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比较文学中是形象学是什么什么是译介学形象学的论文该怎么写译介学的论文怎么写 举例说明
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中所描述的“异国形象”。起源于20C中叶,20C末形成高潮,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范畴。
译介学属于媒介学,其中的“介”是指“媒介”而非“介绍”之意。“译介”意指“翻译媒介”。译介学起源于20C70年代的翻译研究。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歧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即“创造性叛逆”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论文只要上知网上去荡20篇看一下,确定方向,按照别人的写作方法参照自己阅读后的观点,去写即可。
② 比较文学学科,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网络能帮你.
③ 形象设计主要学什么
形象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内容:
一、化妆设计课程:各类体形、脸形、五官的分析判断,骨骼、肌肉的认识,TPO原则化妆修饰要点及表现技巧,男士生活妆造型设计,自我化妆形象设计,亚洲人的脸型特征基本分析,不同脸型的整体矫正修饰,日常、职业、晚宴、婚礼、派对等不同场合的化妆设计。
二、发型设计课程:发型基础技能,生活、晚宴、新娘、派对等不同场合各类发型的设计及技法
三、形象设计色彩顾问课程:形象设计的基本原则,形式美法则,东西方人种的体态特征及差异,东方人整体比例的衡量标准,现代礼仪规范,色彩内涵及搭配,个人色彩诊断及鉴定综合技术,各类型人用色规律及搭配指导,TPO场合着装。
四、形象设计风格顾问课程:服饰风格诊断及搭配,服饰弥补身材的技术,时尚饰品搭配技巧,各种风格与妆面及发型的对应关系,百变丝巾技法,不同职业风格形象设计,整体服饰搭配实践(陪同购物、整理衣橱),形象咨询工作室的服务模式。
形象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从我国人物形象设计行业现状来看,多年来我国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只有影视人物造型、舞台人物造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等人物形象设计。而生活人物形象设计、职业人物形象设计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人们对人物形象个性设计的需求不断攀升以及人们对人物形象设计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使得人物形象设计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
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
④ 如何进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
参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⑤ 什么是形象学研究
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和通过文学中的形象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学科介绍
编辑
定义
形象学是影响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和扩展。
与其他三个分支相比,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的目光更多的投向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上。
形象学形成于法国,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但就文学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学中早期的流浪汉文学、游记等,中国五四时期较多的一些翻译作品等,都可以让人有一种关于“异乡”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形象学首先要替自己定位。“形象学首先就令文学史家们生疑。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这令得形象学既不讨好于文学纯粹学主义者,也不讨好于民族主义者。但即使形象学面对的是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部分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察的一个方面。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
贝茨
形象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巴登斯贝格
《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比较文学
让·玛丽·卡雷、基亚
比较文学的任务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学科概念
编辑
形象
形象学的“形象”不同与一般意义的“形象”,它特指“异国形象”,体现跨种族、跨文化的性质。
形象学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包括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的总和。
由作家创造;
作家的理解来自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
这个异国形象承载着“社会集体想象物”。
集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做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
“社会集体想象物”按群体分,代表一个群体对另一国家、民族的文化观照,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特点。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一个建构性存在,它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迁。
套话
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套话是表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作为一种想象物,套话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多是出于自身需要对异国形象的虚构。
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在话语交往中有特定的所指,标志着对他者的固定的看法。
他者
“他者”是自我意识完成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须从他人的映像中来确认自己。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自我的整一性必须经由对对立之物的扬弃而完成,因此,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他者”是自我意识的完成不可缺少的参考系。
“中华民族”的观念就是随着空间的扩展和“他者”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
“他者”起初只是作为一个异己的第一等的对象来加以描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他者”也可能被解释为理想榜样,并导致对“他者”的过分美化和对自己的过度反思;
“他者”这个概念在自身认同上将产生爱恨交加的效果。
形象问题
编辑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而这里所说的“形象”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在我看来,很有概括性,在与“他者”进行的有意识的区别后,对异域的自觉感知具象为文字,“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同时也可以是充满文学性的“乌托邦”,可归根到底它都可以纳入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范畴,这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同时具备相同性和相异性。而“形象”不仅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面貌的概述。
形象学之所以能区别单纯的社会研究学在于形象学中“形象”的文学性,即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对于研究者来说,更有意思的便是研究这类“形象”的幻想性,“研究的是行行色色的形象如何构成了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例如夏晓红对 “洋鬼子”这一套语的历史溯源和追问,它使我们对这个“似懂非懂”的历史名词背后隐藏的漫长的历史情感接受历程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又能挖掘隐藏在这一名词背后中国人的喜怒好恶,所有接受美学和符号学能成为“形象”研究的方法之一也便情有可原了。
形象不仅仅是接受者对“他者”表现出的一种喜怒好恶,还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注视“他者”时所有的反思性,还有“注视主体”所不同于客体的一面。在文学上表现出来便是理想性,也有着莫哈所说的“乌托邦”性质,而这“乌托邦”性质是最忌确定性的。“形象”身上同时具备同一性和相异性。书写形象的过程,其实不是一个编程的过程,而是企图将一种文化或者更加复杂难言的东西抽象成具体文字的过程,也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失却许多复杂丰富性,套语作为“形象”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过程就是这样。
作者创造一个“形象”,有时也是为着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好比夏晓红编的形象学论文集中有人对卢梭在五四时期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里的“卢梭”已经不仅仅是原先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思想变革要求,“卢梭”的思想和形象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接受和过滤之后才被作品重新定位。如何还原真正的卢梭和对当时出现的“卢梭幻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课题,它帮我们梳理了我国五四时期人们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现实,对主体和他者的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从纵向来讲,套语的形成其实也是形象单一性的过程,“卢梭幻象”也具有某种单一性,如何还原“他者”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整合某一历史阶段对“他者”的印象也是形象学多面对的复杂问题之一。
描述与差距
编辑
“形象”可以同时具备文学性(幻象、虚构)和单一性(套语),对这类相异性的记录的主要方式便是描述。“形象”是一种描述,而且是一种有差距的描述。文学中的描述是形象学所要考察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说的大多都是针对于文学中的描述。因为只有文学这类“诗化”的文本才可以被人们拿来直接阅读和诠释。
文学类异国“形象”中包括虚构的梦幻世界和真正的客观反映,无论如何这类描述都或多或少的接近真实却又不得不引人推敲。因为这里的“形象”“是经过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要研究“形象”不仅仅是要研究“他者”,还要分析主体。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⑥ 什么是形象学
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和通过文学中的形象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⑦ 形象学的介绍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⑧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内部途径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但就文学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学中早期的流浪汉文学、游记等,中国五四时期较多的一些翻译作品等,都可以让人有一种关于“异乡”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形象学首先要替自己定位。“形象学首先就令文学史家们生疑。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这令得形象学既不讨好于文学纯粹学主义者,也不讨好于民族主义者。但即使形象学面对的是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部分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察的一个方面。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
⑨ 在形象学研究中,形象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有哪些
从传播的效用角度看,根据企业形象实践的具体需要可分为:
1、知晓层次的传播,即仅局限于让公众知道企业的有关信息。
2、情感层次的传播,即在让公众知道企业的有关信息基础上,进一步与之联络以加深感情。
3、态度层次的传播,即在让公众知道企业形象的有关信息并与之进一步加深感情的基础上,继续传播有关信息,直至改变公众对企业形象的不利看法或不全面看法和意向。
4、行为层次的传播,即在改变公众态度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形象信息的传播力度,使公众能够采取企业所预期的行为,如成为企业形象的接收者、支持者,进而接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传播形式角度看,可选择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