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说出家人犯五戒是要下地狱的,可是印度,泰国,日本的僧人竟然不戒荤色,难道他们就不怕下地狱
他们有他们的道路,我们有我们的道路,不必担忧。
每个人都有前世,说不定‘我’的前世是个屠夫,有僧人为说法‘我’也不听,但是,‘我’今生不是有缘修行佛法了吗?所以没有关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缘、功课要修,总有一天会成佛的。
这是我刚刚看到的一篇博文
吃素不是一种执着!
太桥旦曾堪布:吃素不是一种执着!
有些学佛人在很多地方只追求表面形式,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但仔细观察,其中确实有缺少正知正见的情况,沉迷在民间信仰之中,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由于内心缺乏正知正见,只能做些表面上的修行,最终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修行。有一些皈依佛门多年的修行人,努力苦修,生活简朴,吃素多年,觉得自己修行已经很好了,一旦看到有些佛教徒吃肉,就顿生邪见,甚至诽谤或衡量他人过患。
像这样的人,吃素不就变成了修行上的障碍了吗?
这还有功德吗?
像这种吃素,只是他的“色蕴”在吃素,并未起到提升自己生命品质的作用。这样吃素也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造业。当我们看到别人吃肉的时候,应该接纳包容,不要分别,训练自己的心胸广大,包容一切,培养训练自己的清净观。
一个人能做到吃素是相当不容易的,我非常随喜赞叹!
但是,千万不应该因为自己能做到吃素而对他人不吃素起邪见。
我们毕竟是凡夫,所以总是自以为是,自己做到的事情,发现别人做不到,就立刻有反应。
你想一想这样的修行如法吗?
这能不成为修行的障碍吗?
看到别人做不到像自己一样吃素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瞧不起人家。
这样吃素不就变成轻视别人的助缘了吗?
第二个反应是——别人做不到吃素的事情,自己已经做到了,感到自己比别人优秀,由此生起我慢。
于是,吃素又变成产生我慢的因素了。这非常的可怕!我慢山高法水难入啊!这样的修行不但没有解决修行上的障碍,反而助长了我们的烦恼。
佛陀为我们宣说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调伏“我执”和对治“烦恼”,而不是增长烦恼的助缘。每个人都具备不同的优点,但所有人优点的呈现是不一样的。自己做得到的不一定别人也能做得到。同样的道理,别人做得到的,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我们不能总是拿自己的优点去跟别人的缺点比较,而应该拿别人的优点来跟自己的缺点比,这样才会发现自己人格上的问题和修行上的不足。否则,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自己为人和修行上的很多缺点。
虽然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伟大无与伦比,佛陀的法教殊胜不可思议,再加上从古至今的高僧大德们很了不起。但看如今整个社会现象中,除了这些优秀的大德们以外,当今佛教徒很少能成为人们的楷模。而在基督教的教团中,我们看到他们的信徒相处和睦、彼此爱护包容,对人对事以诚相待,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做一些实事、好事,令我感动,也感到惭愧。
既然我们佛教有这么伟大的导师,有这么殊胜的教法,又有很好的善知识引导,为什么我们个别佛教徒的言谈举止、修养作为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还都很不圆融、不正常,甚至存在极端怪僻的状况。
因此,我感到非常遗憾!当然一方面是有无明业力影响的原因,使人们体会不到佛教的伟大;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确没有做到遵循佛陀的教诲去依教奉行。
在我们所谓的修行上,往往只注重和停留在形式上,而未真正深入拓展内心的潜能——慈悲与智慧。
形式上貌似修行,装模作样,怎能提升内在优秀的生命品质?!
只有我们内在优秀的生命品质自然而然真实的显现出来了,才具有感染力,才能感动他人,令人信服。
最后,希望我们佛弟子要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地将佛教的博爱精神和智慧精髓,真正落实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使所有的人类社会,包括非佛教徒,都能甚深地体会到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这都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肩负着的使命。
既然我们大家还肩负着服务众生的使命,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不杀害生命开始做起。而不杀害生命又应该从吃素开始做起,吃素就应该从修心开始做起。
这点非常重要,我本人也正在努力当中,也愿所有的修行人都能够相互提醒和指点。我真心的希望所有教派的修行人都能踏上解脱的正确轨道,并迅速开启智慧,净化心灵,更好的服务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大家的责任!佛法得以广大的弘扬也是我们所有佛教徒的心愿!
在金刚乘中对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净观。
来源: 太桥旦曾堪布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taiqiaodanzeng
Ⅱ 上海有没有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的地方啊
有的,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是现在的一大难题,不过还好,有的机构能够让孩子康复,这个你可以到中国注意力训练网上看看,他们有自闭症康复训练的课程。
Ⅲ 请问:什么是五戒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有其组成的人员,也必有其组织的规章;组织的健全与否,但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此一组织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绩表现,也由其规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会组织,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不过规章的能否产生力量,尚视其组成人员能否一致对其规章的拥护与遵守。
学校有校规,政党有党章,学生有自治公约,训练机构有学员守则,政党有其党员守则,军人除了军法军纪之外,尚有军人守则。再推至国际间的各种公约规章乃至联合国的宪章,都属同一性质的分门别类。其目的不外说明组成分子的权利义务与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约,任何规章,不会永久存在,也不会永久不变的,唯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质,虽然也跟一切社会组织的规章公约或守则相似,不过,一个宗教能否相传不衰,而且愈传愈广,也要看其戒律的内容而定了。有史以来的人类世界,不知已有过多少宗教,而到目前为止,世所公认的宗教,却寥寥可数。因为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人类大众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否则的话,便会受到自然的淘汰!
虽然,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其他的宗教能够适用戒律的含义而如佛教的内容者,我们却又不能否认他们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来,戒律两字是中国字,戒律两字的意义,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所以在梵文中,戒叫做尸罗(Sī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过,有时也可将戒律二义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义分割开来。
现在我们所要讲的是戒字。
戒字的含义,说文解字说是“警也”,是警觉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实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比如通常说的戒赌、戒烟、戒酒等等,便是一种约束的行为。
我们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专有的东西,其他的宗教,同样各有各的戒规或诫命。不过佛教的戒与其他宗教的戒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一个原则,凡为有益于人类的任何高级宗教,它就不能违反人类的道德基准。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会相差太远,虽然佛教的戒律,由于层层的发挥,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此,现在分别列举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不贪嗔
三、包达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不贪。
四、钱多亻去耶奥义书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实语。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
七、基督教的后五诫: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饮酒,其他各宗教没有戒酒的。因为佛教是重于智慧的,饮酒能使人昏迷沉醉(酒的害处,后面详说),所以不许饮酒。至于其他各宗教所标的贪欲贪嗔。那不是行为,而是心理现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实已包摄无余(详于后面五戒摄十善)。
还有一点,中国古来,多有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之说,最早是见于后汉的《牟子理惑论》中,故将佛教的五戒,配于儒教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但是五戒与五常的配法,向来各有不同:
一、天台《仁王经疏》中是这样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智、不邪淫配义、不饮酒配礼、不妄语配信。(大正三三·二六○下至二六一上)
二、《止观》卷六的配法又是两样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不饮酒配智、不妄语配信。(大正四六·七七中)
三、通常的配法是如此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不妄语配信,不饮酒配智。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只能说明人间的道德标准,有一相近相接的趋势,却不能说是绝对贴切的。别的不说,光以不饮酒一戒而言,虽然含有礼与智的精神,但是儒教的礼与智,绝不等于佛教的不饮酒戒,因为实际上儒教并不戒酒。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分辨戒的优劣高下了。以佛法看,戒有世戒与第一义戒——佛戒的不同。除了佛制的戒,一切都是世戒。佛戒之不同于世戒,乃在出发点与目的之不一。其他各宗教,守戒是为了遵循上帝或神的意志,比如基督徒奉行十诫,因其是上帝宣示的约命,如不遵守,便是违背了上帝,而致会触怒上帝。佛教则不然,佛戒虽由佛制,但其遵守在于各人,佛陀制戒也是根据众生的意志而来,佛陀绝不勉强任何人,守戒不是为佛而守,而是为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正像吃饭是各人自己的事,吃了自己饱,不吃自己饿,与他人毫无关系。不过佛陀以其大智大悲的胸怀,他虽不能代众生吃饭,他却会劝导愚痴挨饿的众生去吃饭——守戒。这是佛戒与世戒的第一点不同。
一般的世戒,多半是偏于一面的。比如基督徒守诫(诫是教训式的戒),是为求得上帝的宠爱而期于末日之后,进入上帝的天国。他们守诫的目的,不为造成人间的幸福与和乐,而是为达生天的意欲,所以是偏于形上的或所谓出世的(以佛法说,他们即使生天,也未真的出世),所以往往也会为了天国的理由而否定人间的和乐;比如宗教的战争,即由此而来;另有像儒教(实在是儒家而非儒教,因为儒家根本不成为宗教)对于伦理纲常的遵守,是为造成人间的幸福与和乐,但却不作形上或出世的向往,所以又是偏于现实的了。唯有佛教徒的遵守佛戒,既为造福人间,也为追求出世的境界,所以佛教史上只有忍辱与牺牲的记载,不会找到战争或血腥的事实。这是佛戒与世戒的第二点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有形式的遵守,并无戒体的纳受,所以也没有戒罪与性罪的分别,比如基督教的十诫,并不是单为基督徒而有,那是(基督教以为)上帝给予人类的制约,不论信与不信,都在其制约的范围之内,信了的人固然要守,未信的人,也不能不守,要是不守,其罪过是同等的。佛戒则不然,佛戒是由佛制,佛弟子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受了佛戒而再破戒,等于破了佛的法身,所以罪过很大,没有受戒,虽然作恶,不为破戒,作恶的本身虽然即是罪过,其罪过的程度,却没有受戒破戒之大而且重,此乃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作恶的性罪(本来是罪),加上破戒的戒罪。在佛法而言,破戒是破了佛(三世诸佛与自性是佛)的法身,所以戒罪的程度,远比性罪为大。这是佛戒与世戒的第三点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是教人戒除应戒的行为,并不能形成一套论理的体系,佛戒被列为佛教的三藏之一,与经藏论藏鼎足而立,并以专门谈戒的律藏为佛法住世的枢纽,所以有其整套的体系。比如将戒的构成,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的四大科目,如缺其一,便不能称为持戒。戒法是佛所制的法规;戒体是一线相承,师师相授的无表色法,所熏的功德;戒行是由持戒所表的行为;戒相是持戒行为的差别现象。如果不能具备这四个条件(通称为四科),虽然不杀不盗乃至不饮酒,也只算是守的世戒而非佛戒,守持世戒的功德是有限的。这是佛戒与世戒的第四点不同。
在此,也可顺便说明,信佛何必要受戒?
已在三归文中,说明了三归的重要性,信佛之有归依三宝,等如学生入学的注册报名,但是,注册报名,并不等于上课求学;归依三宝之后的纳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开始迈步。归依三宝,只是学佛成佛的准备工作而已。又因为学佛的过程是遥远的,发心学佛的程度也有高下的,所以我人信佛而受佛戒者,也有好多层次,不过佛戒的层次虽多,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虽是佛戒的最下层次,但如起楼而不先打基脚,起楼的企图,终究是梦想。所以有说:“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Ⅳ 瑜珈双盘坐的练习方法
近年来,许多武术气功爱好者对“双盘”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其害大于益。扎西德勒是藏传佛法的瑜珈行者,跟随数位活佛、法王修行,此文由其整理。
“双盘”佛家称“跏跌坐”,也有称“莲花坐”“双喜坐”。值得一提的是道家行者在修持中也采用此坐姿。
功力、功能进入一定境界的修持者都知道,要想出高深功夫,必须采用释、道两家修炼上乘境界所必用的静功特定坐姿枣双盘,进入三摩地之境,才能获得大智大慧,开发人体潜能,了悟世间真谛。佛家“戒定慧”三学中,定为戒、慧二法之本,且亦为佛法一切修证的基础。由定而使戒体庄严,慧发通明,八万四千方便法门,皆乘定力而入菩提心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摄。唯定并非专指跏跌而言,且坐有多种姿势,修定门中约为七十二种,诸佛所说以跏跌最为殊胜。
何故必欲结跏跌坐?,《大智度论》卷七论最详,现摘录如下: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跌坐?”答曰:“诸法之中,结跏跌最安稳,不疲极,此为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中身议中最安稳。此乃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
道家认为,外动功主要疏通经络,站桩是壮力强体,盘坐是养心、气、神。不双盘,什么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都练不了,也就达不到上乘功夫。
人体不同的姿势对体内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各不相同,盘腿姿势是古人对人体与宇宙万物认识加深的体现,成为修炼中首要一环。古人认为:“顺为凡,逆为仙”,也就是说,只要形体上模仿先天的姿势,其心理和身体也会产生类似先天环境的优良状态。古人认为盘腿的姿势就是人的先天姿势,故《性命法诀》曰:“在母腹时,双手抡耳,目并膝曲。。。”事实上,盘腿确实具有深奥的内涵,它产生的种种良性生理反应是任何姿势所不能产生的。静功练到一定的时候,出现跳跃,腾飞、漂浮等现象,则一定是在双盘的姿势下才有可能。
人在双盘时,会阴穴处于松弛状态,这对该部位的打开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密宗的气脉理论认为,此轮为所有轮之力量与精神的供应处。印度古瑜珈认为:有灵蛇(又称拙火,灵力,灵热,灵能,军荼利),以三蜷半之形头向下垂落,在此中睡眠。身密修气脉之法,主要是唤醒在海底轮沉睡的拙火,逐轮上升,最后到达顶轮,与明点结合,入三摩地,流下甘露滋润全身,得大安乐境,籍以治病、强身、延年,由定生慧得通产生人体超功能。
然而,双盘之苦之难,是修道者步入上乘境界的一大障碍,是自古以来修道着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的一个重要原因。双盘之苦之难的滋味,《大成捷要》上形容说铁打的汉子都难忍,比所有的苦都苦,疼得死去活来。古往今来,修双盘顺利的要二至三年才可成功,且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念力气功枣特异气功修持法〈的作者刘正先生在练功中悟出重要禅机之一,即:“高深功夫出自打坐”,“要想出高深功夫,必须采取双盘”,“打坐两小时以上”,而且他在该书的导论中谈体会说:“开始两星期内,几乎到了不能坚持的状态,而且两脚发麻,脚心失去知觉,左脚凉,右脚热,皮肤发紫等。每次打坐觉得疼痛难忍,经常泪水夺眶而出”,由以上种种可知古今有志成功者过双盘关付出的汗水与吃尽的苦头。总之在密宗内,行者可双腿盘起后直立以膝代步,还可双盘后旋转跳跃,借以上两种方法打通气脉。不过修炼者不可盲目瞎练,应在有正确功法的指导下方可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