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过错后应采取什么态度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而全其性得矣。)
依照树的生长规律去种植,不抑制树生长的天性,不过于关心树的生长,顺其自然。
(态度原文中貌似没有明确的句子)
要知错能改,总结经验,顺从规律,不盲目关心,以防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您有可能是想问种后的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不过于关心树的生长,顺其自然。
㈡ ps里种树怎么种才简单
按“ctrl+J”快速复制几个树的图层,选中最上面的图层移动到离原位置有一定的距离,再链接所有树的图层,记着不要链接背景层,然后点击菜单栏里有个水平距中分布就OK了(或者击图层>分布链接图层>水平居中)
㈢ 法律对于在宅基地种树有什么规定
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农村土地的荒芜现象越来越严重,任其荒废看着也可惜,因此,很多人就选择了在地里种树。
特别提醒:农村宅基地具有很明显的社会福利性,是免费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使用的,所以大家要珍惜,如果申请了宅基地却不建房,长期闲置着,那集体有权收回的。
㈣ 轮作、套种、间种是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请问它们的定义是什么请大家知道的速度告知。谢谢
间作是几种作物相间种植,通常将高和喜阳植物与矮的喜荫植物间种。 轮作是几种作物轮流种植,如冬夏轮;也可今明年轮。 套种是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割沿未收割之前将后一茬作物种入前茬的行间株间。三者通称“复种”。
㈤ 种树的要求
春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如何提高春天植树造林成活率,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栽植时间
初春土壤墒情相对较好,地温逐渐回升,栽植苗木先生根后发芽,栽植成活率高,以后随气温回升变得干旱。因此,春季植树宜早不宜迟。现在提倡“顶浆”造林,从3月上旬开始就可挖坑栽植了。
二、树种选择
选择造林树种,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合各地土壤生长条件的树种。力争达到栽植后生长快、成材早、抗病虫,一般6~7年即可成林成材。
三、选择苗木
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所以,选择苗木一定要做到:一是选择生长健壮、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规格统一的苗木:二是起苗土球要大,苗木根系要完好,多带须根,主根断口整齐、不劈不裂:三是苗木规格胸径在3厘米以上,苗高3.5米以上的二年生以上大苗为好。
四、栽植技术
1、树木处理 为了提高栽植成活率,在栽植前,一要对苗木剪侧枝,要剪截苗木上所有侧枝,留2~3芽即可,去掉竞争枝;二要浸泡苗木,沾保水剂或ABT生根粉,随起随栽。不能及时栽植的要进行浸泡,一定要避免晾晒风吹苗木,尤其是长途运输的苗木一定要浸泡24小时。
2、挖坑规格 要求挖长、宽、高均为80厘米见方的栽植坑。对出现疆石层的土壤,挖坑时一定要打破疆石层,以避免树木出现干梢现象。
3、栽植深度 栽植的深度应高于苗木根源处原土痕2~3厘米,在干旱条件下应适当深栽,土壤湿润粘性重可略浅栽。
五、管护工作
1、适时浇水 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要及时对新植幼树浇水,一般新栽幼树第一年在麦收之前保证浇足6遍水以上。并随时检查有无倒伏、倾斜或露根,如发现应立即扶正,填土拍实。
2、注意防害 栽后为防止树木受病虫或牲畜损害,对树干进行涂白或涂杀菌剂石硫合剂。
(5)种树的两种定义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种树的养护:
针对规格比较大的树木,或者说土球较高的树木,我们建议:在回填土填至一半时,对其进行灌水处理。因为土球过大、土球过高,如果把土全部填好之后再去浇水,那几乎是浇不透的。所以,填到一半的时候,浇水待水沉降之后,再进行填土浇水处理。
其次,夯土的时候一定要夯实,不要出现空洞。如果留有空洞,水肥就会从空洞中流失掉,对后期水分供应是有很大影响的,不利于树木根系生长。
但是,在填土夯实的前提下,覆土又不能太深太厚。可能在北方地区,为了防止风大、树木头重脚轻而倒伏,会将土覆得厚一点。而往往,很多树木死亡源于覆土太厚而无法呼吸,土壤没有透气性,树木根系吸收不到氧气。要知道,土壤中氧气一旦低于5%,根系就不会再继续生长。
而在南方地区,我们建议在工地上覆土不要超过五公分,一般来说三公分左右就够了。有的地方,我们甚至建议他们不用覆土,直接堆在上面就好了。
㈥ 什么是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公式:直线植树: 距离/间隔 +1 = 棵数
四周植树: 距离/间隔 = 棵数
关于《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这节课现在的案例很多,但因为这是一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所以怎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才是适合学生的发展的,应该说是很难把握的。其次是第一节课要学生学到什么?是掌握其中一点(棵数=段数+1),还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既要理解+1的原因,又要理解—1的原因,和不加不减的原因。
宋晶晶老师结合多种版本的案例,给我们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我觉得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植树问题的原因理解的更透彻了。
这节课的主要过程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等,体验段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再通过举例使学生联系生活,对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辨析,在辨析中进一步理解+1的原因。最后通过闯关活动,激励学生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3个变化题),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从中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的内涵。在交流、反馈中,还引导学生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去思考验证,对中下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帮助很大。
我觉得宋老师这堂课是成功的,是适合她的班级的,但换到其他班级,不一定适合,如果学生一点基础都没有,练习的难度要降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于《植树问题》的两点思考:
不巧的很,仙桃市小学数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网络教研中心培训会暨重学新课标演讲会与仙桃市2007春季学期备考会重叠了。因此,虽然中途赶来,但还是没有完整地听完《植树问题》这节课,遗憾之余(事实上,寥寥几分钟,执教教师的机智、艺术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能简短地谈谈自己对《植树问题》的几点思考。
说是对《植树问题》的几点思考,不如说对建立模型的几点思考更准确。
笔者以为,目前在模型的建立上面,有几点误区:
一、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以《植树问题》为例,两端都栽树,很多老师喜欢以手为例。两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呢?四个、五个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里,执教教师就仓促了一些。其实,这里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6个手指有多少个间隔……100个手指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这就逼着学生跳出“手”这一具体形象,依靠表象进行抽象概括,思维无疑进了一步。
二、重归纳发现,轻演绎推理。两端植树,树的棵数=间隔数+1。正如前面案例所描述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归纳发现的过程。那么,对于本节课的另一教学任务,《植树问题》的另一类型:两端都不植树的情况,是否也依然要用归纳发现的方法呢?这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认为以下教法很重要。因为,在我看来,“两端植树”和“两端都不植树”二者实质是一样的,两端植树,树的棵数=间隔数+1,把两端的树去掉,树的棵数就减少了2,也就是“间隔数+1-2”,加上一个1再减上一个2,间隔数总的来说少了1,用模型表示就是“间隔数-1”。
笔者以为,以上教法不仅是沟通二者之间联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是渗透数学思维的需要:即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不仅需要归纳发现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演绎推理的能力。
事实上,这正是现在模型教学所匿乏的。
书本上的知识:
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
为使其更直观,用图示法来说明。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专题分析:
一、在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棵数=段数+1。
2、如果植树线路只有一端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和要分的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
3、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比要分的段数少1,即:棵数=段数-1。
二、在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
三、在方形线路上植树,如果每个顶点都要植树。则棵数=(每边的棵数-1)×边数。
例题:
例子1,长方形场地:一个长84米,宽54米的长方形苹果园中,苹果树的株距是2米,行距是3米.这个苹果园共种苹果树多少棵?
解:
解法一:
①一行能种多少棵?84÷2=42(棵).|
②这块地能种苹果树多少行?54÷3=18(行).
③这块地共种苹果树多少棵?42×18=756(棵).
如果株距、行距的方向互换,结果相同:
(84÷3)×(54÷2)=28×27=756(棵).
解法二:
①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4×54=4536(平方米).
②一棵苹果树占地多少平方米?
2×3=6(平方米).
③这块地能种苹果树多少棵?
4536÷6=756(棵).
当长方形土地的长、宽分别能被株距、行距整除时,可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解;当长方形土地的长、宽不能被株距、行距整除时,就只能用第二种解法来解.
但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出现“植树”二字,但题目实质上是反映封闭线段或不封闭线段长度、分隔点、每段长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锯木头问题就是典型的不封闭线段上,两头不植树问题。所锯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一。上楼梯问题,就是把每上一层楼梯所需的时间看成一个时间间隔,那么: 上楼所需总时间 =(终点层—起始层)×每层所需时间。而方阵队列问题,看似与植树问题毫不相干,实质上都是植树问题。
例子2,直线场地:在一条马路的两旁植树,每隔3米植一棵,植到头还剩3棵;每隔2.5米植一棵,植到头还缺少37棵,求这条马路的长度。
解:
设一共有A棵树
【(A-3)/2-1】X3=【(A+37)/2-1】X2.5
A=205
马路长:【(205-3)/2-1】X3=300
得:马路长度为300米
例子3,圆形场地(难题):有一个圆形花坛,绕它走一圈是120米。如果在花坛周围每隔6米栽一株丁香花,再在每相邻的两株丁香花之间等距离地栽2株月季花。可栽丁香花多少株?可栽月季花多少株?每2株紧相邻的月季花相距多少米
解:
解:根据棵数=全长÷间隔可求出栽丁香花的株数:
120÷6=20(株)
由于是在每相邻的2株丁香花之间栽2株月季花,丁香花的株数与丁香花之间的间隔数相等,因此,可栽月季花:
2×20=40(株)
由于2株丁香花之间的2株月季花是紧相邻的,而2株丁香花之间的距离被2株月季花分为3等份,因此紧相邻2株月季花之间距离为:
6÷3=2(米)
答:可栽丁香花20株,可栽月季花40株,2株紧相邻月季花之间相距2米。
例5 在圆形水池边植树,把树植在距离岸边均为3米的圆周上,按弧长计算,每隔2米植一棵树,共植了314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先求出植树线路的长。植树线路是一个圆的周长,这个圆的周长是:
2×314=628(米)
这个圆的直径是:
628÷3.14=200(米)
由于树是植在距离岸边均为3米的圆周上,所以圆形水池的直径是:
200-3×2=194(米)
圆形水池的周长是:
194×3.14=609.16(米)
综合算式:
(2×314÷3.14-3×2)×3.14
=(200-6)×3.14
=194×3.14
=609.16(米)
㈦ 《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郭橐驼“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
主要通过以下的两种
一、巧用类比
本文名为传记,实在说理,名为记人,实在记言,采用的基本手法是类比,见第三部分分析.
二、层层对比
本文关于如何种树的道理,主要是通过橐驼和“他的植者”对比说明的,见第二段分析.另外,从总体看橐驼“病偻”种树之“顺天致性”与“长人者好烦其令”之者也存在对比的关系.
驼背、违天害性、烦其令、违民天害民性:是对比,人不能违天害性,种树不能违天害性,治民不能违天害性,任何事物都要顺天致性,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有哲理意义.
㈧ 植树节定义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㈨ 种树有哪几种方式除了品字形还有什么形
很多种方法,还可以一字型、福字型等。
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主干,植株一,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包含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分为榕树;杨树;柳树;柏树等。树在减少土地侵蚀及调整气候上相当的重要,树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大量的碳储存在组织内。树木和森林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树可以提供遮阴及保护,木材可供建筑用,木炭可以用来加热及烹煮,果子可以用来作为食物。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面积正在下降,目的是要增加可以农业使用的土地。由于树的长寿及实用,在许多神话中也有树的出现。
㈩ 种树有什么方法
先把树苗栽进土里,再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