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10 03:39:27

1. 调查研究这种方法面临哪些难题

1、调研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个别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很少发言,提不出有质量的建议、意见。

2、调研深度不够,缺乏针对性。调查研究的宗旨是为了搞清事实真相,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也可以说是为了把握事物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但是,一些同志下基层调查之前,没有弄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没有制定调研计划和列出调研提纲,就盲目下到基层,仅仅凭一些支离破碎的材料东拼西凑一份调查报告应付了事。

3、调研方式单调,缺乏多样性。通常采取“大兵团”式的调查视察活动,有的满足于听汇报、看现场、开座谈会,调研中,听政府汇报的多,直接收集基层意见的少,明查的多,暗访的少。


调查研究方法

1、把握正确原则。首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全面准确地分析问题,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敢讲实情,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其次是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在调研中必须依据法律程序办事,判断和衡量一切事物都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倾听和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发挥人大联系群众、反映民意的民主主渠道作用。

2、组织调研。调查研究一定要有组织有计划,这是搞好调研工作的关键环节。一要精心做好调研准备。要成立调研组,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做到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要求。在调研前,要组织调研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熟悉有关情况,为调查研究做好准备。

要科学把握调研方法。在调研时,只有真正做深做透,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必要时,可以直接到百姓家里,或随机征求意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种紧紧张张听汇报、匆匆忙忙看现场的方式,很难达到调研目的。

要综合运用听取汇报、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开座谈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既要听取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又要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注重点面结合,既了解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典型。

3、多管齐下。搞好调查研究光靠闭门造车不行,要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取。因此,我们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走多看,运用实地查看、明查暗访等灵活多样的调研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展调研。

同时要注重点面结合、上下联动,进行立体式的调查研究,并在调研过程中坚持“两个务必”,充分掌握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深度的调查报告奠定基础。

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三下”采煤(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煤)引起的岩层移动、地表沉陷以及对其引起的上方地表建(构)筑物的破坏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及活化规律的研究较少。采空区的活化与稳定性与各种地质因素及非地质因素有关,其稳定性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从岩体的力学特性以及应力分布入手,研究塌陷的分带性、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移动速度和移动过程的持续时间、观测网的设置、岩移的观测方法、原则以及破坏机理等,对于后期的位移预测多是采取探讨的计算方法。以前对于采空区的移动变形预计,较常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分为采空区顶板稳定性分析和采空区上方地基稳定性分析。对于煤矿采空区的治理,可分为采煤过程中的治理和采煤后的治理。目前针对采空区的治理研究,一般指的是对采煤后的老采空区。因为在有建筑物存在的煤炭储层区域,开采过程中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防护措施,直接迸行处理的不多;而在煤层采出之后,由于地面沉降或者人类活动,并需要在其上部修建必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时,比如高速公路、铁路等,采空区所处地基不可避绕,或者采取避绕法时不够经济,因此,不符合工程稳定性要求的采空区就需要迸行处理。

采空区迸行地基处理,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地表残余沉降变形,保证上部建筑物的安全。根据采空区治理规模及实用情况,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处理手段可总结为4 种[5~27]:全部注浆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采用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如孙忠弟等[5]对采空区迸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编写一部有关采空区治理的专着。张志沛[7]对山西省很多采空区迸行了治理试验,取得了关于采空区勘察设计、施工等诸方面的宝贵经验,随后迸行了山西省平定县寿阳—西郊段冶西联营煤矿采空区的注浆充填治理工程,为今后类似工程起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的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的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采取措施释放老采空区的沉降潜力法,在采空区地表未利用前,采取强制措施加速老采空区活化和覆岩沉陷过程,消除对地表安全有较大威胁的地下空洞,在沉陷基本稳定后再开发利用该地基,常用方法有堆载预压法、高能级强夯法和水诱导沉降法等。

关于采空区变形破坏及治理,杜甫志[28]、邓绪云[29]等介绍了采空区稳定性治理在工程上的应用。罗一忠[30]等从安全角度对采空区围岩失稳的事故致因机理迸行了探讨,将人工智能中的神经网络技术用于大面积采空区失稳辨识研究;来兴平等[31]研究了采空区稳定性非线性监测监控技术问题,将非线性稳定性理论应用在采空区围岩失稳的预测,并迸行了采空区非线性动力失稳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马金荣等[32]提出了煤矿采空区场地建筑适宜性工程地质研究方法;郭广礼[33]等研究了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变形的预测方法、介绍了地基处理注浆技术等;金太平[34]、杨双安[35]、刘着华[36]等研究了采空区及塌陷区的探测方法;隋旺华[37]对岩体移动变形破坏规律、浅部采空区上岩体内应力分布及它们与工程地质的条件关系迸行了研究;颜荣贵[38]完成了概率积分法完整封闭的体系,把变形预计从地表二维问题推广到三维问题,从地表到岩体内部,从地下开采到地表露天开采,并提出了解决采矿地表大型工业建筑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方案及措施,并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实例中;姜德义[39]从岩盐溶腔稳定性动力分析中用突变理论研究岩盐单井溶腔顶板、连通井顶板稳定性及井组间矿柱失稳的临界条件及突变时的突跳和能量释放,以深入了解顶板岩体运动过程和矿柱失稳的发展过程;潘岳[40,41]、李江腾[42]等应用尖点突变理论对矿柱非稳定系统迸行了探讨,导出矿柱变形突跳量和能量释放表达式、失稳的充要条件;郭文兵、邓喀中[43,44]等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条带煤柱破坏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导出了条带煤柱破坏失稳的充要条件表达式,并考虑了地下水对条带煤柱稳定性的影响,认为地下水的作用会降低条带煤柱的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数值模拟方法有了很大的迸步,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岩石力学研究和工程计算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尽管数值计算的方法及理论越来越完善,但也并不能完全适应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从而使计算机模拟定量结果只能作为定性或定量评价的参考。现在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离散元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半解析法、边界元法以及上述各种方法的耦合。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比较成熟的可用于岩土工程分析的有限元计算软件,如SAP、ADINA、NCAP、FLAC、ANSYS、UDEC等。有限单元法与边界元法类似,目前用于地表沉陷分析的有 S.L.Crouch 等提供的TWODD、TWODI、TWOFS程序及E.Hoek等研究的二维线弹性程序,而且已经有应用边界元法迸行三维非线性分析裂隙及断层、蠕变岩体等研究的报道。离散单元法适用于节理岩体的分析,并能够模拟采动破碎的岩体,其在采矿工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目前,二维离散单元程序已很成熟,三维问题的研究也迸展很快,FLAC3D是由美国ITASCA公司开发的显式有限差分数值计算程序,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模拟大变形。封云聪等[45]利用有限元迸行采空区应力分布的计算;成枢[46]对岩层与地表移动数值迸行了分析;郭仓[47]等利用FLAC3D对不同采留宽条带煤柱的竖直应力分布和地表最大下沉值迸行研究;谢和平[48]、李治国[49]等利用FLAC3D对采空区稳定性迸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并探讨了在采空区上方迸行建筑的方法以及在工程上应用的实例。

腾永海[50]以建筑物荷载的影响深度、采空区裂隙带发育高度不互相重合来判断采空区地基的稳定性;余学义[51]、童立元[52]、李凤玲[53]、宋金栋[54]、何志攀[55]等着重对采空区剩余变形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迸行了预计分析,并对高速公路与下伏采空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采空区处理技术迸行了系统的研究;高文龙[56]对采空区特高压输电杆塔的稳定性迸行了研究;马超[57]等在煤矿开采沉陷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塌陷面积的主要因素迸行了深入分析,导出了塌陷面积和万吨塌陷亩数的计算公式;陈海波等[58]研究了电力勘测中采空区架空送电线路塔基稳定性问题。

美国各主要采煤州都成立了处理采空区沉陷问题的专门机构,并有专门处理采空区地基的岩土公司,主要为对采空区迸行处理并建设建(构)筑物。根据文献[ 59,60] 的分析可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城市园林学院用大容量注浆法处理了几座建筑物下的采空区并控制了其沉降,怀俄明州、西弗吉尼亚州为了控制大面积采空区上方地表沉降,采用了注浆处理的措施;前苏联地质注浆专业公司也曾用过注浆法,处理了瓦赫鲁舍夫矿的下伏采空区。20世纪80年代,英国、德国、波兰等国的一些学者,相继研究了采空区等地下空洞对公路的危害性问题,如Jonee、CJFP[61,62],Sargand Shand M[63]等,但成果零乱不系统。国外采空区稳定性问题大多数是针对局部开采的废弃矿区,研究方法缺乏较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统计方法。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采用灌注浆法、深桩基局部支承覆岩、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承覆岩、水诱导沉陷法等,处理后的地面主要用于开发建设居民区等。

无论国内外,上述研究均基于“三下”(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采煤或煤炭采出后采空区围岩仅受岩移作用前提下迸行的,而地下煤炭采出后经过一段时间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采空区常常会充满大量积水,这些水对上覆岩层及附近煤柱的力学特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诱发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上覆岩层及地表再次发生不同程度的冒落与塌陷,而对于浅埋煤层的老采空区,在大气降水或地下水影响条件下及地表列车荷载共同作用下浅伏采空区变形破坏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以穿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矿区某铁路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室内的实验研究及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水及列车荷载作用下浅伏采空区变形破坏迸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3. 存在问题及研究思路、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呷村矿床模型问题

矿床发现之初,学者们认为呷村矿床具有“下筒上层”的结构模式和“下黄上黑”的金属分带模式,与其他典型的VMS型矿床类似(傅德明等,1996;侯增谦,1991),但后来又发现矿床下部的脉状-网脉状矿体不是呈筒状或漏斗状垂直于上部的层状块状矿体,而是呈似层状近于平行展布,与上部块状矿体呈整合或似整合产出,又提出 了“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的矿床模型(侯增谦等,2001)。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呷村VMS型矿床喷流沉积的矿体在岛弧裂解阶段形成之后,与围岩地层一起经历了燕山期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期陆内走滑作用。这两个成矿后的构造演化阶段,必然对矿床地层和矿体发生改造,形成强烈的紧闭褶皱和大量的逆冲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导致岩层和矿体的重叠或缺失,从而改变矿床的结构模式和蚀变矿化模式(鲁婷等,2008)。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后期构造对矿床的改造,则难以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矿床模型,也难以正确指导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工作。

(2)含矿层位对比问题

即有热矿区含矿层位与呷村矿床含矿层位是否属于同一层位。

由于有热矿区目前发现的矿体与岩石组合与呷村矿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关于呷村矿床含矿火山岩系是否南延到有热矿区存在较大的争论。生产勘查单位(108地质队,1984;403地质队,1993,2010)认为,呷村-有热同处呷村复式倒转背斜内,呷村含矿火山沉积岩系向南延至有热矿区,有热与呷村为同一含矿岩系。张文宽等(1994)曾认为,“从成矿有利度等值线趋势看,在第19线以南深部可能存在呷村矿床的第2个成矿中心。若是如此,呷村矿床储量再翻番是有可能的”。但曹新志(2009)持不同看法,认为有热含矿层位与呷村含矿层位不属同一层位,有热含矿岩系位于呷村含矿岩系之上,是呷村矿床东侧第Ⅶ含矿沉积韵律单元的南延。

(3)含矿带对比问题

即有热矿区目前已发现的块状矿体是否可与呷村矿床东矿带富矿体对比的问题。

生产勘查单位(108地质队,2010)笼统认为,有热已发现的矿体就是呷村矿体的南延,特别是发现了块状黄铁矿矿体,虽然银铜品位很低,仍认为可与呷村矿床的块状矿体对比。

侯增谦等(2001)曾对呷村矿床东矿带进行过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建立了东矿带块状矿体的精细结构柱状图,但未对中矿带和西矿带进行对比研究。有热已知矿体除部分为块状“黄矿”矿石外,大多为脉状-网脉状铅锌矿石,缺乏重晶石岩和硅质岩等喷气-化学沉积岩,缺乏银铜工业矿体,与呷村矿床东矿带难以直接对比。

因此,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补充呷村矿床中矿带和西矿带的精细结构研究,再将有热矿体结构模型与呷村矿床各矿带进行对比,是评估有热矿区找矿潜力的关键所在。

(4)构造问题

作为一个产于火山-沉积断陷盆地内的VMS型矿床,呷村矿床的形成和展布受控于盆地构造及其影响的沉积相,特别是南北向断层与东西向断层的交汇部位,有可能控制了热水喷口位置,从而影响矿体厚度和品位。因此,查明南北向和东西向同生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分布规律,对成矿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呷村矿床形成之后,经历了印支运动以来的俯冲、碰撞造山和陆内构造变形作用,导致矿区火山-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作用,使近于水平的岩层和矿体变成近于直立,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生成的片理、劈理与层理不易区分,故前人对矿区总体构造样式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主要有复杂褶皱(徐明基等,1989)、单斜构造(403地质队,1993)、楔冲构造(曹新志,2009)、构造“重构”(鲁婷等,2008)等观点。因此,查明矿区总体构造样式,确定矿区是否为一倒转地层,确认是否存在韧性剪切带,其对矿床结构和蚀变矿化分带是否形成构造“重构”等问题,是本次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只有在正确甄别和恢复各矿化体的初始空间位置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更符合客观实际的矿床模型。

(5)找矿方向和隐伏矿定位预测问题

有热矿区是否具有寻找富矿体的找矿潜力?如果有,则下一步的找矿方向在哪里如何确定隐伏富矿体的空间位置?这是本次研究需要回答的最终问题。

有热矿区的找矿工作已进行多年,虽有一定的进展,但找矿突破不大。按原有的找矿思路,肯定是难以突破,必须创新成矿理论,采用多元信息找矿模型,才能另辟蹊径,取得找矿成果的新突破。

1.3.2 研究思路

本次工作以VMS型矿床模型和构造解析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大比例尺地质图修编和构造解析、坑道和钻孔综合修编为手段,在详细解剖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的基础上,按比较矿床学的思维,将重点放在有热矿区,对呷村-有热矿区进行详细的地层对比、火山喷发旋回划分、矿体特征、矿化结构和蚀变分带研究、含矿层位和含矿带精细结构研究、矿田构造解析、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前人物探成果再解译等工作,其目的:一是在构造解析的基础上重建矿床模型;二是在精细结构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层位和含矿带的对比问题;三是综合地物化资料,确定找矿方向,对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

1.3.3 研究内容

(1)矿床构造解析和矿床模型重建

对呷村-有热矿区进行详细的构造解析,通过对矿区褶皱、断裂、劈理、节理等各种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研究,确定矿床总体构造样式,大致反演矿床构造演化史。重点查明逆冲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对地层和矿体的改造,明确岩层和矿体是否以构造岩片形式产出。在此基础上,正确甄别和恢复各矿化体的初始空间位置,重建矿床的矿化分带和蚀变分带的矿床模型。

重点研究东西向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判别断层运动方向、位移量等运动学特征。最终确定断层位置、性质,以及对沉积相、含矿层位和矿体的控制和改造。查明南北向同生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与矿体厚度和品位的关系,确定同生断层中热水喷口位置及其分布规律,为找矿靶区的确定提供资料。

(2)含矿层位的划分和对比

通过详细的剖面测制和填图,确定呷村-有热矿区的岩性组合和变化特征,合理划分地层单元。在此基础上,对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层位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研究,划分火山喷发韵律,查明各韵律的厚度、岩性组合、岩相及空间变化特征,蚀变和矿化结构分带特征,建立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层位柱状对比图,最终确定呷村含矿火山岩系是否向南延伸至有热矿区。

(3)含矿带精细结构的划分和对比

通过坑道和钻孔编录,对呷村矿床各矿带及有热矿区目前已发现的矿体进行精细结构划分,确定各个矿带的岩石组合、蚀变和矿化特征、结构特点。重点解决有热矿区已知矿带是否存在下部为脉状-网脉状矿体,上部为块状矿体的微“双层”结构特征,查明有热矿体上部流纹质火山岩的顶部是否存在喷气-化学沉积岩。建立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带精细结构柱状对比图,最终确定有热矿区已知矿体与呷村矿床各矿带的对比问题。

(4)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对比研究

通过对呷村-有热矿区主成矿期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测定,以及石英H、O同位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分析,示踪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机制,加深对VMS型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认识。同时,从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的角度进一步将有热矿体与呷村矿床各矿带对比。

(5)呷村矿床南部矿体空间形态研究

对呷村矿床南部7~11线间进行详细的坑道编录,查明矿化体和标志层在走向上和倾向上的空间变化特征,编制重晶石岩层厚度等值线图、矿体厚度和品位等值线图,确定岩相空间变化规律,恢复卤水池的空间形态和侧伏方向,从而推测矿体的侧伏方向,为找矿靶区的确定和矿山下一步的坑道开拓以及边部探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以已知的呷村矿床为参考,对有热矿区各勘探线进行系统的原生晕地球化学测量,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编绘地球化学异常图,研究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几何特征、矿化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垂向变化特征,从岩石地球化学的角度确定呷村-有热矿区的对比问题。确定呷村矿床是否存在隐伏矿化体的前缘晕(或边缘晕),建立隐伏矿原生晕的判别标志,确定有热矿区是否存在东部矿带的前缘晕特征,最终对可能的隐伏含矿地段进行靶区预测。

(7)前人地球物理资料的重新解译

以上述新获得的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体等地质资料为基础,重新对前人物探成果资料进行再解译,验证地质推论是否与物探异常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圈定找矿靶区。

(8)找矿方向和隐伏矿定位预测

以矿床模型为指导,在含矿层位和含矿带精细研究以及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基础上,定性判别有热矿区是否存在隐伏的东部矿带,确定找矿方向。通过研究卤水池和矿体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结合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对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

4. 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怎么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

提供一个学校范文仅供参考: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

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

、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

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2.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

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

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

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

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

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

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

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4年3月1日——3月6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4年3月7日——3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0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0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元素迁移不能脱离水的流动,因此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必须与地下水运动紧密结合。地下水水质的演变具有时间上的继承特点,自然地理与地质发展历史给予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以深刻影响;因此,不能从纯化学角度,孤立、静止地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而必须从水与环境长期作用的角度出发,去揭示地下水化学演变的内在依据与规律(王大纯等,2006)。浅层高氟地下水分布区,非饱和带土体和浅层地下水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任福弘,1986)。将浅层地下水系统视为多相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下水的氟含量因水动力和化学动力条件在时空上的随机变化而出现分异现象,这种分异现象与可以改变氟的赋存形态,影响氟的活性的地球化学作用相联系(曾溅辉,1994)。因此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尤其是以耗散结构为特征的系统角度认识氟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富集,如何从动态的、离子多类型协同作用下研究高氟地下水的形成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水中检出的化学组分,运用已有的化学理论推断水中曾经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应该指出,作为传统的手段,这些方法有其简便、快捷的优点,但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其一,测试结果的解释推断主要是依据传统的化学理论,即以孤立系统平衡态(化学平衡)认识为基础的,而地下水样品则取自开放系统非平衡态的地质环境中。其二,前人构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在已知反应物组分、数量的前提下得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物质总量上是守恒的,实验的化学反应体系往往是低维的(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较少,物理相态单一),与之不同的是,地下水所处的环境是由岩(土)、水、气、生构成,而且水中的组分也十分复杂,这种环境条件在化学上属于多相多元的化学体系,或者说是高维的。其三,水样中组分含量不是多相多元化学体系的全部生成物,而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各相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地下水运移途中也会有物质的补充或流失,所以水样测试结果难以提供化学反应前后的完整信息,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多解)和主观臆断性。具体而言,存在问题主要有:

(1)研究中缺乏系统思维。无论是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研究还是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上延续的是线性思维,没有系统的、多态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2)方法中缺乏“过程”思想。大部分实验方法均采用孤立的、平衡态的思路,却试图用这种思路去解决只是“暂态”,仅仅是一个水化学过程的某一环节的问题,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很难解释“过程”。

(3)缺乏地质因素的解读。地质动力无疑是高氟地下水运移、集聚的主要因素,但目前的研究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化学因素方面,而对地层、构造、微地形变化、地下水流动系统等的重要作用解读不够。

(4)在防治方法中过于注重化学方法和改水措施,对于是否适于各地实际缺少调查研究,而且对新方法的探讨不够。

6. 开题报告中 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 怎么写

开题报告我可以写,助人为乐。
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11.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
12.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
13.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
14.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
15.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
16.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
17.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
18.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
19.论文的结构一般是
背景介绍
·研究现状
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
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
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
结论和展望
20.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7. 开题报告中 研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怎么写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一、拟选论文题目:二、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要求:1. 引用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写出文献综述与选题书面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3. 填好“论文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连同书面报告一起交研究生院备案;4. 书面报告的格式见附件。三、导师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就研究生对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成果予以评价):四、评审小组对选题的意见(是否同意选定该课题、是否同意选题报告通过、以及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建议;其他建议,如限期重作选题报告、终止培养建议等):五、论 文 工 作 计 划六、附件(一下为附件内容)拟选论文题目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论文主要研究和基本框架四、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8.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石漠化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是全球性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生态的破坏,全球岩溶区石漠化在不断加剧。如地中海岩溶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布鲁斯半岛、日本秩父地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地区等均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各国对石漠化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治理。在开发石漠化区岩溶含水层水资源、退耕还林、利用速生树种和种苗营养液进行石漠化区生态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效经验。但国外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小,水、土、人之间矛盾没有我国突出,治理相对比较容易,技术成果报道较少。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十多年来,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世界粮食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助项目,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改梯、砌墙保土、土壤改良、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石漠化环境整治的成功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解决单一目标的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综合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一)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1.生态修复措施

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与经济林木建设、中药材种植等相结合,扩大植被覆盖面积。

2.农田基本建设措施

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自然和人为活动对耕地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进而达到遏止毁林开荒为目的。该类措施以6°~25°坡耕地治理为重点,通过“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梯土)、“旱改水”(旱地改水浇地、平缓旱地改水稻田、望天田改保灌田)、“碎改整”(小块改大块、零乱改规整)、新开田土、冷烂锈田改造、洼地排涝等农田改造等,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3.水利水保建设措施

水资源是动物和植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将“开源”与“截流”并重,通过对灌区改造、病险水库治理、地表“三小”(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工程建设,致力于解决石漠化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漠化区经济的发展,对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遏止毁林开荒起到保障作用。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根据地域资源环境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资源,布局适合于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的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如贵州省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在一些高寒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北盘江两岸发展花椒种植;广西在石漠化区实施“砍头树”种植、发展养殖业等。

5.农村能源改造措施

以解决煤炭资源缺少地区农民生活及生产燃料为目的,通过发展家庭养殖业、沼气工程、节柴改灶、农村小水电建设、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实现遏制人为对森林的砍伐破坏。

6.生态移民措施

主要方式为异地搬迁。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和民营企业,有效地将石漠化区(生态恶劣区)的人口和人类工程活动向资源环境条件较优势的区域集中,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一方面使贫困区人口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减轻石漠化区资源环境的压力和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要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达到平衡,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7.其他

主要为政策保障措施、科技支撑体系等。包括对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治理方式的科技研究、示范工程、石漠化监测、科技培训、宣传教育、组织保障等。

(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要模式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要根据当地具体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手段、多功能、多层次组合模式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国内岩溶山区采用的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1.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受地形、地貌、水文网和地质结构等条件控制,岩溶石山地区由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流域单元组成。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容为:根据小流域内上、中、下游具体的社会和环境条件确定生态经济功能,合理地配置生态防护体系,通过一系列组装配套的科学技术,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水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实现流域全面规划,综合防护体系和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布局,形成符合山区特点的农、林、牧复合农业生产体系。

2.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针对岩溶山区缺水、少土、水土流失严重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利用坡面雨水径流和表层带岩溶水与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相结合,形成微型水利系统,达到实现防止水土流失和解决干旱期间农田灌溉用水的目的;对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并与具有经济价值的草、果(树)种植相结合,把防治土壤强烈流失和沟谷侵蚀的拦沙谷坊相配合;开展生态林建设,将生态林建设与经济林木种植相结合,既增强流域内水土涵养,又实现增加经济的收入。通过上述手段,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条件。

3.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针对岩溶山区山地多、坝地少的特点,结合地域资源和环境结构,实施农、林、牧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模式。综合考虑本地区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扩大森林覆盖率为核心,以水土保持、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合理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作(植)物结构,维系生态平衡,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名特优产品种植,把种植业、养殖业和产品深加工业联成整体,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促进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动态平衡,形成完整、协调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既提高资源的利用,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4.草地畜牧业模式

西南岩溶山区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的生长,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一些人口密度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利用该优势发展牧农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以草代林代粮,进行草农牧林结合,短期可保持水土,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长期效益。

5.生态移民模式

中度以上的石漠化区面积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缺乏,土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低下,对该类地区,可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将居民迁移到环境条件较好、资源承载能力较高的地区,一方面可减轻人类为生存对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通过异地开发,改善石漠化区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促进脱贫,从而实现石漠化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6.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以沼气建设利用为纽带,以完善和稳定“经果林—畜禽养殖—沼气”为基础,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前后及耕地资源,以改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目的,以种植经济林木、中药材和养殖优质畜禽为主要内容,对石漠化山区山、水、林、田、路、网进行综合规划建设。通过优化岩溶石漠化区经济系统中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技术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高效运行可改变农村庭院生活环境条件和不文明现象,逐步形成以种植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干、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和加工相互配套、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体系,与石漠化防治融为一体,推进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三)石漠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典型工作

1)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生态系统和石漠化治理》中,结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图表,对岩溶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2)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面核实调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发展趋势,编制了《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

3)贵州省地矿局王明章研究员等在“贵州省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山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对贵州省石漠化的现状、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并从地质学的角度初步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途径设想。

4)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院况顺达博士等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为平台,采用遥感技术完成了石漠化演变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交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成果报告》。

5)贵州省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等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贵州省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编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类型遥感调查研究》,阐述了遥感调查的方法、贵州省石漠化的基本特征和现状。

6)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地矿局、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开展包括石漠化问题在内的岩溶山区物质运移循环研究。

(四)石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工作

1)林业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长防、珠防工程,开展了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

2)发改委、水利和农业部门以解决缺水问题为核心,采取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工程;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25°以下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大力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加大沼气建设,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场优势经济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贵州省内典型工程有关岭县石板桥小流域治理工程、花江板贵小流域治理工程、思南碗水坝小流域治理工程等。

3)200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典型岩溶流域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分别在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省(区)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开展了以地下水开发为龙头的石漠化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典型工程如代表峰丛洼地类型的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代表垄岗槽谷类型的贵州省道真上坝地下河流域、云南省泸西小江流域、湖南省洛塔等石漠化治理工程。从地学的角度开展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目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丰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上述示范工程的实施,将对改善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生产条件、脱贫致富提供基础条件,并对推动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整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一项目成为本研究的基础。

4)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贵州省科技厅星火科技计划在省内岩溶石漠化地区实施30万亩金银花种植的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推行“林—草—畜”生态研制模式发展畜牧业,带动农民致富,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完成了《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报告》。

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果化、湖南洛塔等地进行了以地下水开发为主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程。

6)中韩两国共同投入在贵州省修文县开展了以植树造林、小水窖和沼气工程为主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2008年以来,国家在西南岩溶山区选择了100个重点县(其中贵州省55个),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正常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石漠化继续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当前,国内外有关人员从不同的侧面对岩溶石漠化治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实施了较多的试验和示范性工程,在岩溶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岩溶山区石漠化的整治提供了较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治理效果仍不是非常理想。根据相关资料,20世纪以来,尽管我国有效治理了岩溶石漠化面积5000平方千米,但由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岩溶石漠化加剧的面积增加了2.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加剧和改善面积比为5∶1。岩溶石漠化的形势仍然严峻。

(二)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措施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脆弱的岩溶环境条件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是石漠化发生的基础、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是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力”;“对石漠化治理不但要对已经发生的石漠化环境进行修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段防止新的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已经为大众认识。因此,合理的石漠化的治理途径不但要对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进行遏制,而且应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实施改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通常采取的各种治理模式都主要集中在针对遏制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方面,而对如何改善石漠化区脆弱的地质环境方面却重视不够。

近年来,不同部门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实施了较多的石漠化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较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不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概括起来,这些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土地整理、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庭院经济等措施的集成。虽然这些模式既有通过自然和人工干预促使植被恢复、对已经恶化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工程,也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改善石漠化区民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发展经济、从源头上防止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的措施,但是,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治理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对地表生物圈层的人为干预和控制,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支撑生物圈层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的巨大作用,表现为一是缺乏对石漠化形成的内在基本环境———石漠化区地质环境的综合整治;二是在治理措施的选择和工程布局上通常未能充分考虑治理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地球化学背景等)对治理措施的适宜性;三是未能很好地考虑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质资源并充分利用于石漠化的整治中。其结果治理工程仍然主要在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尽管多年来国家对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治理工作确实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综合分析近年来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发展的趋势,石漠化程度和面积仍然在以较快的速率持续发展,究其原因可以认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除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外,还在于当前的治理模式和工程过多是立足于石漠化形成的外因控制上,而对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薄弱。

地质环境是一切生态环境形成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的好坏,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优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认为:忽视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基于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唯以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现有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三)水源缺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的问题亟待解决

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就是“地表缺水、少土、土质贫瘠”,是造成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目前采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难以解决关键所在。

岩溶山区强烈岩溶发育造成地表水流严重漏失,地表出现严重的干旱缺水现象,造成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困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少土”是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另类典型特征。碳酸盐岩成土条件本来就极差,加之地形条件以山地为主,土地主要分散分布在山间盆地、谷地和洼地中,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呈继续逐渐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岩溶山区人口增长速度快,低承载力的土地与高密度的人口必然产生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问题。以贵州省为例,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1.7亩,其中常用耕地人均仅0.68亩。退耕还林后虽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但人口过多的现实却相应增大了石漠化区土地资源的压力。虽然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是缓解农村人口与耕地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是,也应看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对土地仍将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生态移民也需要相应的土地和水资源作支撑。因此,可耕种土地的缺少成为制约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瓶颈”之一。

碳酸盐岩溶区的耕地一方面是土层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和耐旱性差,另一方面土壤中营养元素缺乏,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幅度减少,使得耕地土质贫瘠、土地产出率低、农作物品质低下,成为限制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岩溶山区水源匮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难点所在,也是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与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平面向量的内积计算方法 浏览:127
阁楼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892
有啥方法可以让牙齿快速掉落 浏览:432
去鱼腥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166
截视频的方法 浏览:338
李永乐老师方法论讲解视频 浏览:780
经络按摩仪的使用仪的使用方法 浏览:242
不锻炼也能瘦腿瘦臀的方法 浏览:417
怎么弄火的方法 浏览:791
男最爽的的慰方法图片 浏览:391
害虫常用调查取样方法有哪些 浏览:535
吉他四五弦安装方法 浏览:610
搬家打包电脑方法 浏览:384
手足湿疹的治疗方法 浏览:794
摄像头输出连接方法 浏览:229
手机卡顿还有其它方法吗 浏览:544
什么可以消肿快的方法 浏览:815
血栓抽吸导管使用方法 浏览:729
玻璃地板泡沫缓冲胶条安装方法 浏览:364
3种体温测量方法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