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套易筋经教学视频
真正的易筋经气功是非常高深的,不可能考视频学习,都是要拜师的。而且事实上易筋经也不像少林寺说的那样是简单的健身功夫,它其实包含了禅学、道家、武家等等内容、精华。
⑵ 谁知道易经锻骨该如何修炼
多看一些书 易筋经顾名思义 就是拉伸韧带的一种锻炼方法 只不过里面夹了一些意守部位 不要去迷信 多看 自己总结不见得比他差多少、、
⑶ 如何教授“伸筋拔骨”
—健身气功�6�1易筋经教学体会一得
河南省信阳市彩虹桥健身气功辅导站辅导胡雁萍 我们知道,在健身气功�6�1易筋经教学中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向学员传授 “伸筋拔骨”和“脊柱骨的旋转与屈伸”动作原理和方法。这是因为“伸筋拔骨”和“脊柱骨的旋转与屈伸”是健身气功�6�1易筋经功法特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二者的完美组合,充分体现了健身气功�6�1易筋经的功法特点,准确表达出这套功法的的健身理念。这一点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向学员讲清楚,学员就很难解决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做的问题。
“伸筋拔骨”和“脊柱骨的旋转与屈伸”作为健身气功�6�1易筋经的两个主要特点,它们各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伸筋拔骨”为例,要避免走过场式地告诉学员“伸开手臂,向外撑,就是伸筋拔骨”,这样做只是教了它的“形”,而不是它的“神”,达不到伸筋拔骨的习练要求。教好“伸筋拔骨”,就要在教学前认真备课,反复揣摩,体会“伸筋拔骨”的内涵和运动路线,力求找到动作与动作间的结合点,归纳出教学的最佳方案和方法。
对于“伸筋拔骨”,我们从它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出一股穿透出来、令人跃跃欲试的张力。事实上,“伸筋拔骨”中的这个张力,始终贯穿在健身气功�6�1易筋经全套十二个动作中。习练时,在张力的引导下,练习者的身体随着动作的节奏,将自己的上下肢体与躯干进行充分的屈伸,外展内收,旋转,使人体运动部位的大小肌群和筋膜,以及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进行牵拉、屈伸、外展 。在牵拉伸拔的动作中,伸筋与拔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拔骨中达到充分地伸筋,而伸筋中又促使拔骨,周而复始。张驰之间,有效地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健、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灵活性和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股张力就是“伸”与“拔”。抓住这点,也就找到了健身气功�6�1易筋经教学难点的一个突破口。
关于伸筋中的“伸”和拔骨中的“拔”的这股张力,由于学员的文化程度不同,理解的深度也不同,所以在向学员传授时,多数习练者虽然都会跟随辅导员的动作做简单的形体模仿,但不能真正体验到习练健身气功�6�1易筋经的妙处,所以,健身效果并不明显。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呢?我在教学中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几种方法,教授效果还不错。
我的做法是:
一、动作示范法。根据教学的需要又可分为:主体的形体示范(辅导员的形体示范)和客体形体示范(除辅导员之外的形体示范)。
在健身气功�6�1易筋经的教学中,辅导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学员模仿的标准,而形体语言则是“伸筋拔骨”和“脊柱骨的旋转与屈伸”的启蒙语言。所以,辅导员在教学前要认真备课,力求形体语言的准确性,让学员在你每一个动作里都能感受到“伸”与“拔”的信息。如在韦驮献杵的平担降魔杵和上举降魔杵的动作中,在对九牛尾势的前拉、后拽的动作中,在出爪亮翅式的双手前伸、亮爪、收回后的展肩扩胸动作中,还有打躬势、卧虎扑食势、青龙探爪势等动作中,都要透出“伸”与“拔”的力度。学员从模仿你的动作中得到启示,初步获得“伸”与“拔”的有关信息。在辅导员的示范指点下由学员做形体示范,辅导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员对“伸”与“拔”的理解。如做掉尾势动作时,辅导员做示范时很难讲清尾椎和头部颈椎是如何相向运动的。让别人做示范,辅导员就可在学员的背部上,点明脊柱是如何在“伸”与“拔”的力度下,产生变形成为“C”字形的,以及运动的路线。简明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形象的“C”字形,可以加深学员们对“伸”与“拔”的感性认识。另外,韦驮献杵时的平担与上举降魔杵外展,上下肢体的反向伸拔,掉尾势中的脊柱尾骨与颈椎骨的相向伸拔,打躬式中的脊柱在伸拔中节节卷屈,等等,都可以借助客体的形体示范进行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与点评。主体和客体形体示范相结合,直观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员感受颇深。要注意的问题是:做形体模仿时,年纪较大的学员模仿形体动作,可能会不到位,如三盘落地势、打躬势、卧虎扑食势、青龙探爪势等动作。在辅导时就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年纪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法,年纪大的体质较差的要求基本到位即可。对年纪较轻、体质好点的学员则经过鼓励要求到位。
二、肢体触摸法。让学员感受到“伸”与“拔”动感,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简单地模仿形体动作只能观其表不能显其质,如做韦驮献杵三势、倒拽九牛尾势、打躬势、九鬼拔马刀势等动作时,学员只能观察辅导员的形体是如何做的,而不知道“伸”与“拔”在动作中是如何动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触摸局部肢体的方法,来完成“伸”与“拔”的动感教学。具体做法是:先由辅导员示范指导,再让学员互相触摸对方的运动部位,感受“伸”与“拔”在肢体运动部位中的运动过程,以此体验“伸”与“拔”的动感。如做韦驮献杵第二势、出爪亮翅势、打躬势、九鬼拔马刀势时,学员通过触摸手臂、脊柱,明显地觉察到“伸”与“拔”在双臂上的伸展路线,脊柱的节节拔伸逐节弯曲的旋转路线。要注意的问题是:触模时动作要轻,要慢慢地感觉。我体会,采用视觉和触觉交错进行教学的效果很好,它对学员感觉器官的冲击力很大,能使学员快速地掌握习练要点,体会出“伸”与“拔”的内涵。同时,也间接传授给了学员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员自己练习和辅导别人都很有借鉴作用。
三、语言引导法。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语言的运用。无论哪一套健身功法,都是靠语言为媒介的。要把一套群众喜爱的健身功法准确地传授给大家,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来自各行业的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如在讲授韦驮献杵第二势中平担降魔杵两掌外撑时 “伸”与“拔”力的强度问题,学员们能够理解外撑就是两掌向两侧用力外推,但在外撑时“伸”与“拔”的力度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合适呢?这一点仅靠形体示范是不行的,要依靠语言的描述。教学时,我告诉大家:掌根向两侧伸展的强度如同推开两座大山,力度就好似将自己的肘和肩部的关节拔开一寸,同时会感觉着双臂有热感和麻胀感。用“推开两座大山”、“拔开一寸”、“热”、“麻”这些通俗的语言,可以准确说明“伸”与“拔”的强度、力度和自已的感受。通过语言的引导,学员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在健身气功�6�1易筋经的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用“手抓篮球”、“排山倒海”、“海浪拍岸”,来形容“出爪亮翅势”中手型为荷叶掌时,手掌十指的伸展程度及收回时的要求;用“咬尾巴”、“将脊柱骨旋转屈伸成C形”,来形容“掉尾势”中脊柱拔伸时,头与脊柱旋转相向运动达的弧度;用“反弓形”、“洋洋得意”、“昂首挺胸”,来形容“卧虎扑食势”中对脊柱屈伸后要求抬头、瞪目的定势神态,等等。
四、有机一体法。无论是形体示范法,还是触摸肢体法,还是语言引导法,在教学中都要注意的是,“脊柱旋转与屈伸”和“伸筋拔骨”二者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有机联系体。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伸筋拔骨的教学,还是对脊柱旋转和屈伸的教学,都要把二者统一到一个基本点,不能人为地将二者特点分割开,在伸筋中拔骨,在拔骨中伸展,在伸筋拔骨中进行脊柱的旋转和屈伸,在脊柱旋转和屈伸中进行伸筋拔骨。如“九鬼拔马刀势”中脊柱“麻花式”的旋转与双臂外展内合的过程,就是伸、拔、旋转、屈伸合力的运动过程。还有打躬势、倒拽九牛尾势、卧虎扑食势、掉尾势等式中都有这个合力的存在。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偏一。
健身气功�6�1易筋经在教学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作为一名教学辅导员,我要在今后教学中多思考,多体会,多实践,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
⑷ 易筋经怎么练
易筋经为中国气功传统功法之一。"易筋经"以强筋健骨为最,因此对于筋骨肢体及肾虚、阳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1、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2、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
1、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1、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2、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四、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动作姿势
1、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2、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2、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3、4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七、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
1、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2、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
1、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九、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
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十二、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简介
易筋经 ——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图六)。达摩会议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 全文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相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中最负盛名的内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则源之于千百年来达摩易筋经向来只传内门弟子,而坊间虽然仅凭着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练,却已然能进艺无穷,而流传开来,使得‘达摩易筋经’的功效备受肯定。长久以来各方为求‘达摩易筋经’古本,均不遗余力。故事也一个个发生小说家的丰富题材于斯而生,虽不如小说笔下的神力无穷,却亦已是相去不远。
以发扬国术为宗旨的‘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录影带,发行以来承蒙各界的关怀与爱护,对本产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劲’寻‘气’为盛。然‘气’之导引与调息,‘劲’之刚、柔、收、发、非专章无以明述。有监于此,本公司不惜钜资特别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门’,第六代忠字辈掌门周宝富老师,公布向来不予外传的内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达摩易经’,以利各方同好之练功与修行。
修行‘达摩易筋经’,能使人神清气明,通身舒畅,经由‘导引’更能强化人体细胞组织之新陈代谢,对于‘精、气、神’的强化以及美 容养颜均有助益。‘达摩易筋经’为中国 武术界最有效的练气内功,每日运行,日久自然于运劲上挥 霍自如。长时间较技时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难。同时,于拳术 演练上更能增进动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劲道亦能相对增强,实乃习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练 功心法。‘达摩易筋经’向有传内不传外之规,此即是内门弟 子不同于外门弟子之所在,时 值今日工商社会科技先进。国人运动量相形减少体能日渐虚 弱,有感于此,特破旧规嘉惠大众,期藉‘达摩易筋经’之公开,延众之精,强众之气,增众之 神,进体魄之强健于无 形。
‘达摩易筋经’可改善骨骼的结构,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术。青少年每日修习‘达摩易筋经’持续半年后,会让人有虎虎生风之感;儿童持续修习‘达摩易筋经’,对虚弱的体质会大为改善;中年人修行‘达摩易筋经’后,平时常见之倦怠顿行消失,一般常见之忧郁紧张渐行消退,体质因值改善而体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动不便以及痼疾缠身之人,练习‘达摩易筋经’对于改善虚弱的体质,及身体的健康与复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练习‘达摩易筋经’因呼吸的调息促进体内氧气的供给,而使精神焕发,体态均匀恢复青春,更因行功时能燃烧大量脂肪,实为美容、养颜、瘦身之最佳运动。
‘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为‘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 为一0八式。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一0八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气为主,故名曰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然因岁月增长日渐疏远,徒有先天之气却未能使用,天门功是借由肢体之运行广纳先天之气,以强身健魄。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动以养生、健身、病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牵引‘天门之功’导引‘先天之息’则获益无穷。初学‘达摩易筋经’之时会有内急排便之现象,此乃排除体内污浊废气之正常现象,又每次修习之时以不超过三节,三十二式为宜,实因‘达摩易筋经’动 作看似简单,然演练起来功效非凡切忌贪功。
‘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带的制作一向严谨,以期对中国武术之传承能尽棉薄之力,尽量保留原貌,此次制作之,正宗古本天门一0八式‘达摩易筋经’先天导行气功。仍一本初衷,以让修习者易学易懂为目标,现今已经拍摄完成,正式推出共计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带内容前段以教学为主,讲解每一式之动作与调息之方法,后段为带领修习只要跟着影带练习轻松易学,随处可练不限空间,老少咸宜。
养身口诀
‘动以养生、健身、顺生节欲、取利去害’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气得泄。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
‘导引之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者一息,吐者六气,吹呼唏呵嘘泗。
‘吹之去热,呼之去风,唏之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泗以解极’
‘达摩易筋经’据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最负盛名的内功心法,‘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为108式,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108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气为主,故名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 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 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⑸ 练习易筋经到底有啥好处呀
他并不像武侠小说中说的那么夸张,但神奇之处确实存在。据专注易筋经教学的髓友汇恒伟师傅介绍:易筋经是可以让身体脱胎换骨的方法。经常练习,筋骨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力气方面,会特别明显,因为筋粗了,骨胳结实了,人的气血也随之顺畅了,人会变得特别有力量,就是精气神很足,相应的,腰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和血液,筋骨引起相关的不健康因素都会得到改善。这是比跑步,瑜珈好几十倍的一种传统的健身术。
⑹ 易筋经功法十二式是什么
易筋经功法十二式:
1、预备势
动作要点: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功法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2、第一式:韦陀献杵第一势
动作要点:松肩虚腋,气定神敛。
功法作用:均衡身体左右气机,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消除疲劳。
3、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
动作要点:坐腕立掌,两掌外撑,力在掌根。
功法作用:疏理上肢经络,调练心肺之气,提高肩臂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4、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势
动作要点:两掌上托时,力达四肢,脊柱竖直,提踵稍前倾。两臂夹耳,目视前方。
功法作用:调理三焦之气,发动手足三阴五脏之气,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四肢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5、第四式 摘星换斗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
功法作用:壮腰健肾,延缓衰老;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教学,易筋经十二式教程。
6、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掌握重心,身体平衡。
功法作用:通过腰部扭动,带动肩胛活动,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7、第六式 出爪亮翅势
动作要点:出掌时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充分展肩扩胸。
功法作用:通过动作的引导,促进自然清气与人体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改善呼吸功能以及全身气血运行;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8、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势
动作要点:动作对拔拉伸要尽量用力,身体协调;合臂时,身后之臂主动上推,重心稳定,上下起伏。
功法作用: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运动,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提高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9、第八式 三盘落地势
动作要点:下蹲时松腰、裹臀,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下蹲与起身时,上体始终保持正直。
功法作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增强下肢力量。
10、第九式:青龙探爪势
动作要点:目随“爪”走,意存“爪”心;动作自然协调,一气呵成。前俯时双腿直膝。
功法作用:通过该功法可以调畅情志,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
11、第十式:卧虎扑食势
动作要点:用躯干的蛹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抬头、瞪目时,力达指尖,腰背部成反弓形。
功法作用:疏伸、调养任脉,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强健腰腿。
12、第十一式:打躬势
动作要点:体前屈时,直膝,两肘外展;前屈时,脊柱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前屈;直立时由下向上逐节伸直。
功法作用:锻炼督脉,充足阳气。鸣天鼓可以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教学,易筋经十二式教程。
13、第十二式:掉尾势 左右各4次
动作要点:扭头转臀时,头与臀做相向运动。高血压、颈椎病以及年老体弱者,动作要小而缓慢。
功法作用:强化腰背肌肉力量,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教学,易筋经十二式教程。
14、收势 4次
注意:在动作练习中,动作幅度以及难度应根据个人情况,因人而异调整。应循序渐进,动作缓慢,幅度由小到大,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动作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