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陈鹤琴幼儿游戏理论
一、概念界定:
陈鹤琴曾对环境下过定义即“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
二、游戏环境:
本文中的“游戏环境”将沿用陈鹤琴对“环境”的界定,即凡是可以给儿童游戏刺激的,都是指游戏环境,包括物质因素及心理因素,笔者将从游戏范围、环境质量、游戏材料与游戏氛围几个方面来阐述。
三、设定初衷:
大学期间笔者曾多次参与下园实践活动,每所幼儿园在有自己独到的办园理念的同时,也存在共通之处,如重视儿童游戏,认可游戏式教学法。
但多数的幼儿园在实践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虽然重视游戏但儿童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短;虽然认可游戏的价值,但在游戏的准备上不充分;或园内游戏器材新鲜丰富,但操作性不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四、游戏式教学法:
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较大数量的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的真正价值,也并不认可幼儿园所倡导的“游戏式教学法”。
因此,出于提高社会对儿童游戏必要性的认知度、改善幼儿园儿童游戏环境的目的,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儿童专家陈鹤琴的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梳理,为儿童的游戏环境的创设出谋划策。
综上,笔者的选题理由一是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价值,二是当前社会与幼儿园的需要,三是笔者作为一名准幼师的工作需要。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即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问题与现象。本文重点采用这一方法。
主要通过对《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和第三卷、《陈鹤琴文集》、《陈鹤琴与现代儿童教育》等着作的研读、分析及整理,从而得到陈鹤琴对儿童游戏环境的观点,以及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六、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学者对陈鹤琴的教育领域有很多关注,但对于儿童游戏方面的关注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贰’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1)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幼儿园课程理论:课程的中心——环境,课程的结构——五指活动,课程的实施——单元教学、整个教学法、游戏式的教学。
3、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2)陈鹤琴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自此,他家的客厅成了12个流浪儿的课堂。
他架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让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识字游戏;他在音乐声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边唱着,一边以手杖作枪,举枪、瞄准、射击……
当时,儿童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荒漠,在学制上尚无地位,少数几个幼教机构,都由教会主办。于是,这位师从杜威的教育学硕士归国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又最先在高校开设儿童心理学。
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叁’ 陈鹤琴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儿童的心理
陈鹤琴采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的心理。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根据对自己初生长子进行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出版的研究专着《儿童心理之研究》。
在这份图文并茂的记录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发展、感觉、情绪模仿、暗示感受性、好奇心、惧怕、美感等心理活动以及言语、学习、游戏、绘画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总结得出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被看作中国学前教育进入科学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3)陈鹤琴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着作。
‘肆’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是什么
一、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二、重视父母的作用。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
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1、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2、父母步调要一致;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三、陈鹤琴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
四、陈鹤琴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1、课程的民族性;2、课程的科学性;3、课程的大众性;4、课程的儿童性;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6、课程的现实性;7、课程的适合性;8、课程的教育性;9、课程的陶冶性;10、课程的言语性。
五、陈鹤琴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伍’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和主要观点
陈鹤琴,我国着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国幼教之父”。于 1923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念,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活教育的三大目标是——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
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1)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幼儿“自
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
传统的注入式,消极地管束幼儿。
(2)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3)教育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4)教育内容: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
(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 17 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
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
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儿童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2)课程的结构
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是一个整体,被称为“五指活动”。
(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陆’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和主要观点
陈鹤琴提倡 活教育
理包括三大纲领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
一、三大纲领
1、活教育的目的论,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不但体现了陈鹤琴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
2、活教育的课程论,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教育的方法论,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 为中心,主张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已能够做的,都理应让他自已做。
二、教学原则
陈鹤琴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理应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理应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理应教儿童怎样学;
4、励儿童去发现她自已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地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三、训育原则 陈鹤琴认为训导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上可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他提出了13条训育原则:
1、从小到大
2、从人治到法治
3、从法治到心理
4、从对立到一体
5、从不觉到自觉
6、从被动到自动
7、从自我到互助
8、从知到行
9、形式到精神
10、从分家到合一
11、从隔阂到联络
12、从消极到积极
13、从“空口说道”到“以身作则”。
五指活动:
陈鹤琴倡导在幼稚园展开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将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实行。他认为五指石活的,能够伸缩、互相联系。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这种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 整个教学法:陈鹤琴不主张分科教学,他认为分科教学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的。他提倡“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柒’ 请简要说明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它可按不同的维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指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观察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周一次)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予以总结。
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指在同一研究内对若干心理现象同时加以观察记录。重点观察则是在同一研究内只观察记录某一种心理现象。
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群体观察指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是一群体,记录这一群体中发生的各种活动。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做专门观察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个案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也适用于特殊个体(如天才儿童、精神病患者等)的研究。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专家如德国的普莱尔、英国的达尔文、中国的陈鹤琴都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
下面是儿童心理学创始人,德国的普莱尔观察自己的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抓握动作发展的记录。
“第一至第三天:主要是手碰到脸的动作。
第五天:他的手指把我的一只手指握得很紧;他的脚趾不能。
第九天:小孩睡觉时并不握着人放在他手内的手指。
‘捌’ 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简单的说,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
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们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一起为儿童谋福利。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儿都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儿童,要使我们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儿童心理。引证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写中国现在教育的情形时的两句警语: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们把它改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1940年2月,陈鹤琴应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邀请,前往江西办学,并开始进行“活教育”实验。5月15日,在泰和县新池村创办南昌实小新池分校。
10月1日,在泰和县文江村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非教会的幼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很快赢得了声誉,1943年,教育部长陈立夫批准将其改为国立学校。
1945年,陈鹤琴在上海创办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任内提出五指教学法,主张幼儿教育如同手指与手掌应当涵盖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文五种其本项目,手指与手掌骨肉相连不能单独而存,要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及整体的。
1949年5月曾先后两次因“赤化”遭国民政府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
‘玖’ 陈鹤琴是怎样论述幼儿的特点及其教育方法
陈鹤琴儿童心理特点 陈鹤琴首先认为儿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期就是可塑性 (plasticity)的意思”。儿童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二是儿童期具 可以发展的性质。“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 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 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 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