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是谁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出处 无锡人文网)
徐寿,字生元、号雪村,1818年生,无锡钱桥社里人,化学与机械专家。青年时代目睹朝廷腐败无能,即弃科举,转研读自然科学和西方科学知识,经20多年刻苦学习,他掌握了化学、物理、机械、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1868年起,主持上海翻译馆馆务并参与翻译工作达17年,共译介出版了《汽机发轫》等西方科技书籍17部计105本168卷,专论9篇。其中有许多是化学着作,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并首创用新造汉字命名化学元素。1873年徐寿任江南制造局提调。1874年他在上海与英国傅兰雅等创办格致书院,开始化学实验的演示工作,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同时创办《格致汇编》刊物,对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推动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因积劳成疾,徐寿于1884年病逝。其传世译着有《化学鉴原》、《化学考质》、《西艺知新》、《化学求数》、《法律医学》等。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
湖南湘阴人。他怀抱实业救国的抱负,一生致力于兴办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先后在天津、南京等地创办了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南京铔厂和黄海化工研究社,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
希望能帮到您 欢迎讨论~
⑵ 社会学学生必读书目
社会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目
一、社会学概论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 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3为必读书目,2为任选书目;对象:大一学生。
二、社会学理论
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
6、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布赖恩·特纳 编:《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 任选其中两本精读;对象:大二学生。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
8、艾尔·巴比:《社会研会方法》,华夏出版社。
9、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Matthew B. Miles & Michael Huberman:《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
※ 分别从8、9,11、12,13、14中任选一本(共三本)精读;对象:大一、大二学生。
四、社会统计学
1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戴维·K.希尔德布兰德 等:《社会统计方法与技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 分别从16、17和18、19中任选一本(共两本)精读;对象:大二、大三学生。
五、重要分支社会学
(一)经济社会学
20、汪和建:《现代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1、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理乍得·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弗兰克·道宾:《经济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尼尔·弗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理乍得·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6、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手册》,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 从20、21中任选一本,从22、23、24、25、26中任选两本精读;对象:大三、大四学生。
(二)组织社会学
2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8、理乍得·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9、张永宏 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沃尔特·鲍威尔 等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1、李友梅 等主编:《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2008年。
※ 从27、28中任选一本精读,从29、30、31中选读部分论文精读;对象:大三、大四学生。
(三)政治社会学
32、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33、基思·福克斯:《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 从32、33中任选一本精读;对象:大三学生。
(四)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34、边燕杰 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5、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 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戴维·格伦斯基 编:《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7、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8、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 从34、35、36、37、38中任选2-3本精读;对象:大三、大四学生。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39、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和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0、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1、邓大松:《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42、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43、哈特利·迪安 等:《社会政策学十讲》,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4、肯·布莱克默 等:《社会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熊跃根:《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6、彭华民、景天魁:《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 从39、40、41、42中任选三本精读,从43、44、45、46中任选三本精读;对象:大二、大三学生。
六、社会学专业杂志
47、《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综合)
※ 前三本杂志为社会学专业学生必读杂志;对象:社会学所有年级的学生。
※※ 上面有些着作没有注明出版年份,请找相应的最新版本。
※※※ 请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按要求认真阅读上面指定的着作,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或毕业生
⑶ 李四光的小时侯的故事
1、李四光从小就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诗歌不懂就问的好学生。长大后,李四光也能把小时候看到的大石头与大学中学习的地质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学说,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作为学生,一定要善于思考,而且要把理论与现实有机的结合,才能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2、李四光从小上的是私塾,后来到武昌求学。他到武昌水陆街的湖北省务处报名,小心谨慎地从钱袋子里掏出一元钱买了张报名表。由于工作人员态度不好,弄得他很紧张,在填表时把自己的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填错了就得新买一张报名表,对借钱来读书的李四光来之不易。
他想了想决定把原名李仲揆改了,他把“十”改成了“李”,把“四”保留了下来。“李仲揆”变成了“李四”,他觉得太俗,这时他抬头看到大厅中央一块横匾上有四个大字:“光被四表”,于是就在“李四”后面加了一个“光”。
(3)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扩展阅读
1、李四光(1889—1971),男,蒙古族,湖北省黄冈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着名地质学家。
2、新中国成立之际,李四光排除干扰,从英国秘密回国,历经周折,于1950年5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⑷ 求罗伯特.波义耳所有着作名称!!
罗伯特·波义耳
Robert Boye 1627一1691
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有一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着作出版问世,这本书就是《怀疑派化学家》,它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革命导师恩格斯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誉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波义耳是怎样一位科学家?在发展化学科学上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呢?
巨人辈出时代的乎凡经历
波义耳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开始出现的时代,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波义耳在1627年1月25日生于爱尔兰的利兹莫城。就在他诞生的前一年,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着名论断的近代科学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刚去世。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比波义耳小16岁。近代科学伟人,意大利的伽利略、德国的刻卜勒、法国的笛卡尔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波义耳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家境优裕为他的学习和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童年时,他并不显得特别聪明,他很安静,说话还有点口吃。没有哪样游戏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长们,他却是最好学的,酷爱读书,常常书不离手。8岁时,父亲将他送到伦敦郊区的伊顿公学,在这所专为贵族子弟办的寄宿学校里,他学习了3年。随后他和哥哥法兰克一起在家庭教师陪同下来到当时欧洲的教育中心之一的日内瓦过了2年。在这里他学习了法语、实用数学和艺术等课程,更重要的是,瑞士是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教的根据地,反映资产阶级思想的新教教义熏陶了他。此后波义耳在实际行动中虽然未参与任何一派,但是他在思想上一直是倾向于革命的。
1641年,波义耳兄弟又在家庭教师陪同下,游历欧洲,年底到达意大利。旅途中即使骑在马背上,波义耳仍然是手不释卷。就在意大利,他阅读了伽利略的名着《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他的名着《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的格式写的。他对伽利略本人更是推崇备至。
波义耳的哥哥们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保皇派。1644年,他父亲在一次战役中死去。家庭情况的突变,经济来源的中断,使波义耳回到战乱的英国。回国后他随着同情革命的姐姐莱涅拉夫人一起迁居到伦敦。在伦敦他绪识了科学教育家哈特利怕,哈特利泊鼓励他学习医学和农业。
波义耳在家里是14个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在他三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也许是缺乏母亲照料的缘故,他从小体弱多病。有一次患病时,由于医生开错了药而差点丧生,幸亏他的胃不吸收将药吐了出来,才未致命。经过这次遭遇,他怕医生甚于怕病,有了病也不愿找医生。并且开始自修医学,到处寻找药方、偏方为自己治病。哈特利伯的鼓励使他下决心研究医学。当时的医生都是自己配制药物,所以研究医学也必须研制药物和做实验,这就便波义耳对化学实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他翻阅了医药化学家的许多着作,他很崇拜比他大50岁的比利时医药化学家海尔蒙特。海尔蒙特不论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学实验,自称为“火术的哲学家”。这就成为波义耳学习的榜样。波义耳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实验室,整日浑身沾满了煤灰和烟,完全沉浸于实验之中。波义耳就是这样开始了自己献身于科学的生活,直到1691年底逝世。
英国皇家学会的元老
一批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其中包括教授、医生、神学家等,从1644年起定期地在某一处聚会,讨论一些自然科学问题。他们自称它为无形学院。1648年因为伦敦战局不稳,更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军队攻占了牛津,革命派首领克伦威尔任命无形学院的成员维尔金斯担任牛津瓦当学院的院长,无形学院的部分成员也纷纷迁往牛津,活动的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牛津。1660年,因政局趋于稳定,活动中心又转回到伦敦。随着无形学院的队伍扩大,在1660年的一次集会上,宣布正式成立一个促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院。不久经国王批准,这学院变成以促进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根据培根的思想,十分强调科学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应用,建立起新的自然哲学,成为着名的学术团体。
波义耳1646年在伦敦就参加了无形学院的活动。后来由于厌倦首都上层社会生活中的空虚,更重要的是想集中精力做一些科学实验,于是迁往他父亲一所偏远的庄园,在那里读书、进行科学实验,一住就是8年。庄园的生活虽然安静,但是对于波义耳的科学活动毕竟有很多不便之处,特别是他很想念那些无形学院的朋友们。1654年,他迁往牛津,寄宿在牛津大学附近一个药剂师家里。以后他又建立了自己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为自己聘用了一些助手,有些助手还是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例如罗伯特·虎克后来也戌为一个着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形变同应力成正比的固体弹性定律,制成了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这些助手在波义耳领导下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帮助波义耳收集整理科学资料和来往信件。这样就在波义耳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科学实验小组,波义耳的实验室也一度成为无形学院的集会活动场所。波义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着《怀疑派化学家》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据统计,在1660一1666年的6年里,他写了10本书,在《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20篇论文。在牛津,波义耳一直是无形学院的核心人物,正式成立一个促进实验科学的学术团体也是波义耳的主张。不过当皇家学会在伦敦成立时,波义耳身在牛津,所以没有成为该学会的第一批正式会员,但是大家都公认波义耳是皇家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固而被任命为首属干事之一。
1668年,波义耳得知他姐夫去世的消息后,决定从牛津迁往伦敦,和他亲爱的姐姐莱涅拉夫人住在一起。到伦敦后,他又在他姐姐家的后院建造了一所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对于社交活动,他看得很淡漠,甚至有点厌恶。但是他却把自己的科学活动与皇家学会密切地联系起来,因而在皇家学会赢得很高的声誉,是科学界公认的领袖。1670年他园劳累而中凤,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才痊愈。因此1680年波义耳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时,他因为体弱多病又讨厌宣誓仪式而拒绝就任。
杰出的成就,不朽的贡献
波义耳在科学研究上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过气体物理学、气象、热学、光学、电和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艺、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哲学、神学。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学。
和当时的许多科学家一样,波义耳首先研究的对象是空气。通过对空气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是真空实验,他认识到真空所 产生的吸力乃是空气的压力。他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考察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并推导出空气的压力和它所占体积之间的数学关系。在他的着作《关于空气弹性及其物理力学的新实验》中,他明确地提出:“空气的弹性和它的体积成反比”。法国物理学家马略特在此后15年也根据实验独立地提出这一发现。所以后人把关于气体体积随压强而改变的这一规律称作波义耳一马略特定律。这一定律用当今较精确的科学语言应表达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
在化学实验中,波义耳读了不少前人的有关着作,也了解到当时的一些科研成果。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思想,同时也为他整个实验的安排提供了指导。当时德国有位工业化学家格劳伯,大半生从事化学实验,对金属冶炼、酸碱盐的制取有较多的研究,对于振兴德国的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格劳伯的事迹以及他的关于化学实验的着作《新的哲学熔炉》给了波义耳一个重要的启示,使他认识到化学在工业生产中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化学不应只限于制造医药,而是对于整个工业和科学都有着重要作用的科学。为此,他认为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化学,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化学。
波义耳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对众多资料的研究,主张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物体的本性,因而需要进行专门的实验)收集观察到的事实。这样就必须使化学摆脱从属于炼金术或医药学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专为探索自然界本质的独立科学。这就是波义耳在《怀疑派化学家》中所阐述的第一个观点。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在书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化学到目前为止,还是认为只在制造医药和工业品方面具有价值。但是,我们所学的化学,绝不是医学或药学的婢女,也不应甘当工艺和冶金的奴仆,化学本身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一个方面。化学,必须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学”
为了确定科学的化学,波义耳考虑到首先要解决化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最早提出元素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一位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用元素来表示当时认为是万物之源的四种基本要素:火、水、气、土,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构成万物的四元素说。这一学说曾在两千年里被许多人视为真理。后来医药化学家们提出的硫、汞、盐的三要素理论也风靡一时。波义耳通过一系列实验,对这些传统的元素观产生了怀疑。他指出:这些传统的元素,实际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为许多物质,比如黄金就不含这些“元素”,也不能从黄金中分解出硫、汞、盐等任何一种元素。恰恰相反,这些元素中的盐却可被分解。那么,什么是元素? 波义耳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例如黄金,虽然可以同其它金属一起制成合金,或溶解于王水之中而隐蔽起来,但是仍可设法恢复其原形,重新得到黄金。水银也是如此。
至于自然界元素的数目,波义耳认为:作为万物之源的元素,将不会是亚里士多德的“四种”也不会是医药化学家所说的三种,而一定会有许多种。现在看来,波义耳的元素概念实质上与单质的概念差不多,元素的定义应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现在这种科学认识是波义耳之后,又经3百多年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才清楚的。波义耳当时能批判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而提出科学的元素概念已很不简单,是认识上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使化学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在明确地阐述上述两个观点的同时,波义耳还强调了实验方法和对自然界的观察是科学思维的基础,提出了化学发展的科学途径。波义耳深刻地领会了培根重视科学实验的思想,他反复强调:“化学,为了完成其光荣而又庄严的使命,必须抛弃古代传统的思辨方法,而象物理学那样,立足于严密的实验基础之上。”波义耳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波义耳把这些新观点新思想带进化学,解决了当时化学在理论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化学的健康发展扫平了道路。如果 把伽利略的《对话》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开始,那么波义耳的《怀疑派
化学家》可以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
实验和观察是一切的基础
在波义耳众多的科研成果中,还有几项不能磨灭的化学成就。波义耳常说,“要想做好实验,就要敏于观察。”这几项成就都是实验中敏锐观察的结果。
在一次紧张的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然后插在花瓶中。过了一会波义耳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变成了红色的。这一奇怪的现象促使他进行了许多花木与酸碱相互作用的实验。由此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都能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然后烤干,这就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也是在这一类实验中,波义耳发现五信子水浸液和铁盐在一起,会生成一种不生沉淀的黑色溶液。这种黑色溶液久不变色,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制取黑墨水的方法,这种墨水几乎用了一个世纪。
在实验中,波义耳发现,从硝酸银中沉淀出来的白色物质,“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黑色。这一发现,为后来人们把硝酸银、氯化银、溴化银用于照像术上,做了先导性工作。
晚年的波义耳在制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据“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种东西”的观点,顽强努力地钻研,终于从动物尿中提取了磷。经进一步研究后,他指出:磷只在空气存在时才发光;磷在空气中燃烧形成白烟,这种自烟很快和水发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这就是磷酸,粑磷与强碱一起加热,会得到某种气体(磷化氢),这种气体与空气接触就燃烧起来,并形成缕缕自烟。这是当时关于磷元素性质的最早介绍。
波义耳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
回答者:匿名 2-25 14:27
3小海 试用期 一级(90) | 我的贡献 | | 网络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网络 帮助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罗伯特·波义耳
Robert Boye 1627一1691
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有一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着作出版问世,这本书就是《怀疑派化学家》,它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革命导师恩格斯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誉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波义耳是怎样一位科学家?在发展化学科学上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呢?
巨人辈出时代的乎凡经历
波义耳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开始出现的时代,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波义耳在1627年1月25日生于爱尔兰的利兹莫城。就在他诞生的前一年,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着名论断的近代科学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刚去世。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比波义耳小16岁。近代科学伟人,意大利的伽利略、德国的刻卜勒、法国的笛卡尔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波义耳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家境优裕为他的学习和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童年时,他并不显得特别聪明,他很安静,说话还有点口吃。没有哪样游戏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长们,他却是最好学的,酷爱读书,常常书不离手。8岁时,父亲将他送到伦敦郊区的伊顿公学,在这所专为贵族子弟办的寄宿学校里,他学习了3年。随后他和哥哥法兰克一起在家庭教师陪同下来到当时欧洲的教育中心之一的日内瓦过了2年。在这里他学习了法语、实用数学和艺术等课程,更重要的是,瑞士是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教的根据地,反映资产阶级思想的新教教义熏陶了他。此后波义耳在实际行动中虽然未参与任何一派,但是他在思想上一直是倾向于革命的。
1641年,波义耳兄弟又在家庭教师陪同下,游历欧洲,年底到达意大利。旅途中即使骑在马背上,波义耳仍然是手不释卷。就在意大利,他阅读了伽利略的名着《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他的名着《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的格式写的。他对伽利略本人更是推崇备至。
波义耳的哥哥们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保皇派。1644年,他父亲在一次战役中死去。家庭情况的突变,经济来源的中断,使波义耳回到战乱的英国。回国后他随着同情革命的姐姐莱涅拉夫人一起迁居到伦敦。在伦敦他绪识了科学教育家哈特利怕,哈特利泊鼓励他学习医学和农业。
波义耳在家里是14个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在他三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也许是缺乏母亲照料的缘故,他从小体弱多病。有一次患病时,由于医生开错了药而差点丧生,幸亏他的胃不吸收将药吐了出来,才未致命。经过这次遭遇,他怕医生甚于怕病,有了病也不愿找医生。并且开始自修医学,到处寻找药方、偏方为自己治病。哈特利伯的鼓励使他下决心研究医学。当时的医生都是自己配制药物,所以研究医学也必须研制药物和做实验,这就便波义耳对化学实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他翻阅了医药化学家的许多着作,他很崇拜比他大50岁的比利时医药化学家海尔蒙特。海尔蒙特不论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学实验,自称为“火术的哲学家”。这就成为波义耳学习的榜样。波义耳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实验室,整日浑身沾满了煤灰和烟,完全沉浸于实验之中。波义耳就是这样开始了自己献身于科学的生活,直到1691年底逝世。
英国皇家学会的元老
一批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其中包括教授、医生、神学家等,从1644年起定期地在某一处聚会,讨论一些自然科学问题。他们自称它为无形学院。1648年因为伦敦战局不稳,更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军队攻占了牛津,革命派首领克伦威尔任命无形学院的成员维尔金斯担任牛津瓦当学院的院长,无形学院的部分成员也纷纷迁往牛津,活动的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牛津。1660年,因政局趋于稳定,活动中心又转回到伦敦。随着无形学院的队伍扩大,在1660年的一次集会上,宣布正式成立一个促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院。不久经国王批准,这学院变成以促进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根据培根的思想,十分强调科学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应用,建立起新的自然哲学,成为着名的学术团体。
波义耳1646年在伦敦就参加了无形学院的活动。后来由于厌倦首都上层社会生活中的空虚,更重要的是想集中精力做一些科学实验,于是迁往他父亲一所偏远的庄园,在那里读书、进行科学实验,一住就是8年。庄园的生活虽然安静,但是对于波义耳的科学活动毕竟有很多不便之处,特别是他很想念那些无形学院的朋友们。1654年,他迁往牛津,寄宿在牛津大学附近一个药剂师家里。以后他又建立了自己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为自己聘用了一些助手,有些助手还是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例如罗伯特·虎克后来也戌为一个着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形变同应力成正比的固体弹性定律,制成了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这些助手在波义耳领导下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帮助波义耳收集整理科学资料和来往信件。这样就在波义耳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科学实验小组,波义耳的实验室也一度成为无形学院的集会活动场所。波义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着《怀疑派化学家》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据统计,在1660一1666年的6年里,他写了10本书,在《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20篇论文。在牛津,波义耳一直是无形学院的核心人物,正式成立一个促进实验科学的学术团体也是波义耳的主张。不过当皇家学会在伦敦成立时,波义耳身在牛津,所以没有成为该学会的第一批正式会员,但是大家都公认波义耳是皇家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固而被任命为首属干事之一。
1668年,波义耳得知他姐夫去世的消息后,决定从牛津迁往伦敦,和他亲爱的姐姐莱涅拉夫人住在一起。到伦敦后,他又在他姐姐家的后院建造了一所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对于社交活动,他看得很淡漠,甚至有点厌恶。但是他却把自己的科学活动与皇家学会密切地联系起来,因而在皇家学会赢得很高的声誉,是科学界公认的领袖。1670年他园劳累而中凤,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才痊愈。因此1680年波义耳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时,他因为体弱多病又讨厌宣誓仪式而拒绝就任。
杰出的成就,不朽的贡献
波义耳在科学研究上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过气体物理学、气象、热学、光学、电和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艺、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哲学、神学。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学。
和当时的许多科学家一样,波义耳首先研究的对象是空气。通过对空气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是真空实验,他认识到真空所 产生的吸力乃是空气的压力。他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考察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并推导出空气的压力和它所占体积之间的数学关系。在他的着作《关于空气弹性及其物理力学的新实验》中,他明确地提出:“空气的弹性和它的体积成反比”。法国物理学家马略特在此后15年也根据实验独立地提出这一发现。所以后人把关于气体体积随压强而改变的这一规律称作波义耳一马略特定律。这一定律用当今较精确的科学语言应表达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
在化学实验中,波义耳读了不少前人的有关着作,也了解到当时的一些科研成果。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思想,同时也为他整个实验的安排提供了指导。当时德国有位工业化学家格劳伯,大半生从事化学实验,对金属冶炼、酸碱盐的制取有较多的研究,对于振兴德国的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格劳伯的事迹以及他的关于化学实验的着作《新的哲学熔炉》给了波义耳一个重要的启示,使他认识到化学在工业生产中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化学不应只限于制造医药,而是对于整个工业和科学都有着重要作用的科学。为此,他认为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化学,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化学。
波义耳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对众多资料的研究,主张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物体的本性,因而需要进行专门的实验)收集观察到的事实。这样就必须使化学摆脱从属于炼金术或医药学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专为探索自然界本质的独立科学。这就是波义耳在《怀疑派化学家》中所阐述的第一个观点。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在书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化学到目前为止,还是认为只在制造医药和工业品方面具有价值。但是,我们所学的化学,绝不是医学或药学的婢女,也不应甘当工艺和冶金的奴仆,化学本身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一个方面。化学,必须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学”
为了确定科学的化学,波义耳考虑到首先要解决化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最早提出元素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一位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用元素来表示当时认为是万物之源的四种基本要素:火、水、气、土,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构成万物的四元素说。这一学说曾在两千年里被许多人视为真理。后来医药化学家们提出的硫、汞、盐的三要素理论也风靡一时。波义耳通过一系列实验,对这些传统的元素观产生了怀疑。他指出:这些传统的元素,实际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为许多物质,比如黄金就不含这些“元素”,也不能从黄金中分解出硫、汞、盐等任何一种元素。恰恰相反,这些元素中的盐却可被分解。那么,什么是元素? 波义耳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例如黄金,虽然可以同其它金属一起制成合金,或溶解于王水之中而隐蔽起来,但是仍可设法恢复其原形,重新得到黄金。水银也是如此。
至于自然界元素的数目,波义耳认为:作为万物之源的元素,将不会是亚里士多德的“四种”也不会是医药化学家所说的三种,而一定会有许多种。现在看来,波义耳的元素概念实质上与单质的概念差不多,元素的定义应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现在这种科学认识是波义耳之后,又经3百多年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才清楚的。波义耳当时能批判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而提出科学的元素概念已很不简单,是认识上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使化学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在明确地阐述上述两个观点的同时,波义耳还强调了实验方法和对自然界的观察是科学思维的基础,提出了化学发展的科学途径。波义耳深刻地领会了培根重视科学实验的思想,他反复强调:“化学,为了完成其光荣而又庄严的使命,必须抛弃古代传统的思辨方法,而象物理学那样,立足于严密的实验基础之上。”波义耳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波义耳把这些新观点新思想带进化学,解决了当时化学在理论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化学的健康发展扫平了道路。如果 把伽利略的《对话》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开始,那么波义耳的《怀疑派
化学家》可以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
实验和观察是一切的基础
在波义耳众多的科研成果中,还有几项不能磨灭的化学成就。波义耳常说,“要想做好实验,就要敏于观察。”这几项成就都是实验中敏锐观察的结果。
在一次紧张的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然后插在花瓶中。过了一会波义耳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变成了红色的。这一奇怪的现象促使他进行了许多花木与酸碱相互作用的实验。由此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都能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然后烤干,这就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也是在这一类实验中,波义耳发现五信子水浸液和铁盐在一起,会生成一种不生沉淀的黑色溶液。这种黑色溶液久不变色,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制取黑墨水的方法,这种墨水几乎用了一个世纪。
在实验中,波义耳发现,从硝酸银中沉淀出来的白色物质,“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黑色。这一发现,为后来人们把硝酸银、氯化银、溴化银用于照像术上,做了先导性工作。
晚年的波义耳在制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据“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种东西”的观点,顽强努力地钻研,终于从动物尿中提取了磷。经进一步研究后,他指出:磷只在空气存在时才发光;磷在空气中燃烧形成白烟,这种自烟很快和水发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这就是磷酸,粑磷与强碱一起加热,会得到某种气体(磷化氢),这种气体与空气接触就燃烧起来,并形成缕缕自烟。这是当时关于磷元素性质的最早介绍。
波义耳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
开放分类:
化学、人物、英国、科学家、化学家
参考资料:
1.《化学家的故事》
贡献者:
醋酸锂、越客、秦汉明、wwwsssjjj、赣北君子、981059152、高拉克
关于本
⑸ 广义线性模型的图书信息
作者:乔治·H.邓特曼(作者), 等(作者, 译者), 林毓玲(译者)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4日)
丛书名: 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
平装: 38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43219018, 9787543219014
条形码: 9787543219014
商品尺寸: 23.8 x 16.4 x 2.2 cm
⑹ 化学史上的突破
化 学 大 事 年 表
约50万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中国已开始制作陶器
公元前4000年
中国已知酿酒
公元前3000年
埃及人采集金、银制饰物
公元前2000年
中国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铸红铜器
公元前1400年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知炼铁
公元前10世纪
埃及人已开始制作玻璃器皿
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中国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
公元前4世纪
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火、气、土、水)说
公元前2世纪
中国《神农本草经》成书
中国炼丹术兴起
中国西汉时已有利用胆水炼铜的记载
公元60年左右
罗马老普林尼提出分离金银的火试金法
公元105年
中国蔡伦监造出良纸
公元2世纪
中国魏伯阳着《周易参同契》
约公元360年
中国葛洪着《抱朴子内篇》
公元656~666年
中国颁布药典《新修本草》
公元808年
中国唐代出版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所载“伏火矾法”乃是原始火药的配方
公元10世纪
阿拉伯阿维森纳着《医典》
公元1163年
中国吴悮着《丹房须知》中有较完整的蒸馏器图
公元1450年
德意志B.瓦伦丁发现铋
公元16世纪
瑞士帕拉采尔苏斯提出三要素说
公元1556年
德意志G.阿格里科拉的《坤舆格致》出版
公元1596年
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
比利时J. B.van海尔蒙特作“柳树试验”
公元1637年
中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出版,记载了用炉甘石制“倭铅”(金属锌)的方法
公元1661年
英国R.玻意耳的《怀疑派化学家》出版,提出化学元素的科学定义
公元1663年
英国R.玻意耳用植物色素作指示
公元1679年
德意志L.J. von孔克尔发明吹管分析
公元1703年
德意志G.E.施塔尔提出燃素说
公元1729年
法国C.J.日夫鲁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法
公元1750年
法国V.G.弗朗索瓦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
公元1751年
瑞典A. F.克龙斯泰德发现镍
公元1755年
英国J.布莱克发现“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
公元1766年
英国H.卡文迪什发现氢
公元1769~1785年
瑞典C.W.舍勒离析了多种有机酸
公元1772年
英国D.卢瑟福发现氮
公元1773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氧
法国G. F.鲁伊勒发现脲
公元1774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锰,制得氯
公元1775年
瑞典T.O.贝格曼提出化学亲合力论
公元1777年
法国 A.-L.拉瓦锡证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公元1780年
瑞典T.O.贝格曼的《矿物的湿法分析》出版,提出重量分析法
公元1781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钨
公元1782年
瑞典P. J.耶尔姆发现钼
公元1786年
法国A. -L.拉瓦锡发现酒精经氧化转变成乙酸
公元1790年
英国W.格雷哥尔发现钛
公元1797年
法国N. -L.沃克兰发现铬
公元1798年
法国N. -L.沃克兰发现铍
公元1799年
法国 J.-L.普鲁斯特提出定比定律
法国 C.-L.贝托莱指出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有关;化学反应可达到平衡
公元1800年
意大利A.伏打制成电堆
公元1801年
西班牙A. M.Del里奥发现钒
英国C.哈切特发现铌
公元1802年
瑞典A. G.厄克贝里发现钽
公元1806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同分异构现象
公元1803年
英国J.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和倍比定律
英国W.H.渥拉斯顿发现钯和铑
英国W.亨利提出亨利定律
公元1807年
英国H.戴维制得金属钾和钠
公元1808年
法国J.-L.盖-吕萨克提出气体化合体积定律
法国J.-L.盖-吕萨克和L.-J.泰纳尔分别制得单质硼
英国H.戴维制得金属钙、镁、锶、钡
公元1811年
意大利A.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法国B.库图瓦发现碘
公元1812年
法国A. -M.安培发现氟
公元1814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提出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
公元1817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硒
瑞典J.A.阿弗韦聪发现锂
公元1819年
法国 P.-L.杜隆和A.T.珀替提出原子热容定律
法国P.-J.佩尔蒂埃和J.-B.卡芳杜发现萘
公元1820年
法国P.-J.佩尔蒂埃分离出奎宁
公元1824年
英国M.波拉尼提出催化反应的吸附理论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制得单质硅
法国A.J.巴拉尔发现溴
法国J.-L.盖-吕萨克用容量分析法测定银
法国S.卡诺提出卡诺定理
公元1825年
英国M.法拉第发现苯
丹麦H.C.奥斯特发现铝
公元1826年
法国J.-B.-A.杜马根据蒸气密度测定原子量
公元1827年
俄国Г.В.奥赞发现钌
公元1828年
德意志F.维勒合成脲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钍
公元1829年
德意志J.W.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的元素分类法
公元1830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建立有机物中碳氢定量分析法和提出取代学说
公元1832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和F.维勒提出基的概念
公元1833年
英国M.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法国J.-B.-A.杜马建立有机物中氮的定量分析法
德意志E.米切利希从苯甲酸脱羧制得苯
公元1834年
德意志F.F.龙格从煤焦油分离出苯胺、喹啉、苯酚
公元1835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提出催化概念
公元1839年
美国C.古德伊尔发明橡胶硫化法
法国J.-B.-A.杜马提出有机化合物分类的类型论
公元1840年
俄国G.H.盖斯发现热总量守恒定律
公元1841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的《化学教程》出版
德意志C.R.弗雷泽纽斯的《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出版,提出简明的阳离子系统定性分析法
公元1843年
法国 C.-F.热拉尔提出同系列概念
公元1845年
德意志C.F.舍恩拜因制得纤维素硝酸酯
公元1847年
德意志 H.von亥姆霍兹提出“力之守恒”,后发展为热力学第一定律
美国J.W.吉布斯提出热力学势概念,后经美国G.N.路易斯改称自由能
公元1848年
法国L.巴斯德发现酒石酸盐结晶的旋光性,提出光学活性是由于分子不对称产生的
英国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和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公元1850年
德意志L.F.威廉密提出动态平衡概念。开创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
德意志R.克劳修斯根据法国S.卡诺研究成果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公元1852年
英国E.弗兰克兰提出原子价概念
德意志A.比尔提出光的吸收定律
公元1853年
法国 C.-F.热拉尔把有机化合物分为水型、氢型、氯化氢型、氨型四大类型
公元1854年
法国M.贝特洛从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
公元1856年
法国M.贝特洛合成甲烷和乙烯
英国W.H.Jr.珀金合成苯胺紫
公元1857年
德意志F.A.凯库勒提出碳原子的四价学说
德意志E.施魏策尔发明铜铵纤维
公元1858年
德意志F.A.凯库勒和英国A.S.库珀分别提出原子价键概念
公元1859年
法国G.普朗忒研制出铅酸蓄电池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明光谱分析仪
公元1860年
国际化学会议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
意大利S.坎尼扎罗确证分子学说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现铯
公元1861年
英国W.克鲁克斯发现铊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现铷
俄国А.M.布特列洛夫提出化学结构理论
英国T.格雷姆提出胶体概念
公元1862年
法国M.贝特洛合成乙炔
公元1864年
挪威C.M.古尔德贝格和P.瓦格提出质量作用定律
美国J.W.吉布斯用电解分析法测定铜
公元1865年
英国J.A.R.纽兰兹提出元素八音律
德意志F.A.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
德意志P.许岑贝格尔制得纤维素乙酸酯
法国G.勒克朗谢研制出第一只实用干电池
德意志R.克劳修斯提出熵概念
公元1867年
瑞典A.B.诺贝尔发明达纳炸药
公元1869年
俄国Д.И.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德意志C.格雷贝等合成茜素
美国J.W.海厄特制成赛璐珞
瑞士J.F.米舍尔发现核酸
公元1873年
俄国А.M.布特列洛夫发现异丁烯的聚合反应
公元1874年
荷兰J.H.范托夫和法国 J.-A.勒贝尔分别提出立体化学概念和碳的四面体构型学说
公元1875年
德国F.W.G.科尔劳施提出当量电导概念
法国 P.-E.L.de布瓦博德朗发现镓
公元1876年
美国J.W.布吉斯发现相律
公元1880年
瑞士J.C.G.de马里尼亚克发现钆
德国A.von拜耳合成靛蓝
公元1881年
英国J.J.汤姆孙提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1897年测定了它的质荷比,并命名为电子
公元1884年
荷兰J.H.范托夫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出版
公元1886年
德国C.温克勒尔发现锗
法国H.穆瓦桑制得单质氟
荷兰J.H.范托夫建立稀溶液理论
公元1887年
瑞典S.A.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与荷兰J.H.范托夫创办德文《物理化学》杂志
法国 F.-M.拉乌尔提出拉乌尔定律
公元1888年
德国 A.von拜耳提出几何异构概念
法国 H.-L.勒夏忒列提出勒夏忒列原理
公元1889年
德国W.H.能斯脱提出电极电势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
瑞典S.A.阿伦尼乌斯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热概念
公元1890年
德国E.费歇尔合成果糖和葡萄糖
公元1892年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定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英国C.F.克罗斯和E.J.比万制成粘胶纤维
公元1893年
瑞士A.韦尔纳提出络合物的配位理论
公元1894年
英国W.拉姆齐和瑞利发现氩
公元1895年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概念
英国W.拉姆齐发现氦
公元1896年
法国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法国P.萨巴蒂埃用镍为催化剂进行催化氢化反应
公元1898年
法国M.居里和英国G.C.N.施密特分别发现钍盐的放射性
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创建放射化学方法并发现钋和镭
英国W.拉姆齐和M.W.特拉弗斯发现氖、氪、氙
公元1899年
英国R.B.欧文斯和E.卢瑟福发现氡220
法国A.-L.德比埃尔内发现锕
公元1900年
英国E.卢瑟福和法国M.居里发现镭辐射由α、β、γ射线组成
德国F.E.多恩发现氡222
美国M.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
公元1901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
法国 F.-A.V.格利雅发明格利雅试剂
公元1902年
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对催化下了确切的定义
公元1903年
英国E.卢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
公元1906年
俄国M.С.茨维特发明色谱分析法
德国H.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并合成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
公元1907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
公元1909年
美国L.H.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
德国F.哈伯合成氨试验成功
公元1910年
俄国C.B.列别捷夫制成丁钠橡胶
公元1911年
英国E.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
公元1912年
奥地利F.普雷格尔建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法
德国W.H.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德国M.von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瑞典G.C.de赫维西和德国F.A.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德国F.克拉特和A.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
公元1913年
丹麦N.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氢原子结构理论
英国W.L.布喇格和俄国Г.В.武尔夫分别得出布喇格-武尔夫方程
英国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
美国K.法扬斯发现镤234
英国H.G.J.莫塞莱证实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相等
德国M.博登施坦提出化学反应中的链反应概念
英国J.J.汤姆孙和F.W.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公元1916年
德国W.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美国I.朗缪尔导出吸附等温方程
荷兰P.德拜和瑞士P.谢乐发明 X射线粉末法
公元1919年
英国F.W.阿斯顿制成质谱仪
英国E.卢瑟福发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20年
德国H.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
公元1921年
德国O.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
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
公元1923年
丹麦J.N.布伦斯惕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
英国P.德拜和德国E.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
公元1924年
德国W.O.赫尔曼和W.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
法国 L.-V.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说
公元1925年
美国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公元1926年
奥地利E.薛定谔提出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
丹麦N.J.布耶鲁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
公元1927年
苏联H.H.谢苗诺夫和英国C.N.欣谢尔伍德分别提出支链反应理论
德国H.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
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发现喇曼光谱
英国W.H.海特勒、F.W.伦敦和奥
地利E.薛定谔创立分子轨道理论
德国O.P.H.狄尔斯和K.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
公元1929年
英国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德国A.F.J.布特南特等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结构
公元1930年
英国C.N.欣谢尔伍德提出催化中间化合物理论
公元1931年
美国H.C.尤里发现氘(重氢)
美国L.C.鲍林和J.C.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公元1932年
英国J.乍得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成立
公元1933年
美国L.C.鲍林提出共振论
E.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
公元1934年
法国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人工放射性
英国E.W.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
英国E.卢瑟福发现氚
W.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
公元1935年
美国H.艾林、英国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美国W.H.卡罗瑟斯制成聚己二酰己二胺
英国B.A.亚当斯和E.L.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
公元1937年
意大利C.佩列尔和美国E.G.塞格雷人工制得锝
德国O.拜尔制成聚氨酯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软质聚氯乙烯
公元1938年
德国P.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
德国O.哈恩等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
公元1939年
法国M.佩雷发现钫
美国P.J.弗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
公元1940年
美国E.M.麦克米伦和P.H.艾贝尔森人工制得镎
美国G.T.西博格和E.M.麦克米伦等人工制得钚
美国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发现砹
苏联Г.Н.弗廖罗夫和К.А.彼得扎克发现自发裂变
公元1941年
英国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制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公元1942年
意大利E.费密等在美国建成核反应堆
美国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
公元1943年
美国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出链霉素
公元1944年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制得镅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奥索人工制得锔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
美国G.T.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
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进行络合滴定
S.鲁宾研究出扣式电池
美国J.A.马林斯基和L.E.格伦丁宁等分离出钷
公元1949年
美国S.G.汤普森、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锫
公元1950年
美国 S.G.汤普森、K.Jr.斯特里特、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锎
苏联В.А.卡尔金提出非晶态高聚物的三个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公元1952年
美国A.吉奥索等从氢弹试验后的沉降物中发现锿和镄
日本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英国A.T.詹姆斯和A.J.P.马丁发明气相色谱法
美国L.E.奥格尔提出配位场理论
公元1953年
美国J.D.沃森和英国F.H.C.克里克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联邦德国K.齐格勒发现烷基铝和四氯化钛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
公元1953~1954年
联邦德国K.齐格勒和意大利G.纳塔发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公元1954年
联邦德国E.G.维蒂希发现维蒂希试剂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番木鳖碱
意大利 G.纳塔等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成等规聚丙烯
公元1955年
美国A.吉奥索、S.G.汤普森、G.T.西博格等人工制得钔
英国F.桑格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美国杜邦公司制成聚酰亚胺
澳大利亚A.沃尔什发明原子吸收光谱法
公元1956年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活性染料
公元1957年
英国J.C.肯德鲁测定了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
英国A.凯勒制得聚乙烯单晶并提出高分子链的折叠理论
公元1958年
美国A.吉奥索等和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分别人工制得锘
联邦德国R.L.穆斯堡尔发现穆斯堡尔谱
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制成顺式-聚异戊二烯
公元1950~1959年
美国R.B.伍德沃德、英国R.罗宾森、英国J.W.康福思和美国W.S.约翰森等完成胆甾醇、可的松、表雄酮和睾丸酮等的全合成
公元1960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
美国R.S.耶洛等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P.B魏斯用分子筛做择形催化剂·P.B.哈密顿用液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
公元1961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12C=12的原子量基准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铹
美国C.S.马维尔等制成聚苯并咪唑
公元1962年
英国N.巴利特合成六氟合铂酸氙
美国R.B.梅里菲尔德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
公元1963年
美国R.G.皮尔孙提出软硬酸碱理论
公元1964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4号元素
公元1965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中国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聚苯醚
公元1967年
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制成聚苯硫醚
公元1968年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104 号元素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5号元素
公元1969年
比利时I.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公元1970年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105 号元素
公元1973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全合成维生素B12
美国杜邦公司合成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
公元1974年
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和美国A.吉奥索等分别人工制得 106号元素
公元1976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
公元1981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
公元1982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9号元素
公元1984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8号元素
⑺ 求上财金融考研科目和教材版本
②基础班|目录4 金融市场与产品-杨老师网络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https://pan..com/s/1sd5GKXWWjZZUX_GeamPKJA
②基础班 目录4 金融市场与产品-杨老师 4.估值与风险模型 3.金融市场与产品 2.定量分析 1.风险管理基础 V10_201905FRM一级基础班_风险管理基础3.pdf V10_201905FRM一级基础班_风险管理基础1.pdf 8次贷危机行为准则.vip 7风险案例.vip 6APT风险案例.vip 5绩效指标 3银行风险管理.vip 2公司治理.vip
⑻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学。12月,李四光结识了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工艺化学的马君武。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毅然将盘在头上的长辫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边。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宣统二年毕业。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3、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
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着《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5、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做了工作汇报。
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着称全国。
⑼ 汉语拼音之父
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时间可以了解更多:
汉语拼音的古代史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王照(1859-1933)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他说:“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说:“有力读书,有暇读书者,仍以十年读汉文为佳”,“汉文俗话并行,互相补助,为益更多”。1903年,王照在北京设立“官话字母义塾”,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狱,得到释放后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十年之中,坚忍进行,传习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钦佩。
劳乃宣(1842-1921)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访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推广这种“合声简字”的成绩十分显着,“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
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说:“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四十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的作用”。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
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为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
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提出“词儿连书”的问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并提出了系统的词儿连写规则。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台湾使用,1984年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
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新文化运动中的汉语拼音发展
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稍后,我国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其主要内容是:1.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13条);2.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规则(包括:①字母,②拼写规则,③写法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是在国语罗马字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标调方式上与国语罗马字不同,国语罗马字对于所有的音节都要标声调,而拉丁化新文字规定:原则上不标声调,只是在极有必要或极易混同的情况下才标声调。例如,“买”和“卖”容易混同,“买”写为maai,“卖”写为mai。于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正式开始,这个运动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拉丁化新文字的创制者和国语罗马字的创制者之间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前者叫做“北拉派”,后者叫做“国罗派”。后来他们都发现,两派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枝节问题上有分歧。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中国人自己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在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的时候,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功劳”。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
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亲自写信给蔡元培说:“读《新文字意见书》,赫然列名于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见我敬爱之孑民先生,发表了崭然不同于一般新旧顽固党之簇新议论,先生当知见之而欢跃者绝不止我一人,绝不止共产党,必为无数量人也!”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毛泽东对于新文字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也题了字:“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
在抗日战争的最紧急年代里,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一个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效果很好。据吴玉章说,“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国当时采用了斯拉夫字母,我们今天使用计算机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中国政府当时在字母选择上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吴玉章同志的发言讲的很好。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的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此期间,群众中也创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统计资料,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无点的i;长脚的n;带尾的z,c,s),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变读和双字母。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汉语拼音方案》有如下特点:
①只用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不增加新字母;②尽量不用附加符号(只用了两个附加符号);③尽量不用变读;④采用y,w和隔音符号“'”来隔音;⑤采用四个双字母zh, ch, sh, ng;⑥采用四个声调符号来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⑦采用拉丁字母通用的字母表顺序,并确定了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说:“现在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采用拉丁字母来说,它的历史渊源远则可以一直追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则可以说是总结了60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这个方案,比起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目前还在沿用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来,确实更加完善。”
《汉语拼音方案》自制订以来,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用于给汉字注音: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人民日报》等用汉语拼音字母给难字注音。1958年10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种商标图样和商品包装上加注汉语拼音字母。邮电局名、铁路站名、气象站名、城市街道名也都使用汉语拼音标注。1982年6月19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国家标准《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写法》,规定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在封面、或首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刊名。②用于教学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陆续出版了利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表、字典、词典,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进行全面训练的不可缺少的工具。③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75卷的《中国大网络全书》采用汉语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个条目都注上了汉语拼音。 ④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