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人们在研究经济学时,会有两种态度和方法,若对经济现状及变化要做出好不好的评价,或对该不该如此作出判断,这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称为规范经济学。
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研究的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它关心人们的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研究经济学中涉及道德规范与价值判断的问题,以一定的价值判断原则来评价人们经济行为的是非善恶。换言之,它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人们经济行为的规范(即标准),并探讨和制定满足这些行为规范的行动步骤和政策建议。它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规范,如何运用规范于经济行为。
⑵ 经济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⑶ 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区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应地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区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①实证方法是在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考察经济活动中的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所解决的,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因此,其命题具有客观性。以经济增长为例,实证方法所要阐明的是: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即投资若干,在投资与产量的比例为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实现多大百分比的经济增长率;或者,在投资额为一定的条件下,要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投资与产量的比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至于经济增长本身是“好事”还是“坏事”,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本身是“值得实现的”还是“不值得实现的”,则不在实证研究的范围之内。
②规范方法所考察的是经济活动的评价问题,也就是“这应该是什么”或“这不应该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规范研究带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它把“是非善恶”的讨论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轨道。因而其命题不具有客观性。仍以经济增长为例,规范方法所要阐明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好事”,是“值得实现的”,而什么样的经济增长则不是“好事”,是“不值得实现的”。规范研究的结果是力求提供一种经济活动的评价标准,一种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有关社会政策的讨论中,是不可能绕开规范分析的,而其主张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政治上的抉择了。
从分析方法本身来看,实证方法或规范方法同样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并按照研究课题的一定的要求加以运用。但它们也不可能脱离经济理论的指导。经济学家从各自的学说立场出发,或者采取实证方法,或者采取规范方法,或者二者兼用,采取的方法总是与他们的经济理论一致的。例如,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采取规范分析方法,是指出社会的缺陷所在,并证明社会有可能通过改良的途径而逐渐消除缺陷。在他们那里,规范分析方法与新制度学派的改良主义学说是一致的。又如,凯恩斯主义者在讨论经济增长问题时,采取实证分析方法,说明经济增长实现的条件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由此提出均衡增长的对策。但由于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增长学说是为解决经济停滞服务的,其中论述虽然符合实际情况,然而它的有关均衡增长的论点却是有缺陷的,它的有关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也只能暂时有利于经济增长。
宏观、微观、制度结构、总量分析方法以及实证、规范分析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学的方法的区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的和互为补充的关系。例如,制度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是规范分析,但它并不排除实证分析。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思既是制度结构分析方法的运用者,也是规范分析方法的运用者,但他在考察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美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时,以及在论述垄断企业在控制市场和价格方面的具体表现时,就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
与此相似的是,宏观、微观、总量分解等分析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但它们并不排除规范分析。凯恩斯在运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进行考察时,主要运用实证分析,如说明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在何种情况下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可以既消除失业,又防止通货膨胀等等,但凯恩斯也对社会的收入分配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哲学,主张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这就属于规范分析的范围了。尽管这在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中并不占主要的地位,但却表明了宏观经济分析与规范分析可以并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也可以结合在一起。此外,在经济学关于经济效率的微观经济研究中,也是既有实证分析的部分(如论述经济效率的变动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分析经济效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等),又有规范分析的部分(如探讨经济效率变动的福利含义,从经济效率的水平来评价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或一种收入分配制度的优劣等)。
即使以数学方法来说,它同样是可以与实证分析方法或规范分析方法并用的。经济学家把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种手段,无论是用于宏观经济分析还是用于微观经济分析,除了主要是用于实证分析而外,也被用于规范分析。福利经济学研究就是数学方法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例子。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等,都是微观福利经济学说,都着重于数学方法的运用,但它们同时也属于规范分析的范围。通货膨胀与失业最优交替理论、最优增长与最优储蓄率理论等,则是宏观福利经济学说,也都着重于数学方法的运用,但它们同样是一种规范分析。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封闭系统分析与开放系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这是对经济学的方法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区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后者则考虑时间因素;前者只对一定时间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后者则分析一定时期、一定过程内的经济活动。封闭系统分析和开放系统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限于考察一定经济系统内部的各种力量的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注意到经济系统外部的一定的力量对经济系统的运行的影响,以及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这两种分析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例如,货币学派在考察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中,采取封闭分析时,只注意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所造成的影响,而在采取开放分析时,则要加入国外货币供应量变动、一国国际储备额变动、国际资本短期和长期流动、汇率变动等因素的作用。在某些场合,封闭系统分析有助于判明经济系统运行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而在另一些场合,开放系统分析则更能说明这一点,它们也不是不可互为补充的。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的区别主要是:均衡分析考察经济中若干变量(如供给、需求、价格、收入、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作为解释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基本因素。其中,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各个市场之间的均衡的建立与破坏,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单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破坏。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的分析作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例如,关于工资水平的确定问题,采取均衡分析方法的经济学家指出,劳动力供求的均衡与否是工资水平的确定的主要依据;采取非均衡分析方法的经济学家则指出,工资水平的确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因素,如一国的历史条件,文化和社会状况,政府的干预作用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均衡分析往往与制度结构分析结合在一起,而均衡分析通常是数量分析(总量或个量分析)中的一种。
总之,从上述有关经济学的方法的论述可以了解到,按不同的方式划分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着交叉的关系。经济学家总是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的要求,选择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既与一定的经济学说保持一致,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⑷ 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 归纳~~
一、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
四、静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五、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六、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4)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分析法扩展阅读:
实证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认为各种变量在某一状态下会达到一种均衡,例如供给需求理论,认为存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数量和价格下,两者会达到均衡(Equilibrium)。自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图形引入了经济学论证,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
2、静态、动态分析
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时间维度,比如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静态分析则主要采用的是横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运用在金融领域尤其广泛,其中的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而定性分析目前还缺乏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的分析。
⑸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变量是已知和固定的,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比较静态分析:对变化前后自变量条件下的因变量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
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3、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⑹ 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⑺ 在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是学术界对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对经济学的一种划分。
追朔西方经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划分并不是一个新的论调,只是在我国的影响范围的扩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是规范经济学,而现在占主流地位的是实证经济学。两者在中国的争论还没有达到在西方的激烈程度。
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
一、原理不同
1、实证分析:是排除了主观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客观分析,只考虑经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2、规范分析: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二、分析对象不同
1、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则以数据为主对“规范”(法条)进行分析。
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基础对“规范”(法学中通俗来说就是法律条文)进行完善、解释等。
三、侧重点不同
1、实证分析: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
2、规范分析:侧重于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规范分析涉及已有的事物现象,对事物运行状态做出是非曲直的主观价值判断,力求回答“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