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说明风景资源如何由三类景观要素组成
一、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
旅游文化景观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诸如建筑的样式、地块的形状、色彩的缤纷、食物的风味与制作方法等都可以说是旅游文化景观的重要特征.一般认为,以下要素可以作为组成不同旅游文化景观的主要因子.
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与旅游文化景观常被视为对立的两种景观类型,但是,由于旅游文化景观是指叠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所以,自然景观与旅游文化景观的表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旅游文化景观的依托与载体.
2、聚落景观.由于人口聚居而形成的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之别,它们的出现、发展和差异,是人类空间、建筑、技术等诸多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也往往是区域旅游文化景观的主要标志之一.
3、宗教景观.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宗教景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各种宗教在典型建筑、教民聚落结构、地名特征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4、种族与人口.人类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创造者,一方面,独立于旅游文化景观之外;另一方面,又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一个要素而存在,体现区域人口的多寡、种族的差异等特点.所以种族与人口本身又是各种旅游文化景观的典型标志之一.
5、农业与工业景观.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方式,可以以各种景观形式展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进而产生旅游文化景观价值.
6、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景观.主要指存在于各地的民间戏剧、娱乐、服饰、节庆,以及新外来文化的流传.
二、旅游文化景观的特点
1、地域性.在以地带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参与构成的旅游文化景观中,其外貌表现出相应的地域性特征.
2、多样性.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世界各地从人种、人口、语言、民族、风情到技术、产业、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色,也使旅游文化景观的类型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3、复杂性.因为旅游文化景观不仅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也包含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并给人类文化形成以重要影响的自然要素.因此,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具有显着的复杂性.
4、变化性.文化作为一种十分活跃的景观因子,既体现了一定景观的特色,同时又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从而使旅游文化景观形态也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⑵ 风景资源的外界对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分析
除了自然因素,如大风大雪、林火、风化侵蚀、雨水冲刷、泥石流等,对自然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对风景资源的不利影响,如毁林造田,建造人工构筑物、修建公路铁路等,都会破坏资源本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阻挠其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类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那就是,人类活动对风景资源的正面影响,如风景林改良、植树造林、防病治虫、合理管理、保护风景资源免受破坏等,这种影响有助于自然风景资源的健康发展,同时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来影响它的生存发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人类活动对风景资源的不利影响(或称负面影响),在中国二十多年自然风景资源开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从影响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掠夺式影响、侵占式影响、干扰式影响和隐性影响四种。
1)掠夺式影响是指由于利益驱使,人类从自然资源中无偿获取一部分资源,而对自然风景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开山取土采石,偷猎野生动物、伐木、取水、放牧、采矿等。这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掠夺,长期影响往往会造成资源枯竭,整个生态系统和景观视觉质量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2)侵占式影响是指原本属于风景区的土地等其它资源被外来物所侵占,如毁林、围湖造田、人类活动侵占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建造大型建筑(如重修古建、建宾馆、饭店、私人住宅、商店、寺观庙宇等)、建索道、修道路、架桥梁、架设管线等。侵占式影响通常是一种长期性的、大范围的资源破坏行为,根本改变了土地的利用形式,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形式,往往造成自然风景区域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如果得不到严格控制,最终会使自然资源的特色衰竭殆尽,消失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
3)干扰式影响主要指游人行为对风景资源造成的影响,包括旅游垃圾、人为破坏植被、人为火灾、攀爬山体、游人排泄、干扰动物活动、大量游人造成地面沉降等,这种个别影响大多不会对风景资源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期积累、不断影响,会对景观资源带来较大的生态破坏,同时影响视觉质量。
4)隐性影响主要是指周围大环境对风景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城市化的扩大,工业污染造成的空气、水源污染、气候变化、酸雨等不断波及风景保护区域,造成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区内的气候、水源、空气质量发生大范围的根本变化,最终影响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使自然风景区内的物种生存规律受到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除了会对风景资源产生负面影响,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风景资源产生正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一个尚处于原始状态的风景区域,如原始森林,如果没有人为干涉,除了科学考察,那么这片风景区域对欣赏者来说只会产生不安、恐惧心理(猎奇心理除外),因为人在风景空间中,具有对安全性和视觉方向性,如对水、路线、目的地、气候、庇护所、视觉可及性、休息所等信息的需求。只有当人的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欣赏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因此对未开发的风景资源,人类必要的影响将有益于对它的了解、保护和利用。第二,采取措施保护风景资源免受侵害,有益于其自身生态的完整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另外,当不利影响产生不良后果以后,可通过人力弥补和改良,如拆除破坏资源的人为物,植树造林、防治病虫害,林相改造、减少游人量、减弱人为侵占或破坏的程度。第三,通过改善风景区内、外的生态环境,促使其气候、温度、水源、空气状况等得以改良,提高风景元素的生存质量。第四,自然风景可在人类能动性的支配下,适当改造,以适宜人的视觉审美需求,这样就提高风景景观视觉质量,也就提高了资源的存在价值。因此,人类对风景资源既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又可以促成正面的影响,负面影响是应当避免的,正面影响是应当鼓励的。另外,从影响的时效上讲,又可分为主动影响和被动影响,主动影响即有预见性地提前对风景资源施加影响,防微杜渐,以避免出现资源破坏现象;被动影响即在负面影响出现后才采取的弥补措施,很明显,风景资源的管理需要更多的正面影响,主动影响,而尽量减少或杜绝负面影响和被动影响。
无论是正面影响、主动影响,还是负面影响,被动影响,又都存在一个累积的问题,即影响累积。它包括横向累积和纵向累积两个方面,横向累积指同一时期风景区域内各个局部的环境影响会累积成整体影响;纵向累积指同一区域或同一因子持续受到影响而产生不断的变化,并渐渐影响到其它区域和其它因子,使影响扩大、深化。累积影响有时是一种不易觉察的影响,需要一段时期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对于负面影响的累积需要特别注意,才会避免由于影响累积对风景资源产生深刻的、大范围的影响,导致很多无法挽救的损失。
⑶ 旅游景点评估方法
旅游景点评估方法
1、评价指标的甄选
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实践中,很难构建符合所有资源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许多学者都根据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卢云亭(1991)、郭康(1995)和宋剑霞(1994)根据他们在北京、河北、陕西的实际调查和归纳分析,提出了“八度”评价指标体系,即规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审美度、组合度、知名度。郝晓兰、李兰维(1994)在对呼和浩特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过程中,将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划分为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区位条件两个评价综合指标层,在每个综合指标层下又设若干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其中,旅游资源价值综合指标层包括四个评价因素指标层,旅游区位条件指标层包括三个评价因素指标层。每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又可以山若干个评价因子构成,这些评价因子是最基本的指标单元,例如,观赏价值这一评价因素就由美感度、奇特度和规模度三个评价因子构成。这样,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就由评价综合指标层、评价因素指标层和评价因子指标层三层构成。
需要提出的是,2003年出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确定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及可以计算附加值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三大评价项目,每一评价项目又设若干个固定的评价因子这样做看上去显得统一而权威,实际上它对许多旅游资源,尤其是价值类型相对比较单一的资源来说就显得很不公平。实际上,在很多时候硬性地对资源评价规定一套评价指标是徒劳的,因为旅游资源的类型、价值和开发利用途径是如此丰富,很难用某个单一的万能指标体系去适应这种多样和丰富,这也是现行的国家标准为许多学者所批评(黄远水,2006;刘益、黄向、刘家明等,2006;朱竑,2005;王建军,2005;王良健,2006;杨振之,2006)的一个重要原因。
2、确定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
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并非所有指标都同等重要。这些要求根据策划或规划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通常,各指标的地位通过对它赋予的权重来进行表达。而在资源评价中经常谈论的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就是根据权重计算方法的差异进行划分的。
确定权重有很多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模型法、五点记分法等。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或多或少掺杂主观因素。其是否客观与科学,与评价者和专家团队的学识和经验关系很大。
3、确定评价分级
评价分级的作用是比较同一种资源的相对地位。傅文伟(1994)对资源的评价指标用计分方法分为5级;张国强(1998)将风景资源分为5个等级,即特级景源、一级景源、二级景源、三级景源和四级景源,分别相当于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本地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也将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划分为5级,并规定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而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4、评分
按照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单项评分。然后根据资源各单项指标得分以及该项指标的权重,根据加权求和算出资源的总得分,最后按照起初拟定的评价分级对资源进行评价总结,从而确定该资源所处的等级。
⑷ 地质景观资源价值及其评估
一、地质景观的定义
地质景观是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表形态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及地质构造遗迹。地质景观具有实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资源。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地质景观是地质作用的产物;②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③地质景观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④地质景观具有资源性质,可以开发利用,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38]。简单地说,地质景观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重大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色。
地质景观资源是城市地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城市旅游事业的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开展地质景观资源调查,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地质景观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丰富景区的科学内涵,提高旅游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景观资源的分类
由于对地质景观含义的理解不同,划分侧重点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便于世界各国申报自然遗产工作,于1993年将有关地质景观资源划分为13类[39];《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把与地质有关的景观类型划分为2大类20个亚类[39];陈安泽先生将地质景观划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39];我国地质矿产部1994年12月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划分为7类:①典型地层剖面和构造剖面;②重要的古生物化石;③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④岩石矿物;⑤独特的水体景观;⑥地质灾害遗迹;⑦其他地质遗迹。城市地质景观资源调查中,分类主要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的划分方案,并参考陈安泽先生地质景观划分方案。
三、地质景观资源价值及评价
地质景观资源评价,是对调查区地质景观资源质量、品位、等级、价值、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景观资源服务,为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标准中涉及地质景观评价标准的有3条: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并包括生命纪录的突出模式;代表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的突出模式;含有最好的自然现象形成物和面貌,例如,最重要的生态学的突出模式,具有特别美的地貌景观或具有特别的自然与文化要素相结合的地区。地质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一般划分为4级,即世界级(Ⅰ级):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国家级(Ⅱ级):国内具有典型意义,有特殊的科学价值;省级(Ⅲ级):省内具有典型意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地(市级)(Ⅳ级):在辖区内有重要保护价值,具有科普教育意义。
1.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分级标准依据地质景观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划分标准,使分级标准与其科学内涵相一致。
2)定量分级与定性分级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与旅游学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方法
地质景观资源的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也称专家打分法,是传统的方法,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制定打分标准,对地质景观进行打分。定量评价是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评价模型,主要有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序列综合法、公式法、调查统计法、复杂分析法等。在进行地质景观评价时一般采用数学模型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是在大量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直觉判断与信息资料处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地质景观资源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卢云亭先生在进行风景资源评价时,将评价内容归纳为“三、三、六”项,即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美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项条件: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客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开发投资条件、施工难易条件。张亚立等对旅游资源评价内容进行了细化,制定了地文景观科学品位的评价体系。郝芳等在对国家地质公园评价时分三个层次,即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相当于地质景观资源评价)、地质公园评价、地质公园运行评价。并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40]。
国土资源部将地质遗迹评价标准进行了细化,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办法(试行),采用分项计分办法,共分为3类12项48个评分因子(表2-3-1)。在城市地质资源调查中,地质景观资源的评价强调其科学性和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性、优美性。
表2-3-1 国家地质公园评分
(1)典型性
指地质景观的类型和它在该类型中的代表性及规模。地质景观类型在国际、国内的代表意义,发育程度和保存完好度,可视景观的密集程度。
(2)稀有性
指主要地质景观在国内外的罕见和珍稀程度,景观的稀有性不但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而且对游客有强烈的吸引功能。
(3)优美性
是指主要地质景观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以及自然环境对游客感官、休闲游憩活动的愉悦、舒适程度。地质景观的美学评价因子包括科学美、自然美两个方面,尤以自然美为主要评价因素。
(4)科学价值
是指主要地质景观或地质景观组合,在地质科学上具有全国立典或代表意义。《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按科学价值把地质遗迹区划为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国家级地质遗迹必须符合下述三个条件: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的地质证据;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5)系统性和完整性
是指主要地质景观的发育演化阶段系统而完整,并且保存完好。
⑸ 风景资源的风景资源认识
人类对风景资源的认识决定了处置它的态度。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风景资源,改变以往视风景资源为征服和利用对象的看法,将它置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网络之中,冷静分析,科学认识,才能处理好人与风景资源的关系,顺应时代要求,造福于后代。 这一状态的风景区域中有大量的人工设施,破坏性建设已很明显,植被面积明显减少,人工干预的程度已超过环境容量的阀限,森林自然力呈下降趋势,环境质量因商业化、城市化而锐减,此时如想让自然力得到恢复,管理上应非常谨慎,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主要工作。
这是根据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进行的分类,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区根据资源类型和保护方式又可分为三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及景观遗留地为目的;风景名胜区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风景优美或文化遗产比较集中,可供游览或进行科学文化考察的特定地区;森林公园主要是征对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景观而建立。这些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立都有双重目的,一是保护这些土地免遭私人开发,保持其共有性;第二就是要保护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从80年代开始开发至今,由于开发力度和使用率的不同,我国各类风景资源已出现明显的分级,呈现多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存在大量尚未开发的资源,一些具有特殊资源价值的自然景观还没有被发现、开发;一些自然风景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如广东帽峰山森林公园、杭州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0年代开始开发的一些保护较好的风景区处于适度开发的状态,如黄龙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而一些风景区已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如九寨沟风景区、泰山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区、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十渡风景区、中岳嵩山、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冻原地带等。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国内外旅游业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已开发的旅游风景资源,特别是有名的景区已承受较大的负荷,呈现资源衰退之势;同时,各地又在不停地开发新的资源,或加大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力度和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景区的压力,但这些开发很多都存在盲目性和极强的商业目的,所以新开发的景区难免步大景区的后尘,不断出现资源破坏的现象,这是需要每一位业内人士关注的。
⑹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指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1、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
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
旅游资源特性
具体来说,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形,动植物、海滩、自然风景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民族、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食菜肴、工艺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及众多的娱乐设施等。
1、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和当代新建的,它与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即不可转移性:大家常常称旅游业为“无形贸易”,“风景出口”,实际上就是凭借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把旅游者从世界上每个角落吸引到旅游地来的。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各种资源,它有强垄断性。
正如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是在别的国家看不到的。正像许多游客讲的那样,“到了中国,没有去北京,等于没有去中国,到了北京,不去游长城,等于没有到北京。”
3、旅游资源的季节性:除了会议、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以外,观光旅游受季节的制约最大。这特别表现于海滨城市,每到夏季,前来避暑的游客蜂拥而至,以至于出现了超饱和现象吃、住、行、游、购、娱乐等都出现了问题,以致有人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怨叹。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来这些,旅游胜地的游客就寥寥无几。因此,旅游的季节性造成旅游业的淡旺季。旺季越长,旅游业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装束、风土人情、住宅建筑、风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如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浴佛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等等。在这些盛大民族节日和盛会里,各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兴高采烈,气氛非常热烈。这些盛会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以上几个特性来看,旅游资源犹如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物质和文明水平。通过它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还可以展望未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⑺ 旅游资源现状
8.2.1 旅游资源类型
从湖南省已知或已开发的旅游区(点)的资源特征、性质及类型来看,总结归纳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界中地理环境和生物所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风光和物象能给人以自然美感,并吸引人们前往游览观光。其特征: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石、洞、气、光、生物等,经过巧妙的天然组合,造成千变万化的旅游环境和景象,观光旅游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生理过程,便可产生种种想象,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类是指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等为主要观光内容的人文景观资源。其重要特征:它是古今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风貌和特征的集中反映,给人们以知识、教育、启迪和娱乐。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和文化素养的支配和控制。第三类即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风光,两者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综合类型。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积达10.4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9.56%。据统计,境内1500 m高的着名山峰有千余座。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为重要类型的自然景观,给人们提供内容非常丰富的观赏游览,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风景画。
(2)秀水:湖南省水系发育,拥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和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库以及与水有关联的名井、名泉、地热温泉、瀑布景观星罗棋布。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这就构成当今颇具魅力的赋情景观——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非常广,岩溶地貌十分发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资源丰富。可开辟旅游的溶洞有以下几种类型:纯天然洞穴、洞穴与石刻相结合构景、溶洞与古建筑相结合构景、特殊类型的溶洞。
(4)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林场:湖南省是一个森林资源大省,是我国南方所特有动植物科属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佳木奇花有75种,其中银杉、水杉、水松、银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为珍贵。为了有效地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全省先后建立了62个自然保护区和35个森林公园。依地域和交通状况,全省可分为四片大的森林风景区:①以张家界为中心,包括天门山、猛洞河、桃花源、凤凰山的湘西北风景区;②以洞庭湖为中心,包括岳阳楼、君山、大云山、铁山水库、南湖的湘北风景区;③以韶山为中心,包括花明楼、岳麓山、桔子洲头、云阳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东风景区。④以莽山为中心,包括苏仙岭、五盖山、天鹅山、东江水库、九嶷山、舜皇山、那溪、云山、黄桑坪的湘南、湘中风景区。
(5)风景地貌景观:根据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等特征以及人文景观的艺术特征,湖南的风景地貌景观有4种主要类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岗岩地貌。
(6)野生动物资源:湖南省的野生动物资源在中国占据很重份量,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150种珍贵动物中,湖南省就占40种,为保护好这些世界珍稀动物,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野生动物(白鳍豚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大鲵野生动物(大鲵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三个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江口鸟洲鸟类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目平湖白鹤及湿地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以及五个县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7)天象景观资源:湖南省的气候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春温多变、夏热且长、秋常干旱、冬寒甚短。全年无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气压和阳光作用,气候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四季分明,景象万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风霜、春雨、冬雪、雾霭、云霞等重要的气候要素都成为天象景观资源之构景主体。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建筑类型:湖南省古代建筑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多,它们分属各个不同朝代所建,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阳的岳阳楼、衡山的南岳大庙、宁远的文庙、长沙市的岳麓书院,以及沅陵的龙兴寺、通道的回龙桥等。古建筑主要由楼阁、寺殿、祠庙、桥梁、亭台、坊塔等类型组成。
(2)古陵墓类型:湖南省境内的古陵墓数量比较大,历经的朝代较多,时间跨度比较宽,文物和历史价值比较高。有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古汉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较着名的古陵墓还有岳阳的鲁肃墓、汨罗屈原墓、永顺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上历史名人的墓葬,如长沙市岳麓山上的黄兴墓、蔡锷墓、蒋翊武墓、曾国藩墓等。
(3)古遗址、古战场、古窑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纪60年代在桂阳县境喀斯特溶洞中发现了一件古人类的遗物,经鉴定为旧石器晚期的刻纹骨椎,证实了湖南大地的确曾是古人类活动场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或村落遗址,先后在我省的许多地方发现,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区及洞庭湖一带。我省境内最重要的古战场遗址在岳阳的巴陵古战场。古城址主要有凤凰县黄丝桥古城、长沙天心阁古城、汉代北练城遗址、汨罗市春秋时代罗子国城遗址、桃源县战国时代采菱城遗址、常德汉代索县城遗址、邵东县邵阳城遗址,此外还有凤凰县沱江镇、道县道口镇、武冈城关茶陵城关也都保留有古城门和城墙。古窑址以长沙市望城县铜官古窑最有名,还有湘阴县的岳州窑、岳阳的鹿角窑以及衡阳唐代衡州窑。
(4)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祠、堂:湖南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长沙的黄兴、邵阳的蔡锷、浏阳的谭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他乡贤达名士、骚人墨客留迹于湖南。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行吟于沅湘之野,西汉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写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赋诗多首。唐代书画家欧阳询,是今长沙市望城县书堂乡人,当地留有石笔架,洗笔池等古迹。还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朱熹、辛弃疾、米芾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类型: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上大垅的湖南省博物馆存放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资料达十万余件,各市县级的博物馆,也都保存着本地区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在湖南省考古历史上,最为轰动、震惊中外的要数1972年春发现和发掘的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之马王堆西汉墓。湘楚文化历史悠久,碑林石刻到处可见,在碑碣丛中,现存旷世古稀长沙岳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长的碑文是祁阳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文奇、字奇、岩奇,世称“三绝”碑。
(6)革命传统教育类型: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30年的辉煌历程中,湖南省被誉为中国的“革命胜地”。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左权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为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先进的革命民主人士,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为缅怀先烈们、先辈们以及英雄的三湘儿女的丰功伟绩,建立了(革命)故居纪念馆,修复和开辟革命活动旧址纪念地。这些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和文物,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课堂,供现代人参观瞻仰,构成了我省一项极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如韶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等。
(7)民族民俗风情: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除汉族之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等42个民族。民族民俗风情,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生活在湖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有独特的服饰,优美的歌舞,传统的习俗和民族风韵。在具有民族风格古建筑中,侗族的鼓楼、凉亭、风雨桥;苗家的吊脚楼;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别具一格,建筑艺术价值高。少数民族妇女,精于耕织。纺织、穿、绣的工艺相当精美,显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于灵感,易于触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摆手舞、八宝铜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等。
(8)现代工程及城市市容类型:现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设,根据山区的地形地貌,设计很有特色且实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观区“矮寨公路”,横跨雪峰山脊梁段的盘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础设施,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湖南省境内的现代高速公路一般设计成双向六道全封闭,这些现代工程宛如一条银带,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构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资源。
在山水景观中,大型建设工程能成为构景主体的还有水库的大坝。湖南境内的大型水库工程,坝址选在江河幽险之处。每座大坝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造型及规模都不一样,但都表现出雄伟壮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大坝、水库里的水、周围群山共同构成极具特色的湖岛型的风景旅游区,既可以开展水上运动,还可依山傍水修建疗养基地与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综合景观资源
(1)园林风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楼、阁坊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依据造园的结合手法,形成一种景观艺术空间。
(2)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之构景主体为农田、耕地、果园、苗圃、农宿农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农田耕地的特征表现为:山区以梯田为主,丘陵区为多边块田,平原湖区则为大面积方格网状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区,具有湖区特色的田园风光处处可见。
(3)其它特殊类型景观:包括高校旅游、观看军事训练和表演、工矿企业旅游、科普教育旅游以及探险旅游等。
8.2.2 旅游资源基本特征
(1)广泛性:既有自然风光,又有能让旅游者体察感触到的民族风俗风情;既有历史遗迹,又有现代建筑,内容相当广泛,非常丰富。
(2)景观组合性和综合性:表现在一些旅游资源既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又有科学考察意义;既是自然风景区,又是人文景观区。它们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具有构成景象组合特点。
(3)社会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征。
(4)地域性: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5)不同层次结构的特点。
(6)地区分异性。这种特点反映了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制约。
(7)总体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线一片一带一源”。
8.2.3 旅游资源分区及现状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游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区,有利于我们对全省境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并突出各个区的特征,进而为整个旅游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分区时,考虑如下原则:
第一,旅游资源类型的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特点以及交通条件的基本状况相似性,显示出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潜在力;
第三,区内资源开发现状、远景和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于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游网络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区内要有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骨干风景名胜地作为核心与依托,以此带动区内其他景点(区)的发展。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将湖南旅游资源分为Ⅰ—Ⅵ区,具体情况详见表 8-2。同时编制出1∶50万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布与分区图(图8-1),该图表反映了我省旅游资源的总轮廓和基本格局,也体现了湖南省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表8-2 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区一览表
图8-1 湖南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图
⑻ 分析文化景观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景点分析,都有个通常方法.叫做swot分析.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经过这些分析后,一般的发展方向,就可以制定出来了.
文化景点相比自然景观景点发展分析要更加细致,例如同类文化产品的竞争力、100公里内类似同类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相关连性、此类文化的发展空间分析等
自然景观由于可以派生出文化景观,所以比文化景观自身有优越处.除上述方法之外,可以在景观特色分析上下功夫,挖掘和派生出文化和故事.从视觉到内在,充分理解景观特色,使今后的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路线精致化、旅游资源再生化.
⑼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样,也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一类为定量评价。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标准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与评价人的感觉、素养有直接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更科学和客观一些,但其评价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比较法则。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融合了较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上,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
国内外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姚长宏(2002)在贵州六盘水市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图层,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骆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针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开发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庞淑英等(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以具有很强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为语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的自动评分子系统;Jafar等(2008)对伊朗波斯湾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前,运用已有卫星图像对海岸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这对于一些地势险要的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地某一地质体或某一地质现象特色或特征的定性评价。如:旅游地的山体、湖泊、水体、气候、交通条件等。地质旅游资源个体的价值评价,要以旅游地的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包含地质科学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等。而科学价值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普及与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科普科考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多以科学价值为主。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中国建设部于2005年4月提出的《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的突出例证;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中国于1994年11月通过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标准如下: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所以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观赏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级和旅游价值。
对美学价值的分析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要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以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泽、景观要素组合,并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生态,构成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诸如名山大川、峡谷峻岭、湖河泉瀑、奇峰异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大多景色秀丽、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质现象千姿百态,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上相应的近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鉴赏,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从而显示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标志地球沧桑巨变的地质景观,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质奇观的认识,地质现象科学内涵的揭秘,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鉴赏、增长知识的需求。优美、奇异的地质景观通常都是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名家的旅游人文资源的积淀。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旅游景观。
(4)特异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类地质资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稀缺程度。独特性高意味着该地域该类型的地质资源少、吸引范围大、级别高,因而开发价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质奇观,这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还决定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常常会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构成特定的综合自然景观。如果某项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追新猎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这项地质旅游资源就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由此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珍稀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项绝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质资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质旅游资源所应有的。
(5)康体价值
一些特定的地质资源以及地质体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地,可供疗养康体的温泉、开展体育与探险活动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仅仅对地质旅游资源个体品质的评价,还难以考察各种地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该区域所具有的总体特色,应强调旅游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将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主要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1)多项综合性定性评价
着重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对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虑其级别(多用于地质现象评价)。除级别特色和特征定性评价,应还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三个级别。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层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群、矿物岩石等,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世界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德列斯大断裂”(未来洋壳孕育地带)。
国家级: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对比,国内具有对比意义,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的重要参考地,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中国典型的山东—安徽的“郯庐大断裂”(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地区级:可作为国内同类地质现象、地质景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区域内保存完好、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交通区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地质构造方面如区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区的“青峰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谷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最佳的风景区都以地质资源要素组合完美和谐而见长,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区各有特色。
扩大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补充和要素组合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是否构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种类众多、聚集度高的整体优化结构。凡环境质量优、组合状况佳的属区位环境价值高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个体同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的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也影响开发的价值。
(3)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展布、景观结构、景观的旅游价值等都决定于地质背景条件,依附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其旅游开发的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是精品旅游资源的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频发,较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环境灾难,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在较长时期影响该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4)旅游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国际、国内及地方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的个体品质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来确定其吸引客源的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
此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旅游区确定开发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地社区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环境效益则主要是研究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六方面。“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实质上涉及了旅游活动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背景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辉实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方面评价旅游资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的五级评价法
该方法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被提出。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为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八个评价因子:旅游资源的观赏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以及环境安全等。
在五个等级的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选取评价指标,这些要素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全面,并且在所涉及的内容上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管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排序问题,所以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区分判别性。
2.组织合适的评价者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等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不同。但从实验统计学规律得出,不同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现象的价值判断趋向一个相同的结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例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可依据价值判断的统计学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尽量选用不同专业背景和尽可能多的人员来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由于每一评价体系只能是客观状况在一定层次上的主观反映,所以应建立一个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综合评价模式,才可科学、完备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旅游者两者结合来进行评价。
(1)专家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法技术要求,邀请一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实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评估组成员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这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估面。
具体方式可组织地方高等院校、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各部门专家,对地质旅游资源区域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工作应细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进行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评价与权重判定。
(2)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旅游开发效益密切相关,最终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评价结果应当与旅游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
由于专家对资料收集更全面,因而与旅游者的感知有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非大众化的倾向。旅游者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随机抽取。有些评价者为同一群体,其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主体应为存在着生活地域、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差异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由于各项评价因子对评价项目的影响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对各因子的指数分配中不能按均权处理,而应视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其权重的大小。评价权数的确定,来自于地质学、旅游学等专家的经验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能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其对于各评判等级隶属度的,属于显数值因子;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的,属于隐数值因子,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用经验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特尔菲咨询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获得。这一过程工作量颇大,而且相同的评价要素在不同的旅游地其权重值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
4.建立评价模型
基于对专家或旅游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后,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数量值。
把每项评价指标评估系数的平均值,乘以该项要素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项要素上的单项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中的各项因子价值高低,用总分值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旅游资源综合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这些方法相结合通常用于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如Liu等(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纳斯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捷(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构造比较和评价矩阵,运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权重,从地学角度和游客角度阐述了喀斯特旅游资源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陈诗才(1993)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它能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时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着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解决资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设立,可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定量比例尽可能大,从而得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辨别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是最基本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从该层开始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了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成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等评判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经计算,排出最后的结果。
(3)最后根据其权重排序,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用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到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子权重表
2.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集中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般为20~50人),通过沟通—统计—再沟通—再统计,直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被集中确定为止。利用特尔菲法对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中的具体资源价值体现,邀请专家进行评分,据此计算出各层内部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模型中,合理地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
将特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使旅游地评价由定性转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运用特尔菲法获取资料,最后能相对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子权重。由于特尔菲法相对来说比较省时间、省财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国在旅游地评价、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林、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各相关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为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初值。最后,对区域景点或景区进行分项打分,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景点(区)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评判资源价值的大小。
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面向对象的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Delphi软件为开发工具,以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合理地为地质旅游资源自动评分。
将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的辅助,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