试验是全面地检查船舶在航行状态下主机、辅机以及各种机电设备和系统的使用性能。通常有轻载试航和重载试航。在航行试验中测定船舶的航速、主机功率以及操纵性、回转性、航向稳定性、惯性和指定航区的适航性等。试验结果经验船机构和用户验收合格后,由船厂正式交付订货方使用。
发展近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是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迈进的过程。自50年代起,船体建造用焊接取代了铆接,使船体建造由过去长期使用的零星散装方式改进为分段装配方式,大大提高了造船效率。由于船体结构和形状比较复杂,手工操作在船体建造中一直占较大比重。电子计算机和数控技术的应用正进一步改变造船业的面貌。电子计算机首先应用于数学放样,进而出现数字输入和图形输出的数控绘图机、数控切割机、数控肋骨冷弯机、数控螺旋桨加工机床和管子加工机床等。同时电子计算技术还在造船厂的生产管理、计划编制、材料设备供应和成本核算等方面逐渐得到应用。为减少信息准备工作,消除设计与生产之间的脱节现象,又研制成大型造船集成数控系统,它包括船舶设计、生产和管理等所有功能的通用信息,能协调地完成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工作过程。因此,继续扩大计算机在造船中的应用,是现代发展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造船自动化程度的主要方向。
参考书目
王勇毅等着:《船体建造工艺学》,人民交通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⑽ 简单概括下号料,放样,排料的意思
号料就是放样,是制作金属结构的第一道工序,放样是根据施工图比例放出大样,通常是按生产需求制作样板或样杆进行号料,并作为切割、加工、弯曲、制孔等后检查之用。
放样就是把工件展开图形,例如把弯头放样成板材。
排料就是把展开图形在原材料上合理的的排序,达到最大利用率。例如弯头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