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

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8 05:41:39

1. 实验一 分析样品的制备与前处理

通常化验室分析结果仅对所送样品负责,因此送检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选矿过程中送检样品主要包括原矿、精矿、尾矿,以及其他产品,样品的选取应严格遵循国家标准GB/T 10322.1—2000《铁矿石取样和制样方法》。

一、样品的制备

在选矿厂取样中,原矿一般为粗颗粒的物料,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具体制备流程如图10-1-1。选矿产品一般为湿矿浆,因此其制样流程应与原矿有所区别,其制备流程首先应先将样品过滤、烘干,后面的处理过程跟原矿样品一致。样品送检之前必须留出一份副样,送检样品为正样。

图10-1-1 原矿样品制备流程

化学分析样品的加工粒度(粗细程度),因矿样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硅酸盐要求160~200目、黄铁矿则只要求100~120目、光谱分析样品对细度的要求均为200目(0.075mm)等。其他矿样粒度的详细要求见表10-1-1。对于测定亚铁的样品一般破碎至100目。过筛后的试样混匀和缩分,一般多在试样布上用滚移法进行,或在研磨板上用移锥法进行。缩分一般采用四分法,取对角线的两份作为正样,另外两份作为副样;也可采用方格法一批连续分出多份小份试样。样品装袋前,在样品袋上将试样名称、编号、日期、要求分析元素种类等内容要一一写明,样品制备者需在样品袋上签名。

表10-1-1 常见原矿矿样加工细度和烘样温度

续表

化学分析试样的质量一般为10~200g。通常分析需要的试样量,依据分析项目的多少来定,分析单一元素所需样品15~20g,两种以上的元素为25~40g;供物相分析用的的样品量为50g;对于需多元素分析的样品,一般要求100~200g。

当样品的粒度要求在150目以下时,需用研磨机进行研磨。研磨机一般有盘磨机、星型研磨机、棒磨机,振磨机和球磨机等。研磨方式又分为干磨和湿磨。

(1)干磨:对于60目以下的样品,选用合适研磨机一次研磨至150目以下。如果样品研磨不能一次进行时,应分成几部分研磨。样品细度达到要求后应在一合适的混合机中充分混匀。对于黄铁矿等容易氧化的样品,应避免研磨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样品发生氧化。

(2)湿磨:当化学分析样品在磨机中研磨发生黏结,以及为了避免样品高温氧化时,应尽量缩短研磨时间,允许在磨机中用己烷为化学介质进行湿磨。样品的制备原则是,其化学成分和赋存状态必须与原始样品保持完全一致。因此在制备试样的过程中应避免引起试样本身的氧化变质以及引入外来杂质。例如,对于铁为非主量元素时,试样的研磨应尽量避免使用铁制磨罐。

二、化学分析样品的前处理

试样的前处理是将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的状态。通常情况下,试样分解后,待测组分元素以可溶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之中,或以沉淀形式单独析出(例如重量法测硅),从而与其他组分完全分离。有的是将待测组分以气体形式从样品中挥发分离,然后用合适的试剂吸收或者直接通过原样失量,计算待测组分含量。

铁矿石的分解,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矿石的性质、分析项目的要求及干扰元素的分离等情况,通常可以选用酸溶法和碱熔法两种方法。

常用的酸溶法如下:

(1)盐酸分解:铁矿石一般能被盐酸加热分解,含铁的硅酸盐难溶于盐酸,可加少许氢氟酸或氟化铵使试样分解完全。磁铁矿溶解的速度很慢,可加几滴氯化亚锡溶液,使分解速度加快。

(2)硫酸-氢氟酸分解:试样在铂坩埚或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入1∶1硫酸10滴、氢氟酸4~5mL,低温加热至冒出三氧化硫白烟后,用盐酸提取。

(3)磷酸或硫-磷混合酸(1∶2)分解:溶矿时需加热至水分完全蒸发到出现三氧化硫白烟后,再加热数分钟。但应注意加热时间不能过长,以防止生成焦磷酸盐。

目前较常采用碱熔法分解试样。常用的熔剂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碳酸钠(2∶1)混合熔剂等。熔融可在银坩埚、镍坩埚、高铝坩埚或石墨坩埚中进行。也有用过氧化钠在镍坩埚中半融的。

由于铁矿石中含有大量铁,用碳酸钠直接在铂坩埚中熔融会损害坩埚,且溶解的铂也会对铁的测定产生影响,因此很少采用。对于含有硫化物和有机物的铁矿石,应将试样预先在500~600℃灼烧2h,以除去硫元素及有机物,然后以盐酸分解试样,并加入少量硝酸,使试样分解完全。硝酸的存在影响铁的测定,可加盐酸蒸发将其赶尽。

2. 有机化合物测定的预处理方法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易挥发性成分的逸散,避免样品组成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做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必须根据微生物学的要求,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制备。
食品的成分复杂,既含有大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也含有各种无机元素,如钾、钠、钙、铁等。这些组分往往以复杂的结合态形式存在。当应用某种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对其中一种组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时,其他组分的存在常常给测定带来干扰。因此,为了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必须在测定前排除干扰组分。此外,有些被测组分在食品中含量极低,如农药、黄曲霉毒素、污染物等,要准确检验出其含量,必须在检验前对样品进行浓缩。以上这些操作过程统称为样品预处理,它是食品检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检验的成败。

样品预处理总的原则是:消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组分,并使被测组分浓缩,以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有机物破坏法

有机物破坏法主要用于食品无机元素的测定。食品中的无机元素,常与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结合,成为难溶、难离解的化合物。要测定这些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释放出被测组分。通常采用高温、或高温加强烈氧化条件,使有机物质分解,呈气态逸散,而被测组分残留下来。

各类方法又因原料的组成及被测元素的性质不同可有许多不同的操作条件,选择的原则应是:第一,方法简便,使用试剂越少越好;第二,方法耗时间越短,有机物破坏越彻底越好;第三,被测元素不受损失,破坏后的溶液容易处理,不影响以后的测定步骤。

根据具体操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1)干法灰化:又称为灼烧法,是一种用高温灼烧的方式破坏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干法灰化法是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钳祸中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电炉中(一般约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除汞外大多数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的测定都可用此法处理样品。

干法灰化法的特点是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试剂,故空白值低;因多数食品经灼烧后灰分体积很少,因而能处理较多的样品,可富集被测组分,降低检测限;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无需操作者看管。但此法所需时间长;因温度高易造成易挥发元素的损失;并且坩涡对被测组分有一定吸留作用,致使测定结果和回收率降低。
干法灰化提高回收率的措施:可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采取适宜的灰化温度;也可加入助灰化剂,防止被测组分的挥发损失和柑祸吸留。例如:加氯化镁或硝酸镁可使磷元素、硫元素转化为磷酸镁或硫酸镁,防止它们损失;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可使卤素转化为难挥发的碘化钠或氟化钙;加入氯化镁及硝酸镁可使砷转化为砷酸镁;加硫酸可使一些易挥发的氯化铅、氯化镉等转变为难挥发的硫酸盐。

3. 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样品的步骤有哪些

一、预处理:
1、固体样品:含水较低,粉碎过筛。含水量较高,取使用部分烘干后,粉碎过筛。
2、液体样品:搅拌混合均匀。
3、特殊样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特殊处理。
二、提取:
1、浸提法(固-液萃取法):将样品浸泡在溶剂中,把固体样品中的某些组分浸出。
2、萃取法(液-液萃取法):利用被提取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实现分离。
三、净化:
1、萃取法:适用于液体样品,少量多次。
2、化学法:通过使杂质或待测物发生化学反应而改变其溶解性,使其与原体系分离。
3、层析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不同,使各组分在支持物上的移动速度不同,而将各组分分离。
四、浓缩:
1、常压浓缩:通过升高温度,将溶剂由液态转化成气态被抽走,从而达到浓缩目的。适用于挥发性和沸点相对较低的样品。
2、减压浓缩:通过抽真空,使容器内产生负压,在不改变样品化学性质的前提下降低样品的沸点,使一些高温下化学性质不稳定或沸点高的溶剂在低温下由液态转化成气态被抽走,从而达到浓缩目的。
3、冷冻干燥:冷冻的同时抽真空减压,使溶剂升华。适用于生物活性样品。
4、氮吹仪www.cnpetjy.com浓缩:采用氮气对加热样品进行吹扫,使样品迅速浓缩,达到快速分离纯化的效果。适用于农残检测和制药行业等样品的批量处理。

4. 样品预处理有哪几类

样品预处理是指将抽取的样品按其特性进行预先混合、缩样、包装和储存的过程。样品根据其特点可分为环境样品、动植物及其加工制品和特殊样品。其中环境样品包括土壤、水、空气等;特殊样品主要是指呕吐物、排泄物等;动植物及其加工制品则有高含水量、低含水量,高脂样品、低脂样品之分。当抽取的样品运回实验室后,通常将样品分为液态(包括水)和固态两类进行预处理。

1.液态样品

可用离心或过滤的方法除去样品中的漂浮物和沉淀物。取适量样品(一般不少于1000mL)供分析用。必要时,需称量分离开的各部分的重量,并分别进行分析,并将各个部分残留量的总和表示样品的总残留量。取样后,尽量在样品可能发生的任何物理化学变化前完成分析工作。

2.固态样品

土壤,充分混匀后,过1mm筛,用四分法取适量样品(至少250g),并取100g均匀的土壤样品,分散在盘中,置105℃烘至恒重,冷却后重新称重,测出土壤干重。动植物样品,取可食用部分切成小块后,用高速捣碎机捣碎后,分别取适量样品供分析用。一些含水量低的样品,可按重量加入一定比例的重蒸馏水后再捣碎,分析时需按比例扣除水的重量。

5. 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1.溶剂提取法,同一溶剂中,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度的不同将混合物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的过程称为萃取,也称提取,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2.浸提法:浸提法又称浸泡法。用于从固体混合物或有机体中提取某种物质,所采用的提取剂,应既能大量溶解被提取的物质,又要不破坏被提取物质的性质。为了提高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在浸提时加热。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脂肪。提取剂是此类方法中重要因素,可以用单一溶剂,也可以用混合溶剂。

在进行盐析工作时,应注意溶液中所加入的物质的选择。它应是不会破坏溶液中所要析出的物质,否则达不到盐析提取的目的。

磺化法和皂化法:这是处理油脂或脂肪样品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残留农药分析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中,油脂被浓硫酸磺化,或被碱皂化,由疏水性变成亲水性,使油脂中需检测的非极性物质能较容易地被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提取出来。

5.沉淀分离法: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在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除去,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6.掩蔽法:利用掩蔽剂与样液中的干扰成分作用,使干扰成分转变为不干扰测定的状态,即被掩蔽起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不经过分离干扰成分的操作而消除其干扰作用,简化分析步骤,因而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

7.色层分离法:色层分离法又称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的总称。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吸附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此类方法分离效果好,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色层分离不仅分离效果好,而且分离过程往往也就是鉴定的过程。本法常用于有机物质的分析测定。

8.吸附色谱分离:吸附色谱分离法利用聚酰胺、硅胶、硅藻土、氧化铝等吸附剂,经过活化处理后,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可对被测组分或干扰组分进行选择性的吸附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比如:食品中色素的测定,可将样品溶液中的色素经吸附剂吸附(其他杂质不被吸附),经过过滤、洗涤,再用适当的溶剂解吸,得到比较纯净的色素溶液。吸附剂可以直接加入样品中吸附色素,也可将吸附剂装入玻璃管制成吸附柱或涂布成薄层板使用。

9.分配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法根据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的,两相中一相是流动的,称为流动相;另一相是固定的,称为固定相。

当溶剂渗透于固定相中并向上渗透时,分配组分就在两相中进行反复分配,进而分离,例如,多糖类样品的纸上层析,样品经酸水解处理,中和后制成试液,在滤纸上进行点样,用苯酚-1%氨水饱和溶液展开,苯胺邻苯二酸显色剂显色,于105℃加热数分钟,可见不同色斑:戊醛糖(红棕色)、己醛糖(棕褐色)、己酮糖(淡棕色)、双糖类(黄棕色)的色斑。

10.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之间所发生的交换反应来进行分离的方法。根据被交换离子的电荷分为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该法可用于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待测离子,也可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干扰组分。

分离操作可将样液与离子交换剂一起混合振荡或将样液缓缓通过事先制备好的离子交换柱,则被测离子与交换剂上的H+或OH-发生交换,被测离子或干扰组分上柱,从而将其分离。例如,可以利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制备无氨水、无铅水及分离比较复杂的样品。

11.浓缩法:食品样品经提取、净化后,有时净化液的体积较大,被测组分的浓度太低,会影响最后结果的测定。此时需要对被测样液进行浓缩,以提高被测成分的浓度。常用的方法有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两种。

12.常压浓缩法:常压浓缩法只能用于待测组分为非挥发性的样品试液的浓缩,否则会造成待测组分的损失。操作可采用蒸发皿直接挥发。如果溶剂需要回收,则可用一般蒸馏装置或旋转蒸发器。该法操作简便、快速,是常用的方法。

13.减压浓缩法:减压浓缩法主要用于待测组分为热不稳定性或易挥发的样品净化液的浓缩,其样品净化液的浓缩需采用K-D浓缩器。浓缩时,水浴加热并抽气减压,以便浓缩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且速度快,可减少被测组分的损失。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多采用此法浓缩样品净化液。

拓展资料:

样品预处理所用时间远远大于色谱分离时间,占分析消耗总成本最大,样品预处理过程会消耗大量溶剂及其他化学品,是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最差的环节,更是影响实验结果好坏最重要因素。

6. 简述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步骤及检测方法

检测前处理程序

经典的农药残留分析步骤通常是:水溶性溶剂提取- 非水溶性溶剂再分配- 固相吸附柱净化- 气相或液相色谱检测。其中提取和净化是前处理部分,样品前处理不仅要求尽可能完全提取其中的待测组分,还要尽可能除去与目标物同时存在的杂质,避免对色谱柱和检测器等的污染,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量检测是微量或痕量分析,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才能实现。自20世纪50年代,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常规检测的分析方法有光谱法、酶抑制法和色谱法。

1、光谱法

光谱法是根据有机磷农药中的某些官能团或水解、还原产物与特殊的显色剂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氧化、磺酸化、络合等化学反应,产生特定波长的颜色反应来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检出限在微克级。它可直接检测固体、液体及气体样品,对样品前处理要求低、环境污染小,分析速度快。

但是,光谱法只能检测一种或具有相同基团的一类有机磷农药,灵敏度不高,一般只能作为定性方法。

2、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是根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能抑制昆虫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的活性,造成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积累,影响正常神经传导,使昆虫中毒致死这一昆虫毒理学原理进行检测的。

3、色谱法

色谱法是农药残留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根据分析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达到分离目的,并将分析物质的浓度转换成易被测量的电信号(电压、电流等) ,然后送到记录仪记录下来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4、快速检测技术

常见的有化学速测法、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和活体检测法等。

化学速测法,主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水解产物与检测液作用变色,用于有机磷农药的快速检测,但是灵敏度低,使用局限性,且易受还原性物质干扰。

免疫分析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和酶免疫分析,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分析(ELISA),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对于小分子量农药需要制备人工抗原,才能进行免疫分析。

酶抑制法,是研究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快速农残检测技术,主要根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乙酰胆碱酶的特异性抑制反应。

活体检测法,主要利用活体生物对农药残留的敏感反应,例如给家蝇喂食样品,观察死亡率来判定农残量。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定性粗糙、准确度低,对农药的适用范围窄。

7. 分析前样品的预处理和出来,核对样品信息

由于比表面积的测定与颗粒的外表面密切相关,且吸附法测定的关键是吸附质气体分子“有效地”吸附在被测颗粒的表面或填充在孔隙中,因此样品颗粒表面的是否“洁净”至关重要.样品处理的目的主要是让被非吸附质分子占据的表面尽可能地被释放出来,以便测试过程中有利于吸附质分子的表面吸附,一般的样品测定前都需进行预处理,处理的方法依测定的样品特性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样品需要去除的是其表面吸附的水分子,因此高于100℃(一般取105℃-120℃)常压下的烘干即可达到此目的

8. 前处理方法

从环境中采集的样品,无论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几乎都不能未经处理直接进行分析测定。特别是许多环境样品以多相非均一态的形式存在,如大气中所含的气溶胶与飘尘,废水中含的乳液、固体微粒与悬浮物,土壤中含有水分、微生物、砂砾及石块等。此外,环境样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一般很低,难以直接测定。所以,采集的环境样品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进行分析测定。经过前处理的样品,不仅可以起到浓缩被测量组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基本消除对测定的干扰,从而提高方法的灵敏度,降低最小检测极限。

迄今为止,各种经典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多达几十种,用得较多的也有十几种。经典方法的主要缺点是:①劳动强度大,许多操作需要反复多次进行,而且显得十分枯燥;②时间周期长;③手工操作居多,容易损失样品,重复性差,引进误差的机会多;④对复杂样品需要多种方法配合处理,因此操作步骤多,各步之间的转移过程中也容易损失样品,造成重复性差、误差也较大;⑤多数经典的前处理方法往往要用大量溶剂,如液-液萃取、索氏萃取等,特别是使用含卤素的有机溶剂,不但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有一定影响,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样品前处理工作成为整个分析测定过程中最费时、费力,也最容易引进误差的一个环节。因此,样品前处理的研究成为当今分析化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课题之一。

目前对于土壤沉积物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振荡提取(Surge Extraction)

振荡提取的原理就是利用对样品的反复摇动从而使固态样品与有机溶剂充分混合,进而使污染物从样品中分配到提取的溶剂里。

(2)索氏提取(Soxhlet Extraction)

索氏提取器就是利用溶剂回流及虹吸原理,使固体物质连续不断地被纯溶剂萃取,既节约萃取溶剂又提高效率。萃取前先将固体物质研碎,以增加固液接触的面积。然后将固体物质放在滤纸套内,置于提取器中,提取器的下端与盛有溶剂的圆底烧瓶相连,上面接回流冷凝管。加热圆底烧瓶,使溶剂沸腾,蒸气通过提取器的支管上升,被冷凝后滴入提取器中,溶剂和固体接触进行萃取,当溶剂面超过虹吸管的最高处时,含有萃取物的溶剂虹吸回烧瓶,因而萃取出一部分物质,如此重复,使固体物质不断为纯的溶剂所萃取,将萃取出的物质富集在烧瓶中(图2.1)。

本法适用于从土壤中提取非挥发及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索氏萃取法溶剂的选择原则是:对分析物选择性好,沸点低,便于纯化和浓缩,毒性低。

(3)超声提取(Ultrasonic Extraction)

声波的频率越高,它所具有的功率就越大。由于超声波频率很高,所以超声波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是非常大的。当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由于液体微粒的剧烈振动,会在液体内部产生小空洞。这些小空洞迅速胀大与闭合,会使液体微粒之间发生猛烈的撞击作用,从而产生几千到上万个大气压的压强。微粒间这种剧烈的相互作用,会使液体的温度骤然升高,起到了很好的搅拌作用,从而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水和油)发生乳化,并且加速溶质的溶解,加速化学反应。这种由超声波作用在液体中所引起的各种效应称为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其最大的优点是萃取速度快,操作简便,而且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在优化条件下可基本达到索氏萃取的回收率。

图2.1 索氏提取器

(4)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

微波辅助萃取方法于1986年由Ganzler等首次提出,最初用于无机领域,而最近逐渐用到有机萃取中。微波萃取溶剂应具有极性,因为非极性溶剂不吸收微波能,所以不能用百分之百的非极性溶剂作微波萃取溶剂。通常在非极性溶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极性溶剂来使用(卜玉兰等,1997)。文献报道中以利用丙酮+正己烷(1∶1)作溶剂最多。Lopez-Avilaetal.(1998)比较了丙酮+正己烷(1∶1)、二氯甲烷+丙酮(1∶1)、甲苯+甲醇(1∶1)和甲基叔丁醚等多种溶剂的萃取效率。结果表明,丙酮+正己烷(1∶1)的萃取回收率最好,在用它作为萃取溶剂测定干燥土样时,除苯甲酸和碱性化合物外,其他有机物回收率都大于80%。

(5)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

20世纪80年代,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及高扩散性能逐渐得到了认可,将其作为一种优良的萃取溶剂用于萃取过程导致了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快速发展。SFE是一种较新的萃取技术,其目前多采用二氧化碳作为萃取溶剂,它本身无毒,也不会像有机溶剂萃取那样导致毒性溶剂残留,如果SFE条件得到充分优化,有可能将浓缩液直接与GC-MS相连接,而不需要净化过程。SFE的仪器组成如图2.2所示。

SFE的基本步骤(Namiesniketal.,2000)为:1~3g样品与无水硫酸钠或硅胶/硝酸银混合;然后,将均匀好的样品放入装满中性氧化铝作为脂肪载体的7mL样品室中进行SFE,将分析物吸附到正己烷(Florisil)或活性炭(PX21-ODS);萃取结束后(0.5~2h),含有分析物的部分用nmL的正己烷或正己烷-DCM和二甲苯(活性炭)洗脱下来。另外,还有将SFE作为SPMF(SoildPhaseMicroExtraction)的解析手段,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水样中农药的报道(Sallehetal.,2000)。

图2.2 SFE的仪器组成1—萃取剂;2—泵;3,6—阀;4—萃取池;5—控温箱;7—限制器;8—收集器

(6)加压流体萃取(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PLE)

加压流体萃取作为SFE的一种新形式,最早出现在1995年。它是将溶剂泵入盛有样品的萃取池后,加温、加压,数分钟后,萃取物从加热的萃取池中输送到收集瓶中供分析。特点是:全部萃取过程自动化,多次萃取,快速省时,溶剂消耗量少,而且有大量的溶剂(或混合溶剂)可以选择。在PLE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并不如SFE中重要,因为PLE中并不需要保持超临界状态(Davidetal.,1996)。萃取时所用的加速溶剂萃取仪及流程如图2.3所示。

图2.3 加速溶剂萃取仪流程图

快速溶剂萃取(ASE)是最新的全自动萃取方法,利用提高温度和增加压力来提高萃取效率,其结果大大加快了萃取的时间并明显降低萃取溶剂的用量,并且避免了使用超声波萃取所带来的多次清洗的问题(Bersetetal.,1999)。

9. 食品样品的前处理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有哪两种方法

食品样品的前处理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有的两种方法:

1、无机化处理 (采用高温或高温下强氧化条件, 使食品样品中的有机物分解)

2、干法灰化法(是测定食物中无机物含量的一种方法。因为食物中的无机元素会与有机质结合,形成难溶、难离解的化合物,故测定食物中无机物含量时,常采用有机物破坏法来消除有机物的干扰)

10. 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的方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样品前处理需要达到的目的:减少人为降解和修饰,并且尽量多的释放肽段。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流程:先从组织、体液或细胞中提取蛋白质,拿到蛋白混合溶液(根据你的研究目的,可以对蛋白先做分离,或者不分离),接下来还原烷基化(还原的过程是将蛋白的二硫键打开,然后烷基化可以修饰巯基,防止游离的巯基再生成二硫键)处理,并酶解成肽段。

1,样品的收集与保存

组织样品

1) 对于人体手术切除的组织,有条件的话,最好用PBS(磷酸缓冲盐溶液,作为溶剂,起溶解保护试剂的作用)取完之后直接去血。如果没有去血,可以-80℃液氮保存,干冰运输。

2)对于小鼠、大鼠、兔子之类的组织样品,建议用灌流的方式来去血,尤其是像肝脏、胃、心脏这类大的组织,可以直接用灌流的方式去血,去得最干净。其次的方案是在后期剪碎的时候去血。

细胞样品

常规实验,建议收到5*1E6~1E7个细胞以上的样品量(有些实验需要的样品量会少一些,后面会详细讲)。细胞取好后,首先用PBS清洗一下细胞表面,因为大部分培养基里面都含有血清,这部分血清得洗干净了先~

如果是做分泌蛋白研究的话,首先用PBS清洗样品几次,再用条件培养基(不含有血清的培养基)进行培养,根据细胞情况,大概12个小时以后,离心,去掉细胞碎片,取上清,就能提取到分泌蛋白了。

血清样品

1)血浆样品:可以通过医院常用的EDTA抗凝管进行收集,收集到的血浆会呈悬浮状态,离心去掉血细胞。

2)血清样品:现在大部分研究都直接针对血清样品,它的成份更简单,没有凝集素,没有大量的血细胞,针对性会更强。收集血清样品时,直接把血清吸到管子里,室温静置让它凝结,上清黄色部分就是血清样品啦。
2,研磨或超声破碎样品,为了减少人为操作引入的修饰,通常会准备大量的冰,进行冰上的操作。同时还需要加入蛋白酶抑制剂,防止在操作过程中蛋白被样品中自带的蛋白酶降解掉。

3,充分熔接蛋白质,如果蛋白没有充分溶解,能提取到的蛋白就会很少,达不到研究目的。

4,充分解旋蛋白质,通常,蛋白质都是成球状的稳定状态,解旋蛋白质就是将球状蛋白中的二硫键打开,让它形成链状结构,以便进行下一步酶切。

5,酶解蛋白质,一般会用多种酶对蛋白质进行酶解。

6,去除杂质,我们要知道,质谱是一个非常灵敏的仪器,它检测的是多肽的质荷比。所有的盐类,以及所有会进行离子化的杂质,都会干扰到肽段的检测。所以我们会要求进入质谱之前的蛋白样品非常干净。在蛋白水平及肽段水平都会进行去除杂质的步骤。

更详细的,下次再聊~

阅读全文

与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塑料薄膜吸水率检测方法 浏览:662
植物中药的鉴别方法 浏览:143
如何练习口才方法 浏览:409
裸色隔离霜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771
玻璃水种真假的鉴别方法 浏览:599
识字教学方法幼小衔接 浏览:826
论文类似于swot的分析方法 浏览:964
小脑病变怎样治疗方法 浏览:296
自我检测五官的方法 浏览:758
宫灯图片制作方法 浏览:688
油菜花的种植方法和功效 浏览:682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鱼到水面吃食 浏览:702
戴口罩正确方法 浏览:488
iqoo手机网络卡顿严重解决方法 浏览:204
安装障碍物的方法 浏览:332
硬盘在电脑里的使用方法 浏览:957
手机臂带使用方法 浏览:835
橱柜门板测量方法 浏览:159
通气还有哪些方法 浏览:732
长了口腔溃疡最快解决方法 浏览: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