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认识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对立的。首先,对于缺点的具体事物来说,内容和形式的界限是绝对的。形式就是形式,内容就是内容,二者有原则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内容和形式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居于支配地位。形式则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内容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内容和形式又是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任何事物、系统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有机统一体。离开了事物的诸要素,就谈不上要素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因此内容是形式的基础,离开了基础形式是不存在的,而事物的要素必须通过结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有机统一体,构成现实的事物。所以,任何要素都必须借助与形式而存在,离开了形式,现实的事物不可能存在。现代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流派,自称是不表现内容的,这恰恰反映了它们内心空虚,也正是为了掩饰其作品中思想颓废的内容。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在内容和形式这对矛盾中,内容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变化了,形式迟早也要发生变化。无数事实表明,任何新的内容出现,总会找到与它相适应的新形式。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当然内容决定形式,并非说同一的内容只能采取一种形式。实际上,事物在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归根到底,形式是在一定内容基础上形成,并由一定的内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分析问题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 其次,唯物辩证法在承认内容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认为形式对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要素的结构方式如何,对内容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不合适,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形式落后于内容,这种形式在事物产生的初期阶段是适合于内容的,后来由于内容的发展才变得不合适。一种是形式超越内容,这种形式对于内容发展的将来阶段是合适的,而对于现阶段就变为不合适。最后一种是形式和内容根本相抵触,这种形式不论在内容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发展都不适合。对于前两种不合适的内容的形式,通过改革可以加以调整,使之适合于内容,而对后一种形式,必须坚决抛弃,否则它会阻碍内容的发展。正因为形式对于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那种不重视形式的做法是错误的。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因为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内容和形式在特定的关系中界限分明,不能混淆,但在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是因为事物的结构和组成是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就事物的总体而言,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由于事物联系的变化、条件的变化,使得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一关系中为事物的内容,在另一关系中可以成为事物的形式,反之亦然。如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方式中是形式,而在社会形态中却是内容。因此,对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分,必须根据研究的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如前所述,在内容和形式这对矛盾中,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它非常活跃,经常处于变动中,形式对内容虽然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但由于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内容它有个适应的过程,而且往往落后于内容的发展。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的矛盾运动就呈现为,形式由开始由对内容的基本适合,发展到为基本不适合。当事物突破旧形式,建立新形式时,又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内容和形式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地发展着。这就是内容形式矛盾运动的辨证法。
B. 研究方法论的作品目录
第1章 绪论 11.1 研究的概念 11.2 研究的分类 31.2.1 按研究领域分类 31.2.2 按研究目的分类 61.2.3 按研究方法分类 61.2.4 按研究性质分类 71.3 研究的过程 81.4 学生研究的特点 91.5 小结 101.6 习题 11第2章 确定研究主题 122.1 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 122.2 研究主题的来源 142.3 确定研究主题的考虑 152.3.1 考虑价值 152.3.2 考虑自己 162.3.3 考虑指导 162.4 学位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172.4.1 研究目标 172.4.2 合理使用参考文献 172.4.3 研究方法 172.4.4 研究结果的表达 182.4.5 结果分析 182.4.6 结论和建议 182.5 小结 192.6 习题 20第3章 研究范式 213.1 存在论和认识论 213.2 研究范式 223.2.1 实证主义 223.2.2 解释主义 233.2.3 批判主义 243.3 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关系 253.4 小结 263.5 习题 27第4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294.1 研究方法 294.1.1 行为研究 294.1.2 案例研究 304.1.3 人种学研究 314.1.4 扎根理论 324.1.5 调查研究 324.2 研究技术 334.2.1 面谈 334.2.2 观察 344.2.3 文献研究 344.2.4 客观测量 354.2.5 问卷 354.2.6 分类 364.2.7 解释学 374.2.8 符号学 374.2.9 叙述和隐喻 384.2.10 数据预编码 384.2.11 描述统计 394.3 小结 414.4 习题 43第5章 研究的有效性 445.1 有效性的含义 445.1.1 实证主义的有效性 455.1.2 解释主义的有效性 465.2 测量的有效性 475.2.1 内容有效性 475.2.2 准则有效性 485.2.3 构建有效性 485.3 归纳和演绎 485.3.1 归纳 485.3.2 演绎 495.3.3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505.3.4 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505.4 证伪主义 515.4.1 理论的构建 515.4.2 理论的生存 515.4.3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 525.5 科学的结构性整体理论 525.5.1 理论应被看做是结构性整体 535.5.2 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研究纲领 535.5.3 理论的判定标准 535.5.4 对结构性整体理论的批判 545.6 小结 545.7 习题 56第6章 撰写研究申请 576.1 研究申请的作用 576.2 研究申请的结构 586.2.1 名称 586.2.2 绪论 586.2.3 目的和目标 586.2.4 创新点 596.2.5 研究方法 596.2.6 里程碑 596.2.7 结果 606.2.8 与客户协作 606.2.9 资源 606.2.10 图形计划 616.3 避免陷阱 616.4 研究的可行性 626.4.1 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 626.4.2 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 626.4.3 完成研究的时间限制 626.4.4 拥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636.4.5 足够的资金支持 636.4.6 涉及的风险 636.5 小结 646.6 习题 65第7章 文献综述 667.1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667.2 文献检索 677.2.1 文献形式 677.2.2 追踪文献 697.2.3 文献检索技巧 717.2.4 反思文献检索模型 717.2.5 建立参考书目 717.3 进行文献综述 727.3.1 抽取、记录和总结 727.3.2 填写和保留 737.3.3 良好的习惯 737.3.4 使用计算机管理 737.4 小结 747.5 习题 75第8章 计划研究项目 768.1 研究计划的目的 768.2 典型的计划过程 778.2.1 确定研究目的 778.2.2 确定并列出活动 778.2.3 对活动进行排序 798.2.4 绘制网络计划 798.2.5 估计活动时间 818.2.6 通过时间分析网络 828.2.7 检查资源 838.2.8 重新计划 858.3 小结 858.4 习题 87第9章 参考文献和引用 889.1 承认他人的工作 889.2 使用引语 899.3 使用引用 899.4 参考文献部分 909.5 参考文献信息 919.5.1 来自期刊 919.5.2 来自书籍 919.5.3 来自会议论文集 929.5.4 来自公司报告 929.5.5 来自互联网 929.6 剽窃 939.7 小结 939.8 习题 95第10章 撰写学位论文 9610.1 学位论文的标准 9610.2 典型的学位论文顺序 9710.3 写作风格 9810.4 准备撰写 9910.4.1 计划章的顺序 10010.4.2 计划章中节的顺序 10110.4.3 确定表达的详略 10210.4.4 对数据进行解释 10310.4.5 选择数据 10410.5 章的撰写 10410.6 编辑和校对 10610.6.1 编辑 10610.6.2 校对 10710.7 小结 10710.8 习题 109第11章 口头表达 11011.1 口头表达的重要性 11011.2 了解听众 11111.3 基本结构 11111.4 内容量 11111.5 强调 11211.6 总结 11211.7 视觉辅助 11211.8 个人技巧 11311.8.1 声音 11311.8.2 身体语言 11311.9 克服紧张 11411.10 准备口头表达 11411.11 口头表达技巧 11511.12 口头表达形式 11511.12.1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口头表达 11511.12.2 会议口头表达 11611.13 评价口头表达 11611.14 小结 11711.15 习题 118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12012.1 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 12012.2 发表研究报告的步骤 12112.3 研究报告的结构 12212.3.1 标题页 12212.3.2 摘要 12312.3.3 背景 12312.3.4 文献综述 12412.3.5 方法 12412.3.6 结果 12412.3.7 结论和建议 12412.3.8 参考文献 12512.3.9 附录 12512.4 围绕核心内容 12512.5 写作风格 12512.6 小结 12712.7 习题 128第13章 伦理问题 12913.1 伦理 12913.2 符合伦理地进行研究 13013.3 尊重研究对象 13113.3.1 征得同意 13113.3.2 提供研究信息 13113.3.3 有权利退出 13213.3.4 匿名 13313.3.5 避免伤害 13313.3.6 避免欺骗 13413.3.7 尊重自治能力 13513.4 良好的科学实践 13513.4.1 遵守专业标准 13613.4.2 记录研究结果 13613.4.3 接受质疑 13613.4.4 承认他人的贡献 13613.4.5 团队领导与协作 13713.4.6 满足新学生的需要 13713.4.7 保密和存储第一手数据 13713.5 出版许可 13713.6 保密问题 13813.7 小结 13913.8 习题 141第14章 管理和执行 14214.1 了解学习风格 14214.1.1 行动主义者 14214.1.2 反思者 14314.1.3 理论家 14314.1.4 实用主义者 14314.2 管理导师 14314.2.1 建立并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 14314.2.2 定期见面并预先准备 14514.2.3 短期计划 14614.3 管理平衡行为 14614.3.1 平衡的内容 14614.3.2 平衡而不是压力下的崩溃 14714.4 管理时间和任务 14814.4.1 良好的计划 14814.4.2 研究的典型阶段 14814.5 小结 15014.6 习题 151第15章 研究完成之后 15215.1 研究反思 15215.1.1 研究的意义 15215.1.2 研究的普适性 15215.1.3 研究的可靠性 15315.1.4 研究的有效性 15315.1.5 研究的局限性 15315.1.6 做得更好 15315.1.7 未来研究的主题 15315.2 研究后的生活 15315.2.1 兴高采烈 15415.2.2 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15415.2.3 做所有被推迟的事 15415.3 必须做的其他事情 15415.3.1 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5515.3.2 参加会议 15615.3.3 计划下一步活动 15615.4 小结 15615.5 习题 157附录1 研究申请例文 158附录2 研究报告例文 164参考文献 171
C. 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①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②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⑴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⑵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⑶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③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①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②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③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④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叙述,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D. 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你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都行)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把内心中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成果。内容与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构成部分,我们先要解释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概念,再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有两个:一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题材;二是艺术家对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而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三.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因而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2.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3.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徐悲鸿的《群马图》表现出了中国画静中有动的内涵,在笔墨表现上讲究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达到了明暗变化的效果,是他笔下画出的马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
3. 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
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 一方面要反对形式主义,提倡艺术作品要有深厚的进步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忽视形式的倾向,提倡完美的形式。总之,我们要的是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内容的有机统一。
E. 论文的研究方法中有作品分析法吗
有。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思维方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学方法等。其中实证研究法是指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实际数和基数的对比来表现实际数和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F. 怎样用文学理论的框架去分析文学作品,举例说明
分析文学作品,可以从两点着手,一是作者,二是作品
分析作者当然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分析作品你就要先记住文学理论,然后再把文学理论套进作品中。
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题时要条理清晰,有层次,可以先引用一个文学理论,在说作品中那些地方体现出了这个理论,把理论和作品结合起来。
例如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子,则可以这样分析:
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动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正义的力量。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鲁迅先生的文字无疑道出了许许多多爱国人士的心声,同时,这样的文学,自然也是一道“集结令”,召唤着广大爱国之士团结起来,为了伟大祖国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实,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可是,其作品却有着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而这,也是与鲁迅先生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当用文学理论来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能够看到一位爱国志士以文字为武器,与那些欺害中国人民的人们展开殊死搏斗。
同时,鲁迅先生也在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的中华儿女能够觉醒,从而激励着大家能够紧紧地团结起来,为了伟大祖国的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而努力奋斗。虽然鲁迅先生的文字是那么的犀利,但是,也更表达他十分强烈的爱国情怀。
(6)关系研究方法分析作品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学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其中包括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一切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
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其中包括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所独具的功能和作用。
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本身的不同形态(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学种类、体裁;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方法、风格和流派等等。
G. 用文学理论知识怎样 文学作品怎样分析
转抄;
一、社会历史视角
这是语文教学中分析作品的常用方法,它注重的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注重的是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与功效。实际上,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本源上都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它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的情貌和精神。《边城》虽然是沈从文先生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村野间耕户船夫的淳朴人性,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情调;但是,社会现实毕竟又是难以超越的,翠翠、天保、傩送等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善良,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李健吾批评文集》)这一“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悲剧,肯定不是人物自身所希望的,这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社会的产物。
二、文化视角
广义上说,文化视角也脱离不了社会历史的范畴,但从文化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显然比一般的社会历史视角更深一层。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反映,而且总是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体现出某种模式和传统。沈从文的《边城》把题目定为“边城”而不是“翠翠的故事”,是因为“边城”不止是一个地理环境,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的价值的象征。《边城》所展示的是湘西古朴、自然的文化形式,表现出作家对这种文化形式的讴歌,并用这种“古朴”“自然”的过去和“文明”“现代”的当前对照,寄托他重塑民族品德的愿望。沈从文说翠翠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就是肯定她精神上熏染和浸透了“自然的文化”,这一见解很是独特。今天的“文明社会”不是也正在学习“自然的文化”,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吗?但是,沈从文先生这种崇尚自然的古朴的道家文化的观念,显然与当时的时代不太协调。我们从《边城》那优美清雅的文字中不难窥见作家渴望超然而又隐含沉郁的复杂心境。
三、形式视角
文学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两极构成的,内容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形式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文学形式方面如语言、结构、节奏等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极为关注的。但这基本上属于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若能透过这意义框架去追寻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又会使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荷花淀》清新柔美的语言、新颖独到的结构、张弛有致的节奏,就令读者玩味不尽。但孙犁为什么要用一种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呢?这当然有“暗示荷花淀青年妇女的美”,“残酷的战争与美丽的背景,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而这美的景色可以淡化战争的阴影,它让人们洋溢着乐观的必胜的信心”之意;但更为关键的是孙犁的美学追求,即对清新自然、秀丽隽永之美的偏爱。因此作家才喜欢用清新、柔美的笔调去处理题材,包括战争题材,从而形成了与这种美学追求相吻合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香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四、心理视角
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涵着某些心理内容。如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我们完全可以从心理视角切入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的人,他整天都处于极度恐慌的变态心理之中。那么,别里科夫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渗透在他骨子里的奴性和冷漠。
而他的奴性和冷漠又是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产物。契诃夫在自己的日记中曾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别里科夫是处于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之中。
五、人类学视角
即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注重对作品中原始主义倾向和神话原型的分析。如在《祝福》中,支配祥林嫂精神生活的是封建礼教,其中的迷信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原始信仰的灵魂观;而被鲁迅先生视作“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妇女贞节思想,也是自宋朝以来就深入民心且根深蒂固的大众化观念,这些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一种浓重的氛围和集体意识。祥林嫂确实受到现实的种种压迫,但对她最大的摧残,其实更在于她对原始信仰的灵魂观和妇女贞节观的服膺而引起的对地狱的恐惧。这一恐惧,在迷信氛围、鬼神意识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的“最像年底”的年底发展到极致,最终使她倒毙街头。从人类学视角看《祝福》,它就是一篇既凝聚着鲁迅先生个人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又和近代中国人的集体意识相感应的伟大作品。
H.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8)关系研究方法分析作品扩展阅读
一般高校将论文重合度30%以上定为抄袭的文章,即论文审核不通过。
在确认抄袭行为中,需要与形式上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具体如下:
(1)抄袭与利用着作权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观点。一般的说,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题材、观点、思想等再进行新的创作,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2)抄袭与利用他人作品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各国着作权法对作品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本身并不予以保护,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是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观事实、历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认定为抄袭。
(3)抄袭与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据,一般由各国着作权法自行规定其范围。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一般构成侵权,但并不一定是抄袭。
(4)抄袭与巧合。着作权保护的是独创作品,而非首创作品。类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独立创作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I. 比较文学方法分析作品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着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着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然而,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明代《乐府吴调》中有一曲写道:“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而欧洲的诗歌、小说也常有这类描写,古希腊的诗人写过:“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民剧中也写过:“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甚至在德国文学中还写过:“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与虱子。”还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