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情感分析技巧和方法

情感分析技巧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1 07:17:23

1. 做诗歌鉴赏时怎样才能很好的读出诗歌的情感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2. 情感分析方法

情感分析方法,最好是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的去想,多一些理解和体谅。

3. 分析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 路口、长亭 驿站、渡口 码头等 杨柳、 酒等。

思妇闺情诗

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

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1、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3、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4、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怀古咏史诗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

A.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B.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C.感慨个人遭遇;

D.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写作技巧

写作技技法上:有借古讽今的,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咏物言志诗

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4. 如何把握阅读中人物深刻情感,

一、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基本规矩
二、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三、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关于“关键句”这个考点】
1)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2)关键句有哪些?
关键句大致说来有结构关键句和主旨关键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3)关键句的考试题型
(1)关键句的含义(如:你是如何理解……)
(2)关键句的作用
(3)赏析关键句
(4)为什么说“关键句”
4)关键句的答题格式答案=A+B+C+D(请大家再想一想,A、B、C、D分别代表什么)
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1)理解清楚人物形象的作用
2)有哪些题型(1)直接让你归纳某个人物形象
(2)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
(3)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归纳人物形象
小说(包括写人叙事类)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文章的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如果知道了文章的主旨,直接采用王老师的“顺瓜摸藤”法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另外考查词语的作用考点时,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加点词语是写人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写景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托物言志的“物”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说明文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议论文中的词语时时,又应怎样回答。
【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或交代)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某种气氛;4、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或处境等); 5、突出、深化主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等6、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简洁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等。
【直接考中心】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借景抒情的文章,经常会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赏析题】
1)、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必须对文章的“三么”有很深的理解
2)、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4)、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开放性试题】
(一)语言赏析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2006年江苏南通市的中考真题: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句子附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选(),赏析:
附:文句摘录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2)写得怎样;(3)写出了什么;(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句A的赏析可以分解为(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2)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3)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4)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将这四点组合成句,就能使自己的回答趋于完美,如: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依照此法,B句可作如下回答:
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句: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或突出)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极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怎样写的”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四步法回答表达方式的题目是建立在对文章及语句本身初步(甚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为你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真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做到笔随心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步法适合散文任何一种文体,他们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四步法。其他文体也可以参考此方法。
(二)谈感受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 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中心);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最好能显示出你的作文基本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仿写题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4)答题的语言要有讲究

5. 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 路口、长亭 驿站、渡口 码头等 杨柳、 酒等。

思妇闺情诗

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

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1、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3、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

6. 浅谈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中国是公认的“诗歌王国”,唐诗宋词一向被世人推崇和景仰。诗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到了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现总结个人对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如下。一、 审查题目。 (一)、理解题目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做题有指导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赵师秀的《约客》表明诗人在等朋友;2001年全国卷,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表明中心是送别;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该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诗人听到了一曲笛子独奏。表明诗人心里不平静,为什么不平静?这就是中心。又如司马光的《晓霁》,“梦觉繁声绝,林光透隙来。开门惊乌鸟,余滴堕苍苔。”诗中“繁声”是鸟叫声还是雨声?考生容易理解错。如果读了标题《晓霁》,知道夜里下了雨,“繁声也就好理解了”。再如欧阳修的《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拟说归期”的是谁?“未语”的是谁?“惨咽”的是谁?都不好判定,如果研究一下标题,《玉楼春》告诉我们,这是青楼,离别的人不是在家里夫妻,而是青楼里才子与歌妓间的离别,就很好理解了:男的要说出回去的日子,还未说,女子就哭了。 (二)、在诗的题目的指导下通读全诗,理解诗句,把握中心。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人不离事(背景)。”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这首诗,我们从标题中“独”字可以知道李白的心情是孤独。通读全诗,再联系李白的经历,我们会理解更深:李白离开长安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把孤独之感写尽了。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作者本身蕴涵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现以李白、杜甫为例讲解。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从中学教材选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都可以看出。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索,得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现实世界的反映进入作家的头脑,通过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读者进行接受,而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的。三、抓关键词句诗歌最大特点是简练,因此解读诗歌,有时我们要具体到对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理解上。而解读诗歌,我们需要的就是抓住这些关键的词。(一)、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的语句。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诗中,作者通篇只用了一个词“可怜”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态度 。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可怜一词,可谓是把要表达的意思尽收其中。抓住这个词,就抓住哦了这首诗的脉搏。(二)、表明作者处境的语句。《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着名诗篇。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三)、展示姿态风貌的语句。一类是展示景物风貌得词句。如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这是把视觉艺术转换成听觉艺术表现的奇妙效果。另一类则是展示人物风貌的词句。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病”一词让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流浪,贫病交加,在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的诗人形象,这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艰难苦恨繁霜鬓”,“繁霜鬓”三个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诗人诗中透漏出的浓浓得苦闷也就跃然纸上了。四、从形象入手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找出具体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是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一)分析景物特点。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诗中写到: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米。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这棵梧桐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解读完梧桐特点,我们发现,似乎这已经不是在写梧桐,而是在写人了。通过解读我们就知道了,作者不光是在写梧桐,更主要的是要借这棵梧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二)、把握意象的文化内涵。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就以月为例来说,《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这些诗中都写到了月,但这些月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它有边塞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情爱意象等,在不同的诗中它的内涵不一。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意象要有一定的了解。常见的如松、竹、兰、梅、菊、梧桐、芭蕉、细雨、鹤、水等。五、品意境,析感情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 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因此研习诗歌,对意境的把握必不可少。1.品色彩氛围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里的氛围一下变得温馨起来。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2.品指向和强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同是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 诗歌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历史,但却常读常新。以上只是针对中学生阅读诗歌中常见的方法的探析,当然,阅读诗歌,我们还要将序、诗后注释等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诗歌。总的来说,探寻诗歌感情的方法不是唯一得。能够帮助我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方法就该是我们要找的方法。

阅读全文

与情感分析技巧和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变压器串连接方法 浏览:398
爱卫唾液试纸使用方法 浏览:621
鱼钩鱼线鱼竿的连接方法 浏览:242
一建各科内各种计算方法编制方法 浏览:574
葛藤蔓的种植方法 浏览:502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89
毛囊增生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564
99999999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328
蔚来汽车倒车刹车异响解决方法 浏览:175
蝗虫飞机的制作方法简单 浏览:948
预防治疗近视的方法 浏览:59
瓷砖下面潮湿用什么方法快速干 浏览:85
脑部淋巴瘤治疗方法 浏览:840
增加现金流净额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29
钓鱼主线和竿的连接方法 浏览:365
兰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589
绿萝快速长瀑布方法 浏览:134
基金盯盘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540
雅萌20n使用方法 浏览:590
23分之3x70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