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历史研究的指导方法

历史研究的指导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7 05:04:00

㈠ 历史研究的方法都有哪几种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
2.历史比较法。
3.统计方法。
4.计量方法。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历史

,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显得大而有些不切实际,即便是对现在许多史学大家而言也不便妄谈此论,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更显得极为奢侈,不过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也应该去考虑一下我们应当如何去研究历史以便有助于我们今后去研究历史。这里的说法让史学大家来看是些不成文的野路子,权且作为拙笔对研究历史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吧!研究历史前,拙笔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为谁而研究历史既我们研究历史是在为古人而写还是在为今人而作。这是一个在研究历史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弄明白的问题,从现在的角度去看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就会发现史书里面有很多记载多是为祖先彰显功德的事情,正所谓盖棺定论。历史研究的指挥棒不同,那么历史研究成果也就不同。拙笔在阅读过一些史书之后觉得历史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历史中真正挖掘到对我们后世有益的东西,否则拙笔真不知道研究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怎样的认识去研究历史。很多了解史学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史学研究一般以经学为指导,因而现代人认为我国古代的史学研究除受到政治影响外还无形中要受经学影响,比如很多古人在写史书时都喜欢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虽然当时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从现在来看他却给后人对历史的研究造成很大的不便。可见研究历史指导思想很重要,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史学研究成果。只有科学的思想才有利于我们去研究历史。除却以上提到历史研究之处外,古人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总结我们是不能忽视的,譬如着名的史学三长:才、学、识及史德的提出。对于这些拙笔认为我们对历史研究时需要很好的继承。才,一般而言就是指我们对历史研究的书写表达,我们研究的再深再高没有很好的书写表达能力是不行的,这样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损失,不过它在史学三长中不能成为最主要的。学、一般很重要,它主要是指我们的史学知识,相对来说“学”是比较复杂的,它是我们历史研究的基础,有时它甚至与“识”有一争高下之势,如我们常常说某某史学大师以功夫见长,某某史学大师以思想见长,说的就是“学”与“识”的事。说到“学”,我们就应该提到与其密切相关的史料的整理,史料对历史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确的资料,我们对历史的一切推索可以直接视为枉费,因此很多史学大师对史学资料极为看重,甚至不惜重金索取。没有足够的学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史学大师在为其弟子讲课时都喜欢列出一系列书单的原因,其目的就是要增加弟子们的学,一面在以后的历史研究中做出误判。至于“识”,拙笔认为除却经验外,更多的是一种天赋,这也是在间接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搞研究。我们不敢说所有史学大师的成就一定出于其天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天赋的史学大师成就会更高。下来,我们谈论一下关于“史德”的话题。一个历史研究者品德的好坏将会影响其在史学的成就,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做过多的阐述和解释,不过一名历史研究者在品德方面的修养无疑是很有必要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史料的问题。对于如何收集史料及辨别史料的真伪和史料的价值,这方面许多历史研究者早已作出非常健全的考证方法了,拙笔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多费笔墨了。不过有几点拙笔还是认为有必要提出的:其一,资料收集越多越好,资料越靠近史实越真;其二,既要依靠史料,又要跳出史料。既不能拘泥于史料,因为时代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其三,史料需要多方对证,上下结合(地上资料和地下出土文物)其四,多学科集合,多记载结合,譬如经、子、集等也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总之,历史研究繁重而又很考验人的事,它不但需要丰富的史学知识、高超的史学造诣,还需要很多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㈢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即乐学、会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把方法教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线索。例如,需要收集哪类材料,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走向自主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教师要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次是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电脑教学法、情景复现方法以及历史研究教学法等。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带者问题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史实。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演课本剧、讨论,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通过查找资料、讨论探究,进而学会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合作
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它要求把学习设计在相对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当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回答这些问题,使学生构建起宽厚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越频繁,合作就越成功。在不断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激疑启思(创设问题情景)――确定问题――引导探究――交流讨论――归纳论点――启迪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唤起学生学生学习动机是关键,之后在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在合作交流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川教版历史教材中,每节课后都设有“学习与探究”可以设置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可以安排一节活动课,“寻访丝绸之路”。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即历史小组、语文小组、地理小组、生物小组,并指导他们去分头搜集资料,确定小组长。上课时,由各小组长完成相关内容的发言。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如西安市、鸣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故地、火焰山等,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寻访名胜古迹、真正触摸的历史,历史就不再是抽象的过去,而是实实在在的今天。地理小组则向全班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河水、南山、葱岭等古地名的释读,这是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础。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滩,然后向西南亚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国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并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大量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瀚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使至塞上》,王昌龄的《从军行》,在课堂上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生物小组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出发,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的小国楼兰消失的原因,体现了“人类必须爱护自己唯一的家园――地球”这一主题。最后,各个小组将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小组共同撰写一篇调查报告,以调查报告的质量作为小组的集体成绩。整节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合作,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培养了积极进取的探究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导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学科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联,而各学科综合化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将孤立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以历史为中心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宽厚灵活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起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灵活运用诗词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原貌、体会人物情感、并合理使用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等。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分别以曹操的《蒿里行》和《龟虽寿》两首诗,引出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以及曹操暮年依然怀有的一统天下的壮心。接着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希望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客观评价曹操,明白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时代中,谁能结束军阀混战的现状,谁能让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谁就是那一时代所呼唤的真正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语文、地理学科在这节课中的综合渗透,才体现出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独特作用。当然指导学生掌握多学科立体思维的方法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利用每节课进行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进行多学科整合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关键。教无定法,只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本身的培养的方法都是值得探索和实施的~

㈣ 怎样利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历史研究

要自觉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并且要吸收和运用其他一些优秀的历史研究理论,培养具有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㈤ 历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内容

事实判断(靠史料佐证,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认识判断(是根据可靠的史实资料而认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探讨深层次规律性的问题);价值判断(探讨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历史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历史研究常用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2、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3、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4、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5、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6、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㈥ 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探究历史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证和编订;
2,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
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理解、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㈦ 怎样研究历史

学习历史是为了牢记过去,研究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永续,祖先用丹青墨笔记载下了宝贵的信史资源,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是如何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坚韧不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会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份情感。
学习历史会在心底记录下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走进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体会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抗争,回味辉煌与落后的反差,见证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结出的文明硕果。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辨别人的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善政与恶政,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遥想远去的风烟往事。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沉痛中得到坚强,让中华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卫自己,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得到发展,在灿烂的辉煌中增强民族自豪,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翻阅历史的演进过程会让目光变得深邃,远大,思维变得跳跃而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得到提升,这都是学习历史带给个人的好处。

仅仅学习历史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能够通过学习的基础再去思考和研究历史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作为非历史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研究历史呢?

简要谈点个人心得;
一;首先必须尊重历史;
这是研究历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历史是国家圣器,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历程,是中国的国家尊严,是民族的体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国历史,像安抚和关心亲人一般地爱护她是对喜爱中国历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网络现实却很遗憾,总有那么一些人夹带着浓厚的偏见,情绪和性格化来’咒骂研究’历史,并且‘振振有‘义正词严’,只要他们一开口侮辱,谩骂,抨击,羞辱,诋毁中国历史,王朝,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语就源源不绝而来,比如有人辱骂宋朝是‘怂朝’,清朝是‘螨清’,汉族是’绵羊,软蛋,怂汉‘,更甚者辱骂‘靖康之耻’时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鸡’,听到这样残忍无情的言语,血都要喷出来。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皇族就是国家的象征,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我们的祖先都曾经无怨无悔地为王朝,为国家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抛下一颗头颅,祖先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守护民族自尊。这些辱骂中国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国家情感何在?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祖先吗?
中国王朝政权在后人眼里永远是一个静态存在,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功过是非,大恶大善都融化进了中国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份,成为中华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没有尊重的心态就不要说研究什么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连历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偿失。

二;客观,公正的立场研究历史;在用心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最佳利器,因为历史是过往,曾经的事件,人物,政策,作为等一切都是过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过善恶都成过去,所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点必须放置在历史的天平,重点考察对历史的影响,其次是把研究对象放置在他们对当时的时代影响,以历史影响高于当时影响为决定标准。
而研究对象往往又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一正一反,一荣一辱,一功一过,一善一恶,因此不能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来判定,而是结合历史行为综合比较,权衡之后,最后得出结论,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
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应该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基中国本部版图,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完善郡县制,为中国的大一统做出巨大贡献。
罪在当代;‘焚书坑儒’毁灭先秦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时也是罪在千秋],严刑酷法,耗尽国力民力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不重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安定民心,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站在后人角度和立场一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功大于过。

三;用串联的思维研究历史;
研究历史非常忌讳那种仅以一点,一事,一言,一行确定历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维’。应该把某人,某事用历史串联起来进行比较,区分和判断。
比如网友攻击汉武帝的‘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是错误的决策,而应该延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国策,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缺乏对历史的综合考量。
思考视角要放置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较。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战乱时代的独特历史产物,是百家各展所长,激烈角逐政治统治思想的产物,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代已经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争鸣的状态依然继续延续,历史上就不会出现秦始皇统一了,也不会有汉朝的诞生了,汉族也不会出现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开始,法家成为秦国的绝对主导
政治思想,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率先走上封建社会制度的国家体制,实现富国强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家大一统后,社会本应由大乱走向大治,与民修养,爱惜民力,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建立社会秩序,建立人文伦理观念的最好时机,但法家却反其道而行,逆社会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动。

法家首开中国历史文字狱,‘焚书坑儒’,毁灭先秦以来大量中华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恶论’和‘法,权,术,势’作为治国理念,而严刑酷法,徭役深重给百姓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导致农民起义,秦国经历30年就灭亡。
法家岂能赢得当时民心?
岂能在当时社会潮流前站稳统治脚跟?
法家自此成为辅助儒家,区居第二的统治理念,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汉初70多年一直执行‘黄老之学’的观念治理国家,道家清静无为,讲究无为而治,重视休养生息,爱惜民离,恢复生产,增加人口,这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优点。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国境界。
道家之长在哲学,而不在政治观念,‘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超脱境界是和‘大一统’理念背道而驰的。汉初政治面临重大问题,国家统一和行政管理面对破坏,郡县制面临严峻挑战,国家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期的淮南国之乱就是明证,刘嚊和刘安就是‘黄老之学’的忠实信徒。再次;墨家
后人看来,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确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却问题多多,兼爱,非攻,选君,选贤。什么意思?兼爱,就是无条件的爱,非攻,就是不打战,反对战争,这和不拘手段的统一主张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观’,假如墨家成为治国理念,中国可能就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了,墨家主张‘天选君’,即天子通过天选举确立,这种主张是直接和皇权对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里最早消亡的。

最后研究儒家,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观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修身观,教育人的最高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契合了当时社会需要安定和统治者治国的实际需要,由春秋战国经秦,汉初延续几百年大乱的彻底结束,大乱走向大治儒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确立给完成文化,疆域,社会,民族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在大一统理念的指导下汉族诞生了。汉族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从学习历史到研究历史的过程可以看出,历史带来的最大作用;
一;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续性,任何历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静态的眼光去看待,认为是想当然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而是经过漫长的不断演变,运动,角逐和转化最后才成为必然的结果。
二;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影响一直延续至现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国情’,即使在西方价值观念不断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来事物,无论是先进或落后,首先都必须面临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考验。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展望未来。

㈧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快历史研究的能力;
2、多阅读史料,尽量把握所研究历史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史料是经过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于受整理史料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约,所写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实和全面的,因此对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不同时期史料的阅读。历史事件发生时期所记录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强。而后人整理后的史料,虽然整理性强,但是由于时间太为久远,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够完整,甚至是弯曲的反应当时的历史;
(2)注意阅读同一历史事件,敌对双方的不同描写。同一历史事件,由于敌对双方,利益不同,价值观也不同,故而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也会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阅读敌对双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3)注意正史与野史方面书籍的阅读,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正史和野史书籍的相互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有关统治者、贤能的人、亲人的记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与正史相互印证。
3、对历史的研究要注意对历史遗迹、文物的考究。由于历史史料经人加工的主观性,因此需要与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相互验证才能得出全面、真实的历史。同时结合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考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完善正确、全面的历史;
4、对历史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善于思考,采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马克思、恩克思正是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的研究,大胆的提出人类下一步历史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㈨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一、含义
历史研究法: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点
1.历史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历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对象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实际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借以探求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对它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科学预言。其次,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
2.具体性:历史研究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从中探寻基本规律,所以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
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于历史研究法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用于教育研究时存在以下局限性:
1.历史是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由于搜集和考证分析这些史料的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可靠性问题。
2.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史料的分析取舍,又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人员的学识、能力、价值观、对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论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误。
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准的量的分析。
四、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 用范围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五、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3.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历史研究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1.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1)历史研究的来源
*第一手信息资料(原始来源)
*第二手信息资料(间接来源)
(2)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
*辨伪考证
*年代考证
*地点考证
*作者考证
*文献原

㈩ 历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典范
第三节 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容易出现的两种倾向
第十二章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
第一节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的理论根据
第二节 历史分析方法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逻辑分析方法是揭示历史规律、建立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节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之统一运用
第十三章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理论根据与史学意义
第二节 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与程序
第三节 历史比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径
第十四章 历史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点与重要范畴
第二节 历史系统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节 历史系统方法的应用与尝试
第十五章 历史计量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观基础
第二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研究实例以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见着作<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应该是一个丰富的方法论系统,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则,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人们在研究实践中又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路径.比如,历史考据的方法。是一种知识方法。实际上,它就是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考订和比对,来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比如,版本目录学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方法,其价值就在于使你充分了解有关历史文献的源流。再比如,过去有的学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与死文字结合起来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方法,其核心是社会调查。所谓死文字是指现有的文献资料。所谓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实物、碑刻、契约、文书、乡例、民俗等等东西,要收集这些材料必须亲自深入民间做社会调查才行。今天,这一方法不仅已经被历史学接受,而且许多学科都共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文学史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应当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从现存的遗迹以及活在民间的传说、习俗和演出中,寻找文学史的资料。这个想法会使文学研究摆脱纯粹文本解读的局限。在历史学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专门的训练学生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生)学习和研究,可以尽快地引导他们进入角色。有关这种教学活动的思想、理念、价值、手段,当然也是历史学的极其重要的知识方法。和自然科学一样,人文社会科学也是在19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出现边缘学科,不断由边缘学科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这些学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群,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同的知识方法。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局部现象的认识更加细致、具体、生动、逼真,问题是使人们的研究领域变得很小,相互独立的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人们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统分析的背景知识,方法单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学性。应该注意加强各个学科的沟通,了解其他学科的学术理念,吸收和有机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比如,有机地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从众行为、心理暗示、阶级心理、团体意识等问题,有机地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定性统计、定量统计和抽样分析,有机地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为方式和双重人格问题,有机地运用政治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动员问题等等。在课题的选择上,注意尽可能地选择学科交叉型的课题.
<历史学的观念\方法与特色>

阅读全文

与历史研究的指导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识字教学方法幼小衔接 浏览:822
论文类似于swot的分析方法 浏览:962
小脑病变怎样治疗方法 浏览:294
自我检测五官的方法 浏览:756
宫灯图片制作方法 浏览:684
油菜花的种植方法和功效 浏览:680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鱼到水面吃食 浏览:700
戴口罩正确方法 浏览:485
iqoo手机网络卡顿严重解决方法 浏览:202
安装障碍物的方法 浏览:328
硬盘在电脑里的使用方法 浏览:955
手机臂带使用方法 浏览:833
橱柜门板测量方法 浏览:157
通气还有哪些方法 浏览:730
长了口腔溃疡最快解决方法 浏览:786
对于溜狗的正确方法 浏览:309
快速催瓜熟的方法 浏览:707
已知边际函数求原经济函数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468
考试怎么调后视镜正确方法 浏览:554
幼儿肺结核治疗方法 浏览: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