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望首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野望》首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及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状态,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原文: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的时候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去往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野望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前两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中间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全诗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2. 野望王绩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唐代王绩的《野望》,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惆怅、寂寞的思想感情。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和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都是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暮归的“驱犊”和“带禽”,是田园牧歌式的热闹,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这两联诗,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典范。望景而生情,把情寓于景,让读者在景物中去体味感情,是诗人的高超之处。因此,《唐律消夏录》评价说:此立意诗,“薄暮望”、“欲何依”,主句也。下边“秋色”、“落晖”、“牧人”、“猎马”,俱是“薄暮望”之景;“皆”字、“惟”字、“归”字,俱是“欲何依”之情。
此诗作于王绩辞官隐居东皋时,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 野望这首诗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4. 野望杜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唐代诗人杜甫的《野望》,是一首七言律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先是借景抒情,后是直抒胸臆。
1、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的方式之一,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此诗以“野望”为题 ,既然极目远眺原野,必有景物映入眼帘。所以首联先写远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后写近望之景“南浦清江万里桥”。诗人选择的这些景物,均与时局有关。借这些景物,引出对战乱的感叹,兴起了出蜀之意。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典范之作。
2、直抒胸臆,又称为直接抒情,是直接对有关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野望》的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颈联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的内愧,足见他具有强烈的忧国意识。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也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的。
清代的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说:此诗起势写“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题情,最后点题收尾。这个评价,点明了杜甫《野望》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特点。
5. 王绩的野望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王绩的《野望》一诗,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这首诗先写山野秋景,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景中有情,借景抒情,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借景抒情的诗
6. 野望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在尾联表达的情感:
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6)野望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扩展阅读:
《野望》的赏析: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7. 野望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8. 《野望》的赏析是什么
《野望》一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首联借“徙倚”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全诗原文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话文释义: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8)野望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扩展阅读
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首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