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学动态分析的优缺点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优点是考虑完全,结论准确到位,区具有一定科学性。缺点是动态分析因为考虑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延伸而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因而难度较大
B.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变量是已知和固定的,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比较静态分析:对变化前后自变量条件下的因变量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
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3、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D. 什么是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方法。
粜动态垍分头析樤(Dynamic Analysis),经济学动态分析是以客观现象所显现出来的数量特征为标准,判断被研究现象是否符合正常发展趋势的要求,探求其偏离正常发展趋势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动态分析的优点很多:
它能系统了解经济运动的全过程,能较好地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为实际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础。
它能对静态分析进行有效的补充,对具有单一均衡位置的经济体系,它能依据时间过程探索经济变量的数值变动; 对有多个均衡位置的经济体系,它能详细描绘由一个均衡位置到另一均衡位置的实际过程。
它不仅适用于均衡体系,而且适用于连续失衡的经济体系。因而它在现实经济生活分析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动态分析的注意事项:
在经济学中,动态分析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就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一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
经济学动态分析是在假定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考察其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应用动态分析方法的经济学称之为动态经济学。其中着名的动态分析有着名的蛛网理论和宏观经济增长与周期方面的理论。
E.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动态分析法
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静态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实现平衡的状态,平衡分析经济现象,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需要具备的条件,就完全剥夺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静态和孤立地研究一些经济现象。
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后已知条件的变化,相应的变化,经济总量达到新的平衡中相应的变化,经济现象的变化相关的经济变量一次(而不是连续的动作),前后对比。是比较经济的变化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中,不涉及过渡期的情况下,具体变化的过程本身,其实,只有建立了独立的变量和它们各自对应的平衡值吗?因变量进行比较。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分析经济变化,包括一段时间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在变化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整体变化,分析有关的实际过程,彼此限制关系,和他们在每个时间点的变化率,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和经济现象的变化看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微观经济学,都个别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平衡分析,个别厂商的价格,产量平衡分析,使用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一直进展不大,在微观经济学中,只有这样的研究在蛛网定理(蜘蛛网定理),局部均衡的基础上,动态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用于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本书中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它的后继者,长期和动态的主要方面,如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不同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个单一的经济单位,如家庭,制造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J·亨德森),恒基兆业说:“优化行为,如个别单位的家庭和制造商奠定了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运行方式的法律,作为一个经济研究整体而言,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森说,宏观经济学的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夏皮罗)强调,“宏观经济学经济行为的分析,”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调查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 “
2,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的资源分配来解决这个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效力。宏观经济学把分配资源的前提下,研究在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不同的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的使用量的分析如何确定个人价值?经济变量。综合分析宏观经济,经济变量决定的,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变化,他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共包括两类,一类是的量的总和,和其他的平均金额,因此,宏观经济,也被称为“总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的基本假设如下:
微观经济学市场出清,完全理性的,全面的“看不见的手”可以自由调整,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假设,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有能力来调节经济的“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不同的中心理论的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15],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F. 主要的动态经济评价方法有哪几种
动态评价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
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相对应的两个类别。前者研究什么是均衡状态及达到均衡状态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但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或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后者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的变化,探讨各经济变量调整的“时延”及其对经济体系变动的影响过程。
分析方法渊源 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去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例如,人们在D.李嘉图的着作中,既可看到他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假定下,研究商品价值和价格如何形成以及价格永远围绕着价值而升降的静态分析;也可看到他关于随着人口增加、农产品涨价,名义工资上涨,而利润率势必趋于下降的动态分析。J.S.密尔是第一个在经济学中区别静态和动态概念的经济学家。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1848)一书,就是区分为静态经济与动态经济两部分来加以论述的。
首先明确提出要用静态与动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他在《财富的分配》(1899)一书中提出,静态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个静态社会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这个静态社会里,人口、生产技术、资本数量、生产组织和方法乃至消费者的欲望,都被假设为恒定不变,社会处于“静止状态”。他认为,只有在这个既有完整的组织而又不受社会进步所干扰的静态社会里,一切经济范畴(如价值标准、工资、利息、利润等),才是“自然的”或“标准的”。而动态经济学所研究的,则是现实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现实社会里,一切事物和现象(如人类的欲望、人口、生产技术与设备、生产组织与方法、所生产的财富种类)都在不断变化。克拉克认为,静态的社会只是一种假想,实际上并不存在;动态的社会才是实际的社会。但他强调指出,在静态社会起作用的各种力量,不但在动态社会中起作用,而且是动态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范畴(如价格、工资、利息等),实际上是一系列动态势力与静态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一个盛行着竞争的市场上,虽然总是由动态势力来决定各种价值范畴(如商品价值、工资、利息等)的升降,但也总是由静态势力来驱使着各种价值范畴围绕着各自的“自然标准”而上下波动,从而使实际生活中的价格、工资、利息经常比较接近于各自的“自然标准”。
J.A.熊彼特更明确规定,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所谓“经济循环”,意指顺应原有基本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经济过程,即逼近均衡状态的一定周期。所谓“经济发展”,意指经济内部自发地进行“创新”而呈现的重大变动。所以,发展不是循环运动,而是循环轨道的变更;发展不是趋向均衡状态的运动过程,而是均衡状态自身的移动。
缪达尔等人的静态和动态观 瑞典经济学家G.缪达尔(1898~1987)、E.R.林达尔(1891~1960)、E.伦德堡(1907~ )等人把时间因素引进经济分析之中,利用时点与时期的分野,对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区分。缪达尔在《货币均衡论》(1931)一书中认为,传统经济理论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只是研究一个时点上的均衡条件,但这种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的、静态的均衡,它将被各种变动所打破,并且会在另一时点上达到新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可以在某一时点上达到均衡,但供给和需求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任何变化都将引起价格的调整,然后又会在新的时点上达到暂时的供求均衡。所以,从时期的角度看,均衡总是瞬间的或暂时的,不均衡倒是经常的;均衡总是在时点上发生的,而时期则是两个时点之间的间隔,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动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一系列的不均衡。他认为,一个时点上的即时分析可以为进一步进行动态分析提供必要的准备,但如果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个时点的静态均衡上,而忽略了时期的、过程的动态分析,那是很危险的。因此,尽管瑞典学派承袭K.维克塞尔(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们致力于将它发展为一般动态均衡理论,也就是把时点的均衡分析发展为从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过程分析或时期分析。林达尔在其《货币与资本理论的研究》(1939)中提出,传统的静态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变动问题,但这种变动却与时间因素无关而仅只是围绕着一个均衡点而进行的,或者说是同样经济过程的反复发生;而动态分析所研究的变动则是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或发展,是均衡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各个均衡点之间的联系的分析。
缪达尔等人还提出事前的和事后的分析方法,把一些经济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费用等)区分为事前估计、事后计算两类,强调预期(特别是资本家的预期)对经济过程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资产阶级动态经济分析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所谓事前估计是指分析时期开始时预期的量,是属于推动动态过程向前发展的预期问题;所谓事后计算,是指时期结束时已实现的量,是属于动态过程已实现的结果问题。据说,这种动态分析方法由于引进了时间因素,就能说明用静态分析方法所无法说明的某些现实经济过程。例如,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提出的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如果不考虑其间经历一个相互调整的时间间隔,便令人费解,以致西方经济学界曾长期为之争论不休。如果采取事前和事后的分析方法,便会看到:储蓄与投资之间,在数额上虽相等,但并不意味着处于均衡,因为在时期开始时存在着支出(消费或投资)时间滞缓或生产时间滞缓的现象,使得储蓄和投资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均衡的;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克服了各种滞缓现象之后,储蓄和投资才在某一时点达到均衡状态,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后的。林达尔正是在这种事前、事后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仅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对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②对经济计划的研究,③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研究;而且还建立动态序列模式,把经济动态过程划分为若干相继的短时期,进行期间分析。伦德堡在《经济扩展理论研究》(1937)中进一步运用这种期间分析法,具体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
希克斯的静态和动态观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1904~ )在《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若干基本原理的研究》(1939)一书中也主张以是否考虑时间因素作为划分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的分界线,认为经济理论中毋须给变量标明日期的那一部分称之为静态经济学,而必须标明时期的那一部分称之为动态经济学。他认为,静态分析只是把经济体系作为一个互相依赖的市场网来考虑,但这不够,还应该采取动态分析,把它同时也作为一个时间过程来考虑。不过,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静态分析方法,因为一个不断发生变动的动态过程中可以包含有一系列的暂时均衡,只是新的暂时均衡不同于前一个暂时均衡,所以在动态的领域内仍然能使用均衡分析方法。他认为应该把静止状态看作是动态体系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并试图利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来建立一个包括时间因素在内的动态均衡体系。他很强调预期在动态过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认为,左右当前产量的,主要不是当前的价格,而是人们过去对该产品的需求与价格的预期,而不论这个预期是对还是错。
哈罗德的静态和动态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学家R.F.哈罗德(1900~1978)在《动态经济学导论:经济理论最近的若干发展及其在政策中的应用》(1948)、《动态经济学》(1973)中提出了另一个区分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标准。他不同意希克斯把经济变量是否注明时期作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分标准,而提出应以变动是否具有连续性作为区分标准。事实上,静态分析固然与休止状态相联系,但静态分析并非完全排除对变动的分析。例如,有些人注重的是决定着均衡状态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变量发生一次性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只关心变化的前后而不分析变化的过程。这种研究一次性变化的分析方法,乃是所谓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与研究连续性变化及其过程的动态经济分析很不相同。所以,哈罗德提出应以变动的连续性作为动态经济分析的特征,是有其一定意义的。他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基础上,把时间因素引进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的分析中来,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来取代凯恩斯的按水平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实现持续的、稳步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企图在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经济学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哈罗德与美国E.D.多马(1914~)分别提出相似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以来,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的发展,成了战后动态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动态经济学的这种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战后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威胁下,适应西方经济为谋求“充分就业”、“稳步增长”以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静态分析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以A.马歇尔“均衡理论”为代表的静态经济理论依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鲍莫尔论静态经济与动态经济之间的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W.J.鲍莫尔(1922~ )曾设计一立体图式,企图把静态经济和动态经济二者综合起来加以解说。这个图式由三轴组成。z轴表价格,x轴表时间,y轴表数量。假设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供给、需求、价格都随着时间的进行而不断地变动和相互调整,则图中的曲面D1D2D3D4便可代表在每个不同瞬间和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量,而图中的另一曲面S1S2S3S4便可代表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可能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数量。供给与需求在不同时间下处于均衡的历程,也就是在不同时间下导致供给与需求趋于一致的均衡价格在时间过程中的历程,即由不同时点上应有的供求均衡点联成的曲线E E′来表示;而这条E E′线也就是两个曲面(需求曲面 D1D2D3D4和供给曲面S1S2S3S4相交的曲线。这类将时间因素(时间轴 x)引进到供求关系中来的双曲面的经济分析,可称之为动态经济分析。反之,若将时间因素(时间轴x)摒除掉,在x轴上取一时点t,并在t点上取一个与时间轴x垂直的横切面,这个横切面实际上是由价格轴z和数量轴y组成的平面,平面上得两条曲线:需求曲线D3D2和供给曲线S2S3。这个平面双曲线图形所呈现的,便是在一特定时点 t上的静态经济分析。鲍莫尔试图用这个双曲面图形和双曲线图形,来分别说明动态经济分析和静态经济分析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有的经济学者认为,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说明:①从动态理论中抽掉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如各种变量的预期值、时延、序列、变动率、累积量、预期等)就是静态理论。②静态理论是动态理论的一种特例,只要使“动态化因素”等于零,就可变动态关系为静态关系。
简评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作为进行时点分析和时期分析或过程分析的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分析方法,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加以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有助于改进经济分析的质量。西方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是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分别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作为一种静态经济理论,则是静态分析方法与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庸俗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而哈罗德的动态经济学,则是动态分析方法与凯恩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对待这类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理论,应该进行有批判的分析。
G. 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H. 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有有几种 参数分析 动态分析
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有3种__蔡_治觥⒈冉暇蔡_治龊投__治
一,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二,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变量是已知和固定的,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比较静态分析:对变化前后自变量条件下的因变量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三,3、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经济模型。所谓研究方法,是针对目的来说的。我们想要解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stylized facts”(典型化事实),并且相信,知道了这些事实发生的机制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于是经济学家以数学为工具,用建立模型的方式模拟现实,这就是经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