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高质量研究方法

高质量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1 04:07:02

A. 高质量学术论文是如何炼成的

一、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
【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
【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
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
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
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
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一)关于文献梳理】
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
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
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着,这些论文论着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
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着。这些论文论着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二)如何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
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
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
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着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着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
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
三、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
【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
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
【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着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着中曲解了原着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着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
【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
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
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
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
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
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
五、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
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
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择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端、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抄袭剽窃
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
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
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
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
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
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
5、低水平重复
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
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
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
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
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
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
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B. 如何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步骤,措施

方法/步骤

1、积累的文献

在写论文之前,我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写,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好一篇论文。此时,借助别人的论文,在写作前至少要阅读30篇优秀论文,最好是博士论文,它们更有价值,更能帮助你,阅读和总结,胃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就行了。

注意事项

想要写出优秀的内容,注重平时的积累,确定好了方向后才能写出优秀论文。

建议写论文要早点准备,在论文答辩时底气也足一些。

千万不要抄袭,涉及到抄袭,处理过程很严重的。

C. 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瑞典学者Mats Alvesson与Kaj Sköldberge于2010年合作出版了《Reflexive Methodology: 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台湾译本将书名译为《反身性方法论:质性研究的新视野》, 内地出版社译为《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第一位作者,Alvesson,是瑞典德隆大学(University of Lund)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属于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特别是质性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哲学方面国际知名的领军人物, 也是领导力方面的着名学者。Alvesson在过去20几年里辛勤耕耘, 着述甚丰,除了在顶级期刊上不断有文献发表之外,还撰写或者编着十几本学术着作。他对后现代理论、话语分析、女权主义、批判性方法、诠释学等等都有深刻研究并出版过专门的文献对其进行探讨。 Alvesson是目前为数不多同时在方法论哲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极具极造诣的大师级学者。
关注这部《反身性方法论》源于彭长桂同学在年初来港时的大力推荐。真难为小彭费心,得知我对此书有兴趣,他特地跑到位于中环的商务书店给我买来一本。小彭和我都热衷于质性研究。 在今天量化分析方法独揽学术研究霸权、众人飞蛾扑火般投入科学主义新宗教怀抱的时代,小彭仍然坚持走质性研究道路,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折射社会实际,其精神实在可嘉。小彭头脑灵活,阅读面十分宽广,属于那种任何书都读下去, 而且对新思想极为敏感,灵感恒生的横向思维学子。这两年,在他的推荐下,我倒是读了不少书。如果不是小彭推荐的话,我有可能与这部《反身性方法论》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后生可畏。
不过,书虽然有了,但是却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没有心思读。几次打开,不是因为分心的事情太多, 无法专心, 就是因为看到翻译的文字太艰辛,难以深入。总之, 就是读不进去。
《反身性方法论》是一本方法论的理论着作,书中涉及大量带有浓重的哲学色彩的词语和概念,可以用“艰深隐晦”四个字形容。读这种理论着作,需要有心情。所谓心情,一是要净化头脑中世俗纷纷的各种念头,静心;二是需要大块的时间,要有连贯地阅读, 避免零碎化;三是,对某些要点要反复阅读,做笔记,才能真正弄懂作者的意思。
趁着上月赴澳洲访学的机会,我特地挑上这本书带着,在旅行期间和空暇时,用心读了几遍,整本书都贴满标签, 读后自感收获颇丰。
“反身”,就是反思。反身性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过去20多年才逐步成型。到目前为止, 不同的学者对这个词和相关的方法定义也有不同理解。总体上说,反身,或者反思,就是不断以批评的态度评价“知识”和生产以及处理知识方法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在处理研究资料时,严肃地关注不同类型的语言、社会、政治和理论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彼此纠结以及对研究结果诠释的影响, 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建立理论的框架,而不是去寻找所谓的“真理”。
两位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指出,当下如果仍然将“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的讨论局限在哪一种更科学或者哪一个更有利于理论构建的争论范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说,类似的话题已无可探究的深度。 社会研究领域的学术界人士心知肚明,即便是最严格的定量分析也难保得出“科学”的结论。那么,我们到底是继续钻牛角尖寻找更加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还是干脆换个角度接受质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另辟蹊径解决问题呢?

质性研究方法一向被人批评“不科学”。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这种研究方法依靠观察、访谈和对材料的诠释从新构建事件, 而这些活动均有可能对反映真实客观事实的“可信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产生重大影响。

的确,研究者在收集材料和处理素材的时候,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以及周边环境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造成影响。实际上,不仅被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会因个人情感和主观认知的局限影响提供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处理,而且研究者在撰写报告研究时使用的语言也会对读者理解研究发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是因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大多使用日常语言。即便使用某些专业单词,论文报告绝对不会像自然科学的数学公式一般抽象。所谓科学的一大原则就是使用单一和一致的专业名词,以避免由于对词汇理解不同导致的误解或者歧义。社会研究文献的读者也并非白板一块。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研究成果的理解未必绝对遵守严格的“科学”意义,而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经验加以诠释, 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为了满足“可信度”和科学性的要求发展出很多具体的处理经验资料的方法。比如对采访的文字进行编码、分类,采取多个来源交叉比对资料内容,采取开放问题、无结构或者半结构问卷,避免误导或者引导性问题, 以在经过处理的数据基础上获得的研究结论真正具有普遍的抽象意义。

Alvesson等两位作者指出,既然主观和客观因素存在在那里,我们不如换个视角理解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我们不妨公开承认它们的存在,承认自己的情感, 承认被研究对象也是在某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下塑造的主体。问题不在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也不在于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些号称“噪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待以上这些噪音的传统方法是尽量将其排除在研究结论之外。这也是处理研究资料时惯用的方法。在案例研究中,特别强调多重资料来源,以检验陈述的真实性,并力求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发掘现象背后的“真相”。

而反身性方法却提出不同的主张:研究者不妨将这些因素本身就是研究材料的原始材料组成部分, 然后考虑如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构建理论。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按照“反身性方法”的程序,以严格谨慎地态度对研究资料进行精心的梳理和诠释,找出背后的影响因素。

可见,反身性方法不是拒绝“噪音”, 而是将各种因素看作研究资料的一部分加以分析。研究结论不再是所谓“科学”真相,而是将经过反身批判与重构的研究结果向读者敞开的,并基于此建立具有多重诠释意义的理论框架,促使读者自行决定该发现对构建理论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研究资料的处理要从过去那种寻找所谓“可信度”或者科学性的框框中跳出来,而转移到“知觉、认知、理论、语言、互文、政治与文化的环境的考量上”(台湾译本第9页,英文原版第6页)。
这不仅是一个大胆的提议, 而且是极其富有哲理深度的研究指南。
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学着名政治学教授桑德尔。 在他那着名的“正义”课程上, 桑德尔举例说明美国人对宗教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在认识上的转变。196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休士顿发表了一场讲演。肯尼迪信仰天主教,而当时有选民担心肯尼迪一旦当选是否会将天主教信仰带入美国国策之中。针对选民的这种担忧,肯尼迪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只会考虑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理会外界宗教的压力。

46年后的2006年,美国民主党人奥巴马为争取成为总统候选人发表讲演。这一回,他也面临宗教信仰问题。不过,奥巴马没有回避,而是明确表示那种认为坚持政治法律之中不应该具有宗教成分的想法是不对的。

桑德尔对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讲演与40多年前肯尼迪总统的就职讲演时指出, 肯尼迪在演说中向美国人民保证自己的宗教信仰不会影响作为美国总统的执政理念和行政决策; 而奥巴曼呢?恰恰相反,他却严肃地告诉美国人民,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深具宗教情结的国家。既然如此,美国人民为什么不应该大胆地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呢?美国人民应该以自己信仰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纲领感到自豪, 而不是试图排斥宗教的影响。当然,奥巴马的这种做法应该注意如何平衡与其他价值体系和信仰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其他群体的利益, 因为宗教不仅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语言来源,而且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发挥宗教提供的那种道德提升。

桑德尔教授以这个事例说明社会对宗教与政治关系认识的转变。 40多年前,人们普遍相信认为国家的执政者应该将宗教信仰与国家治理分开处理。40多年后,人们认识到宗教可以解决很多重大问题。特别地, 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国家执政者和社会成员的信仰往往都是宗教的产物。显然,一名信仰来自某种宗教的人是不可能在行动中完全不顾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道德“空白”者。
以上这个事例对我们认识研究者、研究对象和使用研究成果的读者等等个体自身的主观意识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意义。既然没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作为一个实质意义上抽象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且都生活在某种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和文化体系内,个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得出的结论以及采取的行为如何能够做到完全“科学”和理性呢? 刻意追求所谓研究结果的“科学化”无疑在假设以上这些参与到研究的个体都有可能脱离现实生活、抽象出完全“空白”的人。 这种假设真实吗?或者说,这种假设符合科学精神吗?批判性研究方法更进一步质疑:即便是纯自然科学的理论,难道也没有某种意识形态或者哲理信仰的影响吗?
依此道理,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管理研究中方法论面对的争议吗? 过去半个世纪,是科学主义取得霸权的时代。出现这种倾向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现代化理性扩张导致的必然结果。在理性的假设下,科学主义极力排除个人主观意识和情感对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和研究资料的影响,因为,这些因素都是不“科学”的,会影响结论的科学性,是研究材料中的“噪音”。

追求科学当然没错。特别是学术研究,对材料来源地考证和交叉取证,必须遵循一系列标准程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方法, 特别是具体的操作技术,都必须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和程序。
质性研究方法面对的挑战是:来自同一来源的经验资料很有可能不一致。 比如,同一个人在讲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内容可能因听众不同而变化,而且也会由于时间不同而出现差异。在访谈中, 以上情况经常发生。传统观点认为,如果按照严格的科学要求,研究者必须扩大证据来源, 交叉验证。如果无法获得“真相”的证据, 这样的材料宁可不用。
如果我们重新理解科学本身的含义, 我们也许发现可以有其他方法处理上述资料。真正的科学,不是主观臆测,而是以坚实的观察和事实为依据并在观察到的变量之间建立一系列假设, 而这一系列假设关系应该是合乎逻辑、能够被他人重复验证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不同。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在于人是自身意识的产物。因此,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本应该也不同。最明显的例子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具有排它性,即一旦一个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某种自然现象,就会替代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的其他理论。这就是科恩说所的“规范替代”。 而这一定理在社会现象领域并不适用。对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而且每一种都有其特有的视角价值。
可见,在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真正科学的态度是认识到现实的多样性,从而考虑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创造性地解释社会现象, 才能繁荣社会研究。在定量分析方法日趋垄断社会研究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其它可以创造理论的方法,比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比如历史的研究, 比如语言的研究,等等。有些方法可以通过科学理性,保证结论的普遍意义。而对某些现象来说,例如历史的解释,多某一现象的出自多人不同的诠释,也许只有事实存在,而无“真理”。 甚至理论本身,难道不是语言的产物?

当一个人面对6只给出不同时间的座钟时,传统的“科学主义”认为只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即真相。研究者的责任是从这6个不同的钟表中找出正确的时间。

反身性方法却认为,这6个不同时间也许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要找出的不是那个“真相”时间,而是为什么不同的钟表会给出不同的时间, 这些不同时间背后的含义为何?各个钟表之间的差异对我们理解时间以及不同形态下时间的含义有何贡献?

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真相”,留下的只是个体有选择保留在记忆中的“事实”或者想象而已。

读者如果看过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作品《罗门生》, 自然不难体会有些时候根本就没有所谓真相。存在的只是对现象的诠释而已,而且因人而异。

可见,社会研究结论的价值未必是提供所谓“真相”,而是为人们提供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不同视角。而只有允许这种丰富存在的多样化视角,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社会,理解自身。只有允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共存,才会使社会研究更加丰富多彩。
这本书内容丰富。我在这里只是简要地摘引两位作者提出的衡量高质量研究的5个标准。 其英文原文(原着第276页)如下:
1.Empirical arguments and credibility (经验论据与可靠性)
2.An open attitude to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the interpretative dimension to social phenomena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维度的极端重要性持开放态度)
3.Critical reflection regarding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texts of, and issues in, research (对研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以及研究中的问题作批判性的反思)
4.An awareness of the ambiguity of language and its limited capacity to convey knowledge of a purely empirical reality and awareness about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ways of dealing with this issue (对语言的含糊性以及在传达关于纯粹经验是在的知识时的有限能力的自觉,以及对于处理这一问题(表征—权威问题)的方式的修辞本质的自觉)
5.Theo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ntioned issues (建立在所提到的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发展)
(注:译文来自陈仁仁译本《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第316页)
虽然两位作者提出这些建议时指明是针对质性研究方法而言, 我仍然认为这些标准普遍适用于所有的管理研究。
对于如何使用反身性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这本书着墨不多。大概,具体实践还需要社会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

D. 如何确保教育研究方法顺利进行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传记法、行动研究法、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人种志研究、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解释学研究,等等。

E.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啊

对比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步骤,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对比标准存在以下几种选择:
时间标准:即选择不同时间的指标数值作为对比标准,最常用的是与上年同期比较即"同比",还可以与前一时期比较,此外还可以与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时期或历史上一些关键时期进行比较。

空间标准:即选择不同空间指标数据进行比较。(1)与相似的空间比较,如本市与某些条件相似的城市比较。(2)与先进空间比较,如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3)与扩大的空间标准比较,如我市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经验或理论标准:经验标准是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归纳总结而得到的标准。如衡量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理论标准则是通过已知理论经过推理得到的依据。
计划标准:即与计划数、定额数、目标数对比。市场经济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计划,因此,计划标准对统计评价仍有一定意义。

相联系的两个指标对比,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以及某些技术经济指标等。
对比分析按说明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单指标对比,即简单评价;多指标对比,即综合评价。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应掌握的原则是:
(1)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可比。
(2)指标的时间范围可比。
(3)指标的计算方法可比。
(4)总体性质可比。

F. 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研究

在进行管理研究之前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划定研究的基本范围,然后锁定焦点,理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接着设计研究方案,在深入了解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所要采用的方法、指标等,然后是收集资料,这一环节十分重要采集前对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对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采集时需要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方法保证所得数据的完整性和真确性,采集中,对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认真负责,采集后对所得书籍进行仔细的整理认真分析,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处理资料。最后解释结果,要从资料分析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高质量的管理研究还得建立在良好的合作团队之上,研究过程中工作繁琐,需要一个很好的领导者分配任务,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各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如此才能充分发挥1+1>2的团队合作效果

G.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调查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四、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五、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七、跨学科研究法。跨科学研究法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个案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十一、模拟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7)高质量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宏观问题因其关系全局,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会有畏难情绪,研究中也会困难重重。指导学生研究应网之一目以见网,豹之一斑以见豹,从微观着手,从身处的一地,熟悉的一方着手去研究。在对局部的研究中联系全局,通过对微观的研究去认识宏观。

2、抽象与具象相结合

理论、概念、原理、法则等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学生感到高、难、空而难以入手,影响研究情绪。指导学生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具体事物,可以通过对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认识,对有关通过调查、访问、收集到的具体数据、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认知把握原本抽象的东西。

3、课题研究与个人兴趣相结合

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4、当前学习与将来应用相结合

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要注意面向实际,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将当前学校学科知识学习、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个实际应用,即包括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包含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趋势的需要。

H. 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一、资料文献法

资料文献法即是依托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报刊及着作,利用网络,合理利用传统教育的经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关理论等。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我们要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述,使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使课题成果更具普适性。如我们学校的文化课题、班主任课题、艺术教育课题、养成教育课题等,我们要准确收集信息、查阅文献,参考、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方法。

第二、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养成教育”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在走访专家进一步佐证的基础上提炼观点。例如我们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教师在“问题生”转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针对“问题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等对学生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以作对比分析,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行为。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问题生”的措施更有效。

通过问卷调查,要包括: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对孩子的管理程度、学生心理需求及学生在家表现等。重点追踪调查“问题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第三、个案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是针对学生个人状况,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出养成教育的经验。根据背景资料,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提出具体有效的构建和实施学校德育建设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将利用个案研究法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具有高实效性的教育对策。

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记录,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要求两点,一是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二是对于一堂典型的班会课、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针对课题中涉及的典型案例,综合应用跟踪法、追因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信息载体中正反典型事例的作用。

第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

行动研究是教师基于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用亲切、和谐的态度,带给学生勇气和信心。

第五、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实质是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问题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将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推介的规律性内容,依照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相关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并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我们争取做到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第六、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某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在不同时期(如期中、期末成绩的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以揭示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普遍规律。分析学生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他们的“病根”,以便分析归纳总结转化他们的方法。

第七、观察记录法

观察记录法主要观察研究对象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研究个案。

第八、问卷测试法。主要应用问卷和测试两种方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对学习状况、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探索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I. 简答高质量问卷的标准([社会研究方法)

1、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是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3、适合调查对象
4、问题少而精

J. 如何取得教育研究方法高质量的结果

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传记法、行动研究法、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人种志研究、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解释学研究,等等。

阅读全文

与高质量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变压器串连接方法 浏览:398
爱卫唾液试纸使用方法 浏览:621
鱼钩鱼线鱼竿的连接方法 浏览:242
一建各科内各种计算方法编制方法 浏览:574
葛藤蔓的种植方法 浏览:502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89
毛囊增生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564
99999999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328
蔚来汽车倒车刹车异响解决方法 浏览:175
蝗虫飞机的制作方法简单 浏览:948
预防治疗近视的方法 浏览:59
瓷砖下面潮湿用什么方法快速干 浏览:85
脑部淋巴瘤治疗方法 浏览:840
增加现金流净额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29
钓鱼主线和竿的连接方法 浏览:365
兰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589
绿萝快速长瀑布方法 浏览:134
基金盯盘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540
雅萌20n使用方法 浏览:590
23分之3x70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