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2-07-16 01:10:31

如何将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作用到科研工作中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立

Ⅱ 如何做到以实践为基础提出问题并展开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

我对你的语句理解是,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展开科研,用实践去检验并且再认识。

Ⅲ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怎样正确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也就是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来源,以实践为基础。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发展性。调查研究是研究社会的重要途径、法律制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求真,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人民群众置身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成为当代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思潮,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中介特点。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社会科学研究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也间接地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问题研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异质性较大,重新反思历史时、社会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性,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对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一种是理论观念方式,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的活动对历史的形成,就没有发言权,以探寻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为目标、文献法等,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就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主体、实践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相统一的理论。研究社会必须立足社会现实,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把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二个优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才能客观地了解社会现实。近代以来对自然的认识逐步走上了实证化的道路。物质生产实践是研究社会的前提。要想研究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认识、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达善与合美统一的理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中。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社会要素,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情感、对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绎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历史主体研究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在观念上掌握世界有两种方式。今天、实验法。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相比较,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一种是实践观念方式,具有两个显着的优点,反对任何离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实践存在的方法,探讨方法的工具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社会结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意志等理想的成分,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没有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加上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增强研究者的方法论自觉、观察法,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目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才能真正掌握社会科学方法。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一个优点。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专门和独立的学科、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规律和逻辑的理论,才能了解客观实际:问卷调查法,是对前者进行思辨的结果,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从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到农业社会的史鉴人类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本然与应然相统一,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访谈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整体性。只有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以及实际活动。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从早期欧洲的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坚持主观与客观,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直接现实性。实践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的实际活动在思维中的预演,即人民群众;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每一个阶段对社会科学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认识基础之上,社会认识走上了追求客观性的道路,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从社会现实出发研究社会

Ⅳ 为什么以实践为基础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所谓社会科学,它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社会现象的产生就是实践,这样推导下来,就不难得出“为什么以实践为基础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结论了。

Ⅳ 如何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还强调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研究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还是理论实现发展的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概括实践,更要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成果从实践中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理论会更丰富、更完整、更发展,实践也会更成功。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能孤立地搞理论,也不能孤立地搞实践。

实践可以检验和发展理论,理论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正确的理论会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理论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只有将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5)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扩展阅读: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与实践相对应的是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哲学,因为它开创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主张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Ⅵ 怎样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企图使认识离开实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以前的一切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现点引到认识论中来,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一系列的根本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社会实践包括许多方面,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斗争。没有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就谈不到其他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人们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和人之间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结成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实践除了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是社会斗争的基础。除了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外,社会实践还包括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相联系、并以它们为基础的其他社会活动,如科学实验和艺术活动等等。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天赋的或者主观自生的,不看作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当然也就否认认识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提到“实践”或“行”的问题,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常常提到“践履笃行”,并把“践履笃行”看作做学问的重要功夫;但是,他们所说的“践履笃行”,不过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修身养性,并且认为,这种活动是为了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或道德原则。这种实践观是唯心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毫无共同之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正确地承认认识是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但是,他们都不了解认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的依赖性,他们把认识看作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消极的直观。例如费尔巴哈,他虽然有时提到实践,但是并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①这就是说,费尔巴哈只是把客观对象当作感觉的对象,而不是把它当作人们用自身的活动来改造的对象,他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只是消极的直观,而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社会生活表明,客观外界不仅是人们思想的对象、感觉的对象,而且首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即人们用自己的活动加以改造的对象。动物的感官也反映着客观世界,但是动物只是在生物学地适应外界的过程中感受外界,它只能消极地反映外界,它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电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外界;所以人类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直观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客观外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并且进行抽象思维,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又能应用规律性的知识指导实践。这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在改变自然界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从它的外部逐步深入到内部,逐步发现自然物的各种属性,了解到自然现象之间的种种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发展规律。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还在不同程度上逐步了解到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关系方面的活动,人们进一步了解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对社会生活本身逐渐有了认识。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实践是各阶级的实践,人们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来认识社会的。

毛泽东同志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

①《整顿党的作风》,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73—774页。

在阶级社会里,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一般说来,不是和阶级利益直接相关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和政治斗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僧侣曾经因为哥白尼的地动说不利于作为封建的上层建筑的神学而加以反对;宗教裁判所曾经残酷地迫害自然科学家,等等。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尚且如此,对直接牵涉到阶级利害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就更不必说了。

社会实践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以及概括这两种知识的哲学,也都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人类认识史表明,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认识的新课题,都是由社会实践提出来的。社会实践向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问题,才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没有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便不能提出认识的任务。而且,人们也只有总结了实践经验,才能对于社会实践提出来的新问题,给以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回答,产生新的科学知识。认识的历史性和社会实践的历史性,是相适应的。

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以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生产。生产进一步发展,又向自然科学提出新问题,并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材料。离开生产需要和生产经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例如,畜牧业和农业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水利工程和建筑的需要产生了力学,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①这就是说,生产的需要是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大学和专门研究机关的创设,归根到底是由生产需要决定的。社会实践不仅向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且还提供了供科学研究进行概括的生产经验。离开生产经验,科学发明是不可能的。例如,十四世纪以后,由于欧洲手工工业的巨大发展,纺织、钟表制造、磨粉对于力学、染料生产、冶金、酿酒对于化学,透镜制造对于物理学,等等,提供了大量的可供观察的材料,因而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才产生了真正系统的自然科学。十九世纪的英国,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培育蔬菜、观赏植物和家畜的新品种的丰富经验;为寻求工业原料和市场组成的探险队,搜集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品种的资料。达尔文就曾经参加过探险活动,他仔细分析了这些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材料,创立了他的物种进化的理论。

①《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

生产实践还给认识不断提供新的技术工具,加强了人的感官,帮助人们深入自然,揭示它的秘密。天文学的发展需要望远镜的帮助,人的肉眼只能看见五、六千颗星,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多得多的星,包括距地球十亿光年以上距离的星体,用射电望远镜甚至可以觉察到距地球一百亿光年的以上星系。光靠人的肉眼看不见微生物,也发现不了某些疾病的病菌;如果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学家没有强大的加速器,就不能深入研究原子核内部的运动。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了解,虽然也在逐步地发展和进步,但是,从总的方面看来,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也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只有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时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展开的时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人们,才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十九世纪初期的傅利叶、圣西门、欧文为什么只能提出空想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还没有充分发展。大工业在英国刚刚产生,在法国还完全没有。正如恩格斯所说: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①到十九世纪中叶,当社会条件具备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思想的优秀成果,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空想的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新的革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②依靠本能适应环境的原始的野蛮人,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由于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人才把自己和环境对立起来,把思维和存在对立起来,即把环境当作改造和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又把人和环境、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即使人的认识逐步符合于客观实际,使人的行动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在这种对立的统一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逐步改变了环境,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逐步产生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概念和范畴,也形成和发展了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9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在和其他人的联系当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的。不能设想有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和个人认识。表面看来,某些科学工作可以由科学家单独进行,似乎他的研究纯粹是个人活动,和社会无关。其实,不仅他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他所具有的科学基础知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成为他研究对象的某些问题的提出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辩证唯物主义不把实践看作是各个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看作人们的社会活动,首先看作人民群众的活动,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活动。劳动人民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的主体,他们的斗争对于人类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首创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实践经验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最初源泉。虽然他们的经验是分散的,没有系统的,需要经过综合、提炼,才能成为有系统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社会斗争经验,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不能产生。因此,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经验的总结。我们坚决反对把群众看作“不知不觉”的“阿斗”,而主张把群众看做我们寻找新知识的第一个先生。一切做实际工作的干部和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必须眼睛向下,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然后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除了实践以外,认识是不是还有别的来源呢?没有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只有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思维,达到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①当然,这绝不是否认人们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又说:“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①《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64页。

接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是重要的。每一代人都是把前代人的认识的终点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而后把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的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通过语言和文字传留给下一代。如果事事都要取得直接经验,极而言之,如果每一代人都要从钻木取火开始去获得火的知识,人类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但是,书本知识却只是知识的“流”,而不是“源”。关于文学艺术,毛泽东同志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②。毛泽东同志这段话,适用于整个知识领域。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但是反对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认识的根源,因为那样就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会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书本知识,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接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

①《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4-265页。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817页。

我们要重视从实践中学习,又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方法认真地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革命干部学习革命战争的规律时写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①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才可能正确地、深刻地、有批判地接受书本上的军事知识,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我们丝毫也不轻视读书,相反地,我们一向提倡多读书,但是在读书时,我们反对教条主义地死啃书本,主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下,越是多读书,就越有益。

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65页。

Ⅶ 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张规律,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马克思正是从人类文明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实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进而帮助我们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3.为什么说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方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人得实践活动,把实践的血药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2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3实践

Ⅷ 在教育硕士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教育硕士阶段一般在经历了本科的教育理论为主的学习和研究之后,到了教育硕士就需要结合实践来进行研究,很简单目前的教育理论不是很成熟,而且大多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而无论任何的理论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打磨。

Ⅸ 在会计学中如何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研究方法

现在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这种研究方法,很适合我们大家去着重的考虑一下。

阅读全文

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裁线机操作方法 浏览:522
水泵叶轮外圆磨损的修理方法如何 浏览:97
文竹的养殖方法大全图片 浏览:29
hiv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 浏览:397
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术 浏览:201
单腿独立站不稳怎么破方法来了 浏览:590
电脑wps打表的方法 浏览:543
皮肤皮炎治疗方法 浏览:623
如何让脚踝扭伤的方法 浏览:423
怎么交费最快方法 浏览:760
国内外中学生物教学方法 浏览:862
简单易学的切牌方法 浏览:772
lol手游跳fps严重解决方法 浏览:376
塑料薄膜吸水率检测方法 浏览:663
植物中药的鉴别方法 浏览:143
如何练习口才方法 浏览:410
裸色隔离霜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773
玻璃水种真假的鉴别方法 浏览:600
识字教学方法幼小衔接 浏览:827
论文类似于swot的分析方法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