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防范企业税务风险
税收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就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而言,防范风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税收筹划,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小企业经营决策层必须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这是成功开展税收筹划的前提: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册、凭证、报表和正确进行会计处理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税收筹划是否合法。首先必须通过纳税检查,而检查的依据就是企业的会计凭证和记录。因此,中小企业应依法取得和保全企业的会计凭证和记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为提高税收筹划的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树立敏感的风险意识,紧密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型、复杂性,且常常有不确定事件发生,税收筹划的风险无时不在,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筹划方案的风险,然后再作出决策。税法常常随经济情况变化或为配合政策的需要,而不断修正和完善,其修正次数较其他法律规范更频繁。中小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报刊等多种媒体,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税收筹划信息系统,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涉税事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立法宗旨,适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确保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在税收法律的范围内实施。
第三、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具有财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已经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制定不同类型的且具有相当大弹性空间的税收政策、而且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不同,税务执法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和征税人的认可。
第四、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中小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任何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获取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实施该方案付出税收筹划成本,只有在充分考虑筹划方案中的隐含成本的条件下,且当税收筹划成本,小于所得的收益时,该项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能仅盯住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的结果,优化选择的标准不是税收负担最小而是在税收负担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另外,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不能把眼光仅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而应考虑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选择能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五、借助“外脑”,提高税收筹划的成功率。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和系统工程,要求筹划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法和会计,而且还要通晓投资、金融、贸易、物流等专业知识,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筹划人员来操作。中小企业由于专业和经验的限制,不一定能独立完成。因此,对于那些自身不能胜任的项目,应该聘请税收筹划专家(如注册税务师)来进行,以提高税收筹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完成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少税收筹划的风险。
‘贰’ 如何有效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高税法遵从度
风险管理具有针对性强、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活动。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成员国等发达经济体,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税收管理实践,以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和提高税法遵从度。税收风险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税收管理模式,也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从管理学角度说,风险是实现组织目标可能产生的负面、消极的事项,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执行风险管理流程、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等措施,有效地配置资源,识别、衡量、剖析、化解风险,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是指在税收管理中,对实现纳税遵从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原因剖析、风险应对处理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引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科学、严密、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对现实和潜在的税收风险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控制,科学地监测和有效地防范、化解税收风险,可实现税收管理效能最大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1.税收风险管理是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税收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税法遵从度。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税务机关必须配置和使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而税务机关面对的是不断增多的纳税人和大量、复杂的税收管理业务,实施税收管理的难度较大。与提高税法遵从度的要求相比,由于税务机关的征管资源有限,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也就是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地方。税收风险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可使税务机关更加准确、全面地发现影响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风险,对税收风险容易发生且风险级别较高的领域、行业和纳税人,优先配置资源,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和方式,有效地应对风险,获得较高的税法遵从度。
2.税收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公平性税收管理的公平性,不仅包括税收制度对纳税人公平对待的“硬公平”,还包括税务机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软公平”。也就是当不同的纳税人对税法采取不同态度时,税务机关能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依法纳税的纳税人和漠视税法的纳税人进行鉴别并区别对待,对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可鼓励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税务机关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价,可及时发现纳税人的错误,或对于因纳税人疏忽造成的无意过错,进行善意的提醒,使其尽早纠正;对于故意的税收违法,则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给予打击,以提高税收管理的威慑力。
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提高税法遵从度为了有效提高税法遵从度,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应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成员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税收管理的实践,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该机制应包括以下管理过程:
1.风险识别就是通过全面的分析,把影响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风险因素识别出来,否则这些风险因素对实现税收管理目标起着消极的影响作用,这一过程是税收管理重要的基础阶段。风险识别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完整的税收数据信息。目前,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税务机关内部的信息虽然集中,但是共享不够,外部有价值的信息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因此,必须不断疏通获取信息的渠道,建立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平台,为风险识别提供有效的信息来源。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完整的税收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以及分税种、分行业、分领域的税收风险分析模型,通过税收风险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及时、准确地将影响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风险因素识别出来。
2.风险量化排序即对识别并认定的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测算和判定,用具体的数值加以量化。风险量化具体包括危害性量化和可能性量化两个方面。危害性是指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大小;可能性是指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两者只有同时存在,风险才存在。危害性的大小,通常以税收流失的数额或涉税指标偏离正常指标的离散程度作为量化依据;可能性的大小,通常以信息来源的不同、纳税人所处领域的不同、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历史记录等因素作为量化依据。风险的大小,等于危害性量化值与可能性量化值的乘积。按照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就可将主要风险和次要风险区分开来,从而为税务机关提高风险应对效率提供依据。
3.风险原因剖析在识别出风险并对其进行量化排序之后,需要剖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就是对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其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的原因,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恰当地用于相应的风险上。在税收制度既定的条件下,造成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原因,主要包括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两方面。纳税人方面的原因,具体分为无知、疏忽和故意三种,可通过纳税人以往申报纳税的记录、以往违法记录、了解税法的程度、被税务机关提醒的次数等相关因素,判定纳税人方面的具体原因。税务机关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办税程序繁琐、缺乏预防措施、处理处罚不规范、税务人员执法和服务能力欠缺等。在分析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具体原因之后,就能够为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4.风险应对这是根据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具体风险因素,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具体的应对风险措施,消除风险对税收管理目标的负面影响。
‘叁’ 企业如何降低税收风险,这5招先学起来
当前税收监管环境及税务稽查最新形势。
(一)日益复杂的财税政策环境
中国彻底告别营业税全面进入增值税;逐步修订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及资源税;新增环境保护税。
新的税收法规和地方解读对税收征管的持续指引。
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深入即将颁布的增值税法草案对现行政策的带来的影响。
(二)日益先进的税收征管环境
金税三期的推行与升级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不同省份之间的数据对比,实现了税务机关与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互通。
依托金税三期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大数据采集、比对和分析,不断改变征管方式
由传统的税务稽查演变为税务风险评估和税务稽查并行的征管方式。
(三)日益简化的税收优惠程序
大幅度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税收管理由主要依靠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转变。
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地税联合执法稽查力度,运用大数据平台,设置预警值指标等相关措施不断加强税收监管。
(四)税务“千户计划”
由国家税务总局发起,国税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负责,由各省级税局大企业处执行的,面向在国际或国内企业排名靠前、税收规模大、且具有行业代表性与良好成长型的企业集团及其成员单位的全面纳税合规检查。
国税总局负责前期数据收集、制作行业风险税收清单,具体纳税指标由各省级税局落实实施。
在日益复杂的财税政策及越来越严格的税收监管环境下,面对金税三期和大数据等各类升级化的稽查系统,企业潜藏的各类税收风险也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出来。
那么做好企业税收风险的评估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
Fcouncil专家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对企业税收风险做出评估及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别再为被税局盯上而提心吊胆啦~
(一)评估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目的
为预警值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为计算机筛选对象提供数据。
2)资料来源
企业纳税申报资料。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耗能等)。
区域、行业经济指标。
3)资料管理
资料采集。
数据抽取(人工&自动)。
数据检索报告。
(二)评估对象筛选
1)评估对象筛选流程
评估对象确定:纳税人及税种、纳税申报期后、纳税申报税款所属当期为主。
评估对象分类:按照不同税种分类。
疑点对象筛选:自动筛选、人工筛选、重点抽样筛选。
疑点对象处理:对于异常程度较小的评估流程终止、对于异常程度较大的转评估分析。
2)评估对象纳税评估指标
通用分析指标: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利润类、资产类。
特定分析指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资源税。
3)税收风险评估重点对象
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要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
重点税源特殊行业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负税负申报。
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曰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
(三)评估分析
审核分析
约谈举证
实地调查
(四)评估结果处理
无问题处理
申报缴款错误处理
稽查案源移送处理
移交上级税务机关国际税收管理部门处理
(五)预警值管理
预警值生成:税务机关根据该地区的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核算情况等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的算术、加权平均值及其合理变动范围的本地区评估指标预菩值。
预警值调整:税务机关对测算出来的预警值,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纳税人规模、税种等相关指标,参照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评估指标预警值,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