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排序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排序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3 12:24:28

A. C 排序问题

排 序:
程序员可以使用的基本排序算法有5种:
·插入排序(insertionsort.)
·交换排序(exchangesOrt)
·选择排序(selectionsort)
·归并排序(mergesort)
·分布排序(distributionsort)

为了形象地解释每种排序算法是怎样工作的,让我们来看一看怎样用这些方法对桌上一付乱序的牌进行排序。牌既要按花色排序(依次为梅花、方块、红桃和黑心),还要按点数排序(从2到A)。
插入排序的过程为:从一堆牌的上面开始拿牌,每次拿一张牌,按排序原则把牌放到手中正确的位置。桌上的牌拿完后,手中的牌也就排好序了。
交换排序的过程为:
(1)先拿两张牌放到手中。如果左边的牌要排在右边的牌的后面,就交换这两张牌的位置。
(2)然后拿下一张牌,并比较最右边两张牌,如果有必要就交换这两张牌的位置。
(3)重复第(2)步,直到把所有的牌都拿到手中。
(4)如果不再需要交换手中任何两张牌的位置,就说明牌已经排好序了;否则,把手中的牌放到桌上,重复(1)至(4)步,直到手中的牌排好序。
选择排序的过程为:在桌上的牌中找出最小的一张牌,拿在手中;重复这种操作,直到把所有牌都拿在手中。
归并排序的过程为:把桌上的牌分为52堆,每堆为一张牌。因为每堆牌都是有序的(记住,此时每堆中只有一张牌),所以如果把相邻的两堆牌合并为一堆,并对每堆牌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到26堆已排好序的牌,此时每一堆中有两张牌。重复这种合并操作,就可以依次得到13堆牌(每一堆中有4张牌),7堆牌(有6堆是8张牌,还有一堆是4张牌),最后将得到52张的一堆牌。
分布排序(也被称作radix sort,即基数排序)的过程为:先将牌按点数分成13堆,然后将这13堆牌按点数顺序叠在一起;再将牌按花色分成4堆,然后将这4堆牌按花色顺序叠在一起,牌就排好序了。
在选用排序算法时,你还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术语:
(1)自然的(natural)
如果某种排序算法对有序的数据排序速度较快(工作量变小),对无序的数据排序速度却较慢(工作变量大),我们就称这种排序算法是自然的。如果数据已接近有序,就需要考虑选用自然的排序算法。
(2)稳定的(stable)
如果某种排序算法能保持它认为相等的数据的前后顺序,我们就称这种排序算法是稳定的。
例如,现有以下名单:
Mary Jones
Mary Smith
Tom Jones
Susie Queue
如果用稳定的排序算法按姓对上述名单进行排序,那么在排好序后"Mary Jones”和"Tom Jones”将保持原来的Jr顺序,因为它们的姓是相同的。
稳定的排序算法可按主、次关键字对数据进行排序,例如按姓和名排序(换句话说,主要按姓排序,但对姓相同的数据还要按名排序)。在具体实现时,就是先按次关键字排序,再按主关键字排序。
(3)内部排序(internal sort)和外部排序(external sort)
待排数据全部在内存中的排序方法被称为内部排序,待排数据在磁盘、磁带和其它外存中的排序方法被称为外部排序。

查 找:
和排序算法一样,查找(searching)算法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研究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查找算法和排序算法是有联系的,因为许多查找算法依赖于要查找的数据集的有序程度。基本的查找算法有以下4种:
·顺序查找(sequential searching)。
·比较查找(comparison searching)
·基数查找(radix searching)
·哈希查找(hashing)
下面仍然以一付乱序的牌为例来描述这些算法的工作过程。
顺序查找的过程为:从第一张开始查看每一张牌,直到找到要找的牌。
比较查找(也被称作binarysearching,即折半查找)要求牌已经排好序,其过程为:任意抽一张牌,如果这张牌正是要找的牌,则查找过程结束。如果抽出的这张牌比要找的牌大,则在它前面的牌中重复查找操作;反之,则在它后面的牌中重复查找操作,直到找到要找的牌。
基数查找的过程为:先将牌按点数分成13堆,或者按花色分成4堆。然后找出与要找的牌的点数或花色相同的那一堆牌,再在这堆牌中用任意一种查找算法找到要找的牌。
哈希查找的过程为:
(1)在桌面上留出可以放若干堆牌的空间,并构造一个函数,使其能根据点数和花色将牌映射到特定的堆中(这个函数被称为hashfunction,即哈希函数)。
(2)根据哈希函数将牌分成若干堆。
(3)根据哈希函数找到要找的牌所在的堆,然后在这一堆牌中找到要找的牌。
例如,可以构造这样一个哈希函数:
pile=rank+suit
其中,rank是表示牌的点数的一个数值;suit是表示牌的花色的一个数值;pile表示堆值,它将决定一张牌归入到哪一堆中。如果用1,2,……,13分别表示A,2,…….K,用0,1,2和3分别表示梅花、方块、红桃和黑桃,则pile的值将为1,2,……,16,这样就可以把一付牌分成16堆。
哈希查找虽然看上去有些离谱,但它确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查找算法。各种各样的程序,从压缩程序(如Stacker)到磁盘高速缓存程序(如SmartDrive),几乎都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查找速度,

排序或查找的性能:
有关排序和查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速度。这个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因为与程序的其余部分相比,排序或查找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可以被忽略。然而,对大多数排序或查找应用来说,你不必一开始就花很多精力去编制一段算法程序,而应该先在现成的算法中选用一种最简单的(见3.1和3.4),当你发现所用的算法使程序运行很慢时,再换用一种更好的算法(请参见下文中的介绍)。
下面介绍一种判断排序或查找算法的速度的方法。
首先,引入一个算法的复杂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各种情况(最好的、最差的和平均的)下排序或查找需要完成的操作次数,通过它可以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
算法的复杂度与排序或查找所针对的数据集的数据量有关,因此,引入一个基于数据集数据量的表达式来表示算法的复杂度。
最快的算法的复杂度O(1),它表示算法的操作次数与数据量无关。复杂度O(N)(N表示数据集的数据量)表示算法的操作次数与数据量直接相关。复杂度O(logN)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表示算法的操作次数与数据量的对数有关。复杂度为O(NlogN)(N乘以logN)的算法比复杂度为O(N)的算法要慢,而复杂度为O(N2)的算法更慢。
注意:如果两种算法的复杂度都是O(logN),那么logN的基数较大的算法的速度要快些,在本章的例子中,logN的基数均为10

B. 排序在生态学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早在30年代,前苏联学者Ranensky就提出了排序的概念,并发展了一个简单的排序方法(见Sobolev和Utekhin 1973),但只限于在前苏联传播(Greig-Smith 1980),Ramensky当时应用一个或两个环境因子梯度去排列植物群落,他用的名词是德文“ordnung”。直到20世纪50年代,排序对大多数生态学者来说仍是新名词。排序最初的概念是指植被样方在某一空间(一维或多维)的排列,这里空间指植物种空间或环境因素空间。它是随着“植被连续体”概念的提出而诞生。50年代许多学者强调植被的连续性,认为分类是确定植被间断性的有效方法,但不能用于揭示植被的连续性。因此对排序方法才开始研究而得以发展。当时的排序是用于分析群落之间的连续分布关系。到50年代后期,排序概念已趋完善,其不仅排列样方,也可以排列植物种及环境因素,用于研究群落之间、群落与成员之间、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排序的过程是将样方或植物种排列在一定的空间,使得排序轴能够反映一定的生态梯度,从而,能够解释植被或植物种的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排序是为了揭示植被-****环境间的生态关系。因此,排序也叫梯度分析(gradient analysis)。简单的梯度分析是研究植物种和植物群落在某一环境梯度或群落线(coenocline)上的变化,也就是一维排序。复杂的梯度分析是揭示植物种和群落在某些环境梯度(群落面coenoplane或群落体coenocube)上的变化关系,这相当于二维或多维排序。只使用植物种的组成数据的排序称作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ent analysis****),同时使用植物种的组成数据和环境因子组成数据的排序叫做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ent analysis****)。间接梯度分析完成后,研究者需要通过再分析找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再用其解释植物群落或植物种在排序图上的分布。而直接梯度分析因为使用了环境因子组成数据,排序轴的生态意义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在结果解释上比较容易。

从数学上讲,排序基本上是一个几何问题,我们要把样方(实体)作为点在*****P*****维种类(属性)空间排列,使得排列结果能客观地反映样方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用属性(种或环境因子)来对实体(样方)进行排序的过程叫做正分析(normal analysis****)或者正排序(normal ordination****);如果反过来用实体去排列属性则叫做逆分析(inverse analysis****)或者逆排序(inverse ordination****)。由于排序的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群落间的关系,所以它可以与分类方法结合使用,而检验分类的结果,就是先用某一分类方法对样方进行分类。比如用传统的定性方法或某一数量方法进行分类,然后再在排序图上圈定群落的界限,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各植被类型间的关系,以检验分类的合理性,并且可以用排序轴所含的生态意义来帮助解释分类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也将排序归入植被数量分类方法中(阳含熙等 1981)。

C. 四年级科学,排序和分类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年级科学《排序和分类》导学案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1.排序;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学会将已有的数据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在坚硬的物质中传播速度较快;2.了解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排序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准备:;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教学过程;一、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
1.排序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将已有的数据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在坚硬的物质中传播速度较快。
2.了解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排序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1.我们上操之前必须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排队是怎么排的呢?
2.看看这些奥运冠军,他们都是什么项目的第一名?哪些同学在某某方面最强?
二、猜想设计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一:声音的传播速度
出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填写表格
总结结论: 合作探究活动二: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
1、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按照哪一
种性能进行排序呢?
2、记录塑料实验的排序结果。(3分)
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总结结论:
三、展示交流
1.交流一: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哪种物质传播速度快?
生总结:
2.交流二: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生总结:
四、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学生自己的交流以及实验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
五、系列训练
1、说出三个需要排序的理由。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他们进行排序。
2 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2.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事物。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2.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教学准备:
文具 字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一边分,一边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二、 合作探究
总结结论:
合作探究活动二: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感知方法
交流阅读收获:
小结:
三、展示交流
1.交流一:分类是什么?
生总结:
2.交流二:分类有什么作用?
生总结:
四、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学生自己的交流以及实验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 分类是
五、系列训练
把自己身边的动物分类,简要说明分类的依据。
2分类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
资料。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
意义。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一:
按照找相同点分类,找出海洋生物的特征。
分类方法:
分类步骤:
总结结论: 合作探究活动二:用多极两分法分类,给邮票分类。
分类方法:
分类依据:
总结结论:
三、展示交流
1.交流一:海洋生物的特征。
生总结:
2.交流二:分类的方法有哪些?
生总结:
四、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学生自己的交流以及实验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
五、系列训练
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极两分法为他们分类。 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极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D. 为什么要对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

1.为了更好的研究生物群落的异同点,有利于科学研究,由于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对群落实体的看法不同,其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成为不同学派的重要特色。
2.群落分类是为了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而进行分组,使同组的群落尽量相似,不同组的群落尽量相异。而排序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以及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E. 排序方法都有哪几种,比如1、2、3。。。。。。甲乙丙丁等

排序方法一般都就那几种。像冒泡排序,直接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其排序介绍自己看吧。
1、冒泡排序属于稳定排序,是一种借助“交换”进行排序的方法。首先要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为逆序,则将两个记录交换之,然后比较第二个记录与第三个记录的关键字,以此类推,直至第n-1个记录与第n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为止,这一过程称为第一趟冒泡排序,其结果使得关键字最大的记录被安置在最后一个记录的位置上;然后进行第二趟冒泡排序,对前N-1个记录进行同样操作;以此类推,直到在一趟排序过程中没有进行过交换记录的操作为止。
2、直接插入排序属于稳定的排序,每次从无序表中取出第一个元素,把它插入到有序表的合适位置,使有序表仍然有序。第一趟将待比较的数值与它的前一个数值进行比较,当前一数值比待比较数值大的情况下继续循环比较,依次进行下去,进行了(n-1)趟扫描以后就完成了整个排序过程,结束该次循环。
3、快速排序属于不稳定排序,是对起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假设待排序的序列为{R.[s],R.[s+1],…….,R.[t]},首先任意选取一个记录,然后按下述原则从新排序记录:将关键字较他小的记录都安置在他的位置之前,将所有关键字较他大的记录都安置在他的位置后面。由此可以该“枢轴”记录最后所落的位置i作为分界线,将序列{R[s],R[s+1]…….R[t]}分割成两个子序列{R[s],R[s+1]…..R[i-1]}和{R[i+1]……R[t]},这个过程称作一趟快速排序。一趟快速排序的具体做法是:附设两个指针low和high,它们的初值分别指向数组第一个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将枢轴记录暂存在R[0]的位置上排序过程中只作R[low]或R[high]的单向移动,直至一趟排序结束后再将枢轴记录移至正确位置上。
4、简单选择排序属于不稳定排序,基本思想是,每一趟在n-i+1(i=1,2,…n-1)个记录中选取关键字最小的记录作为有序序列中第i个记录。第i趟简单选择排序是指通过n-i次关键字的比较,从n-i+1个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和第i个记录进行交换。共需进行n-1趟比较,直到所有记录排序完成为止。例如:进行第i趟选择时,从当前候选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k号记录,并和第i个记录进行交换。
5、希尔排序属于不稳定排序,也是一种属插入排序类,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将整个待排记录序列分割称为若干个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记录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的一个特点是:子序列的构成不是简单的“逐段分割”,而是将相隔某个“增量”的记录组成一个子序列。
6、堆排序属于不稳定排序,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将初始文件R[1..n]建成一个大根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再将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即堆顶)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1]和有序区R[n],且满足R[1..n-1].keys≤R[n].key;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无序区R[1..n-1]调整为堆,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足关系R[1..n- 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直到无序区只有一个元素为止

F. 科学研究中的分类有很多方法。其中比较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分类方法有顺序排列法, ___和___。

多级二分法;集合法

G. 谁能帮我详细解答下编程里的几种排序方法。

详解: http://ke..com/w?ct=17&lm=0&tn=WikiSearch&pn=0&rn=10&word=%C5%C5%D0%F2&submit=search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归并(Merge)排序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表,即把待排序序列分为若干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是... 5千字 2008-7-24 coolxiaojiB 快速排序 概述快速排序(Quick Sort)是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虽然算法在最坏的情况下运行时间为O(n^2),但由于平均运行时间为O(nlogn),并且在内存使用、程序实现复杂性上表现优秀,尤其是对快速排序算法进行随机化的可能,使得快速排序在一般情况下是最实用... 8千字 2008-7-29 追月一族2 堆排序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伯特·弗洛伊德(Robert W.Floyd)和威廉姆斯(J.Williams)在1964年共同发明了着名的堆排序算法( Heap Sort ) 定义n个关键字序列Kl,K2,…,Kn称为(Heap),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如下性质(简称为堆性质): (1... 10千字 2008-7-14 Watfourane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Sort基本概念冒泡排序的基本概念是: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大数放在前面,小数放在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和第2个数,将大数放前,小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将大数放前,小数放后,如此继续,直至比较最后两... 3千字 2008-4-12 凛冬将至_ 排序算法 所谓排序,就是使一串记录,按照其中的某个或某些关键字的大小,递增或递减的排列起来的操作。分类在计算机科学所使用的排序算法通常被分类为: 计算的复杂度(最差、平均、和最好表现),依据串行(list)的大小(n)。一般而言,好的表现... 5千字 2008-3-18 12月26日魔羯座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Shell Sort)是插入排序的一种。因D.L.Shell于1959年提出而得名。希尔排序基本思想基本思想:先取一个小于n的整数d1作为第一个增量,把文件的全部记录分成d1个组。所有距离为dl的倍数的记录放在同一个组中。先在各组内进行直... 2千字 2008-1-15 WXD11011 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法”(radix sort)则是属于“分配式排序”(distribution sort),基数排序法又称“桶子法”(bucket sort)或bin sort,顾名思义,它是透过键值的部份资讯,将要排序的元素分配至某些“桶”中,借以达到排序的作用,基数排序法是属于稳定性... 2千字 2007-12-23 gotolabel Shell排序 希尔排序是一种快速排序法,它出自D.L.Shell,因此而得名。Shell排序又称作缩小增量排序。基本思想:不断把待排序的对象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同一小组内的对象采用直接插入法排序,当完成了所有对象都分在一个组内的排序后,排序过程结束。... 1千字 2006-10-14 raoping2005 选择排序 基本思想 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排序过程 【示例】: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第一...

H. 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排序问题,对这个问题现在有许多解决方法,如排序算法。一些排序算法是简单

冒泡,快排,一个简单,一个快

I. 数据结构的排序方法有哪些

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

J. 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
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1)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对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的步骤、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用的仪器等;(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一般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并及时作记录;(3)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1)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2)按计划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报告。
三、历史法
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比较法
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的方法。采用比较法要注意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反映,等等,明确可比较的指标。从而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 比较法的步骤是:(1)描述,准确、客观地描述所要比较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做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3)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五、统计法
统计法是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的方法。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同时,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此外,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1)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2)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使用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六、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借助各种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两者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 实验法一般分三种:(1)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
七、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阅读全文

与排序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质量方法中的现状能力分析图叫啥 浏览:846
2期梅毒治疗方法 浏览:303
山菍种植方法 浏览:281
说明方法举例子的术语是什么 浏览:173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 浏览:198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及技巧视频 浏览:359
固定式幕布安装方法 浏览:479
沥青路面纵裂的解决方法 浏览:488
调经需要哪些方法吃哪些药 浏览:540
自建房大门过门石安装方法 浏览:999
手摇式电脑使用方法 浏览:864
苹果6plus的闪光灯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66
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浏览:587
魅族微信声音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14
抽气机连接玻璃罩的研究方法 浏览:447
治疗冻脚的方法 浏览:360
女人避孕套使用方法 浏览:325
如何优化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 浏览:410
曹冲称象用的测量方法是 浏览:232
咳嗽流鼻子用什么方法治 浏览:215