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方法:
一、养成“见分答题,踩点得分”的习惯
1、审题时先看分。
2、答题时踩对点。
知道得分的标准是踩点,知道出题人的考查意图是什么,看分值答题,多答不扣分,少答则扣分,一般规律:2分题得分点可能是1个或2个;3分是1个或3个……
二、养成“仿句、措辞、踩点填空”的答题习惯
历览中考阅读题目的解答,发现“仿句、措辞、踩点填空”的答题思维贯穿整个阅读,以“记叙文”阅读为例:
1、一般第一题,“要点概括”,即信息筛选题,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全文后,能踩准点,根据已给的答案仿句(词)填写其他要点。
2、第二题叫“词句理解”,即审美鉴赏题,就要求考生能抓住三个拍点作答,一是判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什么词语,二是能答出它的自身作用,三是能概括出它的文中作用。
3、第三题叫做“文意把握”和“内容探究”,即深层理解题,这类题是考生丢分的重灾区,答题时,一要根据题干设计答题句型,二要根据分数找角度来踩点填空。
三、养成“时刻防止无意识丢分”的习惯
1、会抓文体,了解文体常识,不在文体常识上说外行话。
2、会分题型,找到答题章法,不在含糊答题上丢分。
3、注意审题、答题技巧,规避无意识丢分。
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㈡ 高中数学题型与解题技巧
高考六大板块大题,第一,函数;第二,三角函数;第三,空间几何;第四数列,第五,概率;第六,圆锥曲线 这是大致风向标。
题型就是平时做的。我看上面他们的都不错!兴趣!你的爱。其次学数学脑要活会灵活变通(这个就要你多看题多做题,分类归集)嘿可以没事猜猜迷。想象下啊。
至于技巧啊在兴趣使然的情况下,就是多练,多想,分类归集,再练。嘿哪怕不爱他也是多练,多想,分类归集,再练。做到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选择题
对选择题的审题,主要应清楚:是单选还是多选,是选择正确还是选择错误?答案写在什么地方,等等。
做选择题有四种基本方法:
1 回忆法。直接从记忆中取要选择的内容。
2 直接解答法。多用在数理科的试题中,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计算、作图或代入选择依次进行验证等途径,得出正确答案。
3 淘汰法。把选项中错误中答案排除,余下的便是正确答案。
4 猜测法。计算证明题
解答这种题目时,审题显得极其重要。只有了解题目提供的条件和隐含的信息,确定具体解题步骤,问题才能解决。在做这种题时,有一些共同问题需要注意:
1 注意完成题目的全部要求,不要遗漏了应该解答的内容。
2 在平时练习中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3 不要忽略或遗漏重要的关键步骤和中间结果,因为这常常是题答案的采分点。
4 注意在试卷上清晰记录细小的步骤和有关的公式,即使没能获得最终结果,写出这些也有助于提高你的分数。
5 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注意物理单位的变换。应用性问题的审题和解题技巧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通过背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近几年的数学高考加大了应用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数量上稳定为两小一大;质量上更加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
贴近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解答应用性试题,要重视两个环节,一是阅读、理解问题中陈述的材料;二是通过抽象,转换成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几何模型、计数模型是几种最常见的数学模型,要注意归纳整理,用好这几种数学模型。
最值和定值问题的审题和解题技巧 最值和定值问题
最值和定值是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两个特定状态,最值着眼于变量的最大�小 值以及取得最大�小 值的条件;定值着眼于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某个不变量。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最值问题和定值问题,选用的知识载体多种多样,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都曾出现过有关最值或定值的试题,有些应用问题也常以最大�小 值作为设问的方式。分析和解决最值问题和定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命制最值问题和定值问题能较好体现数学高考试题的命题原则。应对最值问题和定值问题,最重要的是认真分析题目的情景,合理选用解题的方法。
㈢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网络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㈣ 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1、特值检验法
对于具有一般性的数学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特殊化,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不真这一原理,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2、极端性原则
极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极端性多数应用在求极值、取值范围、解析几何上面,很多计算步骤繁琐、计算量大的题,一但采用极端性去分析,那么就能瞬间解决问题。
3、剔除法
剔除利用已知条件和选择支所提供的信息,从四个选项中剔除掉三个错误的答案,从而达到正确选择的目的。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答案为定值,或者有数值范围时,取特殊点代入验证即可排除。
4、数形结合法
由题目条件,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或图象,借助图形或图象的直观性,经过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好处就是直观,甚至可以用量角尺直接量出结果来。
5、递推归纳法
通过题目条件进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㈤ 资料分析解题技巧有哪些
资料分析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五大模块之一,通常由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可以说,资料分析测验的试题着重考查应试者以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应试者不但要能读懂统计图表,即准确地把握各项数据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要能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把握数据的规律,从而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指导、定向以及调整的重要作用。
技巧一:尾数法、首数法——尾数、首数判断选答案
尾数法,主要指由结果的最末一位或者几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常被运用于和、差的计算中,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
首数法与尾数法类似,是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几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一般运用于加、减、除法中,在除法运算中运用最广泛。
技巧二:范围限定法——限定算式数据范围选答案
范围限定法是指通过对计算式中数据进行放大或缩小,将计算式的数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再通过选项或其他限定条件来选择正确选项或进行大小比较。在使用范围限定法时,要注意放缩的一致性。
技巧三:乘除法转化法——除法化乘法简化计算
乘除法转化法是只在计算某一分式的具体数值时,如果除数的形式为(1+x),其中|x|<10%,且选项间的差距大于绝对误差时,可以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从而降低计算难度。
四招帮你突破行测资料分析题:http://hi..com/gwyks/item/5676babd4e5008402aebe3df
祝你好运了
㈥ 怎样解题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2019学魁`榜邱崇数学解题技巧(含终极秒杀选填)(16.6G超清视频)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全面)
《06 阅读理解》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㈧ 解应用题的技巧是什么
【知识方法归纳】
1.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查,写出答案。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弄清题意后,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3)运用一般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①列方程解加、减法应用题。如:
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甲的年龄 + 乙的年龄 = 甲乙二人的年龄和
解:设甲的年龄是x岁,则乙的年龄为:(x+3)岁。
x+(x+3)=29
x+x+3=29
2x=29-3
x=26 2
x=13……甲的年龄
13+3=16(岁)……乙的年龄
答:甲的年龄是13岁,乙的年龄是16岁。
②列方程解乘、除法应用题。如:
学校图书馆买来故事书240本,相当于科技书的3倍,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科技书的本数 3 = 故事书的本数
解:设买来科技书x本
3x=240
x=80
答:买来科技书80本。
(4)用计算公式、性质、数位及计数单位等做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①一长方形的周长是240米,长是宽的1.4倍,求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2=周长
解:设宽是x米,则长是(1.4x)米。
(1.4x+x) 2=240
2.4x=240 2
x=120 2.4
x=50……长方形的宽
50 1.4=70(米) ……长方形的长
70 50=3500(平方米)
答:长方形的面积是3500平方米。
②三角形ABC中,角A是角B的2倍,角A与角B的和比角C小18°。求三个角的度数。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角A + 角B + 角C = 180度
解:设角B是x度,
则角A是(2x)度,角C是[(2x+x)+18]度。
2x+x+[(2x+x)+18]=180
6x+18=180
6x=180-18
x=162 6
x=27……角B的度数
27 2=54(度)……角A的度数
54+27+18=99(度)……角C的度数
答:角A是54度,角B是27度,角C是99度。
因为:角B<角A<角C,90°<角C<18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③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是6。若以原数减去7,十位数与个位数字相同,求原数。
十位上的数字 个位上的数字
解:设原数的个位数字为x。则原数十位上的数字为:6-x;若从原数中减去7,则个位上的数字变为:10+x-7、十位上的数字变为:6-x-1。
6-x-1=10+x-7
5-x=3+x
2x=2
x=1……原数的个位数字
6-1=5……原数的十位上的数
因此,原数是:51。
2.列方程解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广水电影院原有座位32排,平均每排坐38人;扩建后增加到40排,可比原来多坐584人。扩建后平均每排可以坐多少人?
解:设扩建后平均每排坐x人。
x 40-38 32=584
40x-1216=584
40x=584+1216
x=1800 40
x=45
答:扩建后平均每排可以坐45人。
3.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某班学生合买一种纪念品,每人出1元,多4元6角;每人出9角,就差5角。求这件纪念品多少钱?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解:设这个班共有x名学生
x-4.6=9 10 x+5 10
x-4.6=0.9x+0.5
0.1x=5.1
x=51……这个班学生人数
51-4.6=46.4(元) ……纪念品的单价
答:这件纪念品46.4元;这个班共有学生51名。
4.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思路不同。
用方程解应用题,要设未知数x,并且把未知数x与已知数放在一起,分析应用题所叙述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式。
用算术法解应用题,要把已知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列出算式表示未知数。例如:
小华身高160厘米,比小兰高15厘米。小兰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用方程解:
解:设小兰的身高x厘米
160-x=15
x=160-15
x=145
或:x+15=160
x=160-15
x=145
用算术法解:
160-15=145
通过比较,同学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未知数参加不参加到列式之中。列算术式,是根据题中的条件,由已知推出未知,用已知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未知数。未知数是运算的结果,已知与未知数用等号隔开。列方程式,是根据题目叙述的顺序,未知数参加列式,未知数与已知数用运算符号相连接,从整体上反映数量关系的各个方面,所以,解题方式灵活多样,适用面广,用来解答那些反叙的问题更显得方便。
【典型范例剖析】
例1 甲乙两桶油,甲桶里有油45千克,乙桶里有油24千克,问从甲桶里倒多少千克的油到乙桶里,才能使甲桶里的油的重量是乙桶里的1.5倍?
分析:根据变动以后“甲桶里油的重量是乙桶的1.5倍”,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
现在乙桶里油的重量 1.5 = 现在甲桶里油的重量
设从甲桶里倒x千克的油到乙桶里,那么,现在甲桶里的油是(45-x)千克,现在乙桶里的油是(24+x)千克。
解:设从甲桶里倒x千克油到乙桶里。
(24+x) 1.5=45-x
36+1.5x=45-x
36+1.5x+x=45
36+2.5x=45
x=(45-36) 2.5
x=3.6
答:从甲桶里倒3.6千克的油到乙桶里,才能使甲桶里油的重量是乙桶的5倍。
例2 一位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如果把个位上的数字移到百位上,原百位上的数字移到十位上,原十位上的数字移到个位上,那么所成的新数比原数小108,原数是多少?
分析:原三位数中只知道个位数字,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不知道。如果设原三位数中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拼成的二位数为x,则原三位数可表示为“10x+5”,那么新数就可以表示为“5 100+x”。
解:设原三位数中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拼成的二位数为x,可得方程:
10x+5=5 100+x+108
10x-x=500+108-5
9x=603
x=67
10 67+5=675……原三位数
答:原三位数是675。
例3 某校附小举行了两次数学竞赛,第一次及格人数是不及格人数的3倍还多4人,第二次及格人数增加5人,正好是不及格人数的6倍,问参加竞赛的有多少人?
分析:本题所求的参赛人数包括了及格的和不及格的人数,而第二次的参赛人数与第一次参赛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总人数又不变。所以我们设第一次参赛的不及格人数为x人,那么第一次参赛及格的人数可以用“(3x+4)”人来表示,总数是(4x+4)人,第二次参赛及格的人数是(3x+4+5)人,不及格的人数是(x-5)人,根据“第二次及格人数是不及格人数的6倍”,这一等量关系,可列方程。
解:设第一次参赛不及格的人数为x,依据题意可得方程:
3x+4+5=(x-5) 6
3x+9=6x-30
3x=39
x=13
则 4x+4=13 4+4=56……参加竞赛的人数
答:参加竞赛的有56人。
【易错题解举例】
例1 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错误:设经济作物有x公顷
x=(84-2)÷4
x=82÷4
x=20.5
答:经济作物有20.5公顷。
分析:这题列出的式子是一个算术式,不是方程。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方程和算术式的区别。算术式是由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用来表示未知数,如本题的“x=(84-2) ÷4”;而在方程里,未知数则是参加运算的,本题中的“x”则没有参加运算。
改正:设经济作物有x公顷
4x+2=84(或4x=84-2)
4x=82
x=20.5
答:经济作物有20.5公顷。
例2 食堂运来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210千克,可以烧24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烧28天。问: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错误:设每天比原计划节约x千克
28x=210 24
x=180
210-180=30(千克)
答: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30千克。
分析:题中所设未知数x与方程式中的x所表示的意义不同。题目中的方程式的“x”所表示的是“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烧煤数”,并不表示“节约”的数。本题可以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或“直接设未知数法”。
改正:(1)间接设未知数
解:设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x千克,则每天比原计划节约(210-x)千克。
28x=210 24
28x=5040
x=180
210-x=210-180=30
(2)直接设未知数
解:设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x千克。
(210-x) 28=210 24
210-x=180
x=210-180
x=30
答: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30千克。
例3 王兰有64张画片,雷江又送给她12张,这时王兰和雷江的画片数相等。雷江原有画片多少张?(用方程解)
错误:设雷江原有画片x张
x-12=64
x=76
分析:雷江送12张画片给王兰后,两人的画片数才相等。也就是说,雷江减少12张,王兰增加12张之后,他们的画片数才同样多。此解法把等量关系弄错了,误认为雷江的画片减少12张后与王兰原有的画片数相等。
改正:设雷江原有画片x张。
x-12=64+12
x=76+12
x=88
答:雷江原有画片88张。
【解题技巧指点】
1. 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列出来的是一个算术式,误以为是方程。如:广水市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解:设经济作物有x公顷
x=(84-2) 4
x=82 4
x=20.5
答:经济作物有20.5公顷。
本题中的“x=(84-2) 4”是一个算术式。出现上述错误,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方程式和算术式的区别。算术式是由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用来表示未知数;而在方程里,未知数则是参加运算的。本题的方程应该列为:
4x+2=84或4x=84-2或84-4x=2
2.按照题意,恰当地设未知数。如:第一教工食堂运来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煤210千克,可烧24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烧28天。问: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设未知数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设未知数为x,题目中问什么,就设什么为x;另一种是间接设未知数为x,再通过这个量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求出应用题中要求的未知量。
如果按直接设未知数为x的方法解答,那么本题中所列方程应该是:
解:设每天比原计划节约x千克煤
(210-x) 28=210 24
210-x=180
x=210-180
x=30
如果采用间接设未知数x的方法:
解:设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x千克,则每天比原计划节约(210-x)千克。
28x=210 24
x=180
210-180=30(千克)
答:每天比原计划节约30千克。
老了不死;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