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学习者特征分析
导读:学习者特征分析
1. 是什么?(什么是学习者特征?有哪些特征?)
2. 为什么?(为什么要分析?----教学要素、教学影响)
3. 如何做?(分析、获得----“匹配”依据)
4. 新技术下的特征有哪些?(或有什么要求?---学习力)
5. 两性分析:共性----指导群体教学;差异性----指导个别化教学
6. 分析的主要内容: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态度、学习方式(习惯)
7. 理念:以人为本,特征匹配,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多样性,摒弃“标准化”教学。
3.1 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3.1.1 学习者认知能力(水平)特征分析
1. 价值观念(仅为个人观点)
这是个学习者的价值标准的问题。 如:什么是学习?什么教学方式好?为什么师生不能“心有灵犀”?----因为这是(教学)对话的前提,这也正是教师最难以把握的地方,不然,孔子也不会说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感慨。----如何能达到教学的激荡共鸣?
问题: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世界?然后如何把他们领出来?(不喝牛奶,就要吃方便面) generation gap ?继承发杨?抛弃?多元化?还是缺失?过去的师生关系?
2. 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Apperceive Movement Stage)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①集中倾向性(Perceptual Centration):单维度、非守恒;
②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思维单向性;
③自我中心(autism ):主观主义---(说不清)(书:ego centrism)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
①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但局限于具体事物和过去的经验;
②抽象能力水平低,具体思维;(数学、物理学习不行);
③具体—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不能独立解决复杂的问题(初中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岁)
①假设-演绎思维,根据情境进行思维;
②抽象思维;
③系统思维;
问题:
大学生(一年级)需要有哪些转变?
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问题
①思维方式:辩证观点,兼容性,批判性,系统思考。
②学习方式:自主、研究、规划、设计
③生活方式: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④世界观:完善。做人,做事(得体?)
大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大学生在智能发展上呈现出进一步成熟的一系列特征。他们的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性更为加强;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已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参与意识很强,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日趋稳定的人格基础上。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中基本要求对照
学生
教师
管理者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
Ⅰ
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Ⅱ
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运用技术优化育人环境
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Ⅲ
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运用技术改进教与学的评价
运用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优化
Ⅳ
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
运用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运用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
Ⅴ
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
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
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自觉承担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①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熟悉各种技术设备的使用和功效并能决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程度。(Ⅰ、Ⅲ)
②能高效地利用技术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Ⅰ、Ⅱ)
③能高效的利用网络和各种信息源获取与专业有关的资源,能合理评价所选资源,并能批判性的借鉴和使用,进行创新性研究。(Ⅳ、V)
④能利用各种媒体了解和探讨专业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能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Ⅱ、Ⅲ)
⑤能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观点鲜明,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能积极的使用技术创造性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Ⅲ、Ⅳ)
⑥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能合法地使用技术,懂得在信息技术使用中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自觉遵守相关公德和法律。(V)
3.1.2 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分析
1.认知结构和认知结构变量
(1)有意义学习:与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
①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②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凯恩夫妇指出,学习就是要“创造联结”----《创造联结:教学与人脑》,有意义学习的三要素:
① 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真实生活(如认识一个城市)
② 放松的警觉:高度挑战、低威胁
③ 积极加工: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2)认知结构:知识的数量、质量、组织结构。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3)认知结构变量:(分析认知结构的三个特性)
① 可利用性:能否提供认知支持?
② 可分辨性:原有结构是否好?能区分新知识?
③ 稳固性:原有观念是否稳定?
2.判断、培养认知结构技术----概念图
① 评价工具
② 教学工具
③ 学习工具
④ 思维工具
⑤ 策略工具
⑥ 知识显性化工具
⑦ 知识管理工具
⑧ 交流工具
⑨
认识字母
认识词
知道词的不同
辨别动词
辨别名词
其它类词
教学起点
认知结构形成工具
3.1.3 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
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指与新学习相关的知识、能力起点,这就是教学起点,一般通过测试、访谈、观察获得。
3.2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
在学习者特征中,有些是直接影响认识过程,而有些是间接作用,如态度、动机、学习风格等。
3.2.1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
分析的方面:
① 对学习的整体态度
② 对本教学内容态度
③ 对具体教师的态度
㈡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什么
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对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极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需要分析的学习者特征包括如下几个维度。
1、起点水平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称之为起点能力水平或起点能力。
2、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是三个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这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㈢ 学习者特征分析都包括哪些方面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五方面:
(1)起点水平分析。
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以前所掌握的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对于起点水平的分析,可以采用测验的方式。
(2)认知结构分析。
(3)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习者对于要学的内容所持它的某种态度以及对于提供教学的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判断学习者的态度时,经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4)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学习风格分析。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时,可以依据卡里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㈣ 如何分析学习者特征
最近又看到有关于学情分析的文章,我简要摘录了一些,作为自己学习和实践的资料。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法?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主要包括两个领域(1)智力因素 :起点分析(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2)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Keefe,
1979)、动机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者的焦虑水平、学习者文化、宗教背景
起点水平分析:测验
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认知结构分析:概念图
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学习态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概念: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
学习动机分析:对学习动机进行分析,
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
概念: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包括:1)认知内驱力2)附属内驱力3)自我提高内驱力
学习风格分析:可以依据Curry(1983)提出的“洋葱模型”
,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等。
学习动机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分析:中学生的一般特征
认知发展方面
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型。初二明显表现出突变、飞跃和两级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转变。
思维有系统性、结构性、预计性及个性色彩,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约13-14岁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情感方面
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更为明显。感情丰富、爱幻想、富激情、易冲动,意志行为逐渐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同一性、勤奋感是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
情感世界仍处于易动摇和变化的状态。在高中阶段,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
㈤ 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是我们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认知发展的特征:指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有影响。学习者的起点水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别许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倾向性,包括学习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
㈥ 教学设计表中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指的什么
学习内容是指需要完成的内容和计划,学习者分析是指针对目前的学生,要怎样去完成教学任务
㈦ 幼儿教案中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怎么写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 1、 起点水平 2、 认知结构 3、 学习态度 4、 学习动机 5、 学习风格 二、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评定学习者在新的教学开始之前的起点水平,其目的有两个: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有必备的行为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救”活动,我们称之为“预备能力分析”;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我们称之为“目标能力的分析”。
㈧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起点能力水平分析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称之为起点能力水平或起点能力。
2、认知结构分析:奥苏贝尔理论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3、学习态度分析
学习态度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这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4、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个体之间既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稳定性的特征,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㈨ 如何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结识结构中是否有便于新知学习和吸收的旧知);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学习者特征中,有些是可干预的,有些是不可干预但可适应的。对于教学设计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可适应的特征要素。不仅要分析一般性的、稳定的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学习特定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㈩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教育观察法: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科研方法
----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专题培训讲义提纲之三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325200
2003年3月
一、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观或辅助仪器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观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育观察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的研究。
----观:看
----察:分析研究
----科学的观察是指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活动。
二、观察法的特点
(一)能动性(目的性与计划性)
(二)选择性
(三)客观性
(四)直接性
(五)情感性
(六)重复性
三、观察法的要素
(一)观察的手段
(二)观察的对象;
1、教育活动中的人
2、教育活动
(三)观察对象的状态
“真实状态”
四、观察法的优劣
(一)优点
1、方便
2、客观
3、直接而无碍
(二)缺陷
1、人的生理缺陷
2、观察仪器的局限
3、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五、观察法的运用
(一)具体的应用场合
1、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观察
2、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观察
3、对学生家庭的观察
(二)具体的应对象
1、全班学生
2、小团体或者小组
3、个别学生
(三)具体的应用内容
1、学习与思维活动
2、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
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等
六、观察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二)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七、观察法的类型
(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三)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四)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五)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八、观察的常用方法
(一)抽样观察法
1、时间抽样观察法
2、场合抽样观察法
3、阶段抽样观察法
(二)追踪观察法
(三)隐蔽观察法
(四)综合观察法
九、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一)明确观察目的意义
----观察什么、为何观察
(二)做好观察准备
----理论准备、物质准备
(三)编制观察提纲与计划:如何观察
对象分类、主攻方向、时间地点、方法内容
(四)实施观察,做好记录
(五)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十、观察法的设计
(一)观察法的设计的内容
1、确定研究的问题、目的与对象
2、设计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表格
3、进行理论构思和概念准备
4、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5、制定观察计划与方案
(二)观察法的一般过程
1、设计观察的计划和方案
2、进入观察场地
3、开始观察记录
4、结束观察和初步整理资料
5、归纳、推论和说明研究结果
十一、观察法的实施策略
(一)位置的选择
(二)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
(四)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
1、观察者的推论
2、观察着的心情
3、观察者的叙述
十二、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
(一)对记录的整理
(二)分类与编码
(三)量化处理
(四)建立扎根理论
十三、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观察要客观
(二)观察要全面、系统
(三)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
(四)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观察者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术(提纲、记录方式、材料处理)
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甫洛夫
思考与练习
1、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举例说明时间抽样观察法。
3、举例说明场合抽样观察法
4、进行观察研究的操作有哪些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